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中国旅游必读 >

第27部分

中国旅游必读-第27部分

小说: 中国旅游必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望着红叶,问:“这是什么树?怎么不大象枫叶?” 老向导说:“本来不是枫叶嘛。这叫红树。”就转着路边的树,说:“你看看,就是那种树。” 路边的红树叶子还没红,所以我们都没注意。我走过去摘下一片,叶子是圆的,只有叶脉上微微透出点红意。我不觉叫道:“哎呀!还香呢。”把叶子送到鼻子上闻了闻,那叶子发出一股轻微的药香。另一位同伴也嗅了嗅,叫:“哎呀!是香。怪不得叫香山。” 老向导也慢馒说:“真是香呢。我怎么做了四十年向导,早先就没闻见过?” 这位老向导,我不十分清楚他过去的身世,但是从他脸上密密的纹路里,猜得出是个久经风霜的人。他的心过去是苦的,怎么能闻到红叶的香味?我也不十分清楚他今天的生活,可是你看,这么大年纪的一个老人,爬起山来不急,也不喘,好象不快,我们可总是落在画边,跟不上。有这样轻松脚步的老年人,心情也该是轻松的,还能不闻见红叶香? 老向导就在满山的红叶香里,领着我们看了“森玉笏”⑤,“西山晴雪”⑥,“昭庙”⑦,还有别的香山风景。下山的时候,将近黄昏。一仰脸望见东边天上现出半轮上弦月,一位同伴忽然记起来,说:“今天是不是重阳?”一翻身边带的报纸,原来是重阳的第二日。我们这一次秋游,倒应了重九登高的旧俗。也有人觉得没看见一片好红叶,未免美中不足。我却摘到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藏到我心里去; 还不是一般的红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不用说,我指的是那位老向导。'作者介绍'杨朔(公元1913~1968),山东蓬莱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他的散文感情充沛,结构严谨,文字含蓄、洗炼,富有诗意。现有《杨朔散文选》问世。'说明'这篇文章选自《杨朔散文选》,有删节。文章以登香山为线索, 用景喻人,把老向导比作红叶,赞美了劳动人民久历沧桑、勤劳朴质的品格。'注释'①香山:在北京海淀区,清时开辟为“静宜园”,园中名胜遍布,风光旖旎,是著名的游览区。②昆明湖:在颐和园内,原为天然湖,元时成为宫廷用水的蓄水库,清时命名为昆明湖。③ 万寿山:在颐和园内,原名瓮山(传说曾有老人在山上凿得石瓮),公元1750 年,为庆祝乾隆帝母亲六十诞辰,在山上筑大报恩延寿寺,并将山改名万寿山。④佛香阁:在颐和园万寿山前山。⑤森玉笏: 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⑥西山晴雪: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⑦昭庙:在香山公园见心斋(北门内西侧)以南,清乾隆四十五年为接待西藏班禅来北京“祝厘(即祝釐,祈求福佑)”而建。思考题1。简述旅游和文学的关系。2。指出下列对联的种类及特色: 千秋文笔振金石, 百文光芒贯斗牛。——广东潮阳文光塔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苏州网师园看松读画轩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梢; 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温州江心屿联飞雪迎春到,   
心潮逐浪高。——太原晋祠难老泉郭沫若撰联3。试析白居易诗《钱塘湖春行》的艺术特色。4。从旅游审美角度分析张继诗《枫桥夜泊》。5。从《小石潭记》看柳宗元的游记特色。6。从《晚游六桥待月记》看袁宏道的游记特色。7。杨朔的《香山红叶》是用什么手法来赞美老向导的,请具体说明。8。背诵并结合景观讲解五首你熟悉的唐宋旅游诗词。   
第八章旅游美学旅游虽然包含着很多活动内容,但归根结底是对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欣赏活动。根据国外对青少年所作的有关智能商数的测定,经常游览旅行的人普遍地要比足不出户的人高。我国著名美学家蒋孔阳教授曾指出,不能把旅游看作“单纯是游山玩水,寻欢作乐。它其实是一种没有任何强制的审美教育。每个人都甘心情愿地、欢天喜地去旅游,去欣赏自然的美景,而就在自然美的欣赏和陶醉中,他不仅得到了休息,增广了知识,而且陶冶了自己的性情,培养了自己对于祖国山河的爱,对于美的事物的爱。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旅游事业应当是开展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要使旅游者获得理想的审美享受,首先要懂得旅游审美的特殊性。当今的旅游大多是山水风景及名胜古迹游览,因此必须了解山水风景的审美特征以及具体自然景观的审美欣赏;还应掌握旅游审美的方法。   
第一节 旅游审美的特殊性“清风明月本无价,远水近山更有情”。苏州沧浪亭石柱上刻的欧阳修这两句诗,言简意赅,颇有回味的余地。游山玩水、欣赏风景也大有学问, 若要游得有收获,就要善于攫取风景中包含的一切美的信息,使无价的风月为我所用,同时还要寄情于景,达到所谓“情景交融”的地步。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到游赏风景的价值,并由衷地感受到远水近山似乎都含情脉脉。一般来说,美学修养较高的人,就能达到这种审美境界。这是因为美学修养高的人对旅游审美的特殊性认识得较为深刻。旅游审美特殊性表现如下一一、旅游景观美的多样性与其他艺术鉴赏活动不同,旅游审美的观赏对象极为丰富,几乎包括了美学上所有的审美形态。(一)自然美游览首先涉及到的就是自然美。“清风明月”、“远山近水”就是自然美。杭州的湖光山色,黄山的奇峰异峰,桂林的“江作青罗带, 山如碧玉簪”,武夷山的“溪曲三三水,山环六六峰”,都是自然界瑰丽景色的萃集。现在国家城乡环境保护建设部首批颁布的全国44 个重点风景名胜区绝大部分是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欣赏对象的。除了五大名山、佛教四大道场以及黄山、庐山、武夷山等传统的风景区之外,新发现、新建设的自然风景区如四川九寨沟,黑龙江五大连池等地也作为国家级风景游览区。自然美是美的一种基本形态。自然界是丰富多彩的,因此自然美也有着各种形式;大至星空海洋,小到矿物分子的排列,都能表现出自然美。例如洁白无瑕的珊瑚,晶莹剔透的水晶,耀眼光辉的金银,整齐精巧的蜂房,都属于自然美之列。但是它们所呈现出的美是单个的,孤立的;而风景美却是一种整体的空间美,是各种美的自然物按照一定规律的有机组合。空间美的特点是能让审美主体,亲自进入到风景的内部去进行欣赏活动,去细察甚至触摸在风景空间内一切美的景物。例如,我们品赏金鱼缸中的雨花石,石上的各种色彩花纹也很美丽;或者观看做成你本的花蝴蝶,插在花瓶中的花, 也会感到很美。但这些美是孤立的并没有内在的联系,它们的美并不是风景美。但如果我们在青山怀抱的小溪中嬉耍,耳听叮咚的流水声,要是透过清澈的泉水发现几块晶莹发光的雨花石,会令人顿生灵感。又如果我们在陡峭的山道上攀登,忽然看见在岩缝中几朵红杜鹃顽强地绽出,双蝶又在周围翩翩起舞,这时就会产生不同于在家中观看静物的美感。由此可见欣赏的环境不同,人和所观赏的自然物之间的关系不同,所产生美感也不同。山水风景是一种综合的整体的环境美,我们能身临其境,进入到自然美的空间中进行欣赏活动,因而有着更强的感染力。这也是山水美景在美学上常常被人们当作自然美的当然代表的缘由。(二)艺术美当你漫步在苏州古典园林之中,观赏那“步移景异”、“变化万千”的园林美景;当你奋力登上八达岭的最高点,极目远眺,那城垛随着山岭的透■伸向远方;当你观赏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兵马俑,都会对中华文化的悠久和灿烂发出由衷的赞叹。所有这一些,都是艺术美。艺术美门类丰富多彩,大到长城、矗楼高阁、飞架的大桥,小到只有半寸见方的篆刻、精细的印章及传统的绘画艺术、书法艺术、雕刻艺术和工艺美术等。   
艺术美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旅游胜地常在水际、路边或者悬崖峭壁, 往往建有小巧玲球的亭、台、楼、阁,里边每每挂有字画,建筑也经雕镂装饰,这些艺术美的化身不但给游客提供了休憩、远眺的旅游设施,她们更是自然美景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点缀。此外,外来的佛教和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形成的独特风格的中华佛教艺术,也遍布全国各个风景旅游区。游览时,游客还可以从另一方面得到某种艺术美的启示,这就是旅游组织艺术的美。游览还需要组织,安排如游览项目,订出游览日程等。这也是一门艺术,里边包含着不少的美学法则。如动静的对比交替,虚实或者水陆相济,游览的节奏、韵律等等。同样的景观项目,同样的时间,路线设计不同,游客所产生的对风景的整体感受也会大有差别,因此有艺术地组织安排对观赏风景有较大的影响。我们所看到的自然风景也好,艺术珍品也好,均是占有空间的立体观赏形象,而经过巧妙地组织安排就能赋予它某些时间艺术的特性。按照设计得好的路线和日程游览,人们能够感受到音乐般的快慢、强弱的节奏对比,从而增强了景观的艺术魅力。古迹、园林、博物馆、寺庙等游览项目古雅、精细、幽深,观烧的气氛较为肃穆、幽静,是一种性质较静的游览;而新开设的娱乐场常常设置有应用新技术的大型游乐设施,富有时代气息,因此游览速度较快,幅度也大,包含了较多动的因素。泛舟江湖观景与坐车观景所得的观赏效果也不一样;自然山水的明媚风光和古代艺术的典雅气质对游客的影响也不同。所有这些。要根据不同的地点、时间,艺术地妥善安排。一般来说,游客旅游时,生理上、心理上都希望有节奏,这种节奏不是钟表嘀嗒的单调节拍,而是有跳跃,有快慢、有生气的韵律。同时,要注意不同的游客结构(年龄、性别、民族等)的不同要求,合理地组织各种自然的、艺术的、现代的游览项目,巧妙地运用水路、陆路、徒步等方式,使游览节奏符合旅游者的要求。(三)社会美社会美主要是指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所表现出来的美。它蕴含在锦绣山河之中,只有领悟人类改造自然的美,人们对自然风景美的理解才会深刻。“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自然界的山岭水泉并不都是美的,那些有个性、有观赏价值的山水常常玉石共生混杂于丛山峻岭之中,从发现到开发直至向游客开放,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据统计,黄山各条登山石板路共有100 余里,需要千万块几百斤重的铺路石,而路大多盘旋在陡峭的石壁上,整个工程是巨大的人力、物力的凝集,可称得上改造自然的丰碑。风景中所包括的大型建筑艺术,如万里长城,三大石窟,也都表现出历代劳动者的崇高美。上述种种美的表现,在风景游览中是互相交融、合为一体的,旅游者要善于融会贯通地加以欣赏。二、风景美的空间性游客离开久居的城市到山水风景中去游览,最有别于其他审美活动的是一种身临其境、进入内部观赏的真实感。一切美的自然物——青山绿水、峰岳溪泉等组成了独特的欣赏环境,审美主体和客体,即游人和扫然风景之间存在着三向度的空间关系,这是风景美真实感人的主要原因。我们平时欣赏的绘画、摄影等视觉艺术,只是空间的平面表现,它所反映出的空间关系只   
是一个假的虚象。现代出现的全景电影,立体电影也无法使观众感觉到微风的吹拂,闻到春天的气息,拈到野花赏玩。。可见。任何艺术再现的风景画面,都不能达到自然风景特有的那种空间真实性。空间真实性还跟人们的欣赏方法相关,欣赏绘画和雕塑主要用眼睛,欣赏音乐主要用耳朵,观看电影, 使用视、听两种感官。然而游览风景常常是眼耳鼻舌身协同的感受欣赏。风声、雨声、松涛声、海涛声、流水声、古刹钟声、鸟鸣蝉叫甚至朗朗读书声, 这些天籁人音都是自然美景不可缺少的陪衬。树木花草的芬芳、甘泉溪水的清冽,微风的吹拂,云雾的飘渺,休息时仰卧奇石与天地的亲吻。。,所有这些美的信息协同作用于游者的感官,这就是人们对自然风景的美感。只有“身并于云,耳属于泉,目光于林,手■于碑,足涉于坪,鼻慧于空香,而思虑冲于高深。。”,才能完成对大自然的审美活动。上述协同欣赏的过程称之为风景美的通感欣赏,它比单一感官的审美要复杂得多。感觉器官对风景美的信息的感知程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以眼睛、耳朵为最灵敏,游山玩水用得最多的就是这二者。但是风景的变化,游览点的变动又使得各种感觉的强弱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