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龙兴华夏 >

第125部分

龙兴华夏-第125部分

小说: 龙兴华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便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而“库”,只能任由取拿!

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不同,是和中国几千年来,从上到下的“重农抑商”思想政策密切相关的。

重农抑商政策与封建制度相始终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为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根本性的大事来抓,采取一系列督促、鼓励、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在国家经济政策上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通过发展农业,封建国家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固民于土”还有利于社会稳定。而商业是需要资本和人力流动的,私人工商业主一方面通过商品交换与高利贷盘剥农民,另一方面商业活动丰厚的利益回报又吸引着相当一部分农民“舍本趋末”,从而大大削弱了王朝的统治基础。发展工商业不仅不如经营土地那样使生活有保障,还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因此,“重农抑商”、“以农立国”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治国主张。因此中国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立国之本”,而把商业(有时也包括手工业)当成“末业”来加以抑制。

“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除了其经济原因或物质方面的原因外,还有文化方面的原因,即中国传统的“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

以十三行家族的资产、他们的知名度,与罗特希尔德家族相比,同为官商,为什么十三行却无法在中国取得象罗特希尔德家族在欧洲各国的地位,是因为,左右他们命运的,不是法律,而是权力,是掌握权力的皇帝和朝廷官员的意志。

只要权力阶层的“重农抑商”思想不变,中国的商人,就无法摆脱成为权力阶层的“库”的命运。

这其实才是中国商人真正的困境!

中国商人不能不畏惧、谄媚、逢迎权力的命运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到汉武帝打击富户、颁布“告缗令”时基本定型,延续了两千多年。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裕,其原因亦可用来说明,中国商人为什么优秀,而很难把商业做大做强。华人的经商天赋,是得到世界公认的。中国商人的勤劳坚韧、对市场的敏感、气魄的浩大,绝不亚于犹太人,中国从古到今,多数商人不但富不过三代,就自己那一辈子,也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其根本的原因是两千多年的帝政时代,不可能建立起保证市场公平交易、自由竞争的法律体系。任何市场的交易都要有一种稳定的契约执行机构,保证交易双方的利益,否则风险无法预料,成本难以估量。而保证市场公平规则执行最强有力的只能是政府。但在在中国历朝历代,多数王朝不但不是公平交易制度的建立者和维护者,反而是最大的破坏者,不少官员利用权力对子民的财产——既包括小户的一亩三分地也包括巨商的万贯家产予取予夺,这也是历代王朝陷入政治危机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在秦以前,商人是可以傲王侯的,财富拥有者可以对抗权力,直到秦朝刚刚建立时,朝廷还得善待巨商。但资本是流动的,资本的流动必然要带来人员的流动,引发思想的活跃,言论的难以控制,这和中国历朝“固民于土”的主要社会控制形式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于是,中国历代统治者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难题:既要利用商人生财,流通货物,来维持一个庞大帝国的运转,又得防止商人阶层崛起带来的管制难题。于是,历代统治者的基本思路就是对商人的“控制使用”,允许商人在一定范围内追逐利益,但绝对要打压其政治上的诉求。明太祖朱元璋诰命商人为“士农工商”四民之末,从身份上矮化商人地位,就是此种目的。因此,商人要挣钱,尤其要挣大钱,除了巴结官府、伺候官员外别无他途,可以说,官商结盟是中国商人几千年来做大买卖的“不二法门”。

与官家走得近,固然可以牟利,但也可以说是取祸之道。

第一百八十九章“野心家”和“奸商”的勾结

与权力结盟而致富,使其财富的获得具有原罪,这种原罪导致一种恶性循环,随着财富的增加,巨商对权力的依附只可能越来越强而非相反,商人对政治权利的要求,从来不敢像《大宪章》诞生时期的英国商人那样,以一种相对独立的力量与权力握有者博弈,只能仰权力鼻息,或者用金钱支持某个官员为自己谋利。如此,与权力结盟只会使商人更加骄纵,于是,“为富不仁”几乎成为公众贴给富商的标签,而权力掌握者利用“告缗令”发动群众运动往往很有成效,在权力和民粹的双重压力下,中国的商人和商业,在千年的帝政时代里,其生长必定是畸形而艰辛的。依附权力的商人得志时威风八面,但一旦得罪了权力,顷刻就可以使其破产,甚至不保身家性命,明王朝定鼎南京后,江南首富沈万三被朱无璋随便找个理由抄家、充军便是典型的例子。

当商人阶层不可能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甚至他自己最基本的人身权、财产权得不到保障时,他们怎么可能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古代商人一掷千金为善,多半是两种情况,一是基于熟人社会的伦理道德造福乡梓而获得光宗耀祖的快感,因此那些远离故乡的陌生社会里,坑蒙拐骗无所不干而暴富的商人,回到故乡却成为一个乐善好施的谦谦君子。二是取悦于权力,在权力的要求和暗示下“乐捐”,来支持官府的事业,当然也包括赈灾、兴学这类公益事业,其中当然也有一些商人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因素,但对多数商人来说,讨好官府的成份更浓。

权力对资本的过度控制,使传统的中国商人,热衷于向官府讨一件护身的“黄马褂”。而在这样的环境下,是万万难以出现中国人的“第六帝国”的!

而“第六帝国”的出现,和西方重商主义的大环境亦不无关系!

内森显然对这些了解得非常清楚,是以才会对林义哲说出刚才的那番话来。

“中国的历代皇帝,对商人一直都是控制使用的,并且不希望过多的人从事商业,他们希望人人都是农民,固守在他们的土地上。这种思维,到现在一直没有多少改变。我想知道,您打算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改变这一切?”内森微笑着问道。

“子爵先生,中国有句古话:‘坚固的堡垒往往会从内部攻破’,因此我的入手点是宫廷——这个古老的帝国的中心,自上而下的在中国展开改革,改变这种重农主义思想,把这个国家变为重商主义的第二个两宋。”林义哲说道。

听到林义哲的回答,萨拉立刻明白了林义哲促成陈家捐资报效助修圆明园的用意,眼睛一下子变得亮了起来。

“您打算从宫廷的哪一方面入手?”内森的眉毛扬了扬,他的身子微向前倾,双手交叉,脸上现出专注的神情。

“您知道,现在的中国大皇帝,年纪尚幼,国家大事,是由中国大皇帝的两位母亲——两宫皇太后来主持,由大皇帝的叔叔恭亲王组织的内阁辅佐。他们构成帝国的运行中枢。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是让他们深刻体会到给商人们——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以相对宽松的经营环境能得到的好处,并且明白把重农主义思想转变成重商主义思想能带来巨大的利益。”

“亲爱的林,说实话我个人丝毫不怀疑您能够对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们施加的巨大影响。”内森听了林义哲的充满自信甚至可以说非常有野心的话,笑了笑,说道,“但想要让他们改变‘重农’这一延续千年的传统观念,恐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果放在一百年前,想要做到这一点的确很难,但是在现在的中国,帝国的最高层已经别无选择。”林义哲自信地一笑。

“为什么说他们别无选择?”内森问道。

“中国刚刚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叛乱,这是中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叛乱,也是人类历史上伤亡最大的战争。它使中国的人口由四亿减到了二亿。中国沿海最富庶的地区,经济受到极为惨重的打击。”林义哲说道,“而俄国则趁中国军队与叛军作着你死我活的搏斗,北方兵力空虚的时候,侵占了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听着林义哲的讲述,内森从椅子上直起了身子,脸上的神情显得异常关注。

“战乱不但让中国丧失了数额巨大的人口和土地,也造成了大量土地的荒芜和大量为躲避战乱而流离失所的流民。您应该明白,要重新复耕那些荒芜已久的土地、安置那些流民,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金钱无底洞。所以现在的中国,还想坚持以前的重农主义政策,事实上已经变得不可能了。”林义哲说道,“中国想要恢复国力,增加财富,除了尽其所能的复耕土地、安置流民外,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发展工商业。这是最现实的、也是唯一的选择,不会再有别的出路。”

“当然,正象您刚才所说,中国国内的保守势力异常强大,传统的观念非常牢固,但并不是无法打破。他们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他们脱离了劳动,脱离了民众。虽然他们依然掌握着舆论的话语权,但有朝一日这群人不是民众向往和尊重的对象的话,这个所谓的话语权将变得一钱不值。而现在,正是打破它们的最好机会。”

“我想我明白您的意思了……”内森恍然大悟。

“我们从帝国宫廷切入的目的,是要把帝国宫廷和权贵们,和我们绑在一起,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让这些追求利益和财富的人明白,帮助我们增加财富,就是给他们自己增加财富。”林义哲接着说道,“让他们明白,只有给商人更为宽松的从事商业活动的环境,给予商人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多的权利,才能使自己得到巨大的利益。”

“所以你才促成了华商家族为宫廷捐助金钱,修理因战争受损的夏宫,是吗?”萨拉笑着说道。

“对!率先报效皇室的华商已经得到皇室的奖赏,并且取得特殊的官商身份。以后他们在中国从事商业,必将获得极大的便利。”林义哲笑着点头,“这样一来,宫廷和权贵们首先成为商人们的支持者,要知道在中国,宫廷和权贵们的示范作用是很大的,这是无声的广告,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与修理‘夏宫’有关的行业中来,间接着的带动工商业的发展。”

“我想你是对的……”内森听完了林义哲的讲述,明白了他的打算,不由得微微一笑,转头对萨拉说道,“果然和我猜测的差不多……”

“当我们的先祖的希望被一再剥夺的时候,使用的,不也是同样的方法么?”

听到内森竟然这么说,林义哲立刻明白他是在说罗特希尔德家族的创始人——老梅耶?阿姆谢尔?罗特希尔德当年的往事!

老罗特希尔德之所以创下“第六帝国”的基业,追其肇始,不就是打通了哈瑙公国的威廉大公的门路,取得了“王室供应商”头衔么?

从那块威廉大公在法兰克福市政厅亲自颁发给老罗特希尔德的“王室供应商”铜牌被钉上门楣的那一刻起,罗特希尔德家族的命运,才真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看到内森含笑望着自己的眼神,林义哲突然明白了过来。

作为熟知自己家族史的英国罗特希尔德家族掌门人,内森应该是从萨拉那里听说了自己促成陈家和潘家捐资报效修圆明园的那一刻起,就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了!

他应该早就看穿了自己的企图!

而内森刚才的一系列询问,其实就是想让自己亲口把这一切都说出来!

“我们中国有一句成语,叫作‘班门弄斧’,我刚才就做了一件这样的事。”林义哲微笑着用谦逊和诚恳的语气说道,“希望刚才我说的话,不会让您得出我是一个弊脚的‘野心家’的印象。”

“呵呵,亲爱的林,你太客气了,我知道中国还有一句古话,叫作‘无商不奸’,我想我是符合中国人的‘奸商’的标准的。”内森笑道。他的回答表明,他完全明白林义哲刚才说的中国成语的意思,并且适时的回了一句,“我也希望你不要把我看得过于狡猾,我只是一个生意人。生意人需要精明和狡猾。”

听了内森的回答,林义哲想到,如果用后世历史教科书的评判标准,罗特希尔德是标准的“奸商”,而自己就是不折不扣的“野心家”,不由得在心里暗暗好笑。

现在他和内森的会谈,不就是活脱脱的“野心家”和“奸商”的勾结么?

也许将来也许有一天,在某位清流名士的大作中,自己和内森的这次会谈,可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