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4352-毛泽东点评国民党著名将领 >

第13部分

4352-毛泽东点评国民党著名将领-第13部分

小说: 4352-毛泽东点评国民党著名将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树勋起义之后,曾经在解放区接待过一名外国著名记者的采访,说出了这种距离:    
    “过去,我抽的是‘三炮台’牌香烟,现在抽的是旱烟。在天津,我那公馆里有暖气,我在这里只有一个炭盆。二十多年来,每天我都要喝一至三十杯白兰地,现在呢,只是偶尔喝一杯‘白干儿’(本地产的酒)。”    
    高树勋也许觉得这种生活水平的降低算不了什么,因为他本身就是在农村长大的,也吃过不少苦。甚至后来当了国民党的高官之后,闲着无事的时候,他也常骑马去农村,帮助农民收割麦子。    
    可是其他的中、上层军官呢?他们未必能适应这种生活。    
    在国民党军队中,有权、有势的是军官,而军官的成份最为复杂。    
    国民党军队的中、上级军官多出身于富家子弟,其中有的家人是为富不仁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本人则是剥削欺压士兵的“小军阀”。这部分人,虽然在战场上掉转了枪口或放下了武器,但让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纪律约束,谈何容易?    
    据内部资料记载,高树勋的“民主建国军”进驻武安地区的最初几个月,其驻地17个村的群众就怨声载道,几乎每天都有群众找当地政府请求高树勋部移防,甚至还准备赴边区政府请愿。根据地的群众与共产党的部队相处久了,自然容忍不了这种带有浓厚军阀习气的部队,尽管它已经“起义”。    
    为了把“民主建国军”建设成一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军队,晋冀鲁豫军区派去一批政治工作干部,到高树勋的军中建立政治工作系统。    
    派去的政工人员,在态度和方法上也不是没有可商榷之处。他们采取了解放区土改工作的方法,争取下级排斥上级,鼓动士兵反对军官。所以,他们与起义军官的关系闹得极不融洽。    
    对此,前去采访高树勋的外国记者有过一段生动的描述:    
    “再说,别看他(指高树勋)强作欢颜,我看得出他内心的哀伤。我说不出一个究竟,我只见他和共军指挥员同桌吃饭时很不自然,有点紧张,说笑很勉强。也许共产党的严肃态度使他感到不对劲,也许没完没了的政治宣传使他厌烦。也可能这是我的错觉,不过我当时确有此种感觉。”    
    猜忌的种子既然已经种下,就必然要结出分裂之果。    
    高树勋手下的中、高级军官颇有怨言,仿佛更加证实了政工人员的猜忌。    
    1946年底,在“民主建国军”内,发生了一起“特务案件”,把这种猜忌推向了极至。    
    当时因为解放区的部队供给困难,允许部队搞一些长途贩运,主要经营布匹及日用品。晋冀鲁豫军区派去的一名保卫干部,在集市上看见民主建国军的一位连长向一个商人举3个手指头,高度绷紧的政治神经使这位保卫干部认定,他就是向特务发暗号!    
    于是,这位形迹可疑的连长立刻被拘捕关押,哪里经得住具有丰富“肃反”经验的专职人员的审讯?如此这般一番严审,该连长招供出“民主建国军”内一批“通敌”人员,其中涉及到一些营、团级干部和更高层的领导。    
    于是,被招供出来的这些军官又被秘密逮捕,陆续被送到设在潞城的神泉村训练班审讯。这些军官多数没有扛住,又是一通招供,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宽,军官的级别越来越高,一时间“民主建国军”驻地内谣言四起,官兵人心惶惶。    
    事有凑巧,这边正在怀疑“民主建国军”“通敌”,那边高树勋的司令部所在地王庄,确有国民党人前来策反,来人是高树勋原来部下从西安派来的,带信给高树勋,让他“弃暗投明”。    
    高树勋为了表示自己清白,将信立刻送给军区首长,然后把人看守起来。没想到,此人半夜逃跑了。有人怀疑是高树勋有意放跑的,高树勋有口难辩。    
    这更加加重了军区政治机关的怀疑。军区领导当即做出内部决定,指定当时给高树勋当副司令的邢肇棠,每天跟着高树勋,进行监视,防止他有异动。    
    此时,由于蒋介石加紧了对解放区的围攻,根据地的军民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1947年6月,毛泽东指出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对外称是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实际上毛泽东在给刘伯承、邓小平的绝密电报中,写的是陕北“甚为困难”。刘、邓二话没说,立即复电,半个月后行动(实际上不到十天就开始行动了),跃进到敌人后方去,直出大别山。    
    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组建了晋冀鲁豫野战军,几乎集中了当时晋冀鲁豫军区所有的主力部队。晋冀鲁豫军区只留下了少量正规部队和地方武装,由病未全愈的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徐向前全面负责。    
    随着国民党加紧策反活动,解放区后方空虚,气氛越来越紧张。    
    前方又传来了徐州警备司令郝鹏举被国民党策动叛变的消息。形势迫人,来不及多想,军区负责首长当机立断:“郝鹏举叛变了,我们对高树勋要先下手为强,打主动仗!”    
    为了解决“民主建国军”的问题,于1947年5…6月间,调来了驻扎在山西晋城的新四军李先念部第5师第13旅、第15旅共7个团,进驻长治。


《毛泽东点评国民党著名将领》 第二部分毛泽东回电(2)

    1947年6月14日清晨,晋冀鲁豫军区派一个团,去抓高树勋。民主建国军警卫团因不了解情况,与抓高树勋的部队发生了枪战。枪战只持续了几分钟,就被赶来的民主建国军政治部领导喝止。    
    正在学习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高树勋听到枪声,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赶紧从院子里跑到会客室去打电话,摇了半天没声音,知道电话线已被割断了。    
    院子里的卫队听到了外面的喊声,都掏出枪来,准备还击,高树勋命令:“不许开枪,谁也不许开枪!”卫队这才把枪都放了下来。    
    抓捕高树勋的部队在给军区首长的报告中说:“经战斗,解除了高树勋的武装。”    
    次日,高树勋夫妇被押到军区晋冀鲁豫驻地,继续审查,含冤被囚。    
    晋冀鲁豫军区很快将情况报告给中共中央,毛泽东回电说:“高树勋起义有功,必须保证他的人身安全。”    
    时隔多年,已经成了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对解决高树勋问题做了评价;    
    “我一直遗憾的是,后来我们对高树勋处理不公道。他的功劳很大。”


《毛泽东点评国民党著名将领》 第二部分高树勋小传

    高树勋,字健候,1898年8月6日出生于河北省盐山县高金庄。兄弟姐妹7人,在兄弟3人中,他排行第二,8岁时,入私塾读书,读了4年,后家道中落,回乡务农。1914年,到天津、北京等地学徒谋生。后又投奔在四川绵阳冯玉祥部当兵的舅舅。1917年,冯玉祥率领第16混成旅官兵讨逆,高树勋因作战勇敢被升为冯玉样的手枪连班长。1918年,冯玉样在鄂东重镇武穴通电全国,反对段祺瑞,段祺瑞约冯玉祥到汉口谈判。高树勋率手枪班随冯玉样赴汉口,当冯玉样的贴身警卫,终使冯玉祥安全归来。    
    冯玉祥将他送进学兵营学习测绘、军事操典、射击常识。结业后被任命为机枪营司务长。1920年,高树勋升任排长,受冯玉祥的影响,加入基督教。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高树勋升任直属队机枪营营长。1925年8月,又升任团长,军衔为陆军上校。1926年9月17日,冯玉样在五原誓师,宣布全军加入国民党,高树勋成为国民党员。此后,随冯玉祥四处征战,官职也一路高升,一直到官居青海省代省长的要职。    
    1931年,参加了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被红军击败。    
    1933年5月,冯玉祥将军在张家口组织抗日同盟军,高树勋又到该部当骑兵师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高树勋出任河北省保安处副处长。直到河北省保安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6师。1938年2月19日,日军占领了新乡市。根据国民党最高统帅部不准高部南渡黄河的指示,高树勋指挥部队,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交替掩护撤退。    
    1945年9至10月,国民党发动了进攻解放区的上党战役和平汉战役(又称邯郸战役)。刘伯承、邓小平在进行平汉战役的同时,开展了秘密争取高树勋率部起义的政治攻势。高树勋对蒋介石在国民党军队内部排斥异己、挑起内战的行动表示不满和反感。    
    1945年9月上旬,高树勋派人秘密来到上党战役前线指挥部面见刘伯承、邓小平,商谈和平事宜。10月30日,高树勋率新8军及河北民军万余人在马头镇正式宣布起义,以通电形式向全国发出了《停止内战团结建国的起义宣言》,声明脱离国民党阵营。高树勋率部起义后,使敌军受到很大震动,丧失了固守的信心。刘伯承将解放军主力调至漳河以北敌退路两侧,于运动战中歼敌孙连仲部两个军计2。3万余人,生俘敌40军军长马法五,取得了平汉战役的胜利。    
    11月2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给高树勋发来了贺电。11月10日起义部队改称民主建国军。中共中央军委任命高树勋为民主建国军总司令,高树勋由邓小平、薄一波介绍,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于11月13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高树勋起义对于蒋介石及其统帅部引起较大的震动,使其感到“兵心不固,民心不归〃,发动内战的时机还不够成熟。高树勋起义及平汉战役结束后,蒋介石阴谋部署发动内战的大量文件被缴获,延安新华社选其重要密令7件公开发表,使全国人民认清了国民党挑动内战的真相。    
    高树勋起义及随后开展的“高树勋运动〃,成为国民党军队中有爱国心、厌恶内战的广大官兵的一面旗帜,他们在此后的国民党内战前线大批倒戈起义,加速了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    
    新中国建立前夕,高树勋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工作。建国以后,他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第二、    
    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委员、河北省民革副主委,并长期担任河北省副省长职务。1955年,毛主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决定,授予高树勋一级解放勋章。    
    1972年1月19日,高树勋在北京逝世,终年74岁


《毛泽东点评国民党著名将领》 第二部分毛泽东评蒋鼎文

    “身为军人不懂军事,还应加意学习我们的兵法”    
    ——毛泽东评蒋鼎文    
    蒋鼎文成了“五虎上将”和“四大金刚”之一—蒋鼎文吃了败仗,让毛泽东加深了对中央军的蔑视—李德不用毛泽东之计,遂使蒋鼎文成名—蒋鼎文报告:“红军死守广昌”,蒋介石闻听大喜—西安与延安,蒋鼎文成了毛泽东的“近邻”—毛泽东警告:“依照他的无知妄想是要打败仗的。”—豫湘桂战役,日军一出手就打掉了蒋鼎文的司令部—蒋鼎文称毛泽东为“当代中国三大伟人”—蒋鼎文小传


《毛泽东点评国民党著名将领》 第二部分蒋鼎文成了“五虎上将”和“四大金刚”

    蒋鼎文成了“五虎上将”和“四大金刚”之一    
    蒋鼎文一直到抗日战争胜利的前一年,都是被蒋介石重用的人。    
    在国民党军队内部,他不仅被称为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之一,而且还被称为是何应钦的“四大金刚”之一;这么一位国民党“双料”高级将领,却被他的敌手、素有中国近代最伟大的军事家之称的毛泽东讥讽为“身为军人却不懂军事”,“还应加学习我们的兵法”。    
    蒋鼎文可以算是一个职业军人,早期甚至可以算的上是一个革命者。    
    早年,蒋鼎文追随孙中山闹革命,在孙中山的大元帅府里担任上校参谋,也曾出生入死。那时,蒋介石是少将参谋长,军衔只比蒋鼎文高一级,合称孙中山身边的“两蒋”。这“两蒋”恰巧又都是来自浙江,操一口宁波官话,人们习以为常地把他们俩当成了亲戚。    
    实际上,蒋介石的老家浙江奉化县离蒋鼎文的家乡诸暨县并不很远,有了老乡这层关系,加上又是国民革命军北伐、东征时在一起浴血厮杀的老战友,“两蒋”后来以结拜兄弟相称,蒋中正与蒋鼎文两大家族,自此之后往来也比较密切。    
    1924年,已经实行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