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最秦 >

第179部分

最秦-第179部分

小说: 最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报!南路军侯李元奏折到。”武信殿外,老内侍一反常态的大声奏报。

“嗯?”胡亥内心微微一沉,李元在平定大秦内乱的过程中,独当一面,虽然年轻但是已经有了那种将帅风度。国家再次一统之后,胡亥就令李元南下,密切注意岭南赵佗大军的变化动向。如今他的奏章得到老内侍的如此通报,说明是有大事儿。

“快呈上奏章。”胡亥吩咐。

“是。”老内侍回应一声。

原本大秦奏对之中,回应的是‘嗨’或者‘诺’,可胡亥听着不顺耳。尤其是哪个‘嗨’,让他有一种穿越到了鬼子国的感觉。每次听到嗨,胡亥都在内心骂小鬼子,祖宗早就不用的一个字儿,竟然让他们延续到了后世。一想到鬼子,胡亥就想到了始皇帝时期,带着童男童女东渡求仙的徐福。

这个方士骗子之首,竟然借助先皇的财力人力,到了琉球诸岛,更是登上了如今还是蛮荒之地的日本岛,在弹丸之地上自称神武大帝,建立了一个遗祸后世的岛国。如果自己不在根本上解决了这个苗头,恐怕后世黎民百姓所受到的涂炭还是在所难免。

等大秦帝国内陆稳固之后,打退了北方草原的狼,灭杀了南岭不臣之人后,就是大秦将士东渡灭了徐福的时候。

很快,李元派来的送奏章之人就来到了殿上。这是个三十岁左右的军士,一张方脸之上有着炯炯的大眼睛,里面闪烁着沉稳睿智的光芒,丝毫没有一丝军卒的气息。

胡亥特意的看了这大大方方的军汉一眼,让老内侍接过奏章,先呈上来。

打开奏章,只见上面的字体微微有些乱,是李元的字体无疑,但李元的奏章从来都是最为工整的,一手端正的字体,方正之中透着一股子将帅英气。如今这奏章上的确是李元的字,却没了那股子沉稳劲儿,反而是有些毛糙。

在看奏章上的内容,胡亥原本淡然的脸上突然露出了喜色。他拿着奏章的手微微有些颤抖,因为这奏章之中不止是李元一人的,竟然还有一份奏章,这份奏章来自岭南。

李元简单的介绍了一番岭南的情况,说经过和赵佗的几次接触,已经成功的说服赵佗,重新回归大秦怀抱。

第二封奏章则是来自岭南赵佗,其上笔锋犀利,一看就是悍将所书。

第359章李左车

赵佗的奏折大概意思就是说,当初大秦乱象初呈,纷争四起之时,岭南一地为了保护当地大秦子民免于兵争才没有发兵卷入天下纷争云云。如今天下重新归为大秦一统,岭南大军还是愿意回归大秦的统治。表述了这种意图之后,赵佗又再后面写到:臣于岭南乡野之中,闻听陛下写给北地将士的两句话,使臣终于下了重归大秦之决心。每闻陛下‘犯我华夏天威者,虽远必诛;掳我大秦子民者,我必奴之。’之豪言壮语,臣必浮一大白。此语是我大秦军士的战歌。我辈军人,最终使命就是维护国家安危,保全种姓,不被外族所欺辱。今有陛下两句话垫底,臣敢重归大秦矣!

赵佗的话语,一看就是发自肺腑,使得胡亥不得不点头。这人虽然在大秦最为艰辛的时候关闭了岭南的通道,手握重兵却不向内地增援一兵一卒,但今日竟然因为两句话就主动提出归降,也是好事儿。先安抚了岭南,再慢慢定夺。

“岭南的赵佗还算是我大秦子民,能有此奏章,朕可不追问之前的事儿。李斯,你编纂个诏书,岭南恐怕要让李元和刘墨一起走一趟。”胡亥眼里闪烁着光芒,岭南和匈奴是他心中的两大祸患。大秦江山想要巩固下来,岭南和匈奴必须平定。如今岭南的赵佗选择了归附,那剩下的就是北方的匈奴了。

冒顿单于在历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草原上真正的英雄。他活着的时候,大汉朝除了和亲没有其他办法对付匈奴。直到后来出现了卫青和霍去病两位名将,才把匈奴之患稍稍缓解。不过汉朝也因此劳民伤财,国力日衰。

如今赵佗归降,大秦终于可以重整旗鼓,把所有的兵力都用在北方的边患之上。

“朕看你不似一般通信之人。说说你的名字,看朕听过没有?”胡亥望着殿中方脸的军汉,如果不是有李元的将军令,他是没有资格直接上殿呈上奏报的。

方脸的汉子见大秦皇帝发问,立刻上前半步,抱拳施礼,谦恭的说道:“贱名李左车,李元乃是我的弟弟。让陛下见笑了。”

胡亥眼睛一亮,李左车啊,这也是一个历史上传奇的人物。虽然太史公没有为李左车单独列传,但从字里行间,管中窥豹可见,李左车是个人才。这个人本该在赵国的张耳陈余手下才是,可如今历史脱离了原来的轨迹,使得张耳陈余早早战死,李左车就没了音信。没想到他竟然去投奔了李元,早早的就归顺到了大秦的麾下。

“李左车,朕给你个机会,你给朕分析一下大秦未来当如何用兵?”胡亥开口直接问道。

李斯和刘墨都微微一愣,这个负责送信的军汉虽然看上去不凡,可皇帝只是听了他的名字之后,就直接开口询问,而且是问的如此笼统的军国大事,未免有些孟浪。

刘墨甚至联想到了关于皇帝释放韩信的传言,只是听到韩信那一句话就放了韩信,真的为大秦得到了一员帅才。难不成如今皇帝更加厉害,只是听到李左车的名字,就判断此人是栋梁之才?

就在二人疑惑之中,那李左车竟然不慌不忙的以臣子的礼节向着胡亥一拜,说道:“大秦如今天下承平,今秋又是大丰之年。听陛下刚刚所言,南方的赵佗已经皈依大秦,如今所虑,唯有北方草原上的匈奴而已。大秦的兵锋,必将指向草原。若臣所料不错,恐怕北方边关已经开始有了匈奴骑兵出没。”

“你继续说。”胡亥点了点头,对李左车的说法表示肯定。

“臣认为,草原匈奴,鼠目寸光。之前的犯边都是劫掠而去,没有长久占据中原国土的打算,这样的敌人没有根本的威胁,却又让人很头疼。就如同身上的暗疮一般,不至于要命,但发作起来脓水恶臭,令人厌恶。不得不除之以后快。若想一劳永逸的解决匈奴之患,远非臣一人所能言说明白。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陛下只要修行仁德之心,以大德待天下,四方志士必然归心,何愁匈奴不灭?

臣听说,陛下建立了大秦帝国学院,先朝的诸家学派统除了以机关技巧之术为学的,都划归到了文学院之中。这样臣认为不妥。其他各家也还罢了,兵家断然不能和文学院、恪物院参合。在大秦帝国学院之中,应该有兵家一席之地。臣请陛下成立兵家学院,臣不才,毛遂自荐,愿意在兵家学院之中任教。”李左车说了这么多,终于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胡亥叹息一声,历史上的李左车在韩信被刘邦杀了之后,就隐居到了家乡,潜心修道。真是生就的骨头长就的肉,如今刚刚见面竟然就要隐居在大秦帝国学院之中,成为一个教书先生。不过这家伙说的没错,诸子百家之中,谁都可以划归到文学院,只有墨家和兵家不能。

墨家是古代科技发展最为先进的学派,属于实用的学派。而兵家则是国家重器,不可不慎重的对待。

兵圣孙武曾有言: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如果可能,兵家不止是在大秦帝国学院之中分出一院,而是要自成体系。大秦帝国学院的一切先进手段,都将会第一时间为兵家服务。前提是这个兵家是完全服从于胡亥,服从于大秦帝国的利益。

“李左车,朕知道你的能耐,也知道你的心意。兵家成为一个院,不难。朕已经在大秦帝国学院之中准备了很大一块儿地方,划归给兵家,只是名字需要改一改,就叫讲武堂吧。”胡亥说道。

“讲武堂!”李左车重复了一遍,眼睛露出了希望的光芒,说道:“臣能任教否?”

胡亥点了点头,说道:“如先生这样,肯为大秦讲武堂师长乃是大秦讲武堂的荣耀。只是朕需要的是能打仗的人,不是纸上谈兵之辈。你要给朕一个答复。”

李左车面带喜色的抱拳拱手。只有李斯和刘墨丈二金刚的不明所以。

谁也不会明白,除了胡亥知道李左车是个历史上的奇士,恐怕这世间再也没人知道了。

第360章匈奴犯边

李左车成功的进入了大秦帝国学院,为此秦二世胡亥特意在大秦帝国学院成立了一个讲武堂。和其他学院的分门别类所不同的是,讲武堂现在还没有专门的学院,它是面向整个大秦帝国学院开放的。

整个学院的学员来自大秦帝国的各个地方,都是识得文字之辈。他们将会成为大秦帝国学院的第一批试验田,作为学院的学生他们拥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学习。

南方赵佗的重新归降进行的异常顺利。刘墨和李元一文一武,两个人都是沉稳之辈,到了岭南的一切安排使得赵佗非常满意,对大秦帝国拥有这样的后起之秀感慨良久。

这一次,跟随李元的将令是任嚣。巧合的是,在岭南,原本的主将也是任嚣,任嚣病故之后才是赵佗接任的。

任嚣在踏足岭南的第一时间,就到了故去任嚣的陵墓之前祭奠前辈。不为别的,就因为两个人的名字是一模一样的。这使得赵佗对任嚣一下就有了好感。

刘墨当时带着任嚣前往岭南,就是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毕竟岭南最初是由任嚣经营了很久才转给赵佗的。岭南的大军对任嚣的名字还是认可的。如今接收的将军之中还有叫任嚣的,似乎冥冥之中是个圈一样,回归大秦也成了命中注定一般的事儿。

岭南现如今还没有开发出来,到处都是林莽山川大泽,如果赵佗不肯投降,大秦甲兵想要进攻岭南,真的是难如登天。

来之前,胡亥和刘墨说过,岭南到处都是宝贝,比如岭南的各种香料,各种珠宝,都是大秦腹地所不能出产的,一定要勘探发现这些东西,并且第一时间控制在国家手中。这些东西将来都是国之重宝,一定要有专人看守。

刘墨和李元一路而来,把岭南的地形地貌和各处所盛产的东西完全记忆在大脑之中,如果赵佗有所反复,只要能回去一个人,都可以把岭南的地形弄出来,方便日后的大秦军队进攻岭南。

事实证明是他们多虑了。赵佗投降的很彻底。他不但把兵权完全移交给了李元,还亲自向秦二世胡亥请命,到咸阳做一个安乐的侯爷。

这种事情是胡亥所愿意看到的。他立刻下旨,赵佗可带领家眷进入咸阳,加封赵佗为岭南侯,食邑万户。赵佗接到胡亥的旨意时候,就立刻启程,向着咸阳赶来。

他本不是岭南之人,是始皇帝时候跟随大军进入岭南的。所谓人都念旧,如今选择了归降,一刻也不想在岭南多待,只想立刻回到故土。

岭南虽然好,但还是属于未开化的不毛之地,各个小小部族都在岭南大军的压制之下,不敢反抗,但暗地里勾心斗角的也不在少数。这些年赵佗为了安抚岭南,对各个土著部落的首领也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今好不容易熬到可以回家,除了对岭南略有怀念,却再也不愿多看一眼。

李元成了岭南大军的主帅,同时任嚣成了副帅。刘墨则作为岭南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留了下来。按照胡亥的要求,刘墨和李元要在岭南靠近海边的地方建立一个码头,同时要给大秦建立一支船队。这只船队主要负责把内地的粮食运送到岭南,把岭南的各种珠宝和香料运送到内地。

来回运送这些物资只是胡亥的最初想法,他的最终目的是要训练一些能够熟练航行的水兵,最终这些人会成为大秦第一支舰队的基石。

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任何事情都按部就班的进行着。

赵佗踏入咸阳城的时候,受到了来自朝野的热烈欢迎。当他看到了民众们扯起了横幅,上面写着:为民免战,千古流芳。之后,赵佗哭了。

他哭的同时心也放下了。因为这样的横幅不可能是百姓想出来的,能有这种说法在咸阳流传,就说明大秦的二世皇帝是明白他的心。不论是当年他封锁了岭南,不参与大秦内乱之战,还是如今的重新归降大秦,所为的就是一件事儿,保住岭南的军民,避免陷入无谓的内耗之中去。

赵佗不是圣母玛利亚,没有一颗圣母的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更是一员猛将,一员让敌人胆寒的猛将。当初他和任嚣进入岭南,就是在灭杀了无数个部族,把那些部族的男人挂在了半空之中,慢慢风干才让大秦在岭南建立了基业。

但赵佗有着一个想法,他不希望看到都是大秦的子民互相残杀。要打仗,应该一致对外才是。这种想法刘邦项羽等人不会有,因为他们生在中原,没有见过外族之人。而赵佗不一样,他在岭南见过各个不同部族之人。这些人形貌各异,和秦人不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