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红袍 >

第217部分

红袍-第217部分

小说: 红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么看李嗣业也对自己没那种兴趣,现在的他正经多了,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对李嗣业的死心塌地。

    所以他什么也不说,只在心中偶尔哀叹已经年老色衰,若是当年风华正茂,香气满身时,将军是否会垂怜?

    “草你大爷的,想什么呢?”李嗣业对这把老筋骨依旧不客气,反正死人妖早就适应了这个方式,一天不打,他就惶恐难眠,打了之后就一点心事没有了。

    所以骂完之后,李嗣业踹了他一脚。边令成才从流年哀叹里醒来,看着李嗣业忙赔笑道:“将军说了什么就是什么。”

    封二懒得搭理他,只问李嗣业:“将军,决断。”

    “请高将军,荣王守潼关,某和你一起率领后路大军,出关和叛军决战。安定河北!”

    “将军说笑了。”封二脸色沉重:“高将军心气已颓,荣王年幼无胆,将军和我出关,恐怕不得归。”

    高仙芝也不发怒,看着自己多年的手下道:“封二,且听他的主意。”

    封二面无表情,从下决心收拾玄宗起,他就不再笑了。同时,也抛弃了过去的一切,眼中唯有天子,和未来的大唐掌舵人李嗣业。

    “名不正则言不顺。大军出关,高帅荣王假意奉承,白晓德带领死士藏于关内,择日开门,别忘记了还有杨国忠,高力士相助。现在,普天之下知某平叛立功,天子出手,某才好出招。若无名分,日后不得安宁。”

    封二不说话了,他明白了李嗣业的意思。

    而更明白了,李嗣业是绝对相信高仙芝的,他留下高仙芝,是因为不管怎么说玄宗对已经失去军心的高仙芝,无法下手,而有他在,荣王才时刻记得梦想,不会再屈服,然后出卖。

    果然,李嗣业又道:“边公阴柔,能说回道,婉转告知荣王,他别无退路。”

    阴柔?边令成心花怒放,连忙答应。

    随即李嗣业令散了,却留下了高仙芝,而后道:“高帅,不要和杨国忠高力士再有联系,一旦不对,某大不了率军回头,潼关守军再多,未必敢战。另外,小心防备一人。”

    “郭子仪。”

    高仙芝讶异的看了一眼李嗣业,缓缓的点点头:“李将军事无巨细尽在心头,大事必成。”

    “一力降十会而已,不是安西大军尽归心,也不敢这么托大,大唐除了高帅之外,再无他人能对某有一丝一毫办法。”

    高仙芝笑道:“安西军心尽归于你,早十年某还成。”

    李嗣业也笑了:“看到高帅能如此说话,这才心中痛快啊。”

    “是嗣业还没有变啊。”高仙芝叹了口气站了起来,认真的道:“潼关有我,若是有变,请照顾妻儿。”

    “自己照顾。”李嗣业不答应。高仙芝一愣,终于死心塌地。

    又几日。

    高力士等无消息,而天子却得知李嗣业率领安西军出关了,轻装出关去找安禄山。天子一愣之后,随即令再问详细,他派出的是杨国忠。

    杨国忠心中冷笑,驱马至潼关,趾高气昂入内后,盘问观察,心中已经大概有数。果然边令成请左右退下,随即告知大概。

    杨国忠当即报天子,潼关诸事。

    天子得知李嗣业和封常青当真带了一大半的军马,和少量的粮草向着河北杀去,潼关荣王高仙芝边令成说话。

    当即加速前进,在高仙芝等的接驾之下,蜂拥入关。

    而后,叫来诸位详细询问,潼关上下自然不知高层计划,而天子耳目不过杨国忠边令成高力士,一一问毕,再无心事,遂令犒赏驻军收拢人心。

    再立即架空高仙芝兵权,虽然他已经没有什么人马了,令陈玄礼把握潼关。

    安西系也暂时没话说,毕竟这里是天子说了算,而天子在潼关,守卫工作也轮不到安西人马,边军是打仗的。

    至于高仙芝,主力已经随李嗣业出去了,留下的也是疲惫老兵,这些老兵此次平叛之后就要解甲的,所谓兵权等于没有,无所谓。

    天子再令郭子仪把握全军,即刻出去追上李嗣业部,请李将军回头面圣,接受嘉奖。没有令封常青回头,天子也有计划,如李嗣业回来了,郭子仪在大唐也算有威望,封常青还是比不上他的。而安西兵马得知李嗣业受到大封赏,自然归心。

    现在郭子仪去打安禄山也是一句话,打完了也会有些掌握度了,再分了安西系的将领,一年内,大唐隐患也就彻底没了。

    现在就是担心,李嗣业不回头。

    不过看潼关这幅模样,以及李嗣业带的粮草数量,天子怎么也不觉得李嗣业像个要反的样子。

    杨国忠也低调的很,他现在也没底李嗣业想干嘛了,但是不管怎么说,他可比天子知道李嗣业,李嗣业不想反就算了,想反的话,再怎么想办法也没用的。

    自己示好够了。高仙芝这边暗流露的态度让他知道,天子注定要遇到麻烦,但是在那一刻到来之前,杨国忠可不想出头,免得荣华富贵没有,却死在前面了。

    天子的命令下,郭子仪出关去了。

    而河北境内,安禄山这个时候算是倒了血霉了。之前一战之后,他以为自己能再收军心,可是没想到史思明那混。蛋,居然因为自己传话骂了他几句就急了,靠,你家大侄子搞的我们这么惨,还不许我抱怨?

    偏偏他儿子还给了他一刀!

    ………红票啊,呵呵

57回 抽刀

    河北乱。

    史思明安禄山分手了。双方在打口水仗,而安西的强悍也让当时参战的士兵们胆寒。尤其是被放逐回去的汉人们,整个河北在传说着那一战的场面,人心反复间。

    各路胡人刚刚抵达之后,就知道了战斗过程,无不觉得后悔,自己这么眼巴巴的跑过来干嘛呢?却又回不去了。

    安禄山大发雷霆的闹翻了史思明。更让他们看不到希望。

    而安庆绪听说自己的父亲意图在这个时候称王,他自己说是要安定人心,安庆绪却知道,自己的老子是想过把瘾,他已经心寒了。

    安庆绪咬牙切齿,生存还是毁灭?

    生存,为了自己的生存要把一切彻底的毁灭,毁灭!连夜秘密召集自己亲信部下,整个河北人马因为李嗣业一战,已经对安禄山失去了信心,他们不会想到是自己的胆怯无能,无法阻拦李嗣业,他们只知道,大军死战的关头,李嗣业就要突破。

    而大军就要打的唐军崩溃了,可是安禄山没顶住。

    没有亲自面对李嗣业陌刀的他们无法体会那一刻安禄山的肝胆俱裂,隔了万军就笼罩在自己头上的杀气,他们体会不到,他们现在只认为安禄山不是一个合格的统帅。

    乱世之中强者为王,相比较安禄山,安庆绪的年轻,强壮,进取,更让他们欣赏。

    作为安庆绪身边的人更是这么想的。老头子已经老了,不过那一步该怎么走,他们只能等待。安庆绪没有让他们失望。草原而来的血脉里流动着无数王帐刀光的往事,安庆绪告诉他们今晚军变。李嗣业再强强大不过这么多人马。

    现在大唐对李嗣业的支持也有限。

    何况安庆绪相信李嗣业一定也有和自己一样的野心,他告诉自己的手下们,不是史远没有说服李嗣业,一定是史远说的太好了,所以李嗣业不愿意为嫁衣,他自己亲自来了,不然怎么解释自己兵马刚刚到潼关,李嗣业的人就从万里之外的安西到了。

    最少,我部在起兵的时候,李嗣业就动身了!

    自己的父亲是个蠢货,他放出了一头魔鬼。既然如此,那么现在考虑的是怎么和李嗣业相处。是做对手?大家有共同的目标,反唐,所以在这个阶段,其实不是对手。

    而到第二个阶段,安庆绪告诉大家,李嗣业若可行,为何不投效?若不可行,为何不灭之?现在掌握了河北话语权,无论如何李嗣业也不会小视这支兵马的,那么自己完全可以去接触,去谈,大家还是有退路的。

    而跟着老头子,那就一条路走到黑了,现在称自己为王?是要做举国的靶子么?其他不说,假如李嗣业真的发疯了,忠诚大唐,那么史思明觉得前途不明,干脆反戈一击,举国之力对付河北一路,大家都会陪着那个疯子死无葬身之地。

    安庆绪的话,安庆绪对时局的判断,分析,以及他的心态,还有对属下这负责的言论让部下们全放心了。大家决定跟着安庆绪干。

    于是当晚。

    安禄山心惊肉跳的翻身起来的时候,他看到无数的人围住了自己的住处。

    然后,他疑惑的问道:“是李嗣业打进来了?”一句话说出,外边军马无不愤怒,这就是河北圣人?居然胆寒如此!

    安禄山已经有眼疾了,火光耀眼,他看不清是谁,突然听到身边女人惊叫:“少主。”

    “逆子!”安禄山终于恍然了。

    他意外也不意外,不过他也仅仅能咆哮一番而已,刀光闪过,安庆绪提着他父亲的人头,大步走出了屋内,在熊熊火光中对着周围的军马道:“斩杀无能之辈,以谢河北忠义之士!诸将即刻前来大帐,商议行动,河北,永远是我们的!”

    三军欢呼。

    而诸将匍匐。

    提着安禄山脑袋的逆子笑的狰狞,他的手腕上缠绕着安禄山的长发,而未干的血在他的手上身上,缓缓的流淌着,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戴在他手上的戒指贪婪的吸。允着大唐叛逆的鲜血,安庆绪的心中涌现出一种疯狂。

    他的眼发着红光,魁梧的身躯在火光中如同魔神一般,鼓声起,河北各部头领不敢犹豫的齐集大帐内。

    几上放着安禄山的头颅。

    安庆绪坐在他父亲坐过的位置上。告诉大家,自己将带领他们享受最后的成功,第一步,宣布安禄山叛变当斩,第二,将安禄山人头送于朝廷。第三宣布和史思明势不两立。第四,为大唐前部,前往平叛。第五,不可真战,约束兵马观望。第六。

    安庆绪冷笑连连:“大唐若相信了,某就立即联络李嗣业。合力击杀史思明!随即再度反唐,和李嗣业分疆而治,恢复河北过去的安定,诸位依旧如从前,歌舞照旧,富贵满门。”

    各路头领本已经不想打了,听完安庆绪连窜计划,无不欢欣鼓舞。

    名声算了毛,叛不叛看心情,看好处。自己这边一出来,大唐能不有些说法呢?这么多年,胡人已经明白汉人们是怎么想的了。

    要面子,给你们面子,我们拿好处,等好处吃了,再不给面子也不迟!

    立即安庆绪一一安排下去,将自己父亲过去的心腹将领收拢,将各部首领安抚,达成一致之后,安庆绪也撕下了脸来,命令将之前大战的时候被击溃了人马的几部胡人首领全部格杀。面对诸人的惊疑,安庆绪一笑:“这几部的财富尽归大军。土地人口,尽归各路首领,战后分割一一安排。”

    于是,河北一路人心重新团聚,不过一夜之间。

    李嗣业在进军,十万安西军到了,李嗣业心忧中原糜烂,先行出关将安禄山部压的一退更退,小范围的交锋中安禄山人马不堪一击,后来,李嗣业也发现安禄山的人马在后退收拢,李嗣业可不管,大笔挥动请后路即刻来接管已经光复的城池,大军继续前进。

    一直到安禄山的人马毫不犹豫的退了很远。

    李嗣业再整军,收拾沿途得到的军需,而后准备第二批进攻的时候,安禄山的人头到了。安庆绪派人送来的,同时还有一份迷途羔羊的悔过书,以及愿为李将军前驱,狂殴反贼史思明的效忠书。

    同时,郭子仪到了军中,带来的天子圣旨,令李嗣业回头接受嘉奖。

    暂时由郭子仪封常青统领军队。

    “非要去?”李嗣业提着安禄山的人头问郭子仪。

    这个时候的郭子仪还不是大唐的定海神针,这个时候的大唐,定海神针是李嗣业。面对李嗣业的反问,郭子仪无话可说。

    武将难作伪,尤其是这样的忠诚良将,耿直的很,他也知道天子打的主意,面对李嗣业讥笑的模样,和封二那副冷冷的脸,以及安西士兵的不信任甚至愤怒,郭子仪低头不语。

    “天子是不是看到安禄山的脑袋会喜出望外呢?他一定会以为既然这样,那么就驱狼吞虎,就用安庆绪去打史思明吧,朝廷坐收渔翁利!”

    郭子仪只能点头,他也知道朝廷上那些老爷们如何胸中有良谋,计策能安邦的。那些从来说话像放屁,无需负责任,一切想当然,防内甚于外的老爷们一定会这样处理的。

    而郭子仪从安禄山的人头上看到了他背后的,安庆绪的可怕。

    在这一点上,他和李嗣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