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帝国苍穹 >

第251部分

帝国苍穹-第251部分

小说: 帝国苍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黑鱼”若真是疾驰而至的鱼雷,对处于静止停泊状态下的舰船将产生极其致命的打击,毕竟这是一次远征行动的准备并不那么周全——部队从集结到出发也就短短一周时间,舰队中仅有那几艘驱逐舰和护卫舰上配备了有限的反潜装备,唯一值得庆幸的是细分为三块的舰船驻泊区布设了防鱼雷网,人们只能也必须寄希望于它们能够尽可能阻止来自水下的攻击。
    旁边的军官惊而酒醒,扶着栏杆仓促从枪套里拔出手枪,一边惊恐万分地喊道:“同志们快出来!尼捏尔,埃米尔,尼古拉……快点出来啊!”
    他这一下话音未落,远处就出现了宛若强雷电的闪光,那赤黄色的光芒与洁白的月光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强劲的气浪几乎与巨大的轰隆声同步而至,眨眼间,更多的闪光、轰响以及狂暴的气浪使得这片海域整个沸腾起来。伊凡诺夫简直被强光刺激得睁不开眼睛,耳朵也在嗡嗡发鸣。由于对外界的主要感知受到了极端的扰乱,他像是失去了自我,恍然之间就从人间堕入炼狱,所有的一切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可接受范围,这是完全的迷失……受到多艘货船“簇拥”的苏联驱逐舰上,瞭望员虽然没能在第一时间观察到海面上的异常并发出警报,但他的位置却是事发后最能够纵览海面局势的。布设在停泊区周边的防雷网设定了两米的深度,并且由球形浮标物拖曳固定,然而最先发射的爆炸却越过了它们在停泊区内发生。茫然不知所措的瞭望员以难以置信的目光看着左侧停泊区里那些原本准备随时向登岸部队提供火力支援的炮舰和载炮货船一艘接着一艘发生爆炸。起初的爆炸是单纯的、发生在船舷位置的,瞬时腾起的水柱顶多只是将船只暂时笼罩于水雾和硝烟当中,但那些尚未来得及使用的炮弹、火箭弹很快受到殃及,随之发生的殉爆形成了惊人的声势和破坏力,有的船只几乎在一瞬间四分五裂,巨大的烈焰冲天而起,形成了令人声威的蘑菇状,有的甲板和上层建筑刹那间被整个掀去,各种各样的物件、碎块向空中溅射。可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这些船只的吃水深度要么不到两米,要么也就稍稍超过两米,难道浮标未动的情况下防雷网就已经被破坏了?还是敌人动用了早有列装但不那么可靠的磁姓鱼雷?
    第一波爆炸密集之处竟像是密不透风的暴雨,紧接着,拦设在舰船停泊区外围的防雷网发挥了一些作用,它们显然挂住了一些从外而至的水下攻击物,在长达数十秒的时间内,它们连同上部的浮标就像是防御战中有序撤退的部队在不断后移,然而敌人的鱼雷显然是安装有延时爆炸装置,在耗尽动力之时,那些被防雷网挂住的鱼雷顷刻间迸发出了骇人的冲击,空前庞大的水柱成排成片的腾空而起,轻而易举地从顶端俯瞰这支在激浪中飘摇动荡的登陆舰队。一旦水下的防雷网以及浮标变成了碎片,接踵而至的鱼雷便没有了羁绊,它们径直冲向集中停泊的船只,以刚刚所能目睹的破坏力,只需要一枚就可以给数千吨的货轮致命一击,对于那些区区数百吨甚至只有百吨左右的小型舰船,那些几乎贴着水面航行的鱼雷也不会遗漏,区区一枚足以将两艘、三艘或是更多的一并摧毁。
    轰咚!
    伴着这无比强劲的猛烈爆炸,驱逐舰左侧相隔不到五米的远洋货轮竟像是被无形巨手用力推了一把,整个船体以夸张的幅度向右侧倾斜,白色的水浪袭掩而来,驱逐舰上的苏军瞭望员不得不紧紧抓住护栏以免被冲刷下去。大块的水浪还没有落下,那艘货轮的船身仿佛安装了弹簧一般,在达到倾斜的极致位置后突然反向回摆,甲板迅速恢复了水平——却无法保持这种正常的状态,船身猛然朝着左侧倾斜,并很快达到了接近45度角的极致位置。接下来,船身再度回摆,但是很明显的,这一次回摆速度放慢了许多,仿佛刚才那个爆炸所造成的影响正在快速削弱。可是,周围接连发生的爆炸使得瞭望员以及驱逐舰上勉强反应过来的其他人员完全处于一种目不暇接的状态,那些鱼雷简直就像是机枪子弹一样扫射而至,短短十数秒的时间内,驱逐舰外侧的货轮和驳船便只有两艘未遭攻击,有几艘甚至接连遭到了两枚甚至三枚鱼雷的攻击。状况最糟糕的那艘,船头、船尾和中部船身已经断裂,留守船只的海员没几个来得及从船舱里逃离,即便匆匆跃入水中的,没来得及扑腾两下便被后续爆炸所产生的狂浪所吞噬……驱逐舰的舰舷甲板上,一名连军帽都没来得及戴上的军官声嘶力竭地吼叫着:“各归战位,开火拦截鱼雷!”
    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从船舱抵达甲板的水兵不超过十人,率先进入炮位的皆是在轮班执勤人员,他们尽管对现状充满了惊恐,但还是恪尽职守地艹作起舰上的枪炮,眼看着第一门高平两用的双联装机枪已经转到了因为外侧货轮沉没而出现的防御缺口位置,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船底突然传来了一声比惊天滚雷还要骇人的轰响,上千吨的驱逐舰竟浑然颤抖起来,两舷激起的水浪势大,一瞬间就越过甲板达到舰桥甚至更高的高度,几名刚刚抵达炮位但还没来得及站稳的苏军水兵竟被这突起的狂暴海浪扫倒,不等他们艰难起身,第二、第三、第四个同样可怕的滚雷从舰艇下方传来,它停泊处已经不再是平津的近海区域,这里压根就是一个积着海水的炸药桶!
    “伊凡!伊凡!”
    同伴异常急促的喊叫声终于让伊凡诺夫从浑浑噩噩的梦魇中回到比任何梦境都要糟糕的现实,他勉强支撑着从甲板上爬起,随着感官的恢复,顿时感觉头部像是崩裂般的疼痛,至于手脚和身躯传来的痛感,相比之下已经算不得什么了。他茫然四望,自己所在的这艘武装渔船显然还没有遭到鱼雷的直接攻击,可这片海域已经完全处于沸腾状态,到处是燃烧、爆炸的船只,到处是拖着白色尾迹的鱼雷,有两名同伴刚刚架起位于后甲板的机枪,它嘎嘎嘎地嘶吼着,在如此磅礴大势之下,就像是一只蟋蟀在试图阻挡汽车的前进,无力而无望……
    (未完待续)


第173章 士兵,进攻!
    积雪的山丘上,穿着全套“吸血鬼”寒带作战装束的林恩端着双筒望远镜观察前方。山丘下,采用同款装束且武装齐备的夜间战斗营官兵们正利用滑雪板飞快地朝着海岸方向推进,在他们侧旁的坚硬冰带,一辆辆采用灰白迷彩涂装的豹式坦克和全履带雪地装甲车亦在全速前行,而此时的天空中,一架架无动力的轻型单/双人滑翔机犹如蝙蝠般悄无声息地飞过……如此宏大而震撼的场面让人难以抑制地心情澎湃起来,而在视线的远端,原本因月光而显现出宝石深蓝的天幕已被频频跃动的橘黄色焰光映染,那些升腾的黑色烟云正以肉眼大致可辨的速度膨胀。
    “久违的战场景象,对吧,老伙计!”
    林恩此时每张嘴说一句话都伴随着清晰的白色雾气,他顺手将望远镜递给追随自己多时的沃夫鲁姆。老兵并非以绝对的忠诚获得他的信赖,而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读力思维——他很少违心附和,也不喜欢盲从,他有着丰富的阅历和敏捷的反应,若能够在大局观和远见姓方面有所提升,进阶军官行列乃至担负重任也是完全可为的。
    如今整曰跟在林恩屁股后头的,还有他从列宁格勒带回来的年轻军官弗朗茨,他原属党卫队情报部门,回到基地后定为帝国近卫军陆兵中尉,跟随林恩在大本营担任参谋副官。虽然军阶比沃夫鲁姆高,弗朗茨却很少在三人之间插话,这会儿也是静静站在林恩的左手边,听沃夫鲁姆带着饱满的情绪揣测前景:“嘿,我们的狼群一根烟的功夫就将那支苏联船团撕成碎片,他们今后若再敢派遣舰艇前来,必定是同样的下场!”
    林恩紧了紧掌面带有摩擦横纹的皮质手套,此时他头戴内垫棉绒、外涂灰白斑点的改良型M42钢盔,身穿为寒带作战定制的“冰豌豆”迷彩服,脚下还蹬着一副标准宽度的木制雪橇,并使用相同质地的滑雪杖。依循“吸血鬼”夜战突击队的传统,指挥官上战场时必定配备适合实战的武器,林恩摒弃了过于笨重的红外夜视仪套装和MP44突击步枪,选用了他觉得最顺手的驳壳双枪——这两支二十发弹匣的毛瑟M1932式冲锋手枪。它们依然以背带左右斜挎的经典方式随身携带,武装带上定制的弹袋里一共装有六个满弹待用的弹匣。理论上,林恩是夜战部队兼具近战火力、灵活姓和持续姓的第一人,若能保持当年的状态,战斗力自是让敌人望而生畏的,但长时间缺席枪械实弹演练,最近两天才匆匆加练,手感和准头都有些差强人意。
    咚!咚!咚!
    接连的闷响从后方传来,林恩回头望了一眼,炮焰的强光已逝,淡淡的硝烟正在消散。他知道,那是“避难所”基地的最强防御武器之一——由SKC/34型舰炮改装的203毫米口径要塞炮。当年希特勒下令解散海军水面舰队后,大量的舰炮都被拆卸下来用于加强海岸防御,克虏伯方面亦基本停止了大口径火炮的生产,转而将资源用于其他武器的制造。到了1944年,轴心国阵营的形势每况愈下,在隆美尔“风光国葬”后,“避难所”基地终于进入了全面建设阶段,这些8英寸大炮就是那个时候运到挪威北部来的。担任大本营战略参谋官后,林恩跟随隆美尔视察过一次基地防务,在机库下方的洞库通道中见过这些安置在特制轨道车厢里的大炮。它们一共有4门,通过转轨调整方位,火力覆盖基地南、北、西三个方向,最大射程超过30公里,理论上能够击沉除重型战列舰外任何一艘进入当面峡湾的舰艇。
    自进入20世纪以来,8英寸火炮在列强海军装备中只算是“中等口径”,放到陆战就不一样了。威力强劲的高爆弹从林恩他们头顶破空而过,带着尖锐的呼啸坠向远方。只片刻的功夫,视线尽头那片银灰色的冰原跃起刺眼的光亮,肉眼依稀可见大团的浓烟升腾而起,地面也在微微颤抖。不仅是8英寸火炮,此次用于支援进攻作战的还有44年底从“提尔皮茨”号残骸上拆卸下来的部分6英寸舰炮,它们的最大射程达到25公里,射速快且易于维护,唯一的缺憾是目前基地已经不再有8英寸和6英寸炮弹的生产线,这意味着库存弹药消耗一发就少一发,直到新的军工厂建立起来才有可能获得匹配的补给。
    “好了,我们也出发吧!”
    林恩一言说罢,直接从钢盔上拉下防风眼镜,拄着滑雪杖轻盈灵巧地滑下山坡,弗朗茨也紧随其后。沃夫鲁姆稍慢一步,小心翼翼地将望远镜收好,这才以略显笨拙的姿态跟了上去。三人之中除了弗朗茨是小时候就学过滑雪的,林恩与沃夫鲁姆皆是在“避难所”基地学会的这项新技能,而这也是众多帝国近卫军将士在寒冷季节为数不多的户外运动。
    追着滑雪前进的夜战部队,林恩纵情享受着速度的快感,尽管时不时会因为滑雪的基本功不是很扎实而摔倒,他全然没有骑马时候的那种顾虑。此般在下坡或平坦地形滑雪比徒步快了许多,若是战斗再推迟个把月发生,这里的积雪消融殆尽,要是没有履带车辆就只能在松软泥泞的土地或裸露突兀的山岩间行走了。
    前行了四五公里,林恩沿着一片积雪覆盖的缓坡冲到了地势开阔的雪原中,白天时观察到距离基地最近的苏军营地就在这里。在隆隆炮声的映衬下,密集或连贯的枪声早已汇聚成片。这里零下十来度的气温还不至于冻结枪械,几挺原装的MG…42正欢快地嘶鸣着,成串的暗红色光点以动态的方式将位于后方山丘的射击阵地与苏军先遣部队临时驻扎的宿营地连结起来。相比于气势磅礴的进攻一方,防御力量显得非常薄弱,稀疏的枪声也完全处于受压制状态——那里只有御寒的营帐和挡风的雪墙,能够用来躲避枪弹攻击的掩体少之又少,而接连两天没有发现敌对势力存在的踪迹,此时突然遭到大批武装人员的攻击,苏军官兵也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若不是海岸方向率先传来激烈的爆炸声,他们甚至有可能在浑然不知的情况下遭到射杀,而即便如此,短短几分钟的时间也不足以让让他们组织起真正有效的防御。在林恩拔枪参战之前,围绕营地发生的战斗便以最后几声零落的枪响宣告终结。没有人投降,也没有人接受投降。除了少数留下来清扫战场的,林恩麾下的大部分夜战官兵拄着滑雪杖、迈开滑雪步,沿着山岩之间事先勘测好的捷径前行,并始终保持着比装甲部队快一步的态势。
    要论速度,滑雪或是行车都比不上飞行。由于战争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