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1989-影响未来中国传媒30人 >

第11部分

1989-影响未来中国传媒30人-第11部分

小说: 1989-影响未来中国传媒30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采访者:你特别有经商的头脑,不知道这是天赋还是后天学成的?    
    刘江:我自我总结,觉得首先是责任感,不要说都到那个时候,再去想该怎么样。如果你提前一点点就成功了。在2000年,我们考虑是办一本健康杂志,还是办一本美容杂志,我就说办健康。因为健康可以包括美容,但美容没有包括健康。现在《时尚健康》是同类刊物中最棒的。当时,前任主编觉得压力很大,他说“头儿呀!办健康杂志最多是十二块钱或者十五块钱,我能办好,二十块钱的杂志我办不好。”他们也都说《时尚健康》这个杂志不好卖,又是健康又是时尚,到底是哪一个?我说你要把健康内容时尚化,做到这一点,你就做成了。后来他们做得很好,中草药拍得跟花一样。    
    采访者:许多从事文学、艺术的人不会在乎市场的效应,你如何将二者结合?    
    刘江:做杂志光自我陶醉不行。我对标题、选题很感兴趣,所有选题都是我出的。这个就是乐趣。比如有一个叫“圣诞欢乐总动员”,后来改成叫“放纵欢乐放纵爱”,还有两年前的圣诞节选题原来叫“销魂圣诞良宵”,后来改成“纵爱离情之夜”,还有圣诞节送礼物“给你最特别的,给我最想要的”,第三个想了半天叫“宠坏自己”,后来全改了叫“送你我合适,爱我就给我,没礼送不行”。看了以后你会受到感染,你会热爱生活。2004年度设计方案就是我改的标题。又如“萨达姆八个月流亡心理解密”,原来标题是“逃亡心路历程”,太文了,改成“解密”。    
    采访者:你对2004年有什么期望?包括你对自己?    
    刘江:就是所有的时尚人有更好的生活状况,时尚人群比原来扩大,扩大了以后就能找到文化代理,他们提高自己的生活状况、生活状态,体现生存价值。至于我自己,很简单。我生活的思维方法,包括审美,都特别粗犷。我在食堂吃饭,吃工作餐,我在吃上不太讲究,但是在形象上我还是要注意一些。第二就是很达观,我的逻辑就是你天天想要的东西,可能你永远也得不到,但是你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自然就会得到了。我很知足,我很快乐。    
    采访者:你对现在杂志类的状况有什么评价,你觉得杂志市场趋于饱和了吗?    
    刘江:趋同化是有的,但是还没有饱和。很多做杂志的上来就做,做了以后都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不知道未来是什么,导致了趋同。    
    有的时候,外人看起来有些趋同,但不是。比如说《好管家》,人家说是辅助类杂志,但是它不是传统意义上说的辅助类杂志。《时尚健康》广告手册从开始设定风格就是我设计的:“青春快乐,幽默生动。”手册中穿插幽默的“健康小贴士”、“健康小测试”。我还做过一个“时尚健康小护照”,意义上:独家推出,独家创意,人文关怀,体贴实用;形式上:跟真的护照一样,有持照人姓名、血型等;内容上:尽量想得周到,像护照一样丢失不得。    
    去年(2003年)我抓《好管家》,你看我对这个杂志精神气质的描述:“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结婚了,艺术是婚纱,人性是婚床,空间里充满浪漫情结。沙发与餐桌对话,窗帘与床罩交流,卧室与卧房暗送秋波,钱够花,没什么时间观念,永远受宠爱,因此永远缺一件好看的衣服,永远缺一件可手的家饰,永远为一次家宴做准备,当然是永远缺一个随心所欲的房间。要求是高高的,责任是别人的。比如打扫房间,制作美食,收拾花园,兴趣是自己的,比如做几件女红,日子是滋润的,快乐是张扬的,声音是洪亮的,模仿是有用的,享受是无所不用其极的,有没有孩子都没有关系,没有孩子男人就是女人的孩子,女人就是男人的孩子,有了孩子不过是多了一个孩子而已,想来参观一下吗?好的,三天后就会给你一个惊喜。”    
    采访者:真的很惊讶你怎么能把生活描写得这么美?你是把年轻时的诗情画意转移到这里来了。    
    刘江:这是我灵感的积累。    
    采访者:是不是可以这么说,你是一个成功的文化商人?    
    刘江:大家都想成功,但没有人是永远成功的。今天你成功了有人认定,但是明天呢?文化人也好,商人也好,其实这两个角色对我来说,是同时存在的。在实际生活当中,工作中,这两者会发生冲突的。我尽力把它们融合到一起。因为我的产品本身就是文化,我觉得那么多人喜欢它,是因为其本身的价值就是文化。    
    时尚是一种表象的东西,体现着流行的感觉,比如说有的杂志一看就是美丽奢华的,内容是极尽锦衣玉食、声色犬马,这是表面的。但是,杂志实际上是有精神内涵的。我觉得时尚能带给人美的、审美的提升,带给人们生活多样化和高品质,带给人快乐的心境,美好的生活方式,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电视业是一个大的产业,我觉得有这样一个趋势:由于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形态的变化,电视会有更大的空间,适合网络、手机这些新型媒体结合的综合媒体。    
    期刊业的发展趋势就是一个很大的平台,而我希望这个平台中的市场不那么血腥,更文性、更理性。我能在一个正常的竞争环境中将对手击倒。    
    中国的文化要想更多地传扬出去就要进行艺术加工,有很多好的东西没有加工就拿不出去,或没有卖出价钱。    
    《时尚》引领着中国时尚媒体的时尚,而刘江正是“《时尚》神话”的主笔者之一。    
    刘江,男,1956年出生,北京人,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下过乡,教过书,当过记者。1993年初参与创办《时尚》杂志,现任《时尚》杂志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北京时之尚广告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自我评价:个性有一点儿,才情有一点儿,幽默感有一点儿,进取心有一点儿。喜创新,不因循;于是乎,搞策划,拍大片;开拓市场,购买版权;探索广告营销,在时尚平台之上创办系列杂志;乃至办时尚沙龙开时尚Party,乐在领先一小步。做事认真而有激情,做人低调且务实主义,历来如此。    
    入选理由    
    《时尚》杂志1993年创刊;是国内第一本高档杂志。十年过去了,《时尚》杂志社成为中国最具实力、最具潜力的高档期刊出版集团,旗下拥有《时尚·伊人》、《时尚家居》、《时尚家居置业》、《时尚·BAZAAR》、《时尚·先生》、《时尚旅游》、《时尚健康·女士》、《好管家》、《时尚时间》、《时尚健康·男士》、《娇点·CosmoGIRL!》、《座驾》、《华夏人文地理》、《男人装》等十四本刊物,还有北京时之尚广告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时尚书刊发行有限公司、北京时尚兴裕制版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在期刊编辑、广告、出版、印刷、发行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规模。    
    《时尚》的快速发展,仿佛一个神话。它的版权合作、广告经营、团队建设、品牌延伸、发行策略,被认为是一种客观的、可操作的、可被拷贝的、具有一定价值的实践模式。但是,在采访中,刘江并没有滔滔不绝地讲述《时尚》的“发展神话”,他讲得最多的是做杂志的琐碎心得,是《时尚》杂志社人才的培养与成长。    
    当他查找自己某一年某一日记录的心得、总结的警句,当他得意地为我们读着一个个的标题,我们真切感受到作为一位文化出版人的成就与快乐。我们更知道,写下《时尚》神话的是这样一批人:他们始终不忘文化人的本色,但不因此而清高;他们在以文化与商业为两端的跷跷板上寻找平衡,而且把平衡的艺术无私地传授下去,升华起来。    
    “雀跃的思想充满创意,丰盛的情感色彩纷呈,记忆被打湿了点点滴滴,都是春天的冲动。与太阳相约,有月亮为证,是爱、是歌、是智慧的光芒,冲出雾霭,于是,天空越来越蓝,一种伟大的快乐在熹微中启程。”这是刘江在2002年年底写的“时尚的快乐”。我们祝福,所有的中国传媒人都有这份快乐。


第二部分第17节 球场小,世界大(1)

    球场小,世界大    
    访中央电视台体育节目主持人黄健翔文/宋悦曹红蓓杨雪梅    
    采访者:现在有这样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你是从张之老师算起的第四代体育解说员,另外一种说法把你归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代足球评论员,你自己更倾向于哪一种说法?    
    黄健翔:第一种情况是编年体的。任何一个行业都有一个编年体的发展史,这个很自然。行业中前辈的工作和积累,对后人都是有帮助有启发的,很多基本规范也是通过前辈的摸索来创立的。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需要,人在其中只是应运而生。如果把我放在二十年前就根本不可能成立,也许把我放在二十年后也不行。至于人们把我怎么归类,对我自己来说并无所谓。    
    采访者:《北京青年报》说,你,还有崔永元,改变了媒体的一种说话方式,开了风气之先。这个评价你自己怎么看?    
    黄健翔:这点我特别愿意接受,也比较聊以自慰。我成了一个标志,可能就是因为我改变了一些什么,而不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做了什么。在我这儿,拐弯了,出现新东西了,除此之外我很多地方还不如别人做得好。    
    如果说我的解说里面带有所谓风格的话,我也不是有意为之的。完全是因为我这个人是这个样子,所以,我说出来的东西就是这个样子。而且我觉得我们所做的工作也不是什么特别高深的学问,体育解说甚至连说相声的也比不了,即使有风格一说,也不会像在相声界,还能分成马派呀、侯派呀,没到那个份儿上,虽然我们很想把它做成一门艺术。    
    在我的行业里有前辈,但在我走的这条路上是没有前人的。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是自己磕磕绊绊,顺其自然地走下去。    
    采访者:你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从事足球评论的?    
    黄健翔:我们家是球迷世家,我从小踢球,一度梦想成为职业球员。如果我不干这行,用在看球上的时间可能也少不了多少。现在一边看球说球,还一边挣工资养家糊口,多幸福啊!侯宝林有一个老段子里就说,人家京戏票友就是想登台表演,“不给钱我都干了,多过瘾哪”!我就属于那种。    
    采访者:入行这么久了,现在还和过去一样有激情吗?    
    黄健翔:一个真正喜欢足球的人,他的激情是永远都存在的,只不过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表达方式可能会不一样,但内心还是一样的。就像一个热爱厨艺的厨子,他也不可能做每一道菜都把自己搞得大汗淋漓、激动万状的,就和周星驰演的那个《食神》似的。    
    我们做这个比厨子还难出彩。厨子就是要把材料做活了,他做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可是足球评论只能是人家踢成什么样,决定我说成什么样,因为不可能他踢得很闷、很无聊,我把它说得唾沫星子四溅,不可能。我不可能凭空去创造,我是一个依附于原产品的副产品。虽然我是最希望球踢得精彩的,可是怎么也不能要求它像NBA那样一秒钟进一个球,不可能。要是那样就不是足球了。    
    采访者:在你一年几百场的解说经历当中,哪一次是让你觉得最心旷神怡的?    
    黄健翔:2000年欧洲足球锦标赛。整个过程非常完美,比赛场场都很好看,我说得也很痛快、很过瘾;我一个人说了二十四场,精彩赛事几乎都没有错过,而且也比较进入状态(陶醉在回忆里)。    
    采访者:球迷一般情况下都很认可你的解说,有没有他们不认可的时候呢?    
    黄健翔:有。2001年世界杯预选赛的时候,中国对卡塔尔,我的解说引起争议,观众、网民形成了两派,展开了激烈论战。回国之后看到网上的评论,我的第一反应可以说是震惊。    
    球场小世界,世界大球场。理智告诉我这一次舆论的爆发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但感情上还是接受不了。因为直接发难的是一部分观众,是一部分球迷啊。这东西,还是让历史说话吧。    
    采访者:这次挫折对于你的工作风格有直接的影响吗?    
    黄健翔:没什么影响,该怎么着还怎么着。因为足球本身是无罪的,是纯洁的。    
    采访者:接着说说世界杯吧。世界杯期间,你,白岩松还有刘建宏的那个《三味聊斋》特别吸引人。只是节目当中某些时候你说话听起来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