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妻贵 >

第262部分

妻贵-第262部分

小说: 妻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振鸣给的粮食撒出去一些之后,没过两天,京城各处乞食的难民之间,就已经流传起一则耸人听闻的流言来。

    当今皇上身患隐疾……

    后宫佳丽三千,却只有宁妃一人产下一子一女……

    太子和含月公主其实根本就不是皇家血脉,而是宁妃与幼时的青梅竹马偷、情所生……

    太子相貌半点不似当今皇上,倒是与宁妃那位青梅竹马有个五六分相似……

    当今皇上绿帽子戴了二十来年,还想将这大武朝的江山交给这个便宜儿子……

    就如同上次关于安国公世子夫人那来得蹊跷的的流言一般,仿佛只是一个不注意,京城百姓们就突然发现,偶尔外出走动时,总能听到路边乞食的难民们神神秘秘的交头接耳,还动不动就往皇宫的方向看上一眼,再交换一个暧、昧的眼神。

    有那好奇心旺盛的特意挨近了听墙角,难民们也不以为意,自顾自的低声议论,若是有人往他们面前递上一个馒头,他们也不吝替人释疑,转而热火朝天的讲述起当今皇上与绿帽子的二三事……

    问他们是从哪得来这个消息的?

    那人家肯定得给你一个不屑的眼神,这你都不知道吗,京城早就已经传遍了!

    如今的京城除了几条不允难民踏足的主干道,其他大街小巷四处可见有饿得不成人形的难民三三两两的扎堆,所以,这个消息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传得人尽皆知。

    可知道归知道,到底事涉宫里的贵人,而且流言的内容还如此惊悚,除了那些难民,上到朝中百官,下到普通百姓,在听说了这个流言之后,却没谁敢公然将这件事拿出来讨论,最多也只敢在心里暗自嘀咕。

    这一嘀咕,还真叫许多人心里犯了疑。

    要说这宫里的局势,那还真是有些奇怪,宫里嫔妃数量不算少,可这些年来,除了宁妃,还真就没人再育有皇嗣。

    如果皇上龙体康泰,辛苦耕耘了这么多年,也不太可能让宁妃一个人得了所有的好运硕果累累,其他那么多嫔妃却是颗粒无收。

    可如果真如流言所说,当今皇上身有隐疾……

    那太子和含月公主的身世……

    这一晚,京城许多人都因为这个猜测而浑身一抖。

    于是,原本喧嚣的京城,突然之间就变得无比平静起来,而在那平静的表象之下,却又蕴着暴虐的狂涛怒浪,只需要一个引子,就能绞得人粉身碎骨。

    事关皇室血脉,又涉及到太子与含月公主生母的的清白,再怎么深得皇上信任的臣子也不敢在这个时候去将流言的内容递到宫里去,谁都知道,不管流言是真是假,将此事捅到皇上面前的那个人都不会有好果子吃,弄不好连一家子的性命都得搭进去。

    这样诡异的平静了几天之后,终于还是有人忍不住打破这虚假的平静。

    那个人,是林公公。

    林公公这几天虽然表面上看来与平时并无区别,但只有他自己才知道,每次独处时,他心里到底有多兴奋。

    他盼这一天,已经盼了很久了,久到,也许要追溯到当初听到皇后娘娘的死讯那天。

    从寒素把他从死人堆里拉出来的那一天起,他就已经把自己的命交给了寒素,待后来天下初定,大武朝建立,登基为帝的赵天南当着三军将士的面给了寒素皇后的名分,在林公公心里,皇后二字就再不是一个身份,而是与寒素等同起来。

    在他心里,也只有寒素,才能当得起皇后二字。

    林公公本来以为,他会在宫里一直看着他心中的皇后娘娘,直到他合上眼的那一天。

    却不曾想,皇后娘娘,会在那花开得最盛的年纪,就早早辞世。

    她甚至,还来不及好好看上一眼她为之拼搏了十几年的江山。

    林公公知道皇后娘娘去得蹊跷,若不是有皇后娘娘临死前的那句预言,只怕他早就不管不顾的借着身份的便宜送那个人去地府陪着皇后娘娘了。

    宫里的公公都身有残缺,心理上难免就与常人有些不同。

    林公公原本一直以为,自己虽然身体不完整,但心理上好歹还是正常的。

    可是如今,他自己也觉得,也许自己真的有些不正常。

    否则,他又怎么会明明恨得要死,却每每能在那个人面前装出一副完美无缺的忠诚模样呢?

    不然,他又怎么会在听到下面的人报来的京城突然出现的流言时,心里会有那么一股甚至算得上是变、态的兴奋感呢?

    轻轻抚着手中的信笺,林公公面上缓缓露出一个笑容来。

    皇上啊,作为你这么多年的忠臣属下,我真的,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与你分享这个消息……

    林公公进到御书房时,赵天南正在发脾气。

    御案上堆积得满满的奏折这时都被扫落在地,晃眼一瞧,就能看到散落的奏折上的白纸黑字,若是仔细瞧,说不定还能看到几个比较重要突出的字眼来。

    自从上次得知寒素的尸骨被苏皇后一把火烧了,吐了血之后,赵天南不仅身体大不比从前,就连脾气,也越发的难以控制,往日里一年到头也不见得会发一次火,如今却是一遇到什么不顺心的,就像被点燃的炮仗一般,叫身边侍候的宫人跟着吃了不少的挂落。

    这时侍候在赵天南身边的,是一个新提上来的小公公,许是还没见过赵天南发这么大的脾气,那位年轻的公公吓得腿一软,就跪倒在赵天南身侧,口中直呼着“皇上饶命”。

    林公公在心里暗暗摇头,只是求饶,又能有什么用,大武朝的这位开国皇帝,可从来都不是什么心慈手软之辈。

    果然,下一刻,赵天南就因为那位公公的不住求饶而皱起了眉头,若不是抬眼间看到了林公公,说不准那公公还能不能留下性命来。

    紧紧拧成一个结的眉头松了松,赵天南也不再看那跪地的公公,挥了挥手让人下去,然后转向林公公,道:“林公公你来了就好,这些没眼色的东西,就是不如林公公在朕身边那样叫人顺心。”

    林公公闻言微哂,然后将手中端着的补汤送到赵天南面前,“皇上可要顾惜着身子,何必与那些没眼色的东西生气。”

    待赵天南将还温热着的补汤喝了,林公公才又道:“不知皇上为何会生这么大的气?”

    其实,不用赵天南回答,林公公也知道答案。(未完待续。)

第177章 罪己诏

    赵天南会发这么大的火,当然不是因为坊间的流言,那流言的内容太过骇人,现在还人敢捅到赵天南这里来。

    他之所以没控制住脾气,是因为这两天递上来的奏折里,都提到了一件事。

    因为凤鸣阁的特殊性,各地的凤鸣阁也就成了读书人最喜欢的聚集地。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从各地凤鸣阁里聚集的读书人之间就开始冒出一种言论,道是江南等地这次之所以会经受灾荒,是因为当今皇上执政不仁,所以上苍特地降下警示以诫万民。

    许是有人操控着,这种言论经由读书人的嘴迅速往外传,没用多久,竟然就形成了一股锐不可挡的洪流。

    若只是在读书人之间私下流传也就罢了,但尤为可恨的是,如今这种言论已经传到了大武朝的普通百姓耳里。

    这个年代的人,敬鬼神,惧君王。

    但若真把鬼神与君王放在一起比较,最让他们害怕的,当然还是鬼神。

    如果这次江南等地的灾荒真的是上苍对当今皇上没能治理好天下的警示,那可要怎么办?

    就在百姓们心里存着这个问题时,很快,就有人为百姓们提出了一种解决办法。

    上苍仁慈,若当今皇上能认识到己身的失误,然后下罪己诏以供天下万民传阅,必定会让上苍接收到当今皇上的诚意,从而换回接下来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江南等地的灾荒让几乎半个大武朝的百姓都深受其害,这些百姓的生活从原来的平静安宁变成了现在的颠沛流离,那些艰难困苦早已让他们变得麻木,但再怎么麻木,他们心底深处到底都存了一丝丝的希望。

    如今有人提出了解决办法,便无疑是将百姓们心底的希望放大了。

    不过是让当今皇上下一纸罪己诏罢了,又不会给皇上带来什么损失,若是这样就能让这次灾荒安然度过,即使那是当今皇上,为了天下万千子民,做点这样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是可以的吧?

    于是,当天下万民的期望汇聚到一起时,便形成了一股足以冲击皇权的力量。

    这股力量,叫民心。

    当百姓汇聚的这股洪流汇向京城时,凤鸣阁那些读书人,也没有闲着。

    细数历朝历代,君王在国家遭遇天灾时下罪己诏,本就是极为寻常的事,所以在这些读书人眼中,这本也算不得什么开了先河的事,再有百姓们的呼声,这些以传达民声为己任的读书人顿时如打了鸡血般,自然而然的就开始自发奔走,然后联名上书,恳请当今皇上为了平息上苍的怒火而下罪己诏,以救万民于水火之中。

    若只是少部分读书人的小打小闹也就罢了,偏偏这次是许许多多读书人拧成了一股绳,爆发出来的力量,即使是朝廷,也不能视而不见。

    各地读书人的联名上书,这些天已经陆陆续续的送达京城,因事关重大,自然是交到了内阁,最终到了身为内阁首辅的寒老爷子手里。

    那时的寒老爷子正为了赵天南只随便把顺妃推出来作为“交代”而冷笑不已,看到那一本本联名上书,自然而然的,就想起了当时他为了流言之事去安国公府时,凤止歌从容的对他说,早已经想好了要怎样还击。

    凤鸣阁,寒老爷子自然不会忘了其幕后的主人到底是谁。

    想必,这些,就该是素素为赵天南精心准备的一道大餐吧。

    有了这个认知,寒老爷子心情舒畅之下,在内阁其他几位阁老的摇摆不定之中,决定将这些汇聚到一起的各地读书人联名上书全部送到了赵天南手里。

    于是,也就有了林公公进来时看到的那一幕。

    听林公公问及自己动怒的原因,赵天南好不容易平复下的怒火又有了抬头的趋势,他将手中的汤盅重重一搁,指着那散落满地的折子怒道:“这些个胆大的贱民和穷酸书生,也敢放言要朕下什么罪己诏!看来,朕这些年还是对百姓太过宽容了……”

    话说到后面,赵天南面目之间已经带了些狰狞。

    林公公心里在笑,但表面上仍是一副担忧的模样,他来到那一地的奏折面前,一本本的将那些奏折归整好又重新放回御案之上。

    待将一地的狼藉收拾妥当,林公公才低垂着头站回他站了二十几年的位置,轻声劝慰道:“皇上,不过是些无足轻重之人的狂言罢了,皇上又何必为了这些人而动怒,如今大武朝正是需要皇上的时候,皇上当以保重龙体为重。”

    赵天南并未因林公公的劝慰而放松心情,一张脸更是因愤怒而变得扭曲。

    就如同那些读书人所想一般,历代帝王在遇到天灾时下罪己诏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可在赵天南看来,这却是绝对不能容许的事。

    大武朝是他一手打下来的,他能有今天,靠的是他在战场上留下的无数鲜血,靠的是他的以命相搏,而不是靠的什么上苍或者天意。

    登基二十几年,他自认自己身为帝王,做到了他能做的极致,在他的治理之下,大武朝日渐强大,百姓安居乐业。

    可如今,因为一场干旱,那些原本只能仰望畏惧于他的百姓,就敢要求他下什么罪己诏?

    他是大武朝的主宰,他是至高无上的君王,这些靠仰他鼻息生活的蝼蚁,有什么资格对他指指点点?

    那些贱民,那些酸儒,莫非他们以为什么联名上书就能逼迫他低头?

    他无错,自然不会下什么罪己诏!

    如果心里的想法能化作声音,那赵天南心里的这些话,必定是铿锵有力的。

    至于他不理会百姓的心声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赵天南遥遥记得,当年的素素,在大武朝初建时,曾说过一句让他印象尤为深刻的话。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所以,这就是来自于素素的反击吗?

    赵天南一时之间有些神思恍惚。

    事实上,在让人将那流言传出去之后,赵天南就已经有些后悔了。

    不是后悔要置凤止歌于死地,而是后悔他的计划并不完善,到最后可能达不到他想要的结果,恐怕不仅不能要了凤止歌的命,还得打草惊蛇,让凤止歌发现他的意图。

    果然,先是寒老爷子不惜在金鉴殿上直言不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