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燕赵文化志 >

第19部分

燕赵文化志-第19部分

小说: 燕赵文化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市之一。北京是中国古都建筑的最后结晶,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这座古都里达到光辉灿烂、登峰造极的地步,它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最珍贵的遗产,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壮丽奇观。

  四、清朝的关外三都

  十六世纪后期,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下游的女真族建州部逐渐强大起来。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州部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建立“后金”政权,建元天命,割据辽东。天命七年(1622年)迁都东京。天命十年(1625年)迁都盛京(今辽宁沈阳市),翌年战死。1626年其子皇太极即位,改元天聪,天聪十年(1636年)改后金国号名大清,并完成统一东北大业。崇德八年(1643年)太宗死,传位给第九子爱新觉罗·福临,即顺治皇帝,庙号世祖。次年,清军进占北京,并定为都城。清王朝初建国时先后在关外三地建都,故有三都之称,即兴京、东京和盛京。

  兴京是努尔哈赤于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建立后金政权时的第一个国都,原是一座小城,满语为赫图阿拉(横岗之意),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改称兴京,位于今辽宁省新宾县永陵街东八里苏子河与二道河会合处的北岸,三面临水,一面靠山。外城周围4。5公里,四面各一门,城上环置“射箭穴窦”。城中有手工业如制造铠甲、弓矢的作坊和仓贮之设。内城周围2。5公里,南、北、东各设一门,皇帝及贵戚居其中。考古发现了正殿遗址,位居城中央,望楼楼址二座,城东南角一处,旁有魁星楼和文庙,城西北角一处,旁有昭公祠。寺庙有城隍庙、关帝庙,位于南门大道左右。八旗衙署遗址多处,散布城内。努尔哈赤以赫图阿拉作根本之地,不断扩充实力,建都后第三年就在萨尔浒一战大败明军,动摇了明朝对辽东的统治。

  后金天命七年(1622年),努尔哈赤随军事斗争的发展又迁都东京(今辽宁辽阳),位于今太子河东、距辽阳城2。5公里的新城村。这里依山临水,形势险要,是清初第二个都城。城周3公里,每面城门两座,东之左名“抚近”、右名“内治”;西之左名“怀远”,右名“外攘”;南之左名“德盛”,右名“天祐”;北之左名“福盛”、右名“地载”。这些城门名称是努尔哈赤锐意图治、内修国政、外拓疆宇的思想反映。

  盛京是在明朝沈阳中卫城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自清太祖始建都城,直到康、乾两朝续建,宫城体系更臻完备。全城分东路、中路、西路三部分构成,占地6万多平方米,是中国现存仅次于北京紫禁城的皇宫建筑群体。

  东路宫殿以大政殿和十王亭为主,是清太祖时所建。殿为八角重檐攒尖式,覆黄色琉璃瓦镶绿剪边。殿身周围出廊,朱漆圆柱,坐落在1。5米高的须弥台基上。殿中设宝座,这是皇帝听政之所。大殿正南有“十王亭”,10座方形亭分列大殿前东西两侧,呈八字形排开,皇帝召集八旗大臣于此商讨国事。大政殿与十王亭是清初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上的反映。

  中路宫殿以崇政殿为主。清太宗即位后,废除了八贝勒(满语亲王)“共治国政”的制度,削减旗主权力,提高皇权地位,并仿汉制设“三院八衙门”,标志国家权力向集权化方向进一步发展。这次变革在宫殿建筑布局上充分体现出来。进入大清门,一条御道直通清太宗的临政殿——崇政殿。从大清门到后廷的清宁宫是一条笔直的中轴线,其它东西配殿对称建于两侧,布局也是前朝后寝,与传统汉制相仿。

  西路以文溯阁为主体,仿浙江范氏天一阁的建筑形式,为收藏《四库全书》营造。

  盛京的宫廷建筑把汉、蒙、满三族建筑艺术融为一体,是清朝多民族统一政权不断巩固发展的象征,是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珍贵文化遗产。

  1644年,清顺治皇帝入关,定都北京,盛京作为陪都对巩固清王朝在东北地区的统治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章  历代长城


  长城,是中国古代一项极其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包括长达数千公里的高大城墙,连接数以千万计的墙台敌楼、关城隘口、烽堠堡障等,构成纵深递次的整体防御体系,总称为长城。

  据史书记载和考古资料,中国历史上战国时的诸侯国和后来的秦、汉、西晋、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辽、金、明等封建王朝都时间长短规模不等的修筑过长城,遍布中国东西南北的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长度相加超过5万公里。历史上影响最大的长城则在北方。

  长城不仅是一项浩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也是中国古代草原游牧文化与定居农耕文化的一条有形的分界线,是自然和人文的混合产物,也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汇、融合的纽带。长城在冷兵器和生物动力时代,为维护封建国家的统一,发挥了重大军事效用。同时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交流、人口迁徙、自然生态环境、民族融合、中外交通和经贸往来等方面,都起过重大的历史作用。

  远溯中国古代先民,“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周礼·大司徒》),或用“土墉”、“壕沟”以防御。古有传说“鲧作城郭”(《世本·作篇》)。夏商时期,已使用石砌或夯土版筑技术筑墙。周初,武王分封诸侯,《易》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史书相传周幽王举烽火戏诸侯之时,已出现用于传递军情的烽火台。

  春秋战国,列强纷争,伴随着铁器生产工具的兴起和规模越来越大的军事战争,各诸侯国相继大兴土木筑长城以设防。据《春秋》僖公四年(前656年),“楚国方城以为城”。这是最早见于记载的长城(列城)。此后,齐亦筑长城。至公元前四世纪前后,燕、赵、秦、魏、韩以及中山诸国相继沿边防线修筑长城。

  战国长城以燕、赵长城修筑规模最大、长度最长,燕筑南、北界两道长城,赵亦筑南、西北、北界三道长城。燕、赵长城南界都位于河北平原,利用河堤筑长城设防;北界则位于农耕、游牧区域分界线,沿燕山、阴山山脉依险分别筑长城,后为秦、汉至明朝历代修筑长城所沿用。

  秦始皇统一中国,利用燕、赵、秦三国长城的旧址,在中国北部扩建修筑了第一道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秦至明,各朝代不仅汉民族统治者所建的王朝修筑长城,而且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亦均修筑、增建长城,或利用长城的关隘,屯兵守险,检查商旅。长城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伟大象征。

  在中国历史上,自古燕赵地域就是中华各民族相互争斗和融合的重要地区,而自辽、金、元、明建都北京,周边成为京畿重地。因此,在燕赵地域修筑长城费时最久,次数最为频繁,耗用人力、物力规模最大,修筑总长度最长,建筑形式复杂多样,地形地貌最为险要,所设重关要隘最多。至今,不仅留有了战国燕、赵长城,秦、汉、北魏、北齐、北周、隋、金各代长城遗迹,而且保存最为完整的明长城精华,大部分都在燕赵地域,成为燕赵文化极为宝贵、最具特色的部分。

长城凝聚着中国古代各民族人民的智慧,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力量的象征,而且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财富,被誉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第一节 燕、赵、中山长城
  战国是中国历史上诸侯争雄、割据兼并的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形成期。地处中国北方的燕、赵、中山国,为了互防和防御游牧民族的侵扰,先后构筑了上百公里或上千公里的长城,距今已有2300多年漫长的历史。

  燕、赵、中山长城对此后各封建王朝所修建的长城,起了奠基的作用。

  一、燕长城

  燕国,春秋时建都于蓟(今北京城西南)。战国时,参与大国的兼并战争,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又在武阳(今河北易县南)营建下都。为防御强邻的入侵,保国安民,防止战乱对经济文化发展的破坏,燕国先后修筑了南界易水长城和上谷至辽东的北界长城。

  (一)燕南界长城

  燕南界长城,大致是沿易水而建的,利用当时的古易水堤防作基础,与筑墙相结合进行大规模扩建的一项国防工程,所以又称“易水长城”。其修筑年代,历史文献无明确记载。

  《史记·张仪列传》载,燕昭王元年(前311年),张仪说六国连横时,向燕昭王说:“今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攻燕,则易水、长城非大王之有也。”由此可知,此时燕已有易水长城。以此推算,燕南界长城修建年代,当在苏秦说文公合纵(前334年)至公元前311年之间。燕昭王时又进行了增修。

  燕南界长城是用于防齐、防赵和御秦的,并保卫易水之南的燕下都武阳城的安全。《水经注》易水条记其位置甚详:“易水又东,屈关门城西南,即燕之长城门也,……易水又东,历燕之长城,又东迳渐离城南,盖太子丹馆高渐离处也。易水又东,屈迳长城西,又东流南经武隧县南,新城县北。……又东,梁门陂水注之,水上承易水于梁门,东入长城,东北入陂。”《水经注》滱水条记载:“滱水又东北,迳阿陵县故城东。……滱水东北至长城,注于易水者也。”《元和郡县志》、《读史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等也记载有燕易水长城的情况。

  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今河北涿州市人,他在《水经注》中对易水长城的记载当是可靠的。由此可知,北魏时期尚有较多的易水长城遗址。

  据今人考,燕南界长城的大致位置在冀中平原保定以北,西起今河北省易县西南的太行山下,沿着易水南支流北岸而行,又折向东南经定兴、徐水、安新、任丘等市县,从东北入文安县至东南,即滱水入易水、易水入滹沱河一带之地,全长约250公里。现今尚有遗迹可寻。

  徐水县遂城村北的瀑河(为易水下游),隔河可望古长城遗址,溯河而上至孔山,这一带尚存三段长城墙址,总长不足50公里。城墙因地势而异,底宽6…20米不等,最高处约10米,为泥土夯筑。其位置、走向、建筑形制均与历史文献记载相吻合,当为燕南界长城部分遗址。

  (二)燕北界长城

  燕北界长城系战国时,各诸侯国中最晚修筑的一条长城。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燕亦筑长城,自造阳(按:今河北怀来县大古城)至襄平(按:今辽宁辽阳市附近),置上谷(按:治今河北怀来县东南)、渔阳(按:治今北京密云县西南)、右北平(按:治今河北平泉县境)、辽西(按:治今辽宁义县西)、辽东(按:治今辽宁辽阳市)郡以拒胡。”

  燕北长城修筑年代,因历史文献对秦开没有准确的年代记载,后人根据“秦舞阳者,开之孙也”推算,当始于燕昭王,而在燕孝王和燕王喜时,又可能继续增建完善,设令疵塞(今河北迁安县西)、居庸关塞(今北京昌平县西北)。

  据考,燕北长城的位置在明长城以北,西起今河北怀来县大古城,往东北入内蒙古化德县,经正蓝旗、多伦县,沿燕山北麓折入河北围场县,再东入内蒙古赤峰北,经敖汉旗、奈曼旗跨越努鲁儿虎山,进入辽宁朝阳,经阜新穿过辽河到开原,向南折沿长白山西麓,经抚顺、辽阳东、鸭绿江,直达于朝鲜人民共和国清川江北岸的博川一带。全长1200余公里。

  燕北长城沿燕山山脉和辽东丘陵建造,位于阻遏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东胡与林胡进入燕国都所在的冀中平原战略要地。在筑造技术和地形选择上,既很有特点,又因地制宜。土筑长城,大多修在土质较厚、地势平缓的地区;石筑长城,一般是内外两侧用较规整的大块天然石垒砌,中间充塞碎石块或砂砾;也有以石为基,上用黄沙土夯筑的土石混筑。燕北长城被沿线的当地人很形象地称为“土龙”、“石龙”或“沙龙”,至今这些地区仍保存有不少遗址。

  河北丰宁县至内蒙古多伦县的燕长城遗址,每隔250米筑有一墙台,河北丰宁、围场县境内有大小不等的土城址,平面为正方或长方形,城垣保存较好,小土城址边长不到250米。据考,这些小城是燕国屯兵驻守的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