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妻贵 >

第270部分

妻贵-第270部分

小说: 妻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朝廷的意思也简单,朝廷没有余粮应对这次粮食带来的危机,但民间的粮行里存粮可是不少,在这种攸关国本的重要时刻,身为大武朝的子民,粮商们自然应该为大武朝的安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什么贡献?

    说白了就是让粮商们将自己手里的粮食先拿出来应急。

    朝廷的这一举措可真是让粮商们呕出了一口心头血,对商人来说,银子那可就是命,如今这每一粒粮食可都是真金白银,让他们将粮食贡献出去,那可不是要他们的命吗?

    这样蚀本的事,粮商们肯定不能干,甚至还牢牢抱成团要一致对抗朝廷的征诏。

    这要求粮商们出粮的征诏,正是寒老爷子下的。

    换了以前赵天南当政时,他不一定能下这种决心,毕竟大武朝自立国起,商人地位比之前朝就无限拔高,地位一高时间久了难免就给惯出些毛病,真要强行从他们口袋里抢银子,还得时时担心着别整出什么大乱子。

    但寒老爷子可不一样,比起赵天南,寒老爷子显然要更加果断。

    按寒老爷子的说法,大武朝这二十几年来对商人可着实不薄,这些商人们享受了大武朝给的好政策,当然也理应在大武朝遇上困难时出一分力。

    因灾荒是发生在江南的,征粮的对象当然首屈一指的也是江南的粮商。

    粮商们才决定了要牢牢抱团,寒老爷子就已经直接派了兵去江南,一边兵临城下,一边派了那能说会道的官员仔细游说。

    寒老爷子也没打算让粮商们将粮食无偿贡献出来,而是提出让这些粮商借粮给朝廷,待明年秋收之后朝廷有了税粮,再将粮食还给粮商们,当然了,为了弥补粮商们献粮的损失,寒老爷子也给了这些粮商甜头,比如说未来三年免税啦,三年之内粮商们运粮由朝廷负责啦之类的。

    虽然这些甜头其实还是比不上在灾荒年间拿粮食牟取暴利的获利多,但其实算下来,粮商们也只是少赚了些。

    几乎是朝廷的征诏一下来,那家新开的粮行就第一个响应,二话不说的就将所有的余粮都上交给了朝廷。

    有了这样一个异类,江南粮商们只能无奈的斥一声猪队友。

    但俗话说的好,胳膊拧不过大腿,粮商们沉默几天之后到底还是同意了。

    不同意又能如何,人官兵都到门外等着了,同意了也只是把粮食借出去一年,到时候粮食还在,还能免税以及不用担心未来几年粮食的运送问题,若是不同意……

    难道还真能与朝廷硬着来?

    谁都知道如今暂摄朝政的是寒老爷子,谁也不怀疑寒老爷子有没有这个决断对那些硬骨头下手。

    江南的粮商们无奈之下,只能也跟着点头,将自家的粮食老老实实的上交了。

    别以为能瞒报自家粮食数量,人家朝廷的人上门时就带了本小册子,里面可是将各家粮行的粮食数量记了个清清楚楚,差点以为自家是不是出了内贼。

    也是到这时,江南的老牌粮商们才发现了另一个让他们气得差点吐血的事实。

    那家新开的粮行别看响应朝廷号召最是积极,但他们那时几乎已经将手里的粮食卖空了,上交的粮食对比那些老牌粮行来说连个零头的零头的零头都算不上,可把其他粮行的东家给呕得。

    江南的粮商们都带了头,大武朝其他地方的粮行们就算再怎么不情愿,自然也只能响应号召。

    于是,朝廷缺粮的情况就这样得到了缓解。

    朝廷有了粮食,接下来自然是开仓赈灾,有了朝廷出面,那些躲避灾荒的难民们自然也看到了生机。

    在这个年代,若是呆在家乡能有活路,又有几个人愿意如此离乡背井的在外乞讨?

    所以接下来各地又兴起了一波、波难民返乡潮。

    粮价下降,难民返乡,困扰了各地百姓们几个月的难事似乎一夕之间就尽数得到了解决。

    一出手就将这样的大事办得漂漂亮亮,在朝廷百官及百姓们心里,寒老爷子自然是威望大涨,听说江南等地那些得了活路的难民们返乡之后有不少都在家中给寒老爷子立了长生牌位,早晚三柱香的供着。

    更有那胆子大些的百姓,甚至都在心里暗暗嘀咕,寒老爷子行事,可不就比那宫里的皇上还要有章法些么。

    借此一事,无论是朝中还是民间,寒老爷子的威望都无人能及。

    当然了,也并不是说寒老爷子这样就能得了朝中百官的一致拥护,在官场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老油子谁不是长了几个心眼,寒老爷子明明有这么有效的赈灾之法,先前皇上为此犯愁时可也没见他提出来,莫非打的就是这主意?

    但这些话那些人也就只能放在心里,最多就是三两个有同样想法的人聚在一起暗暗嘀咕几声,谁叫朝中如今是寒老爷子领了圣旨暂摄朝政呢?

    而在百姓们心里敬若神明的寒老爷子,这时正在寒府书房里与寒凌及凤止歌讨论着之前一段时间的计划实行情况。

    没错,强制向粮商们借粮,这个主意本就是凤止歌先提出来,再由寒老爷子一力完成的。

    其实以凤止歌如今手上捏着的粮食,是完全足够让大武朝度过这次难关的,不过她的这些粮食也都是用凤仪轩这些年的盈利真金白银换来的,要说让她无偿拿出来赈灾那自然是不可能,而且她手里的粮食还要留作他用,所以这才想了这么一出借粮的把戏来。

    事实证明,凤止歌的想法无疑是极好的,基本上没用到她手里的粮食,朝廷也只不过是免了三年的税,让闲着没事的官兵接三年的护送任务,不也一样将这灾荒度过了吗?

    寒老爷子笑看着凤止歌那张年轻的面容,心里既骄傲又得意,他的素素自打出生起就格外的聪慧,比之这世上最优秀的男儿也丝毫不差。

    若是素素是个男儿……

    才华、胆识、谋略、在军中将士心里的威望都远超赵天南,当年这天下根本就不会有赵天南什么事。

    想起赵天南当初所做的事,寒老爷子眼里就不由泛出冷芒,素素回来前他怎么也查不到当年在宫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素素与他相认之后又一直刻意不提及这个问题,他也是直到近来才知道了当年的情况。

    都怪他当初看走了眼,没想到赵天南会是那样一个狼心狗肺的东西。

    不过寒老爷子对赵天南如今的下场也颇为满意,与林公公的看法相同,寒老爷子也认为让赵天南好好活着看着他的天下是怎样一步步落入他人之手,才是对他最大的折磨。

    思及此,寒老爷子又是微微一顿。

    看向凤止歌,他道:“素素,人选的问题,为父与你兄长都已经决定好了。”

    凤止歌闻言脑中现出一道身影,“季杳?”

    寒老爷子和寒凌都微微颔首。

    寒家这一辈儿的儿子虽然有好几个,表现也都算是不俗,但比起寒老爷子和寒凌的要求,总是少了那么几分胆魄,唯有寒季杳,虽然是这一辈男丁中最小的一个,以前也一直都是吊儿郎当的模样,但这段时间寒老爷子亲自悉心指导之下,倒也发现寒季杳不失为一个有勇有谋的好男儿,算是达到了他里的期许。

    就像赵天南一直防备着的那样,寒家传承数百年,二十几年前又遇到了那样一个大好时机,若说寒家当年一点野心也没有,自然是不可能的,只不过当年的赵天南在军中威望着实不低,唯一能在这上面压过他的寒素偏偏又是女儿身。

    所以当时的寒老爷子也退了一步,寒家人坐不上那把椅子,但至少将来坐那把椅子的人会有寒家的血统,这样一想倒也甘心。

    却没想到,寒素这个众望所归的皇后还没来得及正式大婚,就不明不白的死在了宫里,对当时的寒家来说,这个打击几乎是致命的。

    还好,二十几年后,素素能再度归来,寒家也跟着迎来这样一个大好契机。

    寒老爷子想到这些,微微一叹,然后又是感慨的一笑:“素素,父亲已经老了,这天下必将是年轻人的,季杳到底年轻,以后也只能让你这个做姑姑的在旁看着了。”

    凤止歌想起寒季杳看过来时总显诡谲的眼神,也跟着意味不明的一笑。(未完待续。)

第186章 大事

    凤止歌对男女之间的****其实并不敏感,但她再怎么迟钝,先有寒季杳在她订下亲事时找上她说了些莫名其妙的话,又有后来几次见到寒季杳时他表现出来的异样,也足以让她对寒季杳的心思有几分了解了。

    很显然,她与寒季杳除了姑侄的关系,不会再有其他别的关系。

    只是,凤止歌是这样想的,她却不能肯定寒季杳是不是也是如此想。

    她只希望,寒季杳将来被推上去之后,能好好谨记自己的身份,不要再想一些注定不可能的事,要不然,她这做姑姑的,也不介意替兄长好好教训一下不听话的侄儿。

    哪怕,那侄儿的身份再怎么高。

    寒老爷子会对凤止歌提起寒季杳,自然是想让凤止歌日后多关照寒季杳一些。

    寒季杳确实算得上是个可造之材,可他到底太年轻,又没经过什么事,缺乏历练,处事手段仍嫌不够老道全面,就算将来掌了天下,但要坐稳,却也要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

    寒老爷子深知自己和寒凌也许并不能关照寒季杳多少年,若他们真的老去,唯一能帮上寒季杳一把的,也只有凤止歌了。

    其实一直以来在寒老爷子心里,最适合坐上那个位置的永远都是他的女儿,只可惜无论是当初的寒素还是如今的凤止歌都没有这种想法,而且这天下也从来没有过女人站到顶端的先例,所以选择寒季杳,在寒老爷子看来,根本就是退而求其次。

    凤止歌心中微哂,却也没推拒寒老爷子的要求,轻轻点了点头。

    若是日后寒季杳认清双方身份,她倒也不会吝惜在必要的时候推他一把,可若是他还有别的念头……

    ……

    凤止歌随后就回了安国公府。

    在李嬷嬷送上来的这两天的消息里,她看到了来自含月公主的传信。

    将含月公主的来信仔细看了一遍,凤止歌只轻轻笑了笑,就将那信放到了一边。

    于是,第二天一早,就有消息从宫里传来。

    宫里出了件大事!

    太子、含月公主及宁妃于昨晚发生在景阳宫的一场大火而齐齐丧生!

    据说是含月公主昨日生辰,太子与宁妃特意聚在景阳宫里为含月公主庆生,这才会酿就了这出惨剧,也亏得太子妃昨日身子有些不适没有前往,否则恐怕在景阳宫里丧生的主子又会多出一个来。

    这个消息一传出来就有了举世哗然的效果,无论是朝廷官员还是普通百姓,第一反应都是掏了掏自己的耳朵,确认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这个消息当然是令人无法置信的。

    且不说在宫里发生这样一场大火的几率有多少,就算真有这么一场大火,景阳宫里的宫人又不是瞎子聋子,怎么可能任火势蔓延至让三位主子死在火场的程度。

    当然了,更奇怪的是,这样一场大火,除了在火中丧生的宁妃三人,景阳宫里的其他宫人们竟然没有一人丧生,唯有两名小太监在救火时受了点小伤。

    这事说出去定然不能取信于人,但确实就是事实。

    事情发生得如此离奇,当然就免不了让外人对此多有揣测。

    事实上,之前才有那关于太子和含月公主身世有异的传言,这才过去几天,流言中的三位主角就一起死在了这场大火里,任谁来看都会觉得此中有些不正常吧。

    有人猜太子三人是被宫里其他人害了,有人猜是宁妃受不了被人非议清白,一时想不开才自己亲手点了把火烧死了皇室唯有的两条血脉,更有人猜,宁妃三人确实就如那流言所传那般,如今见丑事败露,唯恐皇上治罪,这才畏罪自裁。

    不管外人如何议论,既然太子三人是真的出了事,那么如今最重要的,就是要如何替太子治丧。

    而这个问题,还必须得请示了当今皇上。

    说起来朝中百官也在心里为皇上掬了一把同情泪,先是因那个如今尚未能确认真假的流言而大病一场,病还未大好吧,太子和含月公主宁妃又这样一起丧生于大火之中,要是那流言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事,也不知道皇上此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皇上还在病中,这件事一时之间倒也没传入他耳里,可寒老爷子在早朝上等了许久,都没有人自发请缨去向皇上通报,于是到最后,这件事到底还是落在了寒老爷子头上。

    见寒老爷子点头应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