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人生六味茶 >

第32部分

人生六味茶-第32部分

小说: 人生六味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法:煎水当茶饮。

  来源:《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橘红三仙茶

  功效:散寒理气,消食宽中,适用于食积、伤酒、风寒咳嗽等。

  处方:焦三仙各18克,橘红二片。

  用法:煎水当茶饮。

  来源:同上方。


  甘蔗红茶

  功效:清热生津,醒酒和胃。治疗气候干燥,咽干口渴,喉痒咳嗽,过食肥腻食品等,为春季理想的保健饮料。

  处方:甘蔗500克,红茶5克。

  用法:将甘蔗削去皮,切碎,和红茶共煎,当茶饮。

  来源:开封地区民间单验方。

  菊花绿茶饮


  功效:清热解毒,预防感冒,宁神明目,适用于春季忽冷忽热,气候干燥,肝火头痛目赤,醉酒不适。

  处方:开封菊花12克,绿茶5克,白糖30克。

  用法:煎水代茶饮,每天1剂。

  来源:北京地区民间单验方。


  夏季饮茶养生验方

  夏季为万物生长的季节,花草树木茂盛,禾苗茁壮成长,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烈日当空,骄阳似火,气候炎热,热浪袭人,暑热异常,烦渴倦怠。因此,人们把避暑纳凉视为快事,为了更好的养生保健,防暑降温,宜选服绿茶等茶剂饮料。


  清热化温代茶饮

  功效:清热化湿,调和脾胃,清利头目。适用于暑热伤脾,头昏乏力,口腻纳呆,口干烦渴。

  处方:鲜芦根二枝(切碎),竹茹4。5克,焦山楂9克,炒谷芽9克,橘红2。4克,霜桑叶6克。

  用法:煎水代茶饮。

  来源:《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解暑茶

  功效:清凉解暑,生津止渴,预防暑热,治疗中暑。

  处方:青蒿150克,生石膏120克,薄荷叶150克,甘草30克。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混合均匀,共制成10包。

  用法:每次用1/3包,开水冲泡饮服,每天3次。

  来源:《中药制剂技术》。


  清凉茶

  功效:清热解暑,生津止渴,防暑降温,治疗暑热不适,四时感冒,发热积滞。

  处方:本品为中成药,有中药厂生产,比较著名的王老吉清凉茶也属此类。本品由青蒿、莲叶、滑石、芦根、甘草等药物制成茶剂,每包装50克。

  用法:依包装说明即可。


  柠檬茶

  功效:防暑生津,和胃止泻,治疗食滞呃逆,急性胃肠炎,腹泻呕吐,亦可作为夏季消暑保健饮料。

  处方:柠檬1个。

  用法:将柠檬煮熟去皮,晒干,放入瓷缸中,加适量食盐腌制。每次1个柠檬,加一碗开水冲泡,加盖泡15分钟,代茶饮用。

  来源:《饮食疗法》。


  秋季饮茶养生验方

  金秋季节是收获的季节,人们喜庆丰收的欢愉心情和凉爽适宜的气候,对人们的身心非常适宜。若能根据自己体质、爱好选择绿茶、红茶、红茶菌等茶剂,以养生保健、陶冶性情、赏心悦意、延年益寿。

  生津代茶饮

  功效:生津育阴,清热润燥,治疗口干咽燥,烦渴干咳的秋燥症;亦治温病热盛,灼伤肺胃阴津,口中燥渴,咳唾白沫,粘滞不爽者。

  处方:青果5个(捣碎),石斛6克,甘菊6克,荸荠5个(去皮),麦冬9克,鲜芦根2支(切碎),桑叶9克,竹茹6克,鲜藕10片,黄梨2个(去皮)。

  用法:煎汤代茶服。

  来源:《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桑杏茶

  功效:轻宣燥热,润肺止咳。治疗秋天干燥气候所引起的干咳无痰,头痛发热的秋燥症。

  处方:桑叶、杏仁、沙参、象贝母、豆豉各9克,山栀6克,梨皮30克。

  用法:煎水代茶饮。

  来源:《温病条辨》。


  萝卜茶

  白萝卜100克、茶叶5克,加少量食盐,先将白萝卜洗净切片煮烂,略加食盐调味(勿放味精),再将茶叶用于冲泡5分钟后倒入萝卜汁内服用,每天2次不拘时限,有清热化痰、理气开胃之功,适用于咳嗽痰多、纳食不香等。

  白萝卜营养丰富,含钙且有药用价值,可清热化痰,配茶饮用能清肺热、化痰湿,少加食盐既可调味,又可清肺消炎。


  银耳茶

  银耳20克、茶叶5克、冰糖20克。先将银耳洗净加水与冰糖(勿用绵白糖)炖熟;再将茶叶泡5分钟取汁和入银耳汤,搅拌均匀服用。有滋阴降火,润肺止咳之功,适用于阴虚咳嗽。银耳是食药两用滋补佳品,内含蛋白质约10%、碳水化合物65%、无机盐4%;还含有维生素E以及磷、铁、钙、镁、钾、钠等。药用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之效。

  银耳配冰糖可助滋养润肺、止咳化痰之力,配茶叶取其消痰火于利湿之中,兼有消炎之功效。


  桔红茶

  桔红3…6克、绿茶5克。用开水冲泡再放锅内隔水蒸20分钟后服用。每日1剂随时饮用,有润肺消痰;理气止咳之功,适用于秋令咳嗽痰多、粘而咳痰不爽之症。此茶以桔红宣中理气,消痰止咳。茶叶有抗菌消炎作用,以此二味配制,对咳嗽痰多、粘而难以咯出者疗效较好。

  以上三方,来自民间验方。


  冬季养生粥代茶

  严寒的冬季,冰天雪地,天气寒冷,为此,人们喜欢服温热饮食,比如温补阳气,散寒和胃的红茶等饮料,工间、饭后、酒宴之中及朋友相聚之际饮之,别有一番乐趣,而且也有利于身体健康。

  冬至之后,阴气开始消退,阳气逐渐回升,此时正是进补的好时机,无论是食疗或是药力都易于发挥效能。说起进补可有两类,一类为食补,一类为药补,但〃药补不如食补〃。冬季食粥,在寒冷的气温下,喝上一碗热热呼呼、香美可口的粥,是下班回家的大人们、放学归来的孩子们以及在家休养的老人们的美餐。煮粥通常用大米,大米性味甘平,而其它米如小米、糜子米、薏仁米都是性味甘、微寒,因之,冬日食大米更有益。大米有和胃气、补脾虚、壮筋骨、和五脏之功效,除了煮大米粥外,还可以煮成:

  山药粥:山药(去皮)50克,大米50克,蜂蜜、食用油均适量。将山药切成小块用油炒过加入蜂蜜,将大米熬成粥,加入炒过的山药再煮开,即可食用。山药为滋补肾、脾之佳品。

  栗子粥:栗子(去皮)50克,大米50克,盐少许。将生栗子用高压锅(少放水)煮熟,去皮,捣碎,放入洗好的大米中,加水煮成粥,再加食盐调味。栗子可补肾,对因肾气不足而引起的腰膝酸软或疼痛有食疗作用。

  芝麻粥:芝麻10克,大米50克,蜂蜜或食盐适量。先将芝麻炒出香味,将大米洗净煮成粥加入芝麻,调入蜂蜜或食盐,即可食用。芝麻可分为白芝麻和黑芝麻,白芝麻有利肠补肺气的作用;黑芝麻可入肾、强筋骨。

  杏仁粥:杏仁(去皮)20个左右,大米50克,白糖或食盐少许。将大米洗净煮粥,快熟时加入杏仁继续煮至熟,加少许白糖或食盐。杏仁可止咳定喘、祛痰润燥。

  核桃枸杞粥:核桃仁30克,洗净捣碎;枸杞15克,洗净;大米50克,洗净,加适量水同煮成粥。为神经衰弱、小便余沥不净的食疗佳品。

  梨粥:鸭梨3个,洗净去皮、去核、切块。加适量水煮半小时,将大米50克洗净,煮成浓粥。快熟时加入梨汁及梨块,同煮至熟。有润肺清心、祛痰降火之功,对小儿肺热咳嗽有食疗作用。

  牛肚大米粥:牛肚200克,大米50克,食盐少许。将牛肚用盐搓洗干净,切丁,与洗净大米加水同煮成烂粥,加少许盐调味食用。为小儿病后体虚、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的食疗佳品。

  【茶余回甘】

  白毫银针冲泡后的美妙景象,让人叹而观止。〃满盏浮茶乳〃,亭亭玉立。要制得这样的好茶,不是随便为之的。它要求用大叶茶的芽头,采摘时机不可早也不可晚,保证芽头的白毫生长茁壮而又未及过老。这样的材质,才能做出酷似银针的茶叶,在水中芊芊悬浮,引人入胜。我们养生,也要注重时令,春夏秋冬,巧做安排,才能符合自然规律,达到最好的效果。上面列出了很多不同时节的调理茶品及饮食,供大家参考。愿大家心愉体健,益寿延年,伴着白茶的悠悠神韵,得享一品不老佳人生。


【茶之章】

  说茶

  黄茶是我国特产茶类,生产历史悠久,唐朝时就成为贡品,但真正大量生产发展是一九五四年以后。其基本制造方法都要经过杀青、堆闷(放),干燥三个过程。〃堆闷(放)〃是黄茶制造区别于绿茶制造的独特工序。〃堆闷(放)〃过程经湿热作用或微生物作用引起叶内物质的深刻酶促变化,为形成黄茶独特品质特征〃黄叶黄汤〃奠定了物质基础。

  黄茶的品质黄叶黄汤,要求绿色消失,黄色显出,香气清悦,滋味醇厚。黄茶的基本制茶工艺与绿茶相仿,但在制茶过程中加以闷黄。「闷黄」是黄茶类制造技术的重要工序,原理与黑茶的渥堆相同。透过将茶叶盖布(即覆盖或用纸张包起焗黄),保持茶叶在较高的温度和湿度下,催化茶叶作非霉性气化,使茶叶变黄。

  根据闷黄先后和时间长短不同,分为湿坏和干坏闷黄两类。湿坏闷黄又分杀青后或揉捻后的闷黄。干坏又分为散堆和纸包的闷黄。由于黄茶在制造过程中进行「闷黄」,所以茶在湿热条件下闷堆发热,促使茶多酚自动氧化,叶绿素分解,从而使叶色、汤色变黄,香味变甜熟。

  黄茶,按鲜叶的嫩度和芽叶大小,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黄芽茶主要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和霍山黄芽;黄小茶主要有北港毛尖、沩山毛尖、远安鹿苑茶、皖西黄小茶、浙江平阳黄汤等;黄大茶有安徽霍山、金寨、六安、岳西和湖北英山所产的黄茶和广东大叶青等。

  黄芽茶之极品是湖南洞庭君山银针。其成品茶,外形茁壮挺直,重实匀齐,银毫披露,芽身金黄光亮,内质毫香鲜嫩,汤色杏黄明净,滋味甘醇鲜爽。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都久负盛名,身价千金(现北京市场零售价每市斤已逾千元)。

  安徽霍山黄芽亦属黄芽茶的珍品。霍山茶的生产历史悠久,从唐代起即有生产,明清时即为宫廷贡品。霍山黄大茶,其中又以霍山大化坪金鸡山的金刚台所产的黄大茶最为名贵,干茶色泽自然,呈金黄,香高、味浓、耐泡。

  各类黄茶名品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北港毛尖;鹿苑毛尖;霍山黄芽;沩江白毛尖;温州黄汤;皖西黄大茶;广东大叶青;海马宫茶。


评茶


   黄茶,名之由来:人们从炒青绿茶中发现,由于杀青、揉捻后干燥不足或不及时,叶色即变黄,于是产生了新的品类黄茶。

  黄茶的制作与绿茶有相似之处,不同点是多一道闷堆工序。这个闷堆过程,是黄茶制法的主要特点,也是它同绿茶的基本区别。绿茶是不发酵的,而黄茶是属于发酵茶类。这道工序有的称之为〃闷黄〃、〃闷堆〃,或称之为〃初包〃、〃复包〃、〃渥堆〃。黄茶是沤茶,在沤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消化酶,对脾胃最有好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懒动肥胖,都可饮而化之。


【品茶说】


   黄茶因品种和加工技术不同,形状有明显差别。如君山银针以形似针、芽头肥壮、满披毛的为好,芽瘦扁、毫少为差。蒙顶黄芽以条扁直、芽壮多毫为上,条弯曲、芽瘦少为差。鹿苑茶以条索紧结卷曲呈环形、显毫为佳,条松直、不显毫的为差。黄大茶以叶肥厚成条、梗长壮、梗叶相连为好,叶片状、梗细短、梗叶分离或梗断叶破为差。评色泽比黄色的枯润、暗鲜等,以金黄色鲜润为优,色枯暗为差,评净度比梗、片、末及非茶类夹杂物含量。黄大茶干嗅香气以火功足有锅巴香为好,火功不足为次,有青闷气或粗青气为差。评内质汤色以黄汤明亮为优,黄暗或黄浊为次。香气以清悦为优,有闷浊气为差。滋味以醇和鲜爽、回甘、收敛性弱为好;苦、涩、淡、闷为次。叶底以芽叶肥壮、匀整、黄色鲜亮的为好,芽叶瘦薄黄暗的为次。

  有人将品黄茶(特别是君山银针)之道分为十个步骤,分别为:焚香焚香静气可通灵;涤器涤尽凡尘心自清;鉴茶峨皇女英展仙姿;投茶帝子投湖千古情;润茶洞庭波涌连天雪;冲水碧涛再撼岳阳城;闻香楚云香染楚云梦;赏茶湘水浓溶湘女情;品茶人生三味一杯里;谢茶…品罢寸心逐白云。

  黄茶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其茶品各具千秋。如,君山银针满披茸毛,色泽金黄,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