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赤色黎明 >

第173部分

三国之赤色黎明-第173部分

小说: 三国之赤色黎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时候他才发现,原来自己根本不需要执着于历史武将这个名号。当华夏共和国发展到了现在,有了独立的人才培育体系,以及完善的军事制度之后,那些所谓的历史人才,历史名将什么的,或许他们的确具备成为名将的潜质,但目前而言,他们甚至连一个经过长期培训之后毕业,并且成为军官的军校学生都不如……

于是李煜提议,让他们在军校学习三年,然后再担任军官。从谈话中,其实三人也意识到,华夏共和国的军事体系和其他地方的截然不同。当问及不少军事知识的时候,到底是知识匮乏,他们也回答不出来,这让他们非常尴尬。

既然能专门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他们自然也是非常荣幸,一将无能累及千军,这个道理他们还是懂的。哪怕他们能够在别的地方,当一个出色的将领,但这样的将领,在有了更高的见识之后,他们觉得不当也罢。

时间的车轮继续向前行,终于是到了公元191年的元月。今年的财政虽然不宽裕,但百姓们依然过了一个不错的年。食物种类变得比以前更加丰富起来,越来越多的老区的百姓,觉得过年的味道开始淡了,毕竟本来已经每天大鱼大肉,所以过年就算再丰盛点似乎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反而是那些新区的百姓,他们今年餐桌上的食物,却是比以前丰厚了不少,这让他们非常感谢李煜。不管世家如何宣传,实际得到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从这一年开始,他们对华夏共和国有了很大的认可,这也是李煜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根据情报显示,刘辩趁着入冬至极发动了北征,借助棉衣的御寒,以曹操为主,吴兰和杨怀为辅,另外还有荀攸和娄圭作为军师,曹仁和曹洪也作为校尉参战,最后迅速击败了韩遂和南匈奴联军,把凉州给占了下来。

之后,曹操直接被任命为汉征西将军,目标是重开西域都护府,并且打通前往罗马的道路。刘辩显然比刘协的目光更远,他们还在聚焦华夏本土的权力时,刘辩已经开始想着如何通过外贸,来获取更多的利益,打开更多的市场。

随后,张任和严颜,在投靠蜀汉的郭嘉的帮助下,顺利攻下了长安,大汉共和国收缩势力到雒阳一带,据说袁隗已经上奏希望迁都邺城,只可惜刘协没有答应。

反而是刘辩,把都城迁徙到了长安,如此两兄弟真的是隔着函谷关相望,只可惜立场上,两人却是敌人,这真是造化弄人……(未完待续。)

第114章新的波澜起

任何人都没办法拒绝权力的诱。惑,哪怕如今看来,谁都能意识到,刘辩比刘协更有能耐。但已经成为皇帝的刘协,不可能会放弃这个位置,他不肯,把他扶上位的门阀也不肯。

于是他们就这样对峙了起来,然后大汉共和国就花费了不少的人力物力,直接把函谷关封死,看来除非他们把元气恢复过来,否则的话西征不过是一句空话。

吕布留给了大汉共和国一个烂摊子,整个青州和兖州东郡都已经糜烂,大量的百姓需要安置,当然也有大量的世家需要安置。于是返乡团出现了,一大堆世家在其他门阀的支持下,回到了青州或者兖州,把这段时间的委屈,全部发泄到百姓身上。

抢掠他们的财物,甚至是他们的女性亲眷,不少参与暴动的百姓直接变成了奴隶,毕竟大汉共和国并不禁止蓄奴,当然表面上的称呼叫做家丁或者佃户什么的。

青州的百姓还没有真正享受过解放带来的好处,结果就立刻体会到了坏处,对吕布自然不会有任何感恩,只会更加痛恨。不过本身他们也在私下勾连,想着如何自我解脱。

公孙瓒和刘备都有提升,连带着他们麾下的部属,甚至是亲友都得到了提升。唯一可惜的是,刘备没有几个亲友,勉强有一个出身寒门的好友简雍,因为他本身的德行和身份,就算提升了,也不过是在兖州当了主簿,想要更进一步只怕不容易。

好在昔日孔融的麾下,孙乾和国渊前来投靠,更有名士华歆前来投效,到底是把政治班子给解决了。

袁阀也派了沮授过来担任别部司马,主要目的是分权,但不能否认的是,沮授的政治才华军事才华,的确毋庸置疑。更有魏郡人审配前来投靠,感觉上刘备逐渐继承了历史上袁绍的那套班子。

作为代价肯定是有的,刘备与袁阀联姻,娶了袁隗的侄女,也算是袁绍和袁术他们的族妹,算是成了袁家的人。比起纯粹投靠袁阀成为小弟,联姻刘备自然是欢迎之至,反正对他来说,女人不过衣服而已。

军事方面刘备招募到了谯国谯县人许褚,更有名为文稷的寒门武将入伍。刘备当然不知道文稷是谁,更不知道文稷的儿子文钦,还有第三代的文鸯却都是一代比一代强。又有小将吕蒙入伍,在连同袁阀配给过来的一些武将,倒也是把武将班子也给弄了起来。

唯一让他郁闷的是,在军中有监军。大汉共和国逐渐开始扩大对地方军队的掌控,最初首先是派遣监军,最终目的当然做到军政分离,换言之就是未来刘备要么乖乖当兖州刺史,要么就直接当镇东将军,不可能继续兼职。不过现阶段而言,当然不会告诉他们。

监军其实就是政委,主要的责任就是宣传忠君爱国的思想,然后告诉他们军饷是朝廷发放下来的,和刘备其实没有什么关系,说穿了就是让刘备成为一个朝廷的武将,但至少不会让他成为一个军阀。

监军除了思想教育,解决军队的日常问题外,几乎没有别的权力,只有在将领造反的情况下,才能组织军队对这个将领进行逮捕。这是阳谋,所以刘备就算不情愿也得接招。除非他现在就宣布脱离大汉共和国,建立属于他的势力,显然那是作死,他也不傻。

“所以说,郭嘉投靠了曹操?”这一切当然都通过情报系统汇报到李煜手中,得知他最看重的郭嘉居然投靠了曹操,他心里真的有点痛,要知道他可是已经派人五次邀请。

结果耐心邀请的他不鸟,反而主动投靠了曹操,这让李煜如何能够服气?就算历史上他的确投靠了曹操,但如今曹操不过是刘辩麾下的征西将军,他却是一个国家的元首,难道一个元首还比不上一个区区将军不成?

“元首勿恼,奉孝也有他的考虑。现在华夏共和国的军事培训制度已经非常完整,军事参谋的培养,甚至是军官的培养都在军队之中直接进行招生,不再对外招生。

奉孝就算过来,也得从基层开始做起,就算再有才华,也需要数年时间才能逐渐爬上来。可元首麾下人才济济,他今年也不过刚刚及冠,就算能够得到提拔,骤然上位,以后只怕也很难和同僚们相处。

关键还是这些年,元首也好,属下也罢,把共和国的军事和参谋情况夸得太好了。奉孝年纪尚轻,难免有点想要比较比较的想法。对于他来说,成为元首的敌人,远远比成为属下更有意思。

元首只需要明白,这天下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那么就可以了!”戏志才无奈,只能向李煜进行解释。

意思也很明确,郭嘉就是少年心性,想要和李煜比较比较谁更厉害。是完善的体系,还是一个强大的参谋更能主导一场战争的胜负。

如果他赢了,那对于华夏共和国以后的参谋培训工作,会有很大的影响;但若是输了,也能证明共和国制度的优秀,关键是到时候他也不再年轻,甚至在战场上已经打出了威名,再过来也不至于因为年轻被别人看不起。

经过戏志才的一番解释,一个倨傲不羁,就算明明知道敌人很强大,也打算讨教讨教的浪子形象,在李煜脑海之中浮现出来。他不得不佩服郭嘉的胆量,但也绝对会让后悔自己今天做的这个决定。

郭嘉的问题就这样揭过,毕竟一个历史人才而已,在如今华夏共和国有着完善的人才培养,还有后期强化培训制度的大环境下,这样的人才每年都会出现。

不少寒门出身,甚至佃户山民出身的百姓,只要他们得到了培训,才华其实未必没有郭嘉他们差,甚至说不得还能出现几个关羽张飞一样程度的存在,只能说时运不济,在这个时代得不到任何表现的机会就已经早早失去,或者就这样被埋没。

历史人才的好处,就是他肯定是个人才,而且性格什么的李煜根据历史资料也能够了解。比如说许攸,若是按照基本培训,那么他肯定是个人才,而且肯定能够到高位。但是他本身贪婪,那么就很容易出问题。

等问题出来再解决不是不想,反正共和国同样有着很完善的反。腐和监督机制。不过一个在高位的官员若是出现了问题,那么造成的影响会牵扯到一系列的人物和利益。甚至若他们串联勾结起来,那么要弥补这个问题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手段。

相比之下,知道许攸是什么货色,从而加强对他的监控,甚至安排他到合适的位置上,一则不浪费他的才华,以至于让他在不合适的岗位上浪费太多的时间。二则也能避免出现重大的问题,这就是招揽历史人物的好处。

“有空给他写封信,告诉他‘不要后悔’就好!”李煜叹了口,对戏志才说道。

“唯!”戏志才笑了笑,欣然领命。

事实上李煜最近也有这种感觉,在这十一年下来,他把华夏共和国各项制度逐渐完善之后,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制度已经逐渐完善。在这个基础上,那些走野路子出身,哪怕空有一身武力的历史武将,越来越不能适应他的要求。

别说是那些武将,就算是那些历史名人,只要没有接受过共和国培养和考核的。只怕就算是诸葛亮过来,哪怕他很有才华,只怕也未必能够得到重用。

毕竟不管是思想,行为和执政模式,都带着很浓厚的三国气息,这个气息会让他们的选择,甚至是执政措施受到很大的影响。东汉末年是粮本位的时代,是故对如何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或许不少官员都懂,但如何提升本地的经济,很多时候他们就是依靠市场的自然规律来进行解决,本身却不会做什么措施。

诸葛亮执政的时候,主要也是农桑为主,创造的诸葛锦的确闻名天下,但实际上他也就是这样而已,并未进行任何经济方面的改革,所谓的经济发展也是建立在农桑和轻工业方面。在这个基础上,商人和工人,尤其是匠师的地位其实都没有提高。

以这个作为前提,那么就算诸葛亮才华才好,除非他是在华夏共和国的培训机构之中产生出来的人才,又或者经过后天学习并且能够完全重塑三观,否则只怕很难适应共和国的要求,然后直接从人才变成庸才,至少也要从顶级人才变成普通人才。

如此说来,其实还真强求不得,从郭嘉开始,李煜也不再强求什么历史人物加入的麾下,也不会去故意征辟谁。有能力的自然脱颖而出,没有能力不能适应社会的,自然就会被社会所淘汰,不管什么时代都是这样。

“那我们说说下一步的事情好了!”李煜把戏志才叫过来,当然不可能仅仅是因为郭嘉的事情,后者怎么说都是堂堂总参谋,怎么可能在工作时间把他叫过来说这种私事?

“如今根据最新的情报,武陵蛮,其实也就是常说是五溪蛮,连同桂阳和零陵的山民再次造反。刘辩到底还没有完全收复荆州,哪怕王睿是他的人,当然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在刘辩派出的夏侯惇部的围剿下,武陵蛮已经陷入困局,下一步说不定刘辩会全面征讨和招抚地方蛮族,彻底汉化他们。但本质上,蜀汉和以前的大汉没什么区别,对这些山民同样看不起,就算招抚并且汉化,地位也会比汉民要低得多。

五溪蛮的蛮王,就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直接派出使者与我军接洽,希望率领四郡二百余万子民,全部投奔华夏共和国,甚至帮助我们夺取荆南四郡,却不知道志才以为如何?”李煜把情报放在戏志才的面前。

“元首已有决断,我等只需要从命便是!”戏志才只是简单看了看,便笑着回道。

“别耍滑头,有什么说什么!”李煜没好气的说道,什么叫做已有决断,且不说还要通过人大代表大会才能决定,只说这甩锅算几个意思?还真当他自己是吃干饭的?!(未完待续。)

第115章人口抢夺战

“元首的决断并不能影响人民代表大会的结果,属下能够承诺的是,军方会站在元首这边,请您放心!”戏志才依然没有把想法说出来,只是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其实这也是李煜找他过来的意思,就算是他自己也没办法否定,的确觊觎南四郡。关键是那二百多万的山民人口,还有在这四郡常年居住的那些百姓。

当然,这无疑是会拉长防线,加大防守的难度。而且那么点人口,也征召不到多少人进入军队,更别说如今的经费开销其实也并不容乐观。至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