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长寿通道 >

第25部分

长寿通道-第25部分

小说: 长寿通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独资建立一座军人养老院,将全市范围内的抗日战争时期入伍的生活无依靠的退伍军
人请到养老院,生活的一切用费全包下来,为老人供吃供穿,治疗疾病,每年给老人检
查身体,还为老人成全婚事,结为伉俪。常玉珍的做法恰巧补足了衡水的不足,使得这
些鳏寡孤独的老人老有所依靠,不再为晚年的生活担忧,过一个真正的幸福晚年。 

二是签了“赡养合同”之后,社区的有关部门一定要有始有终地进行监督落实,反
复进行法制教育,防止流于形式,虎头蛇尾,走过场。按说“赡养合同”具有法律效应,
在执行时不会遇到麻烦;可是如果执行人的法制意识淡薄,采取不法手段毁掉了“合同”
而不履行协议,那就使得处于弱势的老人投诉无门。因为法律是凭证据来判定是与非的,
合同被毁掉就等于优势变劣势,是老年人的权益受到侵犯。 

三是有的老人和子女觉得亲人之间签订“赡养合同”,面子上不好看,不乐意参与。
确实,合同是严肃的,是铁面无私的。有了合同约束就显得亲人间生分了许多。这也是
实际问题。不过签订合同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对老人的赡养得以落实,老人有依靠,儿女
有约束。如果老人和子女的经济条件都比较好,没有法律约束也能兑现赡养的义务,有
个口头约定也不是不可以。其实,对于多子女的家庭签订赡养合同,能够防止节外生枝。
俗话说:“亲是亲,财是财,一动财两不来。”就是说即使在亲人或亲戚之间,一涉及
财务问题,涉及自身的利益,也容易反悔或翻脸的。如果能够按法律的要求办事,签订
赡养合同,彼此共同遵守,就能防止一些意外的事情发生。 

蓄得资金养天年 

美国的一位老龄问题专家在网上对1000名退休和准退休人员的调查结果表明:不
论贫富,不论薪金多少,凡是对退休早有准备的人、早有积蓄的人退休后的生活都比较


稳定和满意。另据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学者对纽约的6家公司的研究显示,近期退休的人
有相当的比例在47岁时就开始积累资金,为退休作准备;而尚未退休的人则平均在44
岁时就开始计划退休的事情。这就意味着未雨绸缪,及早准备,积累一定数量的养老金
是安度晚年的经济基础。 

这种自我独立的人生观,与我国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相去甚远。我国传统观念所宣
扬的多子多福,实际上就是依靠儿子养老,认为儿子多,大家分担照顾,就能在晚年享
福。基于此,有的老年人不惜倾其所有,为儿子盖房娶亲,尽其可能把儿子的生活安排
得十分满意。这种做法似乎既是父辈的责任,又是为自己养老做的一项准备。应该说这
不失为一种使老人得以享受天伦之乐的养老的方式。 

但是也要看到,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西方的现代意识在青壮年的心目中的影
响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现代经济发展的竞争中,青年壮人的生活和工作不像老一代那
样稳定,竞争激烈,淘汰率高。他们既要为自己的生活打拼,还要养护子女,照料老人,
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很大,经常受到失业的威胁,同时还要为自己的养老未雨绸缪。这种
严峻的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养儿防老”的观念。当然,这里不是说如今儿女不愿
赡养老人,而是儿女们所面临的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为他们全面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增
加了困难。 

有鉴于此,准退休老人在退休前就着手积蓄养老金,已退休老人力所能及地做些发
挥余热的工作,积攒一些钱都是必要的。自己手里有相当数量的养老金,就好像心里有
了定盘星,遇事不慌,临难不惧,能够心气平和地安享晚年。有这么两位老人,由于对
养老的问题的看法不同,处理有异,却得到了不同的结果。一位8级工退休后回到农村
老家,因为他手里有些积蓄,老家的3个儿子和儿媳都争着抢着地表示给他养老送终。
最后达成协议,由3个儿子家轮流赡养,每家吃住4个月。老人很高兴,陆陆续续地把
自己的积蓄都分别给了3个儿子家,儿子和儿媳是不容置疑的满意。可是老人年过70
之后,身体逐渐衰弱,又逢公费医疗改革。3个儿子都身无长技,依靠种地的收入有限。
这样给老人治病的费用成了3个儿子吵架的根由。老人每月的退休金不足以支付医疗费
用;只得用最普通的药物;勉强地维持着生命。尽管如此,几房儿子和儿媳还是经常为伺
候老头的事而吵架。如果老头自己手里有很多积蓄,即使儿子和儿媳不孝顺也不会受罪。 

另一位是位想得开的老人,他退休后和老伴单独生活,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儿女们来
看望父母,全家团聚,其乐融融。后来老伴去世,他就把儿女们召集来当面立下遗嘱,
他去世后所有的财产由4个儿女平分,并要求儿女们从即日起像缴“党费”那样,每月
按工资的5%供给他作为生活费。这样的规定后事清楚,平时儿女的负担也不重,而他
自己加上退休金也是生活无虞。儿女们还为他请了一位保姆照料他。正如那首《常回家
看看》所唱的,儿女们“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陪着爱人常回家看看”,跟老人唠唠嗑,
让孙儿更老人亲热亲热,满足了老人的天伦之乐,使他的晚年生活过得很幸福。 

从这两个实例来看,正如一句俗话说的那样:“你有我有,不如自己有。” 退休老
人自己有一定数量的积蓄是必要的。这并不意味着儿女不孝顺,而是老人保持独立生活,
尽量少依靠儿女的基础。像上面所介绍的两位老人,前者把自己多年的积蓄一股脑儿分


给了3个儿子家,贴补和改善了儿女们的生活,亲则亲矣,可是后来老人的了病,儿子
们也无力相助,只能酿就许多纠纷而于事无补;后者则有远虑,与儿女们保持着一定的
距离。儿女孝顺他一定数量的赡养费,合乎情理,负担也不重。自己保持经济独立,也
便于安排好晚年生活,因而他的晚年生活较前者幸福得多。 

选择投资宜稳健 

退休老人也难免受到股票投资的诱惑。有位退了休的科长闲来无事到证卷市场转了
转,看到有的人买的股票几天之间就翻了筋斗,觉得心里发痒。第二天就申办了股东帐
户,在炒股的ABC还没有弄明白之时,就盲目跟庄,买了三万元的股票。殊不知潮涨潮
落,反复无常,也是几天之间他就被咬上一口,死死地套牢了。抛出吧,要赔本,舍不
得,弄得他一提到股票就懊悔不止,血压升高,赶紧吃降压药。 

其实,证卷公司经常提示股民:“投资有风险,入市要慎重。”可是这位老人却一叶
障目,盲目入市,给自己的精神上和经济上都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鉴于我国连续八次下降银行利率的举措,退休老人采取多渠道投资的办法,鸡生蛋,
蛋生鸡,使自己的多年积蓄升值,是可取的良策。目前的投资品种很多,如跌宕起伏的
激进型的股票、长线稳健的债卷和基金等。应该说青壮年投资股票觉得有刺激性,大起
大落能够承受的了。可是对于老年人确实有的人因为一夜暴富而患心肌梗的,也有因总
也解不开套而心情忧郁,影响身体健康的。有鉴于此,老年人投资证卷,应选择稳健性
的投资品种。 

一是基金。在美国有37%的家庭拥有基金投资,而在我国这种把自己的资金交付
给专家理财的手段仅仅是刚刚开始。退休老人属于中小投资者,手头的资金不多,存入
银行和购买债卷较为稳定,但收效率较低;若投资于股票,虽说有可能获得较高的收益,
但股市变幻莫测,风险难以把握,很难取得理想的收益。基金则是依靠专家来进行运作
和管理,投资者较为省心,而且每年分红,可以长线持有,适合老年人参与。据报载,
我国基金自1998年上市以来,每个会计年度大多数基金都跑赢了大盘。从分红看,基
金安信分红最多,有的投资者靠分红就收回了成本。开放型基金“南方稳健”,在一年
间就分红两次,分红实际收益率超过了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和三年期国债的年收
益水平。由此可见,老年人投足于基金,省心省力,少承担风险,收益也相当不错,是
较好的选择。 

二是国债。这是一种很稳健的投资品种。国债亏损的机会少,还免收利息税,适合
长线投资,但国债也有利率风险。它会随着银行利率的变化而变化,多少会影响投资者
的利率收益。国债投资的策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消极的投资时买入国债后一直持有
到期,期间不做买卖操作;积极的投资时根据市场的利率和其他因素的变化,来判断国
债的走势,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赚取差价。对于老年人较为适合消极的投资策略。 

三是可转换公司债卷。之所以成为可转换债卷,是因为它除了具有普通的债卷功能
之外,还可以按着一定的条件转换为上市公司的普通股,所以它是一种健全有可能取得


丰厚回报的稳健型投资。这种投资品种较为适合老年人希望有保底收益,又能分享股价
上涨成果的期望。不过较之基金和国债,这种投资的收益也会因上市股价的起落而发生
变化,平添了一定的风险。 

这一代老年人没有经受过股市风云的洗礼,更难有经验可陈,因此在决定进入股市
之前,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要盲目入市,更不要盲目跟庄。基金和可转让债卷,虽说较
为稳健,但是风险也是难以预测的。因此面对弱市应该注意以下的策略:一是做到“手
中有股,心中无股”。就是说忘掉持股的成本,不要计较赚多少,赔多少。这样就可以
平心静气地分析判断股市的变化趋势,不受主观因素的干扰。二是“勇于认赔,大胆获
利”。就是说在所作的投资出现亏损时,要果断地斩仓止损;而在出现盈利时,不必急
于获利离场。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投资前为自己设定一个合理的利润区和止损价。一旦
达到这个绳墨,该出手时就出手。 

拓展观念巧理财 

邻居老方夫妇的退休金不多;儿女们都下了岗;无法资助他们。自从实行医疗改革
后,老俩口更加省吃俭用,担心以后有了病无法治疗。他们认为自家本来收入就少,医
疗改革又加大了支出,等于减少了工资,而且又年老力衰,无法去挣钱,只得从节俭入
手来减少开支。殊不知,这么一来终日省吃俭用,营养不足,却使得身体日渐衰弱,反
倒增加了去医院的机会,花了更多的钱。 

传统观念的以节俭为荣是一种美德,认为手里的钱是个常量,花去一分就少了一分,
于是就尽量地降低消费水平,以求节俭;其实,换个思路看,人的生命是最为宝贵的,
如果能健康地活着,不闹病或少闹病,对于有工薪收入的人来说,生命的延续时间就等
于金钱收入,就等于节俭存钱的升值。这实际上是一种赚自身的钱的方略。邻居老方夫
妇就是只认识到传统节俭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处于弱势群体的退休老人,
已经无力去打拼挣钱了。如果把这个如何赚自身的钱的思路引伸为生活理财或者养生健
身的话,是颇有借鉴意义的。 

第二, 放长眼光,健康地活着,就等于赚了自身的钱。有位老教师在退休前没能晋
升高一级职称,一提起来就愤愤不平。实际上也只不过每月少挣个三四十元钱,就把自
己的身体弄得很糟,总也走不出这个困惑的“围城”,最终郁愤成疾,不治而逝。试想,
他每月少收入三四十元钱,一年才少四百多块钱。要是他不计较这些,保养好身体多活
十年,以他每月八百元的工资计算,就是万余元。这就等于他从自身赚了万余元钱,而
且还活得有滋有味,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精于算计,钱尽其用,就等于赚了自身的钱。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
计算不到就受穷。”花钱最忌无算计。该买什么,不该买什么,该买的买多少,都应做
到心中有数。再买大件物品时做到货比三家,不买价钱最高的,也不买价钱最低的,而
是选购质量上乘而又价格合理的。这种算计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金钱浪费,也可以把钱用
在刀刃上。其实质就是做到钱尽其用,物有所值,避免了花钱买了一些无用或不急用或


质量不好的东西。这种算计,节省了金钱,保住了钱包,就等于给自己赚了一笔钱。 

第三,科学饮食,膳食平衡,养生健身,就等于赚了自身的钱。如今流行一句话是
“花钱买健康。” 就是说为了健康加强饮食营养,做些健身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