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有关品质 >

第38部分

有关品质-第38部分

小说: 有关品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商务方式的时候,张欣抛弃华尔街,选择了当时还在万通、在宁夏荒漠一个贫苦人家长大的潘石屹。她与潘石屹从相识到结婚只用了半年。婚后一年,潘石屹离开万通,她立即从高盛公司辞职。这对夫妇并不一开始就是黄金搭档,公司刚开始成立,潘石屹期望的是张欣的资本运作能力;而张欣的兴趣却在要用她在剑桥学到的社会经济学理论来改造一个中国化的公司。这种立场分歧构成了一个在中国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商人潘石屹与一个受到最高等名校教育的知识分子张欣长达两年的情感冲突。1997年10月,这两人曾面临过一次情感危机——潘石屹期望她做了整整两年的新加坡国家投资因为金融危机而流产,潘石屹不再相信华尔街的资本运作方式,两人于是在彻底吵翻之后准备分手。张欣后来在向我叙述这个她生活中的重要转折点时说,“分手后他去日本参禅,我去欧洲会我的朋友,我们都觉得一切都不可挽回了。后来有一天早上,住在英国乡下一个朋友很大的庄园里,早起我有个习惯在树林里走。走着走着,早晨的太阳从树缝隙里照下来,我突然感到我必须回国。我当时感到,现在不回国,可能一辈子都回不去了,我不能轻易放弃这件事。”回国后,张欣告诉潘石屹:她决定下岗,她主动提出,她与他要有一个孩子。张欣说,“这是我一生中作出的最理智的决定,作这个决定时我完全是死命推了自己一把。我意识到,要和潘石屹在一起就一定要改变这个状态,如果改变不了就必须人为地去改变。”
  这是否意味着一个中国商人潘石屹战胜了一个剑桥知识分子张欣?我不愿意作出这样的结论,但我觉得潘石屹在商业上“闭着眼睛去闻”的那种睿智,肯定使张欣感悟到那种商业判断对她的重要性。而潘石屹也立即感悟到张欣对于他的真正意义——张欣对空间有一种天生的感觉,这种感觉正好构成了他的商业观念后的所有细部内容,而这些细部从商业角度又能上升为观念。这两口子由此才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用潘石屹的话说,“就像过去耍猴的,先要有人敲锣,我就是那敲锣的。然后有人出来耍猴,这就是张欣,再出来拿着帽子收钱的又是我。”
  观念的破译与诞生
  张欣在1998年做现代城公寓前,应该说只用眼睛看过建筑,她的原始感觉是作为空间的大与小怎样在一间具体公寓里找到最理想的和谐。这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意识——目的只是在有限空间里寻求有效面积的视觉表现空间,最佳方式其实也就是简单的方式,放大公共空间的效果,把缩小的私人空间隐蔽起来,并且去除他们中间的连接。张欣是从对空间的原始判断体会材料对于建筑的意义的,刚开始就因为玻璃——在有限空间里扩大视觉效果的惟一办法是玻璃,而当大家都不敢最大限度地使用玻璃的时候,让玻璃替代墙也就成了最出类拔萃的观念。
  但张欣对建筑的理解并不是简单地一步到位的。1998年,现代城公寓动工之后,她和潘石屹开始想在郊区为自己建一个家。这时候她认为她看到的中国最好房子就是苏州园林,于是她专门去了一趟苏州,拍各种各样的照片,想照搬一座到北京。等找一个设计师画了设计图之后在村里遇上了玩前卫艺术的包泡,包泡劈头盖脸就把这个方案评价成重复古人的文化垃圾,而且有钱的地产商马上与没有文化联系起来,这极大地刺激了张欣的自尊心。她在与包泡对骂之后专门去看包泡自己设计的房子,那是靠着一座山与一棵大树,房子一边贴着山一边架在大树上,人进房子没有门,得爬进去,就像个山顶洞人。房子旁边是大石头,下雨时候雨水会流到家里,然后房子下面有一条水渠要把水流出去。这样前卫的房子自然是不能住人的,但看到这样的房子更激发了张欣要真正盖有创意的好房子的欲望。在这种前提下,她认识了张永和。她带着张永和开车到村里,顺着沟走上一块梯田,左边是小溪右边是山。张永和就问她,你想在这个地方盖一个什么样的房子呢?她说我想在房子里感觉不像在房子里,就像站在这里看风景,因为这个地方最大的特点就是看风景。没想到张永和想了想就说,你想看风景,那就要搭一把雨伞,刮风下雨能盖着就行。这个大雨伞的想法一下子给了张欣震撼。张永和于是成为他们的乡间别墅“山雨间”的设计师,也就成为张欣在建筑鉴赏上的启蒙者,他给她介绍各种建筑师与建筑流派。张欣说,他告诉她对她最有启发的一个房子是给日本一个和尚盖的,这房子占地面积很大,但屋内使用面积很小,房子伸出来很长很长的檐,这个和尚就在檐下作诗。她说她当时突然领悟,房子原来不一定非盖在屋里,对一个诗人而言,更希望的是面对一座山遐想的这一个空间,人与空间的关系由此会有一百万、一千万种可能性。



建筑艺术推动者张欣(2)



  有意思的是,这是张永和的设计方案真正第一次变成建筑现实,一个有创造力的设计师的纸上谈兵因为往往打破了原来的建筑规范,在实际施工中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施工队会提出承重不对、结构不对,房子会塌、会漏。问张永和,张永和解决不了就找别的工程师去解决。“山雨间”对张欣的意义是,与一位一流设计师共历了一个实验过程,一个大雨伞的观念,期间缺少的细节是由她来补充和丰富的。
  艺术代表着品质?
  张欣与潘石屹联手成为开发商后,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你是谁?富人还是知识分子。张欣自认为,从骨子里她是一个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职责是对社会的责任感与批判精神,生活目标是对精神的追求。但作为开发商,盖房的目的是赚钱,销售的房子推动着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差异。于是她给自己的定位是做市场经济的推动者,新时代优秀建筑的创导者。在她的意识中,文化总是一个阶级的分水岭。作为盖房子的人,盖什么房子、盖的房子给什么人住自然体现一种阶级立场。而另一方面,要做成功者就要赚钱,赚钱后的态度又意味着另一种选择。
  张欣其实非常重视古根海姆对她的意味。她把他看作二十世纪艺术史中最伟大的三个人物之一,另两位分别是毕加索与杜尚。对张欣而言,毕加索给她的是创造的启示,杜尚给她的是观念的启示,而古根汉姆是通过其经济能力对艺术与社会的作用力。这三个人中,前两者对她是认识作用,后者则是行为作用,有意思的是张欣聪明地把关于收藏的观念变成了推广。她认为,收藏的目的要不是为拥有,要不是为投资,为赚钱的收藏显然会被功利所左右,就不会成为大家。而对艺术酷爱的收藏家常常为获得一种权力,对艺术是把玩态度。古根海姆不同于收藏家之处在其目的是对艺术家的呵护,以自己的财力让艺术家们生存下去,把他们的作品保护下来,再成为大家欣赏的对象。张欣认为,在古根海姆的时代,传播手段决定了收藏方式。在当今社会,对艺术的投资与支持完全应该在商业化中构成新的传播方式,而这恰恰可以体现她个人对社会的一种态度,从而解决关于阶级的问题。根据这种想法,她先利用SOHO现代城的每四层一个空中庭院由艾未未组织,请十几个艺术家一人一个做雕塑装置,利用浪费的空间,每个空间做一个艺术品,集中起来就成为一个小艺术馆。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为艺术家的创作而投资,给艺术家一个创造的空间,但张欣会要求艺术创作过程中要考虑作品的功能性。这样的空间刺激了艺术家的创作欲望,雕塑一旦诞生,变成SOHO现代城整体产业的一部分,也变成业主的公共财产。在张欣的意识中,它们又同时构成了邻里之间的公共环境。
  “长城脚下的公社”应该说是在做这样的小艺术博物馆基础上的发展,长城脚下的这一块土地是潘石屹一个朋友压在手里的一个项目,而与张永和一起合作做“山雨间”后,张欣与潘石屹想的是能不能在这块土地上找100个建筑师,盖100个“山雨间”。他们与张永和商量,张永和说,中国哪有那么多好的建筑师呀,他们就说干脆把想法扩大一点,约请全亚洲的建筑师。这个想法使张欣激动万分,因为相对发达国家过多地强调保护,她感觉到国内的建设开放给建筑提供了一个特别大的发展空间,而在这个建筑年代里大多数设计师都在照搬国外陈旧的建筑形式,构成大量的假古典重复。这绝对是提供了一种机会,如果能在长城这个古老的传统脚下占有亚洲所有最好的建筑师的最好的创新建筑,做一个建筑博物馆,可能会吸引全世界的眼光,让大家都来看、来投资,产生的投资再产生更大的规模,在新世纪建筑史上可能也就构成了一个事件。这正是她在剑桥时日夜梦想回国的理想。她与张永和合计,最初这个项目的名称就叫“建筑师走廊”。
  100个艺术家成为一个整体
  在张欣看来,房地产开发中,土地只是工业生产的元素之一,任何时候花钱就可以买来,关键的是有没有可能把所有创造性资源变成一个商品。创造性资源肯定不是一成不变的,关键又要看你怎样去组合它,把它按你的要求从一二三变成三二一。这里有两个要素,第一,创造力是最高的资源,而创造力在每一个个体身上都是源源不断,关键看你怎样去发掘。第二,一个个体的创造力还是有限的,你怎样把这种个体创造力变成集体的创造力。张欣说她在认识这个资源问题时从三个人身上得到了启示。
  第一个是在北京开茶室的张景儿,1996年至1997年的时候,她在三里屯后边开了一个很小的茶室,里面一共三张桌子。张景儿把泡茶的过程繁复,动作比一般人慢上五倍、十倍,换了环境、角度、速度、方式,同一个东西就发生了变化。当她把茶提炼成一颗钻石这样贵重的宝贝的时候,它的含义就被改变了。第二个是来参加“建筑师走廊”设计的日本建筑师坂茂,他提出要用纸来盖一所房子。张欣说她原来的印象,纸的概念就是软不拉叽的,只能一层一层地糊上去。但坂茂提出是用纸筒,把纸筒的厚度加大,再进行防水处理,它的硬度就不亚于钢筋,但名称上它仍然叫纸。第三个是艾未未,她说她刚见艾未未时候,艾未未拿来一大堆照片,说这是他多年艺术观念的一个积聚。艾未未给她看三张照片,第一张是他拿着一件古董站着,第二张是这古董在往地上掉的过程中,第三张古董掉在地上碎了。艾未未对她说,破坏本身就是兴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