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古时候那些爱情 >

第26部分

古时候那些爱情-第26部分

小说: 古时候那些爱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张敖,却始终不动如山,但她仍是注意到他拇指紧扣在手心——想必已刺得那一处鲜血淋漓罢,这人,若隐忍到极处时,便是这般自伤的。
  “扑通——”一声倒地的闷响,原来是赵王奉酒到第九张坐席时,不知脚上被动了什么手脚,仿佛是给个物什滑了一跤般,直直朝着案后那人摔了下来,玉冠上的朱缨散开,长发披落下来,形容颇有些狼狈。
  “大王!”赵国众臣属焦急出声,纷纷起身,意欲离席。
  “谁敢扶他!”高居主位之上的大汉皇帝,却在此时出了声,淡漠里带了几分厉色。
  “父皇。”刘乐起身离席,而后敛衽跪在了父亲面前,神色是惨白的凄然,眸子里盈了分明湿意,仿佛绝境里的困兽一般向他祈求最后一丝生机。
  “鲁元,你下去。”主位上的皇帝面容没有一丝动容,只冰冷地回应道。
  她的神情终于化做了冷然一片的绝望与凄然——十八年来,即便被冷遇被抛弃被利用,也始终平和以应,恭顺父亲的刘乐,心里第一回开始恨这个人!
  “天已晚了,公主请先行回去罢。”那厢,赵王张敖已从容地起身,片时间便重新整理罢了仪容,转过身来,对开口向妻子道。
  四目相对,他依旧温和而平静,她却蓦地双泪盈睫——任何一个男人,都不想妻子看到自己这般狼狈无助的一面罢。
  她狠狠闭了闭眼,而后平静隐忍地敛衽起身,默然离席。
作者有话要说:  【秦汉风俗小卡片】
  【韛蔽】类似于今天的袖套,皮制。《史记》载,张敖早晚亲自为刘邦上食,褪下外袍,袒韛蔽。
  【箭漏】中国古代计时仪器,漏壶的出现早于西周,箭漏是其中一种。在壶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壶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
  

☆、张敖与鲁元公主(九)

  从那天起,刘乐总是频繁地做同一个梦……梦里,她的丈夫张敖仍是十六七岁模样,站在汉军营中的校场之上,铁胄银甲,一身劲装,然后满挽了手中的长弓,锋芒闪烁的羽箭离了弦……
  “笃……”那箭射中的却不是草靶,而是她的父亲——汉皇刘邦,一箭封喉,然后是殷红的血色漫天弥开……
  “啊!”她又一回自梦魇中被惊醒,推枕而起,已然汗湿重衣。
  刘乐靠着软枕倚在床头,神情久久不能平静……近些日子,她总是神思恍惚,一方是自己的生父,一方是自己的丈夫,若剑戟相向……她,又当如何自处?
  短短一年后,汉皇刘邦自东垣归京,又途经赵地,再次驻陛赵王宫。
  听旨之时,刘乐身子仿佛都僵了片时——上一回,他已经那般屈膝隐忍,她的父皇还是步步紧逼,如此相迫么?
  很久很久之后,刘乐仍清楚地记得天子御驾再次驶进赵王宫的那日,当晚,不欲落到同上回一般的情境,所以他们夫妻二人先前便有了默契,她托病未去赴宴。
  而整整两个时辰的宴席,她一直惶惶不安地坐在寝室中的蒲席上,目光几乎眨也不眨地呆凝在桧木漆案上那尊青铜箭漏的刻度上……水一点一滴地自小孔漏下,浮箭上的刻度缓缓上升……终于,又过了一更。
  十九岁的妻子,就这样守着箭漏煎熬地等待自己的丈夫回来,每一刻都漫长得度日如年。
  “公主,公主,不好了……”侍婢霜序几乎是一路疾奔着进了室中,喘着粗气跪在了她面前。
  “陛下他……他要赵美人侍寝!”
  “啪……”青铜箭漏被惊惶之极的女子衣袖拂翻,就这么摔下了几案,漏中水液四溅,肆意地在地下淌开淋漓的一片……
  汉高祖八年,从东垣过赵,期间,幸赵王张敖之美人赵姬。
  ——是可忍孰不可忍?
  赵国的两位丞相……贯高、赵午二人已是六旬年纪,皆是昔日追随先赵王张耳多年的老臣,性子忠耿豪烈,见汉皇刘邦如此作为,心中怒不可遏。
  (贯高、赵午)乃怒曰:“吾王孱王也!”说王曰:“夫天下豪桀并起,能者先立。今王事高祖甚恭,而高祖无礼,请为王杀之!”……《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未久,汉高祖刘邦之东垣,过柏人,赵相贯高等谋弑高祖,结果天子未宿其地,是以刺杀未遂。
  次年,贯高的仇家知晓了此事,告发于御前,刘邦震怒,下令逮捕赵王张敖、丞相贯高等人,以囚车押解至长安。
  ※※※※※※※※※※※※
  三年后,初夏,京都长安。
  “公主莅临,不疑未能远迎,万请涵容。”侯府简素的青铜铺首大门缓缓打开,前来的迎客的少年约是十二三岁年纪,一袭朴净的湖青色直裾,眉目秀郁,依稀有几分乃父的影子。
  “几何连你也学会这般客套了?”刘乐一身最简单不过的青襦素裙,绾了单螺髻,容貌似乎更婉秀清丽了几分,眸子的笑意温暖而真切“看来,张家阿叔这几年果真是费了些心力教导的。”
  “唉……阿乐姊姊莫要取笑了!前几日才刚刚被阿父罚抄了整整五卷《国语》,如今臂腕还酸疼呢!”少年给她这么一打趣,眨眼间原型毕露,秀郁的面容上带出些昔日的顽皮来,又趁机有几分可怜兮兮地央求道“待会儿见了阿父,阿乐姊姊你可千万替我多讲些好话,毕竟,当年在汉军营中,阿父便十分喜爱姊姊你的。”
  这少年,便是留侯张良的长子,张不疑。
  “阿叔他,近些日子可还康泰?”刘乐关切道。
  “如今冬寒已尽,天气正暖润,阿父他身子也比前一阵好了许多,现下日日早起都要做上一遍导引呢。”父亲一向体弱多恙,近日里病况见好,张不疑说到这儿似乎连面上的笑容都明亮了许多。
  少年边同刘乐叙着话,边将她迎进了门,而公主身边随侍的婢子仆从们则一律依着早先的吩咐候在了门外。
  引刘乐去见父亲的一路上,十三岁的少年,几乎是喋喋不休地向昔日亲昵无间的大姐姐抱怨着自己的诸多烦恼事——自父亲封了留侯,一家定居长安起,自己每日的功课便比之前重了数倍不止,阿父对他们兄弟简直严厉得苛刻。就说前日,幼弟辟疆只因贪玩早上温书时打了顿儿,便被关在书房一日一夜,今早才放出来呢……可怜辟疆他上月才满了六岁!
  少年神情夸张地大吐苦水,简直是苦不堪言……明明在旁人眼里,留侯张子房乃是一朝文武中最最温文和煦不过的人物,但天知道自家阿父素日里管教他们这两个亲子,是有多严苛!
  这性子,果然还像幼时一般跳脱呢!刘乐见他这般模样,心下有些熟悉的温暖与无奈。忆起昔年,在汉军营中,六七岁的顽皮孩童,向她抱怨的大多是偷偷溜出打了兔子或弹几只雀儿解馋,被父亲罚背书,苦兮兮地挑灯苦记到夜半,然后……下次仍是记吃不记打。结果,不满七岁的小娃娃就在这样的屡教屡犯之中,被罚着一本本背完了《谷梁传》《左氏春秋》《竹书纪年》……
  她静静听着他讲,静静回忆着往昔的点滴,眼里的笑意暖而恍惚……其实,有舐犊心切的父亲诱掖教导是何等令人欣羡之事,日后,他总会明白的。
  “好了,阿父便在那边的尚风亭,阿乐姊姊你自己过去罢。”少年引她一路到了亭外十丈远处,便驻了步,指着前面被竹蓠掩映,只露出半个翘角的小亭子道。
  然后,面容秀郁的少年有些不好意思地摸摸头,略略撇过了脸,道“我,我得赶紧去备今日的功课了,其实,方才去迎姊姊本不是我的差事,但我俩儿实在许久未见了,阿疑很是挂念你。”
  “所以,不能给阿父瞧见,否则又该被训了。”说着,便转头欲走,步子刚迈开却又回了头,定定凝目看着她,神色忽而郑重了起来。
  “阿乐姊姊,而今事事都已渐好了,何况——”他目光向西,远眺着居中的皇城,眸子里却带上了几分分明的忿意与不屑“过些时日,这世上便再无人敢为难姊姊你了。”
  皇帝刘邦病笃,朝堂上下尽人皆知。而一旦圣上晏驾,太子刘盈承位。那,天底下还有谁敢开罪了大汉唯一的长公主,天子最为亲近敬重的长姊半分?
  自然知道这话大不敬,但他说罢也只像幼时那样顽童一般调皮地吐了吐舌头。
  “莫论如何,姊姊一定照顾好自己。”
  说着,少年咧开嘴朝她做了个鬼脸,明亮地笑着露出一口灿白的牙,然后便转过身,疾步向书房的方向去了。
  刘乐静静目送他离开,心头一阵暖意——阿疑,谢谢你还这般记挂着我。
  留侯府布置得十分古朴简素,却疏朗明净,一屋一阁,一花一石,自有一份洒逸清旷之风。
  刘乐绕过一道菁茂的碧翠竹蓠,行过了复道的白石虹桥,便看到了尚风亭畔那抹素色的人影。
  一袭素纱禅衣,不冠不履,只以一支简单的竹簪束了长发,足着木屐,一派道家的悠闲洒逸。
  他似乎刚刚做完了一套导引,方收了动作,缓缓站定,长身玉立,沉凝着气息。
  刘乐也不打扰,只立在一旁静静看着。
  “阿乐来得可巧,恰我近日刚刚得了几钱蜀地山涧的野茶。”片刻后,那形容闲逸的长者转过了身来,见到她,神色温和道。
  刘乐闻言,笑道:“每回来阿叔这儿,总能蹭些好茶。临风自弈,竹叶烹茶,修道之人,都似阿叔这般清闲自在么?”
  “世上本无真正的清闲,不过是张良自己躲懒罢了。”他闻言笑了笑,语声温和,神色澹然,抬手向她示意亭中的坐席。
  刘乐会意,二人到了尚风亭中,在香莆叶织成的茵席上相对跽坐下来。茵席居中是一张素致的蕉叶纹乌漆几,几上置着一整套筠竹所制的茶具。
  待坐定后,张良便挽了广袖,抬盏斟茶,姿态闲雅而从容。清澈里透着一泓浅碧的茶汤缓缓斟入竹盏中,泠泠有致的水声,仿佛流动着悠扬的韵律,携着寒冽冷郁的茶香,莫名地清心涤神。
  这个人,十数年如一日的从容自若……莫论怎样的情形,似乎都不曾见他皱过眉头。
  天下皆知,留侯张良生来便有不足之症,孱弱多病,数十年间沉疴未愈。也因此十分注重修心养身,向来性情温静,不愠不火。
  这样温敛内秀的性子,又眉目秀郁,仪容逸丽,所以,初到汉营之中时,没少被旁人打趣。萧何陈平等人还好,只是偶间赞过一句“姣好若女子”,但樊哙、彭越、英布几个都是粗豪的武人,好几回都曾玩笑道——似子房这般好相貌,又这般好性子,日后只怕娶了哪家女儿都会给比了下去!
  其时,这人也只是神色温静,澹然以对。
  时至今日,再忆起那个嘈杂的繁闹的汉军营,她心底里竟是有些温暖的——那些曾经挤在同一顶不蔽风雨的破烂营帐中,同心协力,献计献策,效忠效死的人。温和坚定的、莽撞粗鲁的、倨敖张扬的、耿介坦荡的、睿智隐忍的……
  如今,立国不过短短七载,韩信、卢绾、英布、彭越皆已授首,为皇帝所戮,而其余,早是人人自危,战战兢兢,噤若秋后寒蝉。
  光阴荏苒,世事变迁。
  “阿叔从来洞彻世情,明智如斯。”刘乐不由忆起当年大汉建国之初,群臣御前争功,而独居功至伟的张子房辞了汉王三万户的封赏,只求了一个不起眼的留侯,惹众人纷纷笑谑的情形。
  一阵慨叹由然而生……而今,却唯这人悠闲自乐,独善其身。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二百八十年前,范蠡劝戒大夫种的剖心之言,真正震聋发聩。但……这世上,面对炙手可热的功名富贵,甘心功成身退的又有几人?
  “非是明智,唯惜命尔。”张良依是神色温静,垂眸看着盏中茶水,轻声道。
  一时两相默然。
  “这山涧的野茶虽比不得蜀地的贡茶醇香浓郁,但自有一份清冽寒香,入口回甘。”他缓缓抿了口茶水,微微阖了眼,歆享道。
  刘乐闻言,也抬盏饮了茗茶,入口之后,不禁心下赞叹……果真高香清冽,滋味甘爽。
  “其实,阿乐今日来是向阿叔道谢的。”她抬眼,神色郑重而恳切。
  “张良身为汉臣,亦不愿见储君易主,以致朝堂动荡,天下不安,又何须言谢?”
  “若非阿叔奇谋鼎助,阿盈他……怕已性命堪虞。”身为嫡长,却被废置的太子,不待新帝承位,恐就成了不知多少人的眼中钉。
  七年前,大汉建国,汉王刘邦于定陶即皇帝位,以王太子刘盈为皇太子,
  但汉皇刘邦一向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