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龙兴华夏 >

第213部分

龙兴华夏-第213部分

小说: 龙兴华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互联网的时代到来,让他接触到了更多的同好,并成为了一名热衷于海军史的军迷爱好者,但那毕竟不能替代心中的海军之梦。

而现在,他竟然已经亲身融入到了历史当中,并且真正的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蒸汽舰队的指挥官!

马上,他将要指挥这支舰队,去迎接真正的血与火的挑战了!

林义哲立于飞桥之上,深吸了一口略带咸味的海风,下令各舰加速,驶向台湾。

就在林义哲率舰队离开福州前往台湾的同时,一艘小船也急急的驶出了马尾港,直奔香港的方向而去。雇佣这艘小船的,是一个日本驻福州领事馆的工作人员,他的目的,是通过香港的电报中转,将船政舰队出发的消息发回日本国内。

日本,鹿儿岛县,兵学校。

会客室中,几个身着日本传统和服腰上别着武士双刀的男子,正围坐在一起,一边畅谈,一边饮酒。

尽管明治三年(1870年)明治政府明令禁止庶民带刀;明治五年(1872年),更实行“散发脱刀令”,强制实行废刀;但却引来众多士族的抗拒,不但一些地方发生了士族的叛乱,在明治政府水泼不进的鹿儿岛县(即萨摩藩),“散发脱刀令”更是被士族所公开蔑视。

“南洲先生,据说西乡君已经派人照会清国福建地方政府,却被清国方面严厉驳斥,看样子清国政府已经觉察出了西乡君他们的行动目的。”桐野利秋对端坐在首座的西乡隆盛说道。

在得到了闽浙总督李鹤年为首的福建地方官员的报告后,清廷由此洞悉日本的真正意图。因而在日军讨“番”统领西乡从道授意日本驻福州领事馆将出兵台湾的照会送到闽浙总督李鹤年处的时候,出乎意料地遭到了李鹤年的强硬反击。李鹤年连续照会日本领事馆,称:“本部堂查台湾全地,久隶我国版图。虽其土著有生熟番之别,然同为食毛践土已二百余年。……查万国公法云:凡疆内植物、动物、居民,无论生斯土者、自外来者,按理皆当归地方律法管辖。……据此各条,则台湾为中国疆土,生番定归中国隶属,当以中国律法管辖,不得任听别国越俎代谋。兹日本国中将照会,以台湾生番戕杀遭风难民,奉命率兵深入番地,殛其凶首,以示惩戒。在生番迭逞悍暴,杀害无辜,即按以中国之法律,亦所必诛,惟是台湾全地素属中国,日本国政府并未与总理衙门商允作何办理,迳行命将统兵前赴,既与万国公法违背,又与同治十年所换和约内第一、第二两条不合。”

李鹤年的态度如此强硬,是得到了清廷的严令,而清廷之所以如此,除了得到林义哲的提醒之外,还缘自西方国家对总理衙门的提点。

最先是法国驻华公使热福礼于1874年4月18致函总理衙门(不得不说,洪钧在法国的公关行动做得极其成功),告知清廷日本出兵台湾一事,并在信中询问“生番居住之地,是否隶入中国版图”;稍后,美国公使以及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也先后前往总理衙门,询问台湾生番所居之地是否中国领土。尤其重要的是,法国政府通过驻******,将来自法国驻日本大使获知的信息告知中国:“内称据东洋意见。台湾岛自某处迪南,皆不隶中国版图之内”。

热福礼向总理衙门强调,清廷对台湾番地主权等的认定,与法国针对此事的外交态度密切相关。如果中国认为番地不属于中国版图,则法国政府对法国民众协助日本出兵台湾将不做任何的限制;如果清廷认定台湾属于中国版图,则法国政府将明令禁止法国民众参与日军出兵台湾一事。美奥普意等国所持意见与法国大致相似(英国和俄国对此事则态度暖昧)。

第二百九十九章西乡隆盛

缘此,清廷立即发布上谕,声明:“生番地方,本系中国辖境,岂容日本窥伺。”并通知各国,已经派林义哲“带率领轮船军队,前往台地巡阅,查看番情,阻日出兵”。李鹤年给西乡从道的这份态度强硬的照会,与上谕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随后英、法、美等诸国也均照会清廷,表示对日本的行为不予支持。

“天下观”里的“番地”、“腹地”概念必须服从于“世界观”下的领土主权。这是清廷第一次做出对台湾是中国领土的最清晰表述,而日本方面得知消息后,对于出兵台湾明显的变得犹豫起来。

当消息传到西乡从道的家乡鹿儿岛县时,不少人都开始担心起这次冒险的军事行动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来。

听了桐野利秋不无忧虑的话,西乡隆盛丝毫没有露出任何担心的意思,而是举起了杯子,喝了一大口清酒。

“如果西乡君足够谨慎的话,不和清国军队发生正面接触,应该不会有什么危险的。”侧座的筱原国干说道,“清国政府也不会希望和日本开战的。”

“是的。”西乡从道的弟弟西乡小兵卫也说道,“以清国政府的一贯态度,只要哥哥没有接触到清国的国民,只同生番开战,不给清国政府干涉的口实,清国政府也不会直接出兵,最多就是派兵进行威慑,逼迫哥哥撤军而已。”

筱原国干和西乡小兵卫的猜测其实是相当正确的,象力主对日本强硬的闽浙总督李鹤年,在全力支持林义哲带舰入台的同时,也上奏朝廷,建议不轻易和日本开战:“……惟念边衅易开不易弭,番地腹地,究有区分,如果倭兵扰入台湾腹地,自当督饬镇道,鼓励兵团,合力堵剿。若仅以戕杀琉球难民为名,与生番复仇,惟当按约理论,不遽声罪致讨,以免衅开自我。……”李鹤年的态度可以说代表了清廷中枢很多官员的想法。而通过琉球事件等一系列的和清朝政府的交涉,日本人已经彻底摸清了清朝官员们的脾气,是以才会有这样的看法。

“只怕未必。”西乡隆盛放下了酒杯,摇了摇头。

“南洲先生何出此言?”桐野利秋问道。

“台湾和朝鲜、琉球不同,不是清国的属邦,而是直辖领土!而且离清国富庶的东南沿海地区如此之近,我国如此冒险进入台湾,清国必然不会坐视!”西乡隆盛不动声色的说道,“放着朝鲜不取,而去取台湾,政府竟然昏悖愚蠢到了这个地步!哪怕是以清国之腐朽,也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来吧?!”

听到西乡隆盛竟然把日本政府和他们极为瞧不起的腐朽昏愦的清国政府相提并论,桐野利秋等人禁不住脸上变色。

“此次天皇陛下任命西乡君担任‘讨番大统领’,应该是受了某些奸人的挑唆!”桐野利秋恨声道。

“可惜从道哥哥没有意识到这当中的奸谋!”西乡小兵卫也道。

“我听说,西乡君在出征前,天皇陛下曾亲自召见嘉勉,并御赐佩刀,说明天皇陛下对西乡君恩宠有加,对这次出征也是相当重视的。”筱原国干较其他几人更为持重,“哪怕是西乡君真的和清国人起了冲突,天皇陛下应当是不会怪罪的。毕竟西乡君是在为国效力,开疆拓土。”

“总之,此次出兵台湾,乃是无谓之冒险,胜无可喜,败亦有忧。”西乡隆盛又喝了一口清酒,叹道,“可惜从道不肯听我之劝。他自己死了不打紧,那些追随他去台湾的藩中武士们,若是不得归乡,实在是太可怜了。”

听了西乡隆盛感叹那些萨摩藩下级武士的话,屋内的几人不由得相对默然。

他们当然知道,西乡隆盛离开明治中央政府回到家乡,并不全是因为“征韩”之议被否决,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对明治政府实施有损于下级武士利益的政策感到不满!

西乡隆盛非常同情下级武士们在明治维新后的悲惨遭遇。他在请求萨摩藩政府救济一个参加过倒幕战争的下级武士出身的士兵的信中写道:“临生死之境,使之如私物,事定之后,即行抛弃,影响德义。”他的一首广为流传的言志诗写道:“几经辛酸志始坚,丈夫玉碎耻瓦全。一家遗事人知否,不为儿孙买美田。”因为他看不惯许多明治政府高官追名逐利,穷奢极侈,指责他们见利忘义,背叛了维新志士们的维新初衷。

西乡隆盛的个人品德,在日本一直被人们推崇。正是在这些内政问题上,西乡隆盛与大久保利通等人产生了矛盾。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等人尽管有矛盾,但他们都认识到要建立近代国家,使日本摆脱半殖民地危机,必须消除封建割据局面,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从1871年起,他们仍在这个目标下联合起来,全力进行废藩置县的改革。1872年7月,西乡隆盛任陆军大将兼近卫军都督。次年7月,政府公布《地税改革条例》等5个文件,实行变革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近代土地制度的地税改革。在此前后,政府还进行了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多项资产阶级改革。西乡主持和参与了这些改革,虽在改革内容上没有特别的建树,但他统帅军事力量,以武力为后盾,保证改革顺利进行,应该说是他的特有贡献。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三人以在倒幕维新活动中的作用和贡献,被人们誉为“维新三杰”。

日本的明治维新,其实就是一次资源与权力再分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旧权利拥有者必然会失去原本拥有的资源和权力;维新的概念,套用管理学的理论来说,其实就是一个管理扁平化的过程。一部分中间阶层必然会被淘汰,也就是一个从最上和最下两个阶层向中间阶层挤压的过程,而这中间最终被剥夺出的权力和省出的资源,就会重新分配到最高和最低的人群中去,从而使管理和生产都达到新的平衡。比如“攘夷”,实质是想要剥夺西方殖民者在日本的资源和特权,为日本本国所用。然而相对当时的日本,西方殖民者是十分强大的,即便萨摩长州这样的强藩在与他们对敌后也深深意识到无法与他们抗衡,如果硬要剥夺他们在日本的资源,很有可能反倒被这些船坚炮利的国家彻底打倒,连主权即本国政府分配自己国家资源的权利都会丢个干净。因而不如承认他们在日本的存在,甚至与之结盟,换取他们的支持,和必要的军事技术援助,以获得更高的发展资源(所谓的“发展生产力”)的能力和挤压其它阶层的能力(在他们的支持下倒幕);“倒幕”实质是把矛头指向天皇之下,各诸侯之上的幕府将军这一阶层,剥夺他的特权、领地,剥夺他所拥有的资源和分配资源的权力;“倒幕”成功之后的“废藩置县”则等于把这把刀又砍向了诸侯,剥夺他们的资源和权力。然而进一步的军制改革,使得普通平民也拥有当兵的权利和义务,让更多的人有为国尽忠的荣誉感和升迁的机会,等于是这把刀又砍向了下级武士。如果要说到背叛,倒幕过程中出过大力的诸侯和下级武士都是被新政府背叛了的!

西乡隆盛本人其实是非常赞成新的军制的,他知道从公家的角度而言,新的制度能够让日本更加强大。可是从私而言却不好说了。诸侯在倒幕过程中出过力,他们的资源和权力被剥夺以后还可以成为新的财阀,地主,就算过不了以前那样的奢侈糜烂的生活,至少生计是不用愁的;而那些下级武士,他们数目庞大,作为个体而言,原就拥有不多的资源,再被剥夺从军特权,就等于衣食无着了。西乡隆盛在把自己的武士之刀砍向幕府和藩主时根本就不曾犹豫过,可要砍向一贯支持维护自己的群体——大量的下级武士时,他犹豫了。西乡隆盛不能忘记这些与他并肩战斗的战友,因而在军制改革的初始阶段,他努力增加以下级武士为主体的近卫军的编制,就是为了给这些曾经的战友一个容身之处。可近卫军的编制也是有限的。虽然西乡隆盛本人非常豪爽大度,每当有萨摩武士来找他的时候,假如他不能解决他们的私人问题,就任其在门口的钱柜那里取用。然而这点钱毕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也使他自己在政治上遭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西乡隆盛想出的办法就是对外扩张,“堤内不足堤外补”,让下级武士们去侵略别的国家,从新的领地内和其它国家的人民身上取得新的特权和新的资源。为日本这样一个弹丸小国本身计,其实这也的确是一条出路。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第三百章死路一条?

当时世界列强环伺,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土地都被瓜分一空,对日本来说,除了琉球,就只有台湾,朝鲜两处可打,此二地远离大清帝国的统治中心,西方列强还未来得及染指,也许也不会造成腐朽麻木的大清帝国的强烈反弹。

其实当时日本朝野都有“征韩”“征台”之念,除了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和山县有朋等人也一概赞成日本的对外扩张,只是这当中有“急征”还是“缓征”的区别。而西乡隆盛是强烈呼吁“急征”的。他的目的,是在以平民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