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万岁约阿希姆 >

第195部分

万岁约阿希姆-第195部分

小说: 万岁约阿希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卡森冷冷讽刺道:“不开窍的法国人,他们以为自己还处在拿破仑时代!”

    亲眼看到这好比飞蛾扑火的战斗场面,夏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感到的不是意外和纳闷,而是一种难以释怀的震撼。有谐语说“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放在法国人身上则是“保守呆板害死三军”,让人难以理解的是,相隔二十多年的两场世界大战,法军高层表现出的刻板守旧一点都不符合这个国家浪漫奔放的情感世界,统帅部的那些男士们哪怕把他们翻着花样讨好女士、营造情调的心思拿出十分之一放在战术革新上,也不至于闹出这些沦为笑谈的黑色悲剧。

    前后两次进攻以失败而告终,法国人暂时放弃了这种徒劳无功的努力,士兵们在丘陵与开阔地之间休息待命,野战炮兵也停止了炮击,但这并不意味着前方的道路可以恢复通行,只要德军行军部队和车辆移动起来,法军随时可以用炮火封锁道路。其实就算等来了德军后援部队,夏树知道,反击也不是三两下就能够奏效的。如果没有充足的炮兵支援,德军步兵的正面进攻也不比敌人高明多少,到头来少不了损兵折将、尸横遍野。

    漠视死亡的一面是勇敢无畏,另一面是愚昧无知。既然自己现在的身份是德意志帝国的小皇子,个人的命运与这个崇尚武力的新兴工业强国紧密相连,而这场重新调整世界格局的战争又是历史的必然,那么自己就有义务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引导它赢得胜利,让这些最优秀、最理想的士兵鲜活地凯旋返乡。

    带着这样的想法,夏树让人找来这支德军部队的指挥官奥特齐格中校以及他手下最得力的两名连长,加上卡森上校,五个人围坐一处,夏树捡了根树枝在地上边画边说:

    “德国舰队之所以能在日德兰以弱胜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进行了成功的战术革新——全重炮战舰出现后,我们意识到以往的海战模式已经落伍,花费了很多精力用于研究新战术,而开战之时,我们的舰艇技术略优于英国海军,数量和吨位只有对手的五分之三,是新战术的作用弥补了这一显著差距。我想,野战速射炮和机枪的出现也同样给陆地战争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刚刚大家都看到了,法**队以沿用了上百年的步兵密集冲锋队形向我们发动进攻,结果被我们毫不费力地击败了,而且还是在我们没有火炮支援的情况下。联想到海军的新战术,我觉得这样的步兵进攻队形可能更适合现在的战场:士兵与士兵彼此间距拉开到五步左右,各战斗单位之间也要有序地拉开距离、错开位置,每一个士兵、每一个战斗单位需要随机应变,适时地暂停前进,寻找隐蔽物或就地匍匐。当营级单位投入进攻时,每个连拉开两百米左右的明显间隔,每个排的距离拉大到一百米,各连排不是同节奏、同速度的全面推进,而是相互掩护,交替前进。比如说:左边这个排前进200米,停下来射击掩护,牵制敌人的注意力,让敌人的火力不能保持在一个方向上,中间这个排趁机再向前推进两百米,接近敌人阵地,发动冲锋或者就地射击,右边这个排视战场情况向中路靠拢或侧翼迂回,寻找敌人火力最薄弱的位置发起冲锋。特别要注意的是,应在夺取胜利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敌方枪弹和炮火造成的损伤损伤,抵近接敌时要依托隐蔽物逐次跃进,最好能够将机枪投入进攻,从而形成更有力的火力压制。”

    这样的战术模型一点也不复杂,正规军事体制培养出来的职业军官们很容易理解,关键在于如何证明这种战术是行之有效的,而不至于让部队的进攻变得松散无章、软绵无力。

    很显然,真枪实弹的战场是检验战术效果的最佳场合,夏树趁热打铁:“等后援部队抵达之后,我们可以在反击中尝试这种战术,如果因此而出现了不好的结果,所有责任由我一力承担,绝不会让各位受到责罚。”

    犹豫最久的不是奥特齐格中校和他手下的连长们,而是得到威廉皇储授权调度前线各部的冯…卡森上校。虽然有夏树的“免责声明”,但他心里清楚,上头无论如何也不会让一个身份显赫、功勋卓著的帝国皇子来背黑锅。可是他如果选择否决,往后可能需要为更多的失利背负更多的责任,在皇储那里同样不好交差。两难之下,冯…卡森看似平静却很是纠结地作出了决定:以奥特齐格少校的营做一次新战术尝试!

    记下了夏树所说的战术模式,中校带着他的手下们回去部署了。时间又过去了半个多小时,战地电话线路依然没有恢复,派出的通讯兵亦无任何音讯,田野中的法军尸骸没有增多也没有减少。同属第22步兵师的两营德军步兵增援而来,集结在这里的兵力渐渐与对面的法军持平,师直属炮营的一个77毫米野战炮连也很快抵达,德军部队的反击行动终于进入倒计时。

    在现场指挥作战的,是第22普鲁士步兵师的一名上校团长,尽管军阶与冯…卡森齐平,他对军团司令部的首席参谋官表现得恭敬有加,对他借调一营步兵进行战术尝试的要求也未有任何异议。而就在德军步兵们摩拳擦掌准备进攻的时候,履带战车行进时的吵杂声响由远及——却不是从凡尔登方向调来的部队,而是夏树他们之前遇到的那辆抛锚战车。……章节内容结束……》

第102章 战术革新 下

    read336;……章节内容开始……》

    百度搜索本书名+看最快更新

    在1914年夏天,经过充分动员的德**队编制齐整、装备充足,每个现役步兵师的战斗人数基本上都接近或超过2万人。正常情况下,每个德国步兵师由2个旅及若干营级直属单位组成,每个旅含2个团,每个团含4个营,每个营含4个连,每个连含2…3个排。一个满员的步兵营通常编有700…800名士兵,相应配备鲁格手枪、毛瑟步枪,一些精锐的步兵营还可能配发麦德森轻机枪或编配1…2个装备mg08水冷重机枪的机枪组。

    经过前期的战斗消耗,与友邻部队一道向威逼己方交通线的法**队发动反击时,奥特齐格中校指挥的步兵营战斗人员已不足600。德军第22步兵师此次共集结3个步兵营,并且得到1个77毫米野战炮连和1个重机枪连的支援,相较于战场对面那个在进攻中折损了大半人马的法军步兵团,德军一方在兵力上拥有相对优势,而野战炮火落于下风。

    若以双方之前的攻防效果推断,德军的进攻形势同样不容乐观。可是,德军指挥官与对手一样,在这场战斗尘埃落定之前信心饱满,自以为胜券在握,因而义无反顾地发出了进攻指令。

    伴随着77毫米口径野战炮的隆隆轰响声,三个营逾两千名德军步兵穿过道路,进入了法军所在一侧的田野。尽管这一区域已处在法军野战炮兵的有效射程之内,或许是为了彰显军人的无畏气概,或许是在给自己打气壮胆,这些德国士兵一个个昂着头、挺着胸,与身边的同伴肩并着肩,这样的紧凑队形可并不比法国人明智。不过,对面炮响之后,德**官们开始号令自己的部队转为战斗冲锋队形——在近些年的演习中,德军参谋部不仅意识到机枪的重要作用,同时也看到了传统步兵集群在炮火和机枪面前的劣势,因而果断放弃了燧发枪时代的线型阵列,改为撒芝麻式的散兵队形。虽然没能一步到位地实现步兵战术革新,但相较于法国人的死板已经相当不错了。

    铺开散兵队形之后,这三个营的德军官兵依然以正常的行军速度稳步前进,法军炮兵每一发落正目标区域的炮弹都能够造成十数人的伤亡,而且法军75毫米野战速射炮的恐怖之处在于它们能够打出每分钟12…15发的爆发射速,就杀伤力而言,一个拥有4门1897式野战炮的法国炮兵连只消10分钟就能够把一个暴露在开阔田野中的德国步兵团轰成渣。

    在法国东北部的蒙斯和桑布尔河地带,在阿登山区和马斯河区域,进攻中的德军部队已经多次尝到了法军野战速射炮的厉害,整营整团的崩溃并非个例,但节节胜利的形势蒙住了许多德军指挥官的双眼,他们还未真正意识到这种战术武器的致命之处。

    向前推进了大约五百米,三个德国步兵营已在敌方炮兵的轰击下阵亡了两三百人,因伤退出战斗的也大概是相同的数字,散布在田野中的“芝麻”不再像刚开始那样均匀,有的部队士兵与士兵的间隔依然靠得比较拢,有的则在敌方炮火的威慑下变得过于松散。望远镜中,夏树看到奥特齐格中校的营情况还算稳定,士兵们与同伴间的距离大致保持在五步左右——临时传达的战术布置有这样的执行程度,官兵们的素养确实值得称道。

    视线前移,在丘陵与开阔田野的交界地带,千余名法军步兵正等着德国人进入枪弹射程。他们没有像德军步兵那样在防守中挖掘单兵掩体,倒不是因为他们对此全然无知,而是因为法军高层在战术上过分强调进攻,总觉得刺刀比什么都有用、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法军士兵在行军作战中通常是不携带军用铲的,而步枪和刺刀显然不能用来挖设作战工事。

    远远看去,那些法军步兵大致分成两排。前排匍匐在地,准备用卧姿射击;后排单膝及地,随时以蹲姿开火。十年前的沙俄战争,两年前的巴尔干战争,交战各方在战斗中皆在使用相同或者类似的战斗模式,但它本质上仍属于拿破仑时代。其实经过这一百多年的变迁,枪械的射程、射速和精准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排枪射击固然能够对来犯之敌予以密集杀伤,却无法在敌方的进攻射击中有效保护己方官兵。

    目光暂时离开望远镜,夏树侧转过头,仅有的一辆胡伯特13型履带战车就停在不远处。

    “可以出发了吗?”他高声问道。

    担任车长的海军一等兵站在车旁,他很干脆地回答:“随时候命。”

    夏树竖起拇指道:“出发!”

    三名乘员立即钻进车舱,战车旋即响起了低沉的发动机轰鸣声。盛夏酷暑,无需热车,驾驶员似乎有点小激动,战车起步有些猛,只见它突然往前一颤,咕隆咕隆地发出一阵异响,好在这无伤大局,稍稍调整之后,战车稳速前行,跑出了一段距离才开始加速。尽管这个初级型号的战车不够霸气威武,越野时速也只有可怜的十几公里,还不及马匹跑得快,但看着它滚动的履带扬起尘土,听着独特的金属摩擦声,夏树深感自豪,他知道未来会有那么一天,喷涂铁十字徽标的战车会变成一股势不可挡的钢铁洪流,碾过阻挡在这个帝国身前的一切障碍。

    当这辆形单影只的履带战车以大约两倍于步行的速度驶向法军阵地,三个德军步兵营已经越过了法军尸骸最密集之处,这些戴着尖顶头盔的德国士兵们无视不断落下的炮弹,他们始终保持着稳健的行军步速,就算身边的同伴倒下了,也很少会有人回头看上一眼,这种傲然无畏的气质从燧发枪时代延续至此,已近终点。

    夏树的目光重新回到望远镜前,视线中,处在进攻部队右侧的奥特齐格营已经分成了四个很明显的梯队,每个梯队是一个步兵连,而每个步兵连所属的步兵排也相互拉开了一定的间隔。虽然存在这样的间隔,奥特齐格营看起来并不比友邻的两个营松散,在夏树眼里,这样的进攻队形显然要比“均匀撒芝麻”更加有序。

    越过战场中央,德军步兵逐渐接近法军的枪弹射程。在先前的进攻作战中,法军没有投入机枪,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配备机枪。一战爆发时,法**队已大量装备本国研制生产的哈奇开斯气冷重机枪,它们的装备数量不及德军的mg08,但战斗性能是毫不逊色的,只不过法军高层将这种优秀的作战装备与重型火炮一并列作防御武器,而不是像75毫米野战速射炮那样支援进攻。

    以夏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估计,此时德军进攻部队的有生力量还有大约1200人,因为德军的野战炮兵也杀伤了一些法军步兵,进攻一方仍在人数上保持着微弱的优势,但以进攻和防御的不同性质,这样的优势很难转化成为胜利。如果眼前这支法**队决意坚守到底,德军部队可能无法攻下法军阵地,更别说逐退法军炮兵了。

    历史上的一战西线就是在这种你攻不过来、我打不过去的纠缠对峙中熬了四年,直到同盟国因为资源不济而轰然倒下。

    夏树把一半的希望寄托在那辆单骑突击的履带战车上,另一半寄托于使用新战术的奥特齐格营。

    不等德军部队完全进入射程,法军步兵争先恐后地开火了。无烟火药并不是真的完全没有硝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