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最秦 >

第175部分

最秦-第175部分

小说: 最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耿直不愧是算学大家,经过胡亥的填鸭式教育,竟然在短短的两个月之内就把胡亥所写出来的数学知识消化的干净。胡亥觉得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教给他的,只是捡着数学之后的发展方向简单的说了说,就使得耿直两个眼睛真的发直,再也顾不得什么其他的事儿,直接钻进了无穷无尽的数学海洋。

看着耿直眼睛冒着血丝一样钻研数学理论,期间他往宫外寄出了几封书信,都是写给他师弟张苍的。

至于李可,在学习了基础的算学之后,胡亥就把自己学过的物理学通通的整理出来。按照当年的课本内容,从基本的运动开始,声光力学胡亥都给他讲解了一遍。至于电学,他留着没有讲解,为的就是等李可把这些知识都消化之后,再进一步深入研究后世赖以生存的电。

至于化学,胡亥真的没能找到学习者。他只好挑选了一些根本不信鬼神,却又懂的道家炼丹之术的人,开始了简单的教育。这种教育是缓慢的,不如李可和耿直,接触其他两个学科来的更快。

一个长长的夏天,胡亥是最为劳累的。整个武信殿成了大秦学术的最初殿堂。整个大殿之中到处都是各家学派切磋争论之音。

至于最后到来的农家,根本就没有再咸阳停留,而是直接去找蒙毅,在蒙毅的安排下,直接参与到了整个大秦的耕种之中。

有了农家的帮忙,耕种异常顺利。似乎天气都因为大秦的改变而变得可爱起来。整个耕种季节,全国除了极为少数的地区,其他地方都是风调雨顺。

又黑又瘦的蒙毅站在一处稻田之中,望着即将收获的土地,脸上泛起了欣慰的笑容。他望向咸阳的方向,拱了拱手,自言自语的说道:“陛下,臣这一年算是没有白忙活。”

在他的身后,农家的代表许慧也点头微笑。这个已经年近五旬的老者从找到蒙恬开始,就跟着蒙恬跑遍了大半个秦国。

这是一个忙碌的夏天。

当夏天过去,秋虫开始鸣叫的时候,整个大秦帝国进入了收获的集结。

北方的边境开始有匈奴人出没,只是被蒙恬震慑,不敢越雷池半步。匈奴人看着丰收之中的大秦,恨得牙根痒痒。冒顿此时已经掌控了匈奴的命运,除了几个迟早被他灭掉的小部落,整个草原已经在他的铁蹄统治之下。

胡人对于大秦内地的窥探,已经传入了咸阳之中。

胡亥给蒙恬只有一句话:安稳边境,给大秦争取点儿休养生息的时间。大秦的各处官仓之中,储粮丰厚。之前虽然有所动乱,可因为平息的快,没有伤筋动骨。只要有个一两年的休养生息,就又是一个叱咤风云的强国。

蒙恬的大军在边境的几个郡做出了进攻的态势,使得匈奴不得不提防大秦。双方对峙着,冒顿也加紧了对草原的统一,使得草原上不服从的部落男人的头颅都挂在了渐渐寒冷的风中,去慢慢风干。而女人则沦为了奴隶,供胜利者驱驰。

就在这忙碌的夏天,一次烧制石灰水泥的失败,竟然炼制出了一个三寸厚,七尺方圆的透明状物体。

当这东西被当作祥瑞进献给胡亥之后,胡亥简直惊呆了。

他围着这个下面献上来的祥瑞,转了老半天,摸了又摸看了又看,最后甚至用铁器敲下来一小块儿碎片,才确定了这东西竟然真的是玻璃。

如果说别人拿祥瑞忽悠自己,他一定会大怒。但这玻璃竟然被阴差阳错的烧制出来,虽然成色有点儿糙,里面的杂质有些多,但也是玻璃啊。

胡亥立刻召集当日参加烧制石灰水泥的工匠,要他们连夜按照当日的配料,继续烧制,试图找到玻璃的烧制方法。

经过连续三天三夜的试验,工匠们终于从数不清的配料之中找到了玻璃的成分,能够稳定的烧制出了一块块的成品玻璃。

学院的楼房都建造好了,窗户上如果没有玻璃,而是用纸张封住,始终不符合胡亥的心意。没想到老天相助,竟然阴差阳错的烧出了玻璃。

有了玻璃,学院的楼房就能超越后世。供热和窗户都解决了,一切都在顺利的发展。这个夏天很忙碌,这个夏天很收获。

第351章虎将病倒胡人喜

当秋季来临的时候,整个大秦进入了丰收的季节。

大秦帝国学院的基础建设也算是完成了一部分主体。那是秦二世胡亥指定的算学院和恪物院还有文学院。恪物院的院长自然是李可,他经过一个夏天的学习已经对物理学的知识有所了解,如今还没有学生来到大秦帝国学院,所以他只能做一个光杆儿的院长。

算学院的耿直则要牛气很多,许多学者被胡亥强制性的派遣到了算学院来学习筹算。从最简单的代数开始,到几何学,不同阶段的都有人学习。只是他们写数字还不会用后世的数字,胡亥又破天荒的把数字引入到了大秦。有从0到9的十个数字,算学的书写就变得简单了,加上加减乘除等算学符号的引入,使得算学院的耿直更是昂首挺胸。

就连老伏完和叔孙通,都对耿直的算学产生了兴趣,偶尔也会来算学院听听课。

不过耿直明白,这几个老家伙,包括张良在内,之所以来算学院学习,学习只不过是他们的掩护,真正的意图不过是来算学院示威的。因为现在的大秦帝国学院的三个院之中,只有文学院的人数在算学院之上。文学院除了老伏完和叔孙通,甚至陈平和张良都已经加入到了文学院之中,张良更是取代了老伏完,成为了文学院的院长。

对于胡亥认命张良为文学院院长的命令,老伏完很高兴。他是个老学究,根本不想因为俗世分了它学习的心思。倒是陈平,进入了学院之后反倒帮助张良,被张良认命为副院长。

整个文学院编织是最为齐全的,人数也是最多的。如今已经秋收,太学馆的那些派出去的博士生都返回来。经过了一个夏天的忙碌和教育,他们之中有很多人都参与到了耕种的第一线。最直接的改变就是一些原来文邹邹的博士生回来之后各个都有了腱子肉。

当李可在恪物院之中研究出了一套最新的犁地工具之后,那些参与到了春耕的博士们闻风而动,跑到了恪物院。当他们看到李可研究出的犁竟然不是一个,而是并排足足有四个犁头。这样的犁工作效率是非常高的,虽然需要拉犁之牛的数量也要增加一头,但工作效率增加的确不止一倍。

看到李可的研究,几个原本是文学院的博士当时就决定加入恪物院。他们回去找到了老伏完先是哭诉一通,然后就让老伏完和叔孙通去文学院院长张良那求情,死乞白赖的就要进入恪物院。

实在是受不了几个博士的软磨硬泡,伏完舍了老脸找到了张良。张良只是微微一笑,给他们开出了文学院的介绍信,直接转到了李可的恪物院之中。

看着几个欢天喜地离开的博士生,伏完和叔孙通第一次向要去看一看恪物院到底能鼓捣出一些什么。听到当时秦二世在武信殿上一纸封水的试验就是恪物学中的东西,两个老家伙有些坐不住,想要去看看。张良也不阻拦。

在成功的接受了几个博士生之后,李可立刻跑到了胡亥跟前,笑嘻嘻的抱拳说道:“陛下……”

他刚一开口,胡亥的脸色就阴沉了下来。

看到胡亥脸色阴沉,李可立刻就明白了,继续笑嘻嘻的说道:“院长,我就是按照你给我的图纸做出了四头犁,没想到竟然吸引了几个博士生到了我的恪物院。”

“好,你好好的教导恪物院的学生,整个大秦学院之中,恪物院将来是最为有用的。朕最看好的就是恪物院,这是我大秦强大的基础。”胡亥说的是肺腑之言。

李可看出了胡亥不是说笑,他倒是有些愣了。在他的印象之中,恪物学从来都没有过这样重要的地位。在整个社会之中,就仿佛是学术的支流末端一般,不为人所重视。

“记住了,恪物院将来是要建功立业的,好好的给朕弄好了。”胡亥看着愣怔的李可,拍了拍他的肩膀。

“明白,回头我先把几个博士生考试一遍,选取几个适合在恪物院的,这门学问不只需要热情,还需要相应的头脑,不能苟且。”李可说道。

学院进行的一切都正常,当玻璃完全安装在了窗户上之后,咸阳城之中的几个人坐不住了。

李斯带头要求把玻璃普及,这样的房屋对民生的改造的确是极大极大的。

看着一脸忠贞的李斯,胡亥忍不住想笑。李斯是丞相,心系天下百姓原本没错。可他这次不只是为了百姓,更重要的是自己也想要玻璃装在自己家的窗户上。

还是蒙毅实在,回到咸阳之后,见了玻璃,立刻就向着胡亥请求把玻璃普及开来。如果用这样的材料装在窗户上,冬天又能少冻死许多百姓,而且自己家也可受益。

胡亥点头,玻璃普及是必须的,不过现在不行。玻璃这东西流光溢彩,晶莹剔透,如果不利用这个东西狠狠的赚外族之人一笔钱,简直就是暴殄天物。

胡亥早就让章邯这个原来负责钱粮的人带着一大批玻璃工艺品分成数路商队向着西域出发,只换他们的物品或者金子,别的一概不要。

当秋天降临的时候,秋收终于顺利的结束。全国都洋溢着一股丰收的喜悦。更让百姓高兴的是,今年竟然没有赋税,皇帝不收租子了。而是由收租子变成了收购。

全国的官仓都开始收购粮食。量器都是官方和民间共同核定的,童叟无欺,货真价实。

大秦的官仓就这样丰盈起来。

在全国一片喜庆的氛围之中,一个坏消息终于传来。

镇守边疆的蒙恬病倒了。

经过阳周监狱的熬打,蒙恬原本强健的身体渐渐沾染了疾病。如今在边关镇守,殚精竭虑之下,蒙恬的旧疾复发。

老将军极为坚强,在病发之初,根本就没有告知朝堂。如今生病的消息爆出,就已经是不能纵马上阵,只能卧床不起。

如今边关的军务大的还是蒙恬亲自决策,小事儿都已经分担给了王离。

听到蒙恬生病的消息,胡亥的脸阴沉了下来,他望着天喃喃的道:“老天,你为何不给大秦多一点儿时间?”

与此同时,北方的胡部单于冒顿也拿到了蒙恬病倒的消息,脸上绽放出精彩的表情。

第352章将星陨落

蒙恬的病重,对大秦来说不啻一个噩耗。

胡亥本来想让蒙恬从边疆回咸阳养病,可蒙恬如今巡游到了云中雁门一代,从大秦北地赶回咸阳,舟车劳顿之下,恐怕会病情恶化。

没等胡亥做出决定,他就收到了蒙恬的一封奏折:“臣蒙恬顿首拜上,北地胡人,屡有异动,于我大秦虎视眈眈。如今秋收已毕,臣本欲兵出云中雁门,驱除匈奴,怎奈身体不禁驱驰,竟于此紧要之际病噩垂垂。北地寒气日重,臣病卧榻上,恐难过冬。

臣在北疆,每观匈奴之势则心忧。新单于冒顿,英伟雄壮,于草原之上纵横捭阖,已一统匈奴大小部落。如今大月氏等国家已不能抗衡。胡人狼子野心,一贯如故。今有雄主,不可一世。骑兵犯边,日渐频繁。臣已经命王离镇守云中。臣建议陛下调动李剑卫霍二位武侯前来边疆。匈奴勇悍,非此二位年轻气盛的勇将所不能破,请陛下勿要疑忌。至于韩信、李元,皆为统帅之才,请陛下善加任用,降服岭南赵佗,非此二人不可。

臣本故太子扶苏之亲信,本欲死节于阳周,不想陛下赦臣于屠刀之下,诛杀陷害故太子之小人赵高,平复天下于翻云覆雨之间。观陛下平叛于危秦之下,建学院于望夷之地,雄心非蛮夷小人可以比拟。能与陛下君臣一场,实在是臣三生有幸。

今日顿首疾书,痛哭流涕。臣带病之躯,不能观大秦之崛起,内心甚憾。臣一生,位极人臣,本不应有所祈求。无奈子侄之辈,尚无立足之本事,臣祈陛下,允许臣子进入帝国学院求学,日后能否挣得身家,全凭自身。

臣欲尽忠于大秦,怎奈天不假年。臣心之意,万言难尽。唯有百拜顿首,祈陛下永年,大秦永年……”

蒙恬的信纸之上,笔墨淋漓,有墨汁四溅于纸间。和之前奏疏的工整干净完全不同。其上甚至还有泪痕侵染的痕迹。

胡亥知道这是蒙恬的手书无疑。

从蒙恬的字里行间,能看到一位老臣的拳拳之心。

放下蒙恬的奏折,胡亥叹息一声,眼神仿佛穿过了无尽的国土,到达了北疆,看到了病卧于床榻的蒙恬。

“传朕旨意,加封蒙恬为定国公,世袭罔替。除其世袭长子之外,则其余诸子优秀者,进入大秦帝国学院,任意学习。”胡亥说完这些,早有书记官员把他的话润色成了一道圣旨呈上来。

胡亥看了看这圣旨,确定其中无误,把圣旨平铺开来,拿起皇帝印玺,重重的在圣旨上盖了下去。

圣旨分成两份,一份直接送到了咸阳城之中的蒙恬府邸,另一份则由蒙毅八百里加急直达云中郡的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