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龙兴华夏 >

第120部分

龙兴华夏-第120部分

小说: 龙兴华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土蹂躏,何以至此?今日一见,方知普鲁士于法兰西卧榻之侧雄起,合北德意志诸邦成一大国,非一朝一夕之功也。……普相遍邀其工商各界名流,请钦宪观其厂院。鲲宇与余往观克虏伯厂,见其所制大小各炮,均极精良,彼厂主颇有意以其新式后膛炮售中国,鲲宇言其炮虽精利,然炮闩略有不足,如能设法改良,博采多国炮式,补其不足,当可大行于天下,厂主克虏伯男爵大佩,称愿为中国试造此炮。鲲宇乃订克虏伯式七生半(75毫米)行营炮一百门,普相及厂主均喜极,普相严嘱克氏务须用心在意,以保炮质,不得延误工期。鲲宇又购克厂五十吨汽锤机一具。……余见普国厂院林立,所制器械,上至巨炮,下至细小工具,皆极坚固。盖普人生性严谨刻板,以此治工,器多精坚,是以其工业起步虽较英法为晚,俨有后来居上之势。以余观之,此次普国以水师孱弱故,不敌于法,然统一德意志之势,终不可阻……”

“二十八日,普相又请赴各船厂参观,钦宪感其盛情,未便拂命,现拟各厂观毕,即回转英伦,会同接舰员弁,一同回国。……此行所有一切,均赖国家洪福,俱臻妥贴,堪慰宸念……”

※※※※※※※※※※※※※※※※※※※※※

北京,紫禁城,钟粹宫。

“姐姐请看,这些个宝贝,便全是使臣从英法两国索回来的。”慈禧太后指着放在几案上的一件件园明园旧藏珍宝,笑着对慈安太后说道。

慈安的目光一一扫过摆放在那里的一件件金佛塔、金佛像、玉器摆件和青铜器,最后落在了书画上。

慈安生性不喜奢华,对书画则极为偏爱,尽管她脸上的表情显得很是安然恬静,但了解她性格的慈禧知道,此时此刻,她的内心,正泛着波澜。

慈安的目光盯着那些书画的封识,随手抽出了一本黄色封页的书,慈禧看到书的封面左上角黑框中写的四个字,也不免有些激动。

那四个字,赫然是“永乐大典”!

“这《永乐大典》,也是从洋人那里要回来的?”慈安轻轻的用手翻动着书页,问道。

“回皇太后的话,这《永乐大典》便是这次由使臣从英伦索回,共计四十五卷。”刘诚印赶紧回答道,“因使臣又应邀前往那普鲁士国访问,为防丢失,是以先将这些宝物派轮船运回。”

“林鲲宇办事果然仔细。”慈安微微颔首,目光仍然停留在书页之上,“须知此次索还国宝,不能光想着要珠玉金器,这历代典籍,也当在追索之列。”

“他办事的确仔细。”慈禧笑着说道,“要说他这差事,办的也真是不容易,在法兰西国京城,还挨了刺客的炸,所幸有惊无险。”

“那些个凶犯,意大利国交出来了没有?”慈安扬了扬眉毛,放下了手中的书,问道。

“交回来了,那些个意大利国交给咱大清处置的凶犯,也一并押在船上,给运回来了。”慈禧说道。

“这些个丧尽天良的狂徒,竟然敢行刺我大清使臣,其罪当诛。”慈安正色说道,“得让洋人知道些厉害,如若不然,将来怕是还会有这样的事儿。”

“姐姐说的是,已经著刑部严讯,依国际公法,于午门施行枪决,并令外国公使往观,以显****威仪法度。”慈禧将如何处置意大利凶犯告诉了慈安。

“如此甚好。”慈安点头道,“那些洋人公使跋扈惯了,这一回,也是给他们个教训。”

“呆会儿时辰到了,可能会有枪声传过来,妹妹先给姐姐提醒一声,怕到时冷不丁儿的这枪响了,惊到了姐姐。”慈禧笑着提醒了慈安一句。

“你我姐妹又不是没经历过事儿,不过是些许火枪响罢了,跟放个炮仗似的,有什么可怕的。”慈安微笑着摇了摇头,示意不打紧。

和两位皇太后的谈笑风生不同,此时于午门广场奉命观刑的一众清流官员,和到场的外国公使们一样,全都是一脸的阴郁之色。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此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

午门前有端门、天安门、大清门,其后有太和门。各门内两侧是排列整齐的廊庑。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北面门楼,面阔九间,重檐黄瓦庑殿顶。东西城台上各有庑房十三间,从门楼两侧向南排开,形如雁翅,也称雁翅楼。在东西雁翅楼南北两端各有重檐攒尖顶阙亭一座。威严的午门,宛如三峦环抱,五峰突起,气势雄伟,故俗称五凤楼。

午门分上下两部分,下为墩台,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一座掖门,俗称“明三暗五”。墩台两侧设上下城台的马道。五个门洞各有用途:中门为皇帝专用,此外只有皇帝大婚时,皇后乘坐的喜轿可以从中门进宫,再就是通过殿试选拔的状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试结果后可从中门出宫。东侧门供文武官员出入。西侧门供宗室王公出入。两掖门只在举行大型活动时开启。墩台上正中门楼一座,面阔九间,重檐庑殿顶。廊庑两端建有重檐攒尖顶的方亭。正楼两侧有钟鼓亭各三间,每遇皇帝亲临天坛、地坛祭祀则鸣钟,到太庙祭祀则击鼓,每遇大型活动则钟鼓齐鸣。皇帝在立春赐春饼,端午日赐凉糕,重阳日赐花糕,农历十月一颁发次年历书等重要仪式,都在午门举行。每年腊月初一,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而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则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

明代时,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也在午门举行。起初只是象征性的责打,后来发展到打死人。是以民间有“推出午门斩首”之言流传。其实到了清代,皇宫门前极为森严,犯人斩首决非此地,而是必须押往柴市或菜市等地刑场处决的。

但是今天,午门广场却真真切切的充当了一回刑场。

“使臣在法毫发未损,仅死一贱仆,如今却要意国三人偿命,传将出去,必令四夷寒心,诟我****气量狭窄。”

“圣人有云:‘天生民性有善质。而示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皇上是四海之主,夷人朝服,亦是渴慕天颜,有向善之心,皇上圣德刚明,若以仁厚治天下,协和四夷,则天下俱感恩德,自然感化顽恶。播声教於八荒之外,流仁惠于九围之表。礼让四夷,以上因道德词章绥化之,是我****一向的国策。诸先皇莫不秉持宽仁之礼,以示朝廷宽宥怀柔之意,而今却要于午门击毙夷人,以示恫吓,真真是本末倒置!”

恭亲王远远的便听到了以宋晋为首的清流官员们的议论,不由得连连冷笑。

“夷人人面兽心,强必寇盗,弱则卑伏,不顾恩义,以古观之,乃是其天性。他们自驻使我朝以来,鲜有不惹事生非者,可见教化沐恩不足以感之。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虽不镣亦应予惩戒。”清流官员当中也有人表示了反对意见,“欲感化使之知恩,犹如对牛弹琴,与其感化怀仁,不如刑之以威。皇上用心,可谓良苦。”

第一百八十二章明争暗斗

这几句话在恭亲王听来,还算比较入耳,他瞅了一眼,看到说话的是翰林院编修张佩纶。

想到清流们当中还算有几个脑子清醒的人,恭亲王的心情变得稍微好了一点。

恭亲王从清流们身上收回了目光,他转过头,望向外国公使团的坐席。

果然不出他所料,意大利公使的席位,是空着的。

今天到场的,是英、法、美、俄、普、奥及荷兰、比利时和日本公使,他们在得到了总理衙门的通知之后,早早的便赶来了。此时他们都坐在椅子上,一个个神情悠然的闲谈着,似乎对今天要处决的是欧洲人并没有感到丝毫的不安。令在场的外国记者们大感吃惊。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中国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之后,外国人在中国享有治外法权。西方列强的理由是,诸如中国,埃及,日本,摩洛哥,伊朗,泰国和土耳其这些所谓“未开化”的国家,没有能力作出公正审判,因而必须采取强压的方法保护侨民单方面的治外法权。因此西方的领事被授予处理所有与本国公民有关的民事和刑事案件的权利,即领事裁判权。这类治外法权其实是一种对所在国主权的严重侵犯,理所当然的遭到了所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是以当三名行刺中国使臣的意大利籍凶犯被引渡到中国受审的消息传出后,中国朝野上下均极感扬眉吐气,而各国驻华公使均一片哗然,他们认为这是对治外法权的干涉,纷纷致电本国政府,对此表示反对,希望政府做出相应的反应。

令各个驻华公使感到惊讶的是,这一次各国政府却没有支持他们的公使(意大利政府除外),象美国公使威廉士(SamuelWellsWilliams)曾写信询问美国政府“由中国政府审判意大利犯人是否妥当”,美国国务卿汉密尔顿?菲什(HamiltonFish)的回答是:“我和总统本人都认为这样做并没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中国使臣是中国政府的代表,他等于是在代表中国皇帝本人出访,任何针对他的恐怖行为都会被视为针对中国皇帝本人,任何国家政府和外交机构,都没有权利庇护任何被中国政府指控犯有如此严重罪行的人。在中国的外国人享受有领事裁判权,而这桩暴行是在中国领土以外发生的,按照相关条约和法律,罪犯不应享受这一权利,所以美国政府认为中国政府的要求是正当的。”

当然,美国国务卿也指出了一点:“中国政府对意大利犯人的审判,也应该遵守相关的条约和法律,不能按照中国本土刑法当中的一些极其野蛮的传统来对待外国人。我们有必要关注这一案件的审理情况,保证犯人获得公正的对待,不会出现类似‘夏宫事件’中外国人遭到可怕刑讯的情况……”

以英法两国为代表的其它各国政府,给各国驻中国公使的回复,也大体上和美国政府看法一致,不能不说,林义哲在欧洲的这次公关行动做得实在是出色。

在法理上难以说服本国政府后,各国驻华公使又打出了“道义”牌,认为如果由中国来进行审判,则“三名意大利人必然会遭到中国人惨无人道的刑讯折磨并最终用残酷的方法处死”,

事实上,不光是各国驻华公使关注犯人的人道待遇问题,在意大利和美国,一些报纸已经开始用报导“开膛手杰克”的恐怖笔法来描绘三名意大利人在中国监狱里受到的非人待遇:“……中国人将这三名意大利人带回北京,在那里他们遭受了两天——有的说是三天的酷刑折磨。他们让意大利人跪在铁链上,用木条穿腿,人还站到木条上。三名意大利人的指甲都被生生的拔除。他们在意大利人的手腕上绑了铁链,再拿烧开的水不断的浇在铁链上,直到铁链嵌进了骨头。他们钳压意大利人的舌头。他们将意大利人身上最敏感的部位捏碎。在种种生不如死的折磨中,刽子手的剑倒成了最痛快的一种……”

这些为了吸引公众眼球而精心描写并配了铜版画的文章一经发表,在各国议会间一度引起了轩然大波,但在林义哲的电报提醒下,对于外国人最担心的“人道”问题,大清帝国总理衙门的表现得相当到位,专门照会各国公使,保证“以万国公法为则例”,“绝无虐待情事”,并允许各国记者入狱探望犯人,观看犯人的生活情况并绘制图景(当时照相技术还没有广泛应用,主要是铜版画)。很快,这些新闻的发表平息了前先的种种对中国国际形象非常不利的猜测和议论。到这时为止,各国驻华公使终于没有话说了。

经过了一个星期的公开审判,在种种事实面前,三名意大利凶犯终于承认了对自己的罪行,但坚持并没有受到任何政府的指使和雇佣,“他们做这件可怕的事,目的完全是为了破坏法国和意大利王国的关系,希望中国使臣的死能够促使法国和意大利王国重新爆发战争,借法国的力量推翻腐朽无能的意大利政府,建立一个‘年轻的意大利’。……犯人在法庭上不止一次的高呼‘马志尼万岁!’、‘青年意大利万岁!’等口号,使中国法官不知所措,以至于审讯常常中断……”

在案情真相大白之后,刑部将案件审理结果上报,朝廷的批复很快下来了,“从万国公法例,著将犯人施行枪决,于午门施刑,邀各国公使前往观刑,以正视听”,是以有了今天的这一幕。

不一会儿,一队身背步枪、头戴缨帽,身穿号衣的中国士兵出现了,这些都是神机营的步卒,他们的步伐队列都很整齐,而且他们背着的武器,也不再是令外国人见了便会发笑的鸟枪,而是真正的步枪。

“这些都是中国皇帝的卫队,不知道他们会不会用好他们的武器,我听说中国人连数字都不认识,我对他们的枪法感到怀疑。”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