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4352-毛泽东点评国民党著名将领 >

第4部分

4352-毛泽东点评国民党著名将领-第4部分

小说: 4352-毛泽东点评国民党著名将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拳。此后两个月,冯玉祥亲自给两个士兵端屎端屎,照应料理到他们病愈为止。    
    冯玉祥对下级士兵都很熟,不但能叫他们的大名,而且记得很多人的小名。在军中,冯玉祥经常与士兵们生活在一起,倾听下级官兵的声音;有时,他会悄悄在晚上混入兵营宿舍,与士兵挤在一起睡,亲身感受士兵冷暖。因此士兵感到他平易亲切。在担任陆军检阅使时,他曾亲自给一个得败血病的士兵献过血。他手下的残疾、阵亡官兵和军人眷属也受着多方优待。为了搞好官兵关系,冯玉祥特意在军中立了“八不扩戒条:官长生气时,不许打士兵;士兵劳碌太过时不许打;对新兵不许打;初次犯过者不许打;有病者不许打;天气过热过冷时不许打;饱饭后及饥饿时不许打;哀愁落泪时不许打。    
    他还规定了“连排长有为自己的士兵代写家书的义务”。另外,为了杜绝上司敛财、下级行贿和低层官兵忍痛送礼、出份子的风气,保护中下级军官和士兵的经济利益,冯玉祥特地规定:只准上级请下级吃饭,不准下级请上级吃饭;只准上级给下级送礼,不准下级给上级送礼。冯玉祥关心士兵,不准官长侵犯士兵利益,是从军队的特他来考虑的。他说:“打仗是拼性命的事,官兵之间共生死,同患难的精神,必须修养于平时。在阶级上固然有官长士兵种种高下之分,但祸福利害却必须绝对一致。士兵的痛苦便是官长的痛苦,士兵的福利便是官长的福利,官长士兵应该觉得彼此的关系如同家人父子,息息相关,浑然一体。”


《毛泽东点评国民党著名将领》 第一部分“只求为民,只求为国”

    “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要阔。只求为民,只求为国,奋斗不懈,守诚守拙。此志不移,誓死抗倭。尽心尽力,我写我说。咬紧牙关,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点不错。”这首诗是1940年5月30日,冯玉祥所作,题目就是《我》。    
    在搞好与老百姓的关系上,冯玉祥同样是从军队的特性来考虑的。他说:“我觉得带军队没有比爱老百姓更重要的事了。”冯玉祥对部队约束很紧,让士兵左臂都佩戴着“不扰民,真爱民,誓死救国”的白布蓝字袖章,要求官兵把老百姓看成自己的父母兄弟乡邻亲戚。他还亲自编了《爱百姓歌》,要部队广泛传唱。对于害民、扰民的官兵,他的处罚相当严厉,1921年冯军人陕作战,有个叫杨治清的连长跳墙诱奸民女被老百姓告发,查明情况后,他召集全体官兵训话,并当场枪毙了这个连长。后来,冯军中又发生过一个连长强迫老百姓换马,和一个士兵吃老百姓西瓜不给钱的事,结果这连长和士兵均被枪决。冯军官兵与老百姓接触、买东西、办公事都能做到谦和有礼,坐车坐船遇见老弱妇孺即起立让座,甚至在街道上有司人将脏水泼到士兵的身上,士兵也不计较。有一次冯军行军途经怀柔和密云,道两旁都是缀满鲜红大枣的枣树,整整三个旅过去,没有人去采摘枣子,树上仍然果实累累。冯军这种军风与当时的恶蛮横的军阀军队完全不同,很得民心。    
    抗战时期,冯先生刚到重庆的时候,住在巴县中学。后来,那儿的房子被日寇炸毁了,他就搬到了歇台子村,在西北的罗汉沟内,盖了一座小楼,自己题名为“抗倭楼”。由于他穿着随便,时常在村里散步,爱和老百姓摆龙门阵,大伙儿都很敬重他。就这么着,一九四四年秋天,全村一致选冯先生当了歇台子村的保长。对这个新职务,冯先生也很满意,村里的大事小情没有他不过问的。    
    有一天,某部队一连士兵进驻该地,连长来找保长办官差,借用民房,借桌椅用具,因不满意而横加指责。    
    冯玉祥身穿蓝粗布裤褂,头上缠一块白布,这是四川农民的标准装束,他见连长发火,    
    便弯腰深深一鞠躬,道:“大人,辛苦了!这个地方住了许多当官的,差事实在不好办,临时驻防,将就一点就是了。”    
    连长一听,大怒道:“要你来教训我!你这个保长架子可不小!”    
    冯玉祥微笑回答:“不敢,我从前也当过兵,从来不愿打扰老百姓。”连长问:“你还干过什么?”    
    “排长、连长也干过,营长、团长也干过。”那位连长起立,略显客气说:“你还干过什么?”冯不慌不忙,仍然微笑说:“师长、军长也干过,还干过几天总司令。”    
    连长细看这个大块头,突然如梦初醒,双脚一并:“你是冯副委员长?部下该死,请副委员长处分!”冯玉祥再一鞠躬:“大人请坐!在军委会我是副委员长,在这里我是保长,理应侍候大人。”几句话说得这位连长诚惶诚恐无地自容,匆匆退出。


《毛泽东点评国民党著名将领》 第一部分冯保长的一张名片

    1944年冬天,一股军队从歇台子村边经过。队伍一露面,村民们就慌了神儿,家家户户闩上了门。还是小心一点儿为妙啊!    
    但是,闩门也没能挡住祸灾。不大会儿,一位佩戴少校军衔的官长,挨门挨户吆喝上了。说是队伍要开往贵州前线,需要村里给准备粮食和草料,并且要当天备齐,不得误了军机。    
    让一个小村子预备一个团的给养,这不是要命吗!村民们没办法,选一位名叫李海泉的老人去向那位少校大人求情。    
    “不行,”少校把脸一板,样子十分严肃地说,“粮食和草料一斤一两也不能少。”    
    李海泉没办法了,只好使出了最后的招儿,“要不,这个事,您和我们保长商议商议吧?”    
    “保长?他住在哪儿?”    
    “就在那边,罗汉沟。”李海泉抬手向西北方向一指,“我们保长就住那儿。”    
    “去把他叫来!”少校气哼哼地说,“谁来了也得交东西。”    
    时间不长,保长迈着大步,走来了。见到保长的面,少校不由得一愣。这个保长的个子怎么这么高呀!比一般人高出足有一头半。只见他穿一身半旧的蓝色土布裤褂,腰间随便系条宽布带子,头戴鸭舌便帽,足登皂色布鞋,走起路来挺有精神,红润的脸膛上满是怒气。看他这身装束,不大象是本地人。不过,管他是什么人呢,要粮食和草料要紧。少校皱着眉头,不耐烦地问,    
    “你就是保长吗?”    
    “不错,”保长不慌不忙地点点头,上下打量打量少校,“我是保长,你有什么事?”    
    “什么事?”少校把眼一瞪,厉声说,“告诉你,我们是抗日的军队,现在要开到前线去,命令你们这个村子给准备一千斤大米,五百斤草料,限一天时间,必须办好!”    
    “这,”保长显得有些为难地说,“你们抗日上前线,是好事,要的粮食和草料又不算多,真应该答应你们。可是,我们村小,人口少,又很穷,拿不出这么多东西来,怎么办呢?”    
    “你还来问我怎么办?你是保长,我就找你要!这是军用的粮草,耽误军机大事,你要负责!”少校发怒了,削瘦的面孔涨得通红,眼珠子也瞪得溜圆。    
    哪里想到,保长一点儿也没被少校吓住,反而软中带硬地顶了过来:“军队吃的粮食,不是由国家供给吗?就是草料也发了马乾,怎么还向村里要呢?”    
    少校被问得瞠目结舌,张了张嘴,一句话也没有说出来,气得脖筋蹦得老高,恨不得立刻把这个保长抓起来打一顿,他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张口就骂:    
    “老子是抗日的,你不供给粮草,就是汉奸,老子要收拾你!”    
    校虽然嘴里骂得挺凶,可不敢动手。为啥?保长的个头那么大,要打他一个耳光,还得往上跳一跳;再说,看他那样子,要打他就得还手,不是那么好对付的。保长旁边那几个年轻力壮的村民,也是一个个横眉立目。这里面的两个,还真就是冯先生的贴身警卫,少校要是动手,他俩决不会袖手旁观的。这仗当然不能轻易打。可少校怎么能服软呢?他拍了拍腰间的左轮手枪;威胁地说:“你给不给?再跟我顶嘴,老子毙了你!”    
    冯保长轻轻哼了一声,还是不动声色地说:“村子太穷,我们实在交不起。”    
    “你……”少校的牙齿咬得格格作响,“你存心和老子为难,老子要把你带走!”    
    村民们越集越多,在四面围成了一个圈子,看这场热闹怎样继续下去。    
    冯保长笑咪咪地看着大发雷霆的少校,慢声慢语地说;“你既然非要不可,这样吧,我给你一张名片,你去军政部军需署,找陈良署长想想办法。”    
    少校一听更火了,心想连我都没有名片,你一个小小保长在这里吹什么牛!这不是有意要拿国军少校开心吗?    
    “军政部军需署会听你的,少费话,你跟我到团部走一趟!”    
    “嘿嘿,也许会听的,你拿去试试嘛!”冯先生脸上带着笑,慢慢腾腾地从衣兜里摸出一张名片,向那位满面杀气的少校递了过去。    
    少校不屑地哼了一声,上前抢过名片,动手就要撕。突然,他那急速动作的手指象是被电击了一下似的,抽搐一下,停住了。他揉揉眼睛,张大了嘴巴,对着名片上“冯玉祥”三个字发起愣来。    
    “怎么样……”    
    没等冯先生问下去,这位刚才还是不可一世的少校,忽地转过身子,惊慌失措地撒腿就跑,连帽子都差点儿掉在地上。    
    “这孩子,胆子太小。一张名片就吓得这样,怎么能打仗啊!”冯先生笑着摇了摇头。


《毛泽东点评国民党著名将领》 第一部分“为了新中国,我愿喝干大海”

    1945年8月,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了和平建国,毛泽东亲赴重庆和蒋介石进行谈判。对于毛泽东不惧风险、毅然飞渝的举动,冯玉祥非常佩服地说:“毛泽东到重庆,说明了他胸襟坦白,一片至诚。”冯玉祥当时虽然身为国民政府的要人,但由于蒋介石对他与共产党接近这一点上相当不满意,所以,他本人不便亲往迎接,就派他的夫人李德全代表他去九龙坡机场欢迎毛泽东。    
    毛泽东在重庆期间,同冯玉祥接触的机会多了,每次接触,他们都推心置腹,商谈避免内战和平建国大计,冯玉祥把中国复兴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身上。    
    毛泽东刚到重庆,在渝的爱国民主人士及各界代表就在中苏文化协会为毛泽东一行开了一个欢迎大会,参加大会的有孙夫人宋庆龄、冯玉祥、著名学者郭沫若以及许多爱国民主人士。冯玉祥满脸兴奋地走上台,首先发言说:“今天这个场合,正好实现了孙总理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同时,又显示了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和平建国的决心和信心。”出于对毛泽东安全的考虑,他接着说:“我们在这激动人心、欢欣鼓舞的时刻,一定要加强团结,提高警惕,严防有人从中破坏!”冯玉祥一席发自肺腑的开场白,立刻引起了到会人员的共鸣。    
    毛泽东到重庆后,来访者一拨又一拨,还要参加会谈,其繁忙程度是可以想象的,但毛泽东还是在百忙之中同周恩来、王若飞专程登门拜访了冯玉祥,使冯玉祥很受感动。很快,冯玉祥便带着女儿颖达去毛泽东的临时住地——桂园回拜。但十分不巧,毛泽东临时有重要事情外出,但行前特地给冯玉祥留下了用他那潇洒遒劲的毛体书写的名片。冯玉祥回家后,在名片背后工工整整地写上了“卅日下午四时往治部长公馆”,贴在当天的日记上珍藏起来,作为永久的纪念。这张名片现在保存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9月1日,中苏文化协会为庆祝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举行盛大的鸡尾酒会,毛泽东等应邀参加,与会人士亦纷纷举杯向毛泽东祝酒。这时,身材魁梧的冯玉祥走到毛泽东身边举着酒杯说:“毛先生来了,大家高兴,我冯焕章高兴,来来,让我们为总理(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实现而干杯!”    
    毛泽东不胜酒力,但仍然兴奋地干了一杯,俩人相互注视,深情地笑了。过一会儿,冯玉祥见毛泽东脸上泛起了红晕,就又说:“今天你会喝得躺下的。”    
    毛泽东幽默中透出真诚:“为了新中国,我愿喝干大海!”    
    当晚,冯玉祥又陪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到吴铁城家赴宴。宴会由张群、王世杰、吴铁城三人做东,冯玉祥、甘乃光作陪。席间,大家开怀畅谈,回忆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北伐战争节节胜利的情形,不禁谈到了抗战胜利后对汉奸如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