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穿越之炮灰翻身记 >

第92部分

穿越之炮灰翻身记-第92部分

小说: 穿越之炮灰翻身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乾元帝面色沉淡,看向跪在地上的内监,问道,“你说梁小王爷带领的还有禁军?”
  太监忙回道,“是,由禁军都尉梁宏领兵。”
  乾元帝冷哼一声,已带了几分沉怒,“好大的本事!”
  梁郡王面色一白,双膝跪在地上,“微臣管教不严,请皇上责罚!”
  “你二人马上出宫,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乾元帝挥手道。
  “是!”
  梁郡王起身,和王太傅两人匆匆向宫外赶去。
  T

  ☆、第一百五十二章 初绽养心殿

  两人乘轿赶到王太傅府上时,局势已被控制,两方的人都被后来赶来的禁军压在一旁,府门前横七竖八的倒着数十个被打晕昏死过去的人,门前的石狮上血迹斑斑,大门上的匾额都被人摘了下来扔在一旁,到处都是一片狼藉。
  王文则身上的锦袍被撕烂,头上玉冠也不知何时已经掉落,披头散发的站在府门前,看到王太傅顿时往后一缩,跌倒在地上。
  而梁子瑜却则跌跌撞撞的下了轿椅,跑到梁郡王身前扑通一声跪下去,抓着梁郡王的衣摆,哭的涕泪横流,“爹,你要为儿子做主啊!”
  梁郡王看着他红肿的脸,又气又疼,“这,这是怎么回事?”
  “是他!”梁子瑜回身一指跌坐在地上呆住的王文则,怒道,“是他先派人打的儿子!”
  王太傅听到梁子瑜的指控,猛然转头看向王文则,怒声道,“梁小王爷说的可是真的?”
  王文则浑身一颤,抖着唇,支支吾吾的辩解,“我没有,是他带着下人先让人抢走了四妹。”
  “放屁,明明是你自己把妹妹给了我,又使阴招害本小王、”梁子瑜起身瞪着肿的像青蛙一样的眼泡跟王文则对骂。
  “啪!”
  一个耳光甩过来,将梁子瑜顿时打懵了,不可置信的看着梁郡王,“爹,你也打我!”
  “逆子!为了一个女子胡闹至此!”梁郡王气的脸色青白,胸口一阵起伏,满目的失望,“如今皇上都被惊动,还不跟我去宫里面圣!”
  “皇、皇上!”梁子瑜一愣,刹那间没了刚才气势,彻底慌了神。
  梁郡王和王太傅分别带着自己的儿子进宫请罪,一起跪在养心殿外,等候发落。
  殿内,乾元帝听了下人禀告,冷哼一声,“为了个女子?因为一个女子便连禁军都动了,若是其他,还不连整个殷都都给朕翻了。都是朝中重臣之子,成何体统!”
  “皇上息怒!”成国侯上前一步,道,“依老臣所见,因为女子而厮打不过是个引子,老臣听说梁小王爷和王太傅之子在争漕运使之位,恐怕这才是真正的缘由。”
  “哦?”乾元帝目光一沉,看向礼部尚书。
  陈维刚要上前回话,身后江正率先一步躬身禀道,“回皇上,尚书大人将此案交给了微臣,微臣又已移交吏部郎中张大人。”
  乾元帝眉心一蹙,“礼部郎中?张初曦?”
  因为太子宫玄,乾元帝对这个名字可谓如雷贯耳。
  “正是!”
  乾元帝手放在安福端上来的茶盏上,轻扣了两下,顿声道,“来人,传吏部郎中张初曦!”
  “是!”殿内的宫侍应了一声,忙急步躬身退下,很快,一声声尖喝在宫内响起,
  “传吏部郎中张初曦觐见!”
  “传张初曦觐见!”
  ……
  初曦一路走的不急不缓,目不斜视,进了养心殿躬身淡声向乾元帝请安,
  “微臣参见皇上!”
  殿内铺着红色的织锦绒毯,众臣分列两侧,乾元帝坐在巨大的金色龙椅上,身后是一幅巨大的山水浮雕,磅礴大气,气势雄伟。
  乾元帝垂头看着桌案上的奏折,头未抬,沉声开口,“举正官荐举梁子瑜和王文则做漕运使的文案在你那里?”
  初曦身姿挺直如竹,声音清澈,“是!”
  乾元帝抬目在少年身上一扫,“那你可已经做出决定,由谁做漕运使?”
  “回皇上,微臣认为,两人都不合适!”
  初曦话音一落,众人的目光瞬间落在少年身上,有探究、有讥讽、有不屑…。这段时日梁子瑜往熏翠阁跑的殷勤,也不曾见这位张郎中拒绝,眼看这漕运使的位置就要落在梁小王爷身上了,今日突生变故。
  梁子瑜和王文则就跪在殿外,明眼人一看便知道两人是犯了事,这少年当了几日的官,可见风使舵的本事却见涨。
  唯有上方那人目光一顿,带了几分玩味,
  “哦?张爱卿说说为何不适合。”
  “是!漕运使负责河道上的粮食运输和军粮的调配,需要强大的调控能力,以达到人力和物力最大程度上的节约,还需要熟悉各地方的河道详细情况,及时针对各地粮食运载的重量做出河道主线的更改,并且根据各航段水位高低的不同情况,督促地方官员建造堰埭,疏通漕河,增强运载能力,若有战争时,军需的调配更需要漕运使精准的调配路线,安排接应,才能不延误前线的粮草供应。”
  众人一愣,目光再次投向中间的少年,面上的不屑的神色渐渐却变成凝重,乾元帝也不由得抬起头来,只听少年继续道,
  “据微臣所知,上一任漕运使付大人虽在任漕运使十年,尚不能全部做到,税粮的延误是常有之事,商线官线主次混淆不清,河道繁多拥堵混乱,造成大量人力财力浪费,甚至还延误过军粮的输送。”
  大殿内一阵沉默,只听到少年清脆从容的声音缓缓响起,众人目光惊诧,闪烁不定。
  良久,乾元帝才开口道,“那张大人认为什么样的人可担任漕运使一职?”
  “回皇上,微臣认为,能担任此职者必须公正廉明,勤奋博才,具备强大的调配能力和应对能力,熟悉全国所有的的漕河基本情况,还要熟悉各地地势、人文、地理气候,以便根据不同季节河道水面的高低安排行程和开凿疏通河道。”
  乾元帝缓缓点头,起身走到少年身前,“看来张大人心中已经有了人选。”
  这一次连江正都开始侧目看向中间的少年,目含期待。
  初曦抬头直直的看着乾元帝,淡淡开口,
  “没有!”
  “哗!”
  大殿内顿时响起一片哗然,成国侯甚至漏出一丝讽笑,“微臣心道张大人入朝不久,对漕运之事却如此熟悉,所提的见解也实在令人钦佩信服,原来也不过是夸夸而谈,最根本的人选问题还是不能解决!”
  “夏侯爷此言差矣!”左相淡淡开口,“张大人所言句句切中要点,其中的建议更是让人茅塞顿开,既已有了选择的标准,何愁找不到人选?”
  “这样的全能之才,左相大人觉得谁能胜任?”成国侯不温不火的又将问题抛了出去。
  “皇上!”初曦突然开口,“微臣有个提议,若能实行,不仅可解决漕运使任职人员的问题,以后其他官职的任免皆可一并解决!”
  众人再次看向初曦,成国侯拂了拂衣袖,淡声道,“张郎中这话是不是说的太大了些,眼前漕运使一职你都没有人选,其他的,呵呵、就不要提了吧!”
  初曦转头看向成国侯,没有笑意的笑了笑,“如果下官真能做到呢?夏侯爷是否全力支持下官的提议?”
  成国侯一怔,马上对着乾元帝道,“皇上在此,张大人的提议是否能执行自有皇上裁断,况且,到现在为止张大人也未说出你的提议是什么。”
  乾元帝淡淡点头,“张大人到底是何提议,今日朝中重臣皆在,说出来大家可一同商议。”
  “是!”初曦神情凝重的看着乾元帝,顿声道,“微臣的提议就是,废除举正制,推行科举制!”
  众人又是一愣,齐刷刷看向大殿中央面容坚毅的少年,举正制本事由乾元帝亲自提议并实行的选官制度,已执行了将近三十年,事关大夏的生死存亡,岂是说改就能改的。
  乾元帝深深的看着少年,淡声道,“何为科举制?”
  初曦对众人的审视轻藐视而不见,声音清脆平静的解释道,“皇上废除世官制,推行举正制,是极开明的一项改革,对大夏的管制起了极大的改进。然而长此以往必然造成朝中官员臃肿,官员之间互相推诿,办事效率低,而且其中不乏通过关系而当上朝廷重要官员的庸才。臣所说的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完全可避免这些。”
  “考试?”江正最先发问道。
  “对,考试!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朝廷单设一个机构,每年设春秋两季科考,通过出题考试选出才德兼优的学子,先在地方举行乡试,然后选出前十名进京参加会试,再由其中选出佼佼者,由皇上亲自设殿试,根据他们各自擅长的领域安排官职。”
  “张大人确定这样就不会有人徇私舞弊?”成国侯垂着头,似是轻描淡写的问了一句。
  “夏侯爷想的果然周到。”初曦笑了一声,见乾元帝也望了过来,方继续道,“考试可采用糊名和誊录的方式,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誊录则是派人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这样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并且随后还有皇上的亲自把关,微臣觉得这样一来,徇私枉法的事便能杜绝了!”
  大殿内再次陷入沉默,众人初听少年提出科举制,不过是以为他一时的冲动的想法,却不曾想他能说出科举制的完整体系,心中不由得震撼,重新审视眼前的少年。
  良久,成国侯再次问道,“张大人说的科举制确实新鲜,不知张大人觉得哪些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成国侯此言一出,众人顿时心神一凛,如此一来,难道寒门也可参加考试,也可入朝为官?那岂不是没有了贵贱之分,乱了纲常。
  再联想到眼前的少年也是寒门出身,顿时都漏出一副了然的表情,像是被人踩了尾巴一样,纷纷上前义正言辞的道,“皇上、此举不可。”
  “皇上,微臣认为、”
  ……。
  “皇上!”混乱之中突然传来一声清喝,初曦深吸了口气,知道步子不能迈的太大,否则触犯到上层社会的权益,必然遭到毫不留情的反噬。
  “皇上,微臣建议,参加科举考试的人第一要品质优良,第二要自士族弟子中选,这样不仅可为朝廷选拔优秀的官员,还可督促士族子弟勤勉不怠,请皇上定夺!”
  初曦的话音一落,刚才反对的群臣顿时都闭了嘴,讷讷的支吾几声,露出一副正深思考虑的神情。
  大殿内一时间鸦雀无声,落针可闻,乾元帝起身望着窗外,面色沉重,许久,突然转身,沉喝道,“好!朕准了,此事就交由张郎中和江侍郎你二人主理,三日后将详细的方案交给朕!此制若能实行,朕有重赏!”
  “是!”
  初曦和江正两人同时领命。
  出了养心殿,初曦才发现自己后背出了一层细汗,这是她入朝后做的第一件事,此次选官制度的改革,必然会惊动朝野,在将来甚至会改变大夏的朝局。
  在历史上,科举制备受诟病,但在隋唐初期刚刚实行时,对朝廷官员的选拔的确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科举制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必然的一步,她只是将之提前了而已。
  “张大人!”
  突然身后传来低沉的一声,初曦转身便看到江正大步走了上来,一改之前的轻谩,周正的面孔含笑道,“张大人,之前对张大人稍有偏见,失礼之处,还望张大人不要放在心上。”
  初曦微笑还礼,“江大人客气了!”
  江正目含欣赏,“张大人提出的科举制简直是一语惊人,鄙人还有许多事想向张大人请教!”
  “请教不敢当,江大人尽管问就是!”
  江正抬手做了一个虚让的姿势,“那我们边走边说。”
  两人回道福熙阁,从科举制的出题,到审核到乡试人员的选拔,一直谈到日落西山,江正似久逢知己一般,激动之处忍不住拍案叫绝,直到福熙阁的其他官员都已回家,内侍来清理阁院,仍觉得意犹未尽。
  天色将暗,仪元殿中只剩他二人,两人一同往宫门外走,江正沉思片刻,突然开口问道,
  “在养心殿时,说到参加科举人员的资格,张大人说必须是士族子弟,可是真心之言?”
  初曦一怔,笑道,“江大人何意?”
  江正抬目望着夕阳下被铺了一层金光的重重殿宇,意味深长的道,“我当时真的希望张大人会向皇上提出,无论寒门还是士族,只要是大夏子民,皆可参见会试!”
  初曦目光一闪,笑问,“江大人也是出身大家士族,难道不怕寒门子弟为官后,侵犯了士族的权益?”
  江正猛然转身,目光正气凛然,“如今士族子弟只知玩乐,不学无术,张大人看看梁小王爷和王文则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