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帝阙 >

第46部分

帝阙-第46部分

小说: 帝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算如此,“母后还说过,十二年前,一位白胡子老道也曾预测过今年的水灾。”
    太后脸上出现了忧容,倚在枕上轻叹着说:“如果预言成真,皇上能不能挺过去,就要看造化了。咱们天佑皇朝自建国到现在还不到二十载,远未到铁桶江山的地步,别说琰亲王意图谋反,前朝的遗孽还在乌孙盼着复国呢。”
    这话我也听说过,前朝的公主去乌孙和亲,前朝的太子在灭国之时领着几个王子去投奔姑姑,后来就一直没消息了。乌孙是个冰天雪地的偏远小国,不可能支持他领兵攻打中原,所以先帝一直没把他当回事。但如果中原出现重大的危机,保不准他也会插一脚。
    见我坐在那儿发呆,太后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好了,不说这些了,睡吧,天塌下来有母后替你撑着,你只要每天去陪陪皇上,尽尽自己的心力就行了。至于将来如何,母后自有分寸。”
    “母后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还想带我去西京消夏?”这一点才是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按理,现在她应该没有这份心情才对。
    “音音,有一句俗语不知你听过没有,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母后只想确保你后半生的幸福。”
    我一开始还没听懂她的意思,待悟出后,不禁惊叫出声:“天那,母后,皇上可是您的儿子!”
    “我只有一个女儿,哪有儿子。”
    “母后……”
    “我只是个自私的母亲,只疼自己的孩子,所以京城也好,西京也好,哪里最安全,我就带女儿去哪儿。这样,即使国破家亡,太后和皇上都不再存在,你依然可以成为这世上最尊贵的女人,良臣择木而栖,女人也一样。”
    “我不去!”我无意成为最尊贵的女人,我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死都不去?”
    “死都不去!”
    “那好吧,母后就暂时搁置第二套方案。”朦胧的月光下,太后竟然开心地笑了。
    我气得直嚷:“母后,你又试探我。”
    “母后也不纯是试探你,真的有第二套方案。”





    正文 第七十六章  战场频告急
     更新时间:2009…5…18 22:18:51 本章字数:3397

    真正在皇上的御书房里待着,才知道他有多忙碌。战场上的消息不断地传来,有时候是好消息,有时候是坏消息,不管什么消息,都能让人的神经始终处在高度紧张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坏消息越来越多。匈奴那边好像终于回过味来了,及时调整了作战部署,把各地兵力源源不断地往边境输送,战斗力也越来越强,朝廷先发制人的优势已丧失殆尽。
    大约半个月后,战场上的形势发生了大逆转,听到的都是打了败仗的消息,又折损了多少兵马,又抢去了多少粮食,又烧掉了多少村庄。
    匈奴人尝到了甜头,士气越发高涨。不久,除早就被匈奴兼并的东胡,丁零,楼烦,白羊等部族外,鲜卑和乌孙也加入了这场战事,战线由西部边境迅速扩大到西北部,西部,甚至东北部。
    现在,八百里加急公文每两个时辰就传送一次,皇上已经紧张到一听到“八百里加急”就跳起来的地步。
    战争持续到第二个月,最让人沮丧和惊恐的消息传来了:玉门关失守,匈奴左贤王昆顿率十万骑兵沿河西走廊而下,势如破竹,一路占领了西固城、骆驼城,乌鞘岭,直逼阳关。
    而北部的匈奴兵则在匈奴单于冒顿的亲自率领下加紧进攻居庸关,那是守护幽燕二州的咽喉之地,一旦居庸关失守,幽燕沦陷,京城就失去了屏障。处境非常危险。
    “琰亲王呢?严横呢?他们两个在哪里?”皇上抓着送信人的衣领逼问。
    送信人吓得跪在地上直发抖:“皇上。小人只负责传信,其余的并不知晓。”
    我忍不住上前替他解围:“皇上,他只是个信使,哪里知道主帅的行踪。怎么,这信不是琰亲王写来地?他前阵子不是很爱写信气你地吗?”
    皇上总算松开了信使:“就因为不是他,朕才问的呀。”
    我劝道:“皇上您别急。既然信上没说琰亲王和严横被俘或被……,至少暂时还没事。有时候,没消息就是好消息。”
    皇上一屁股坐在椅子上,把那封信揉成一团,过了好半天才开口说;“姐姐,你看我是不是也像父皇那样御驾亲征?”
    我吃了一惊:“你又没打过仗,怎么亲征啊。”
    “谁一生下来就打过仗呢?都不是被逼得没办法了,拼着一股子狠劲练出来的。”
    好吧。就算这样,“你走了,京城谁来负责?这里也需要人啊。记得你以前说过,与其你自己御驾亲征,留下琰亲王镇守京城,还不如他领兵,你留守。因为,即使你在前方打了胜仗,如果京城被人占领。到时候有家归不得,前景也难料。”
    “那时候我是说过这话,但现在情况不同了。”
    “有什么不同?”我真的无法想象他穿着铠甲上战场,才十五岁的男孩。不久前还在装病不上朝呢。
    皇上给我分析道:“现在琰亲王不在京城,不可能趁我不在的时时候发动宫廷政变。而匈奴人已经从几个方向南下,如今连居庸关都快被攻破了,幽燕二州告急。我若一味死守京城,眼睁睁地看着前方一再失守,敌人逐渐逼近,急都会急死地,还不如自己领兵出去跟他们决一死战,兴许还能振奋士气。险中取胜。”
    这些我不是不懂。可问题是:“京城交给谁负责?”
    “太后”,说到这里皇上有些自嘲地笑道:“这段时间因为我的表现叫臣民们失望。希望太后垂帘的呼声是越来越高了。所以你放心,这种危难时刻,太后肯挺身而出,是顾全大局,是心系天下,朝臣和百姓只会感激,绝没有人会再说什么母鸡司晨之类的怪话。”
    我摇着头说:“就算他们肯,太后也未见得肯,她也是有自尊,要面子的人,那伙人赶她下就下,要她上就上,把她当什么了?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吗?”
    皇上皱起了眉头:“现在是非常时期,她就不能……”
    “她能,但皇上也要有所表示。”
    “什么表示?”
    我把太后曾对我说过的话复述了一遍,皇上道:“要朕下跪下求她复出倒没什么,她是太后,朕的母亲,但要朝中大臣都去求她就有点难度了,我还担心他们不同意我亲征呢。“
    “如果皇上都能下跪恳求,他们的膝盖难道比皇上还金贵些
    我也知道不该在这种时候还摆谱讲条件,但太后是我地母亲,我也要顾及到她的面子和身份。朝臣们以前赶她下台的时候确实伤害到了她,现在想回头求她,难道不该有个求人的姿态吗?
    皇上也只得点头首肯:“好的,我让胡太师和章丞相他们商量一下,要他们写个联名的奏章上来,一起恭请太后出山,行不行?”
    “如此甚好。”这样就更正规了,太后有这么个大台阶,也可以下了。
    我只是对皇朝的政治很无语,太师还可能是名誉职衔,丞相可是总理朝政的,官位高,权势大,属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可咱们天佑皇朝地丞相啊尚书啊一个个都默默无闻,不具备多少存在感,在百姓的心目中,说来说去还就是那两个大人物,一个是琰亲王,一个是太后。
    如今琰亲王走了,太后撂挑子不干,好像就只剩下皇上一个人在那儿苦苦支撑。一旦发现皇上还太年轻不大会处理事情,立刻想到要太后出山,怎么他们就不想靠自己把朝政支撑起来呢?
    我不由得感叹道:“原以为本朝只有武将青黄不接,想不到连文臣都是。”
    皇上亦无可奈何:“我也是真正临朝后才发现这个问题的,其实本朝不是没人才,而是人才都被某些人笼络去了。”
    “比如宋方?”
    皇上点了点头:“这人朕也是最近才听说的,可见以前琰亲王把他藏得有多深,不只他,听说他在西京还养了许多能人,可惜,朕都知道得太晚了。”
    我忙安慰他:“这也不能怪你,你才亲政,西京又远,他在那里养了什么藏了什么谁又知道呢?想不到,先帝让他修了十年西京,等于是给了他十年韬光养晦地机会,十年囤积钱财和人才,十年训练军队的时间。“
    “是啊,他为这一天,准备了整整十年了。”
    “何止十年,他回京辅政的这几年,一刻也没忘记过为自己的皇帝宝座加砖添土。”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一种可能:“天,匈奴人本来全力攻打阳关的,现在突然把作战主力放在幽燕一带,不会是已经跟琰亲王达成了什么协议吧?”
    皇上一点也没露出惊讶的表情,而是淡淡地笑着说:“不然我为什么要御驾亲征呢?”
    我震惊地问:“皇上是想到了这种可能,还是得到了准确的情报?”
    “没有准确的情报,但从琰亲王突然不知去向,严横也下落不明,我就猜到这一点了。”
    我听呆了:“您的意思是,琰亲王和严横不仅联手谋反,还里通外国,引敌入关?他们就不怕沦为汉奸,为所有地汉人唾弃?如果那样,即使以半壁江山沦落敌手地代价换来了他们自己的半壁江山,何以服众,何以立国?”
    皇上说:“这些都只是我地猜测,现在前方情况不明,还没有任何确凿证据证明是他们通敌叛国。”
    我起身道:“情况这么危急,我收回我刚刚说过的所有带情绪化的话语,太后那边的工作我去做,皇上不用下跪恳求,大臣们也不用联名上书。我们俩分头行动,我这就回春熙宫见太后,皇上你去跟大臣们商量。皇上出征也好,太后留守也好,都得有个方案,比如,哪些人随皇上出征,那些人留下来辅佐太后。还有,皇上出征,第一站到哪里,带多少军队,多少粮草,这么大的行动,得有个精确到每个时辰的时间表才行。”
    “嗯,那就拜托姐姐了,我们一起出去吧。小安子,你叫那些人到铭熙厅来见我。”
    我回头问:“他们已经来了吗?”
    皇上道:“书信来的时候,我就派了一拨人出去通知他们进宫了。”
    “那时候你还没有看信呢。”
    “直觉吧,昨晚老是做噩梦,我就知道事情不妙了。”





    正文 第七十七章  也拟建新都
     更新时间:2009…5…19 14:19:30 本章字数:3860

    给太后做思想工作并不难,因为确实已经到了非常危急的时刻,如果这个时候还拿架子,她也不是太后了。
    对于皇上御驾亲征之事,大臣们并没有多少异议。以前是指望琰亲王领兵抗击匈奴,再不济还有严横,现在这两个顶梁柱一样的人物都靠不住了,除了皇上亲征,还有什么法子?
    天佑皇朝从建立到现在还不到二十年,根基未稳,肯鞠躬尽瘁为皇上分忧,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并不多。这也是琰亲王敢公然另立朝廷的重要原因之一。近百年来中原地区都处在混乱状态,小朝廷换了几茬,所谓的皇家国姓变来变去,老百姓都不知道哪个才是正统了。琰亲王还是跟皇上同姓的,严格讲起来,连谋反都不算,只能算皇室内乱。
    可怜的皇上,还以为他要亲征大臣们会心疼,会激烈反对呢,谁知根本没人吭气儿。话都已经说出去了,不去也只能去了,日子就定在十日后。
    之所以要十日,是因为琰亲王走时已经带走了京城的主力部队和大部分粮草,如今这些都需要从地方补给,十日,已经很紧了,据说从各地赶来的勤王之师在日夜兼程。
    到第七日,眼见着有些部队已经到京城集结了,我问皇上:“您没有命祁云海和洪国盛来勤王吗?”洪国盛就是“镇国四使”中的镇南戍守使。
    皇上答:“没有。”
    “为什么?”这个时候,不是应该全力以赴吗?
    皇上解释道:“现在我们的西部和北部已经两面受敌,东北部的边境也小打小闹不断,算起来。也就南部还平静一点,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别弄得阴沟里翻船。”
    既然南方最安全,我就有个想法:“皇上,西京地陪都之名已经名不副实。不如我们另设一个陪都,作为退身之处。”
    皇上苦笑:“现在哪里还有那个功夫?”
    我努力说服他:“您想啊,西京我们是去不了了,京城西安又比较偏北,一旦匈奴人攻破居庸关,深入到幽燕腹地。西安就很危险了。如果西安失守,琰亲王再趁乱于西京称帝,皇上等于无家可归,成了……”
    “丧家之犬吧?姐姐只管说,我不介意的。”
    “不是啦,总之就是,西京丢了,西安也不安全。狡兔还有三窟呢,我们最好是另外找个地方作为最后的藏身之所。”
    “那姐姐说设在哪里好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