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中国旅游必读 >

第48部分

中国旅游必读-第48部分

小说: 中国旅游必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让老人坐正位。(二)食俗。鄂伦春人以狩猎为主业,除以各种兽肉为主食外,还食飞禽鱼类。兽肉中,狍肉占很大比重。他们将肉块煮得半熟即捞出,用刀割取蘸盐水而食之。他们认为,食肉带点血筋,既鲜嫩又富于营养。严冬出猎常喝一碗热熊油,以增强御寒能力。   
三、畲 族分布在福建省的福安专区,浙江省的温州、金华、丽水、建德、桐庐, 广东省的始兴、潮安和江西省的铅山、贵溪等县。(一)服饰。妇女服装式样较多,穿自织的青蓝色麻布,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有些地区畲族妇女不分季节都穿短裤,裹绑腿和打赤脚。男女劳动时腰间多悬围身裙,妇女一般都把头发从后梳成螺式或筒式发髻盘在头上,发间环束红色绒线。斗笠是颇具民族特色的工艺品。竹蔑细度不到0。1 公分,一顶斗笠的上层篾条有200 多条。花纹细巧,形状优美,配以水红绸带及各色珠子,更显精巧。(二)娱乐活动。畲族人民视歌唱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至今盛行陪来客唱歌的风俗。每当来青年客人,本村异性青年们马上就活跃起来, 一定会有一场通宵的对歌会。歌会上不开口是过不了关的。这种对歌除了娱乐外还有竞赛的性质,看谁唱得多,内容还不许重复。   
第四节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风情与民俗一、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一)礼俗和庆祝集会。有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的传统。老年人饮食单独,以示优渥。老人或长辈外出,全家都鞠躬礼送;父子同席时,儿子不得当着父亲面抽烟、喝酒。能歌善舞,每逢节日、婚礼,老人做寿和集会,都会见到载歌载舞、雀跃欢腾的场面。每年正月十五夜晚,举行庆祝集会,事先用木杆和松枝搭起几米高的“望月架”。皎洁的圆月升起时,几位老人争先恐后地爬上“望月架”,谁先看到明月,就意味着儿孙幸福,有了好兆头。之后,点燃“望月架”,围着它敲起长鼓、铜锣,在节奏明快、粗犷有力的鼓声中,小伙子吹起铜箫、唢呐,姑娘们跳起欢快优美的“农乐舞”,一直狂欢到深夜。(二)饮食。喜欢吃米饭和冷面。在节日或招待客人时做打糕和米酒。顾名思义,打糕是打制出来的,把糯米蒸熟后,用木棰在木臼里砸成糕团, 然后切片,放上小红豆沙面,再蘸上蜂蜜或白糖,糯而香甜。朝鲜族在狗肉的烹调上十分拿手,尤其是狗肉汤,鲜美可口;大凡到延边的人,都要尝尝,延边城乡的狗肉汤馆总是顾客盈门。二、满 族分布在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和北京市。(一)忌讳。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在满族人家里,不许随便坐西炕。西炕是供奉祖宗的。(二)酸汤子和饽饽。酸汤子是用稍微发酵后的玉米面团,用手和特制工具将它挤成面条,甩入已烧开的汤锅中。由于发过酵,略带酸味。饽饽用粘米做成,既便于携带,又能耐饿,是满族人喜爱的方便食品。三、赫哲族分布在黑龙江省的抚远、饶河、富锦等县。(一)鱼皮衣著。以捕鱼和狩猎为主,因此他们的衣著多系鱼皮制作。可制皮的多系十几斤至数十斤的大鱼。将加工好的鱼皮、鱼线用野花染成各种颜色,然后剪裁缝制成各种衣服。因鱼皮具有耐磨、轻便、保温、不透水和不挂霜的特点,适合他们捕鱼劳动的需要。(二)别致的吃鱼法。刹生鱼待客是赫哲族的风俗。用鲤、鲟、蝗、哲罗、胖头等鱼,从鱼骨上剔下两整块,切成连接的细丝,用醋浸上,然后拌以用开水烫过的土豆丝、白菜丝、细粉条、豆芽、葱、蒜等,再调以辣椒油、酱油、盐等,清香适口,别有风味。烤鱼。将鱼去掉内脏,用刀划口加以食盐,用炭火烤炙,熟时抖掉鱼鳞, 肉很鲜美,鱼皮尤佳。炒鱼。将鱼切块煮熟,去掉骨刺,放到锅中反复翻炒,直至脆香。因鱼肥油多,不易干燥,易存放。   
第五节 中南地区少数民族风情与民俗一、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饮食。最喜欢吃糯米粑粑、糯米团馓和火炕腊肉。男人喜欢用牛肉下酒,户户自酿糯米、小米甜酒。大都喜欢吃辣椒、花椒和山胡椒。特别是辣椒,有的人每餐不离,据说是因为“丛岩邃谷间,水泉冷冽,岚瘴郁蒸, 非辛味不足以温胃健脾。” 土家人好客,客人进屋,热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冲凉水,冬天先吃一碗开水泡团馓,然后再吃饭喝酒。他们以吃大片子肉,喝大碗酒为荣,认为切细肉和用小酒杯是“小气”。他们还特别喜欢吃一种油茶汤。用食油把茶叶炸黄后加入少量的水煮沸,成褐色茶浆时加水稀释,放入食盐、大蒜、胡椒和其他佐料,其味可口。(二)过两个年。各族人民都过年,唯土家族是过两个年,即农历腊月二十九和三十各过一个年,若是小月,则为二十八、和二十九过年。相传古时有一年,土家人正喜迎“团年”,不料敌人攻来,大家一商议,估计敌人很可能利用过年来偷袭,于是将计就计,悄悄杀猎宰羊提前一天过了年。大家吃饱后埋伏在山里,第二天敌人果然来攻,他们以逸待劳打了大胜仗。凯旋回寨后,一为庆贺胜利,二来又值“团年”正日,就决定再次过年。这个习俗一直相传至今。土家族过年热闹非凡,家家扯布缝衣、做鞋、杀猪、打粑粑、灌香肠, 贴红联。有趣的是:祖先过第一个年是提前悄悄进行的,至今还不准小孩大声说笑。过第二个年,不吃蒸饭吃煮饭,不吃蒸肉而吃鸡。因祖先提前过年把猪肉吃光了,只好杀鸡摆宴。二、壮 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一)花街。每年农田三月在花街上对歌是青年男女一年一度的欢乐盛会。每逢此日,壮族姑娘和小伙子们都打扮得漂漂亮亮赶赴街场。他们先走走串串,继而男女相约,各分聚成三四人至七八人不等的对歌群,分别先推二人开唱,随后自动接替,在对唱中有问心答。告一段落后,未婚男女有选择地分成一对对,细语声声,姑娘将带来物品递上,男青年则以手饰、糖果、布伞等回赠。如情投意合,遂成佳偶。(二)“三月三”和歌圩。“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节日。除蒸花糯米饭和做红鸡蛋外,主要是举行盛大的“歌圩”活动,盛装的青年要对歌终日, 故又称为“歌节”。春节期间也进行,少则几百人,多达上万人,歌圩上还有碰红蛋、放花炮、演壮戏等活动。歌圩已成为壮族人民文化生活中最有风采的一部分。(三)壮锦。瑰丽的壮锦,是壮族妇女传统的手工艺品。图案别致,色泽鲜艳,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它与湘绣、蜀锦齐名,驰名中外。壮锦能织出各种花草虫鱼鸟兽,因壮族人爱凤,视之为吉祥的象征,所以十件壮锦九件凤。   
三、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一)服饰。黎族妇女穿对襟无扣上衣和桶裙,束发脑后,扣以骨簪, 披绣头巾,戴耳环、项圈和手镯。黎裙花纹有100 多种,是一种精巧的工艺品,在历史上就是朝廷贡品。(二)饮食。黎族多食水饭。肉食用火烧或生腌。腌肉时掺以米粉、野菜等,腌渍成酸肉,长期贮存。喜好烟、酒,槟榔是妇女的嗜品,吃时和以贝壳灰,用一种青叶包着吃,吃后口唇被染得通红。   
第六节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风情与民俗一、苗 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湘西、贵州其他各县。广西、云南、广东、四川的部分地区。(一)苗年。农历十月五日至十一月二十五日是苗年。家家杀猪宰羊, 烤酒打粑,走亲访友。并举行跳芦笙、跳铜鼓、对歌、盘歌、斗牛、赛马等活动。青年人邀约“游方”选择佳偶。(二)妇女服饰。妇女的无领满肩衣的边沿、胸口、袖口及裤脚边,都嵌有一朵或数朵大花(有的是鸟、兽),脚穿绣花鞋。她们在少女时开始绣花,一生绣花的高潮是出嫁前。绣花题材丰富,有双凤朝阳、五谷丰登、鸳鸯戏荷等。刺绣的配色,对比强烈,瑰丽多彩。贵州苗族使用银饰之多、之广在全国少数民族中首屈一指。有的把银帽、银衣、项圈、手镯、银角、银簪加起来足有10 多斤重。(三)酸鱼、酸汤。凡到苗家做客,都会吃到酸鱼和酸汤。酸鱼,色鲜味浓。将鲜鱼洗净,撒上盐、辣椒粉、香料,浸泡两三天,再一层鱼一层糯米粉装进坛里,半月后用油煎来吃,也可生吃。酸汤用青菜、白菜或其他蔬菜洗净调熟,加上特制的酸水,放入坛子一两天就制成了。吃时加盐煮沸, 掺入辣椒粉调味。户户皆有,餐餐上桌,尤其在炎热季节,可清凉解渴、消暑提神。(四)爱情信物。当苗族姑娘爱上某个小伙子时,通常送给他一根用红、白、黑等色编织成各种图案的花带,长约三尺,宽约一寸;寓意是“千里姻缘一线牵”。这时小伙子也得回赠由母亲或姐妹织就的线吊子。男女定情时, 女方要送男方一信物;信物是一根长五尺宽约一尺左右的抄带,用雪白的麻织成,寓意“纯洁的爱情”。对方此时回赠一把梳子和圆镜,表示“白头到老”。(五)“游方”和赛芦笙。“游方”即青年男女赶坡会,是苗家青年流传已久的一种社交活动。花场上人山人海,一声铜鼓响,万支芦笙齐鸣。笙歌手们弯腰拐脚,左右摇晃,边奏边舞。姑娘们也随着翩翩起舞,一边瞟着笙歌手;当选中了意中人,她即会走上前去给他系上一条彩带,并手牵彩带伴舞。笙歌吹得好的小伙子往往获得许多彩带,他就可以选择最如意的姑娘了。夜幕降临,“游方”坡上一双双情侣在花伞下絮絮私语,情投意合者交换定情信物,然后相约再见。二、彝 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专区及云南省。(一)饮食。爱饮酒,常常是“有酒便是宴”,还有“饮酒不用菜”的习惯。饮酒不分场合地点,也不分生人熟人,席地而坐,围圈轮饮,所以又叫饮“转转酒”。每逢过年过节,彝家妇女就抱着一坛酒,插上几支麦杆, 在路边上,凡见来往行人都要劝你吸饮后才让你走,这叫“杆杆酒”。(二)火把节。每年彝历“虎月”(阳历七月),是彝族的火把节。一般需欢度3 天。头天杀牛,吃煮牛肉;晚上,人人举火把。第二天和第三天   
是节日高潮。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新衣,青年妇女则穿漂亮的百褶裙,大家聚集在宽敞的坝子上,男子斗牛、斗羊、摔跤、跑马和弹月琴;妇女唱歌、跳舞、弹口弦等。傍晚开始举火把,一条条火龙、火圈、火环在夜幕中飞旋,瑰奇无比。三、白 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一)礼俗。在白族地区,大凡人们赠送礼品,必带“六”字。“六” 是白族人民心目中互相尊重的表示;反之,就是不友好,不尊重。比如送主人一斤六两糖或六斤糖,他会很高兴,但送两斤或十斤以至更多,主人反而不悦。因为据传白族是六诏的后裔,祖先给大唐帝国送礼是六份,大唐回赠礼品也是六份,各诏得一份,所以是祖宗遗俗。也有说这是取汉字“有福有禄”之意。白族自古采用汉字作通行文字。(二)“绕山林”。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是大理白族人民传统盛会——“绕山林”。人们在一对对抬着杨柳的男子引导下,唱着“大本曲”、白族调,循苍山之麓而进,还有人在三弦、唢呐、竹笛的伴奏下,耍着“霸王鞭”。在一片片碧绿青翠的树林里,青年男女尽情欢歌,脚钩脚地跳起“双飞燕”。年轻人通过娱乐增进友谊,发展感情。四、侗 族分布在贵州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湖南的新晃、通道两个侗族自治县,广西的三江侗族自治县等地。(一)饮食。爱喝打油茶。旅游者路过侗家木楼,主妇会热情地为你升火烧茶。干茶叶在茶油中炒煮,再加上姜末、盐,就成了又辣又香的油茶。主妇再抓上糯米饭团,加上炒黄豆、爆米花、腊肉片等佐料装一大碗,沏上油茶给客人吃。吃打油茶只用一根筷子。意为碗中没什么东西可夹,只能算半餐。“酸宴苦酒”是侗家待客的特点。来了贵客,就拿出糯米酿的苦酒和腌制多年的鱼、肉请客人吃。俗话说,“侗不离酸”,最讲究的“酸宴”有酸草鱼、酸猪肉、酸鸭肉、酸辣椒等十多个菜,都是酸的。(二)斗牛节。侗家以斗牛为乐,村村寨寨都饲养着善斗的“水牛王”。每年农历二月或八月逢亥那天为“斗牛节”。清晨,牛王在阵阵锣鼓和芦笙中被前呼后拥牵往打牛塘。打牛塘内,两头牛王打成一团。最后得胜的牛王在鞭炮声中入场示威。(三)三月歌会。或叫做赶“三月街”。选择在3 月大戌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