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妻贵 >

第237部分

妻贵-第237部分

小说: 妻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赵天南的吩咐,周老太太又顺利的进了宫,甚至顺利到让她对周泰先前的揣测深信不疑,太后必定是有些糊涂了才忘了赐下赏赐。

    有了上次的教训,这次周老太太哭嚎之余,还没忘了将周家如今没米下锅的情况细细与太后描述了一番,甚至还直接开口希望太后能帮衬着些。

    可周老太太又失望了,太后虽然对她安慰有加,但一说到实质性的东西,却是半点也不肯应承,更别提她和周家人想要的赏赐了。

    周老太太再次失望而归。

    这之后几天,周家人都不信邪的一次又一次进宫见太后,可结果都是一样的,他们没能从太后那里得到任何一点实质性的好处。

    甚至有一次,周老太太愤怒之余还对太后说出了“你身为太后,自己过着奢华的日子,却舍不得拿出一丁点来接济娘家,活该你如今落得个儿子不亲女儿不在的下场”,这般大不敬的话来。

    许是真的意识到太后不可能帮衬到周家,也有可能是害怕太后治周家一个大不敬的罪,自那之后,周家人就再没进宫见过太后。

    周家搬出承恩公府时,除了一些衣物,赵天南可没准他们拿走任何值钱的东西,就连周家女眷们身上戴的首饰,值些钱的也都拔了下来,只余一些不怎么值钱的素银钗环。

    身无长物的周家人靠着当这些首饰得来的一点点银子,倒也半饥半饱的过了几天,后来银子花完了,甚至只能靠当掉带来的那些华贵衣物过日子。

    如此这样又过了一段时间,眼见实在撑不下去了,周家几个儿子才将主意打到了以前所交的那些朋友身上。

    周家几个儿子本就没有特别出色的,他们所交的朋友自然多是些酒肉朋友,周家风光时他们自然巴不得与周家人凑在一起,可如今周家落魄了,这些人躲都来不及,当然不可能伸手帮上一把。

    而旁观的京城其他权贵,有那心里门清儿知道周家落到如此地步的原因的,自然躲得远远的不敢靠近半步。只怕自己也与盗卖官粮一案扯上关系。

    也有那想得长远的,见周家女眷如今还能自由的进宫面见太后,想着周家将来只怕还能再翻身,抱着投机的念头,倒也拿出些银子接济周家,只盼将来能结个善缘。

    靠着这些接济,周家人倒也算是能艰难的过日子。

    再说太后,太后也是有苦说不出,她虽然被赵天南幽禁在慈宁宫里,并不允她给周家人拿任何东西。但在周家人眼中。她这个太后可是名符其实的,自打周家人不再去慈宁宫看她,她也清楚哥哥一家只怕是记恨上她了。

    幽居的生活本就苦闷,又添上周家这桩事。太后便难免的想到了赵幼君这个女儿。

    她还记得赵天南当时不仅说可以让周家人进宫看她。也允许她去慈云庵看赵幼君。

    自从赵幼君被送进慈云庵后。太后就再没见过她,如今总算可以去看她了,哪里能不激动。当即就吩咐下去,要出宫去慈云庵。

    有赵天南的吩咐,自然没人阻拦太后,所以她一路畅通无阻的到了慈云庵,也顺利见到了赵幼君。

    可是,真正见到思念了许久的女儿,太后却恨不得从来没见过她。

    在她的心里,赵幼君的仍是当初那明艳动人的妇人形象,可真见了面,她却根本就不敢认自己的女儿。

    京城女子都知道慈云庵是个可怕的地方,可到底可怕在何处,未亲身经历过的人却也说不清楚。

    若是让心存迷惑之人来看看赵幼君如今的样子,她们必定从此谨小慎微,杜绝一切被送到慈云庵的可能。

    从外表看来,赵幼君并未受到多少折磨,虽然较从前瘦了些,但至少还全须全尾的,让太后心惊的,是赵幼君所表现出来的麻木,哪怕是见到自己这个亲娘,赵幼君都没有任何的动容,更不曾如太后此前所想的那般向她哭诉求助。

    甚至于,被赵幼君那双看不出任何情绪波动的眼睛看着,太后都隐隐有种想要拔腿而逃的冲动。

    那是怎样的眼神,没有任何的情绪,没有任何的感**彩,赵幼君看着太后,却仿佛太后根本就不是她的亲娘,甚至于不是一个活人,而是一颗石头,一截木桩。

    太后想过很多次,她最钟爱的女儿在慈云庵里会变成什么样子,骨瘦如柴,歇斯底里,无时不刻不想着要从慈云庵里逃出去等等……

    但她从来没有想过,她的女儿,竟然会变成如今这副活死人般的样子。

    “娘的幼君啊……”太后再也压不下心里的悲伤,抱着赵幼君哭得不能自己。

    她最心疼的女儿,本该在皇宫里享受着公主尊荣的女儿,她到底是被慈云庵这些老尼如何折磨过,才会变成现在这副样子?

    太后本以为,赵幼君的样子就该是最让她悲伤的事了。

    可是,她的悲伤注定不只如此。

    没过多久,又有一名形容枯槁的老尼将另外一个人领到了太后跟前。

    太后正沉浸在悲伤之中,对这个突来之人也只是随意扫了一眼,但随即,她便瞠着眼有些不敢置信地看向来人。

    “云阳!”太后惊呼道。

    这后来之人,可不就是被汝宁侯夫人亲手送进慈云庵的凤鸣舞吗。

    太后此前之所以会幽居慈宁宫,就是以此为代价换了凤鸣舞的郡主封号,自那之后,因赵天南的吩咐,便再无人在她面前提起过宫外的事。

    所以,她并不知道,她以为有了郡主封号就可以活得更好的凤鸣舞,不仅在寒夫人的寿宴上失、身于汝宁侯世子,还因此入了汝宁侯府为妾,更因害得李氏没了身孕且再不能受孕而被汝宁侯夫人送进了慈云庵,不仅与赵幼君这个做母亲的走上了相同的路,还最终有了同样的结局。

    在慈云庵里见到凤鸣舞,而且还是与赵幼君状态相似的凤鸣舞,对太后来说无疑是种极大的冲击。

    赵幼君和凤鸣舞容貌有五六分相似,但如今,那两张相似的脸上,却都是相同的麻木与冰冷,看在太后眼里,无端就让她的心里渐渐泛上挥不去的寒意。

    “这……”太后一手抱着赵幼君,一手拉着凤鸣舞,终于还是忍不住老泪纵横,“这都是作了什么孽啊……”

    没有人能回答太后的问题。

    从慈云庵回宫之后,太后就开始卧病不起,本就年逾古稀的她在接连经受如此打击之后,再也承受不住,身子就此彻底垮了,只能躺在病床上,****靠着太医与各种珍贵药材吊着。

    ……

    这些消息,经过各种渠道,最终都传到了凤止歌的耳里。

    凤止歌其实并不关心周家及赵幼君母女如今是个什么样的下场,她本就没将这些人当过对手看待,所以收到这些消息,也只当是个乐子瞧了。

    凤止歌如今关心的,是萧靖北新接手的差事。

    作为锦衣卫北镇抚司镇抚,萧靖北本就掌着刑讯之职,北镇抚司的职权更是让他可以不用经三法司审理便直接给人定罪。

    而如今,萧靖北就从赵天南手里接过了审理盗卖官粮案这个差事。(未完待续。)

    ps:  大家今天红包翻嗨了没哟?

第152章 追赃

    盗卖官粮一案牵涉如此之广,涉案官员不仅有粮仓当地的大小官员,更有不少京中权贵,主审这个案子,本就是件极为得罪人的事,对任何人来说都会有不小的压力。

    赵天南将这个案子交到萧靖北的手里,除了有看重萧靖北的意思,也许还有借此给萧靖北制造些敌人的想法。

    毕竟,锦衣卫本就是赵天南手里的一把利刃,而萧靖北所在的北镇抚司,更是利刃中的利刃。

    萧靖北所处的位置如此重要,也只有让他成为一个孤臣,赵天南才会稍微放心些。

    这一点,无论是萧靖北还是凤止歌,其实都能看得出来。

    不过,两人都不以为意。

    早在之前,凤止歌就与萧靖北说过,让他最好亲自审理此案,萧靖北不会逆了凤止歌的意,自然欣然接下这个差事。

    而凤止歌,在她看来,萧靖北就算得罪再多人也没有关系,如今的大武朝其实已经有了几分摇摇欲坠之相,能再撑多久都是个未知数,这个时候的权贵,再过一段时间会变得什么样,还真是说不清楚。

    就像如今的周家,当初不也仗着是赵天南的舅家不可一世吗,如今还不是只能靠着某些心存侥幸之人的接济过活?

    带着这种无谓的心理,萧靖北接过了这个别人眼中烫手山芋一般的差事。

    盗卖官粮一案虽然牵涉甚广,但案情其实并不复杂。只要顺着一条藤,就能把下面的瓜全都摸出来。

    如今那些涉案的地方官员都已经被押解进京,从他们口中审出其他牵涉在案的人着实不费什么劲。

    事实上,早在之前去地方上查这个案子时,萧靖北就已经将案情捊得差不多了,如今再审也只不过是重复一遍而已。

    所以,这个被所有人都关注着的案子,到了萧靖北手里,十天不到,就已经审了个一清二楚。

    因为这个案子不仅被京中权贵们关注着。更是被无数百姓时刻盯着。所以审案的结果根本就瞒不住,许是顾忌着这一点,萧靖北在请求请示了赵天南之后,干脆就将案情公之于众。也好向世人展示出赵天南严惩贪腐的决心。

    普通百姓以前何曾有过知情权。是以得到这个消息之后还颇为新奇了一段时间。但随即,那份新奇便被公开的案情带来的震惊所取代了。

    在江南等地大旱的情况下发现盗卖官粮案,就算是普通百姓也能想明白事情的严重性。可也没有人想到事情会如此严重。

    盗卖官粮两千五百万石,涉案之人除了粮仓当地大小官员,更有不少京中赫赫有名的权贵。

    当然了,为了不让赵天南面子上太过难看,原来的承恩公府周家并不在列。

    自然也有人猜到周家也涉及其中,但如今周家已经被赵天南夺了爵位,还落得个如此凄惨的结局,总不会有那不长眼的人要求赵天南将周家赶尽杀绝。

    在普通百姓看来,那一长串的涉案人员名单,简直就是个权贵列表,让他们在咋舌之余也总有些幸灾乐祸之感。

    但哪怕是政治敏感度不高的百姓,也总有脑子转得快些的。

    两千五百多万石的粮食被盗卖一空,粮仓里拿不出粮食,又逢旱灾,秋收时江南等地粮食必然减产,到时候,是否还会有足够的粮食填饱他们的肚子?

    意识到这一点的百姓回去后首先做的,自然便是拿出家中的银子先买下一家人大半年的口粮,然后,没有了饿肚子的危机,这些百姓自然会想到自己的亲朋好友,总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亲近的人到时候慌了手脚饿肚子吧?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没用几天,京城百姓间就刮起了一股抢购粮食的风潮,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京城的粮价几天之间就涨了两成。

    还不仅如此。

    京城虽然粮铺不少,但又怎么经得起百姓们如此大肆抢购,几天之后,粮价上海还不算,那下手慢的人就算捧着银子,都再买不到粮食了。

    江南等地大旱的消息京城无人不知,在这种情况下买不到粮食,百姓们哪有不着急的,京城买不到,京城周边的地方总该能买到吧?

    抱着这样的想法,京城百姓又将目光看向了京城近郊的城镇……

    粮食短缺的恐慌,就这样以京城为中心,一层层向外扩散开来。

    待朝中官员发现不对之处时,事态已经发展到了很难控制下来的地步,百姓的恐慌源头在于大旱与盗卖官粮带来的粮食短缺,若是不能把这源头解决掉,相信就算是关了城门不让人出去,也无法将那恐慌控制下来。

    可如今的京城在先前百姓们的抢购下,粮食储量确实不足,就算从其他地方调粮食过来,也总得要一段时间才行。

    在这种情况下,主审盗卖官粮案的萧靖北,在一次早朝时,又向赵天南上了奏折,建议追赃。

    这个赃,自然是指的盗卖官粮一案里被官员们低价盗卖出去的官粮。

    赵天南这段时间都尽快得不可开交,江南等地大旱的情况时刻要关注着,盗卖官粮一案的最新进展亦不能放松,好不容易案子审完了,还没来得及对涉案官员的处置作出决断,京城又有了抢购粮食的风潮。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作为站在大武朝最顶端的那个人,赵天南最明白如今大武朝面临的局面。

    江南等地大旱,秋收时粮食至少减产一半,大武朝有一小半地方的百姓都靠着这几处产粮地支撑着过活,这一下子这几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