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汉帝国雄风录 >

第135部分

大汉帝国雄风录-第135部分

小说: 大汉帝国雄风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云又开始不考虑变化和实际的YY起来……


第一第四十七节 谁是叛徒
    高勾丽人满载而归,临了,将得到的情报作为礼物送给了辽东。
    这个情报对李云来说相当的重要,作为伊稚邪的盟友,乌恒人知道的信息确实相当的多,首先,情报告诉李云,在三月初,匈奴傀儡单于于单被其叔叔阿布拉扶上大位,在亲情和传统面前,浑邪王无从拒绝,只能允许于单到龙城就任。
    谁料,此事引发了浑邪部内部的剧烈争议,亲单于派和亲伊稚邪派剑拔弩张,双方开始了激烈的内讧,并最终导致了两派利益集团的决裂,他的十个儿子各自拉起自己的军队对峙起来。
    很显然,老迈的浑邪王依都已不复当年之勇,在这关键时刻,他居然没有迅速的下达命令,平息纷争,而是优柔寡断起来。
    这最终给了伊稚邪机会,在得知了浑邪王内部矛盾后,伊稚邪欣喜若狂,立刻与支持他的浑邪王势力联系起来,并策划了一系列加剧矛盾的阴谋,而反观王庭方面,由于目前在军事上,王庭拥有着巨大的优势,因此并未对浑邪部的变化重视,这最终导致了浑邪王的四个儿子联合发动兵变,将亲单于派的势力彻底的请除干净。
    到此,浑邪王再也无能为力,他不得不宣布退位,将王位传给了亲伊稚邪的次子扎木。
    新的浑邪王上位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宣布不承认于单大单于的合法牲,并强烈斥责了阿布拉弑兄篡位的卑鄙行径。
    至此,阿布拉终于为自己的轻视付出了代价,由于浑邪部的倒戈,伊稚邪的骑兵可以自由的出入草原,更可从草原的侧面直接打击阿布拉的根本之地——漠南草原。
    战争开始扩散到了整个草原之上,即使是自开战以来从未受到直接威胁的漠南地区也陷入了内战地烽火中,而且情报显示,漠南本地的草原部落也并非铁板一块,至少就有不少中型部落很不满阿布拉的行为。
    这些情报的出现。合理地解释了李云一直以来困扰的难题,其中就包括了月氏人的动向。
    原来月氏并非是不想着过来交易,而是匈奴的内战打乱了一切秩序。烽火将原本相对安全的大漠地区也搅的很不安生,各部族都相继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巡逻力度,在这种情况下,月氏人根本不可能带着上百万牛羊,跋涉上万里的路程,因为这几乎会百分百的暴露。
    不过虽然不能来辽东交易,不过月氏人可没闲着。这一年多来,他们在匈奴人的卧榻之侧,乌孙和大宛制造了足够的矛盾。
    先是汗血宝马的暴露,使得乌孙人对大宛表露出了强烈的领土要求,虽然最后被浑邪王调和,但是矛盾却就此埋下。
    紧接着,大量的月氏人伪装成匈奴骑兵,不断的骚扰乌孙边境,屠戮一些小的乌孙部落,更是深入乌孙人的保护国车莎。这使得矛盾本来就越来越激化地乌匈关系迅速恶化。
    面对乌孙的指责,匈奴浑邪王百口莫辩,因为这些事情,本就是匈奴人的爱好,进入别的国家领土,杀几个人。抢几头羊,这些事情在匈奴人看来,根本就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你实力弱,那么就该被打!
    但是乌孙人却无法忍受了,相对于匈奴,乌孙其实更像一个集权国家,最起码这个民族拥有着完整的行政体系。而且乌孙人也并不认为自己地实力就弱于匈奴,在乌孙的年轻将军心中,至少现在,乌孙人的军事实力,应该与匈奴相差不多,更何况匈奴人现在正陷入内战中。
    这下子不得了了,乌孙的年轻贵族们显然不是和平主义者,在他们的眼中,匈奴就是一头生了病的猛虎,不趁着老虎生病的时候把它给杀掉,难道要等到老虎恢复过来,再让他来欺负自己?
    更何况战争就意味着更多的奴隶,更大地利益,一旦战胜匈奴,那么因此而来的战争利润,将足以令乌孙现在的贵族们,全部迈向小康。
    在这种情况下,加上无处不在的月氏细作挑拨,整个乌孙就像一座随时可能爆发的火山,若不是昆莫猎骄靡以其无与伦比的威望,死死压制着激进的主战派,恐怕现在乌孙人的骑兵就已经开到浑邪王的面前了。
    这些情报对于大汉来说,是无比贵重的,它清晰的向李云展示了一直以来处于封闭状态的匈奴内战信息,更在匈奴内战之后,首次向大汉描述了匈奴周边势力的动向,对于将来的对匈战争,有着莫大的帮助。
    与在这些情报中,李云隐隐约约的发现了有接受过汉族系统训练的谍报人员的影子,从匈奴双方对信息的封锁,到谣言的制造,再到各种混淆视听的策略,这些都不可能是一根肠子直到底的匈奴人可以设计的,李云敢断定,在大汉国一定隐藏着一个极度仇视现在政府,企图依靠外部力量来推翻大汉统治的组织。
    这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也早就有了先例,当年高祖皇帝之所以陷入白登山之围,就是因为燕王勾结匈奴,企图分裂国家。
    而最近又有发现有人要置自己于死地,李云越想越觉得蹊跷,在大汉国内部,知道辽东新军规模和战斗力的人,绝对不会很多,大多数的人只会认为,辽东不过是个苦寒之地,这里顶多也就最近几年有了些起色,商人们往那里跑的比较勤快而已。
    而辽东具体的军事实力,新军结构,等等这些,内部所知者甚少,有资格知道这些事情的,绝对必须是六百石以上的大臣,或者影响力十分深远的大家族。
    将这些事情联系到一起来看,李云就浑身出了冷汗,假设真有一个内部的组织在策划向匈奴输出决策人员,并提供帝国内部的情报,而且这个组织的成员还有在帝国内部身居要员的成员,那么这就太可怕了。
    这意味着帝国很多的决策以及政策走向都将毫无隐瞒的提供给了匈奴人,其中至少包括边疆驻军规模,防御图,以及各地军械和粮食仓库的所在,战略要点的驻军规模,更应该有辽东的军事改革。
    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现在帝国对匈奴的兵力情况以及主要部落所知甚少,但是却有这么一个组织在向敌人提供着自己的详细情报,倘若这一切是真的,那么有朝一日,一旦帝国决定对匈奴动武,那么岂不是意味着匈奴可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警告?
    再联系起历史来看,历史上,当刘彻接受一个边境商人的意见,在大汉国附近以互市为诱饵,引诱伊稚邪自投罗网,可是在最后时刻,原本要亲自来的匈奴单于伊稚邪却莫名其妙的发现了埋伏的汉军,引兵退走。
    还有,李陵和李广将军的行军路线,是谁出卖的?苏建大军袭击匈奴腹地的计划是谁透露的?这些原本早就在长安计划好,天衣无缝的奔袭分兵作战计划,若没有人透露,打死李云也不会相信这一切都是巧合。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卫青奠定军神的战役,以及霍去病奔袭匈奴龙城的战役,这些反倒是根本没有在事前计划过的,完全是两名将军临时起意,私下决定的计划。
    李云急忙找来一张纸,在上面画起了线路,思维随着思想的活跃而奔放起来,大汉国对于情报工作向来十分重视,孙子兵法虽然在目前还没有后世那般的地位,但也是教科书一般的存在,但凡军人世家,都有阅读,不可能不知道谍报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对于这些战略级别的信息,帝国知道的人应该大都是一千石以上的重臣,而天子亲自策划埋伏匈奴大单于的计划,更应该只能有三公九卿,以及一些大将重臣可以知道。
    首先一点,窦婴,张汤,主父偃,田汾,李广兄弟,程不识,左右中郎将杨玄兄弟都可以排除,因为他们根本就不存在出卖帝国机密的动机。
    排除掉这些绝对可以知道核心机密的大臣,剩下的人也就屈指可数了。
    太常府的七位主薄,丞相府的十三位辅助官员,还有大将军府的七名中郎将,这些人都很可疑,虽然他们的官职品秩相对较低,但是却可以知道许多二千石官员都不可能知道的核心机密。
    另外洛阳宁阀也是大大的怀疑对象,长安世家望族张阀同样属于重点怀疑对象,另外长安柳巷里的那些个烟花场所的老板也属于重点怀疑对象,特别是那些生意最大的几个花酒之地。
    这些地方可都是最容易出现间谍,并且传递情报的地方,即使在现代,栽在烟花场所的谍报人员那也是如过江之鳞,根本数不胜数。
    将思路整理一下,李云便将一份重点怀疑名单写好,用最保密的火漆封住信封口,然后找来卫青,令他火速选好一名绝对忠诚之人,秘密将这封信交到未央宫天子手中,并且必须亲眼看到天子拆开信封。
    现在长安城里,李云谁也信不过了,他能相信的只有天子,这事情倘若出了差错,被暗中的人知道了,恐怕就会打草惊蛇,到时候也就没了半点作用。


第一第四十八节 刺客
    建元二年七月初八,二万名全副武装的辽东精锐士兵开拔高句丽,李云终于见到了冷兵器时代战争的真正规模以及消耗。
    按照刚开始运作的辽东枢密院的报告,要满足在演习过程中,这两万名士兵的消耗,辽东地区将至少动员一万名后勤人员。
    所幸目前奴隶市场异常火爆,一万名奴隶不过辽东官奴总数的三成。
    但饶是如此,其消耗也是巨大的,特别是重骑兵,铁浮屠超出其他任何装备的重量,使得一般的士兵不可能披挂着行军,甚至就连一般的优质战马,也不可能经常驮动着它前进。
    因此,耐力强劲却又消耗很少的牛成了后勤运输的主要工具,按照计算,两头牛组成的牛车可以拉动十套重骑兵装甲,七千名铁浮屠骑兵的正常运输就需要七百辆牛车输送。
    另外还有大量的弩车,箭枝,投石机等重装备需要运输。
    这极大的暴露出了重骑兵为主的军队的弱点,它无法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更不具备快速打击能力,作为防御和决战,很显然的,重骑兵优势明显,但是帝国今后的作战任务并非是防御,而是在保障国土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快速的对草原纵深目标进行打击。
    很显然,辽东规模庞大的重骑兵集群,不适合帝国的战争需求,规模庞大,装备精锐的轻骑兵才是攻击的主力。
    因此在枢密院的计划中,今后辽东将组建一支装备了马蹬马鞍,以强弩长弓的轻骑兵集团,以执行诱敌,闪击,斩首等作战任务,而重骑兵将作为决战,以及威慑力量存在于辽东的作战序列中。
    但是对于轻骑兵的规模,枢密院和军方却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由于重骑兵的威力。军方很多人对于组建全新的轻骑兵集团,有着严重地不满,大多数人认为,在重骑兵面前。轻骑兵不具备任何的攻击能力“三千重骑足以摧毁一万轻骑!”的言论深入人心。
    在辽东军方面,大多数军官对于枢密院组建轻骑兵集团的决定,很不以为然。
    军方高层。无论是青壮派的卫青,还是老成派的谭铭,都认为,随着重骑兵的普及和兴起,未来骑兵的装备将朝着更厚,更好,更贵的方向发展。而轻骑兵这种仅仅依靠弓弩进行游斗。无论是防护还是伤害力都远远低于重装重甲骑兵的兵种,将势必成为重骑兵的辅助兵种,它地作用也不过是骚扰骚扰敌人。打打别人的补给,偶然的玩一两次偷袭,这样地兵种,根本就不需要继续深化它地分工,耗费巨资,甚至占用重骑兵的资源来进行全新改革。
    马蹬,马鞍什么的新装备,还是优先提供给重骑兵地好,至于轻骑兵嘛,先凑合着就是,能用就用,打仗的时候,马可以跑就行,犯不着将那些金钱和资源投入进去。
    当然了,这并非是因为他们都看不起轻骑兵,毕竟,孙子兵法他们可不是没学过,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用兵之道,与正和,以奇辅,单纯的要他们带着重骑兵去打仗,那岂不是光是追过敌人就累死了!
    但是,但是,他们可都是重骑兵指挥官,而且重骑兵所需要的资源和金钱是巨大的,谁也不愿意自己手底下的重骑兵比别人少不是?
    现在,无论是辽东,还是高句丽,比实力的多寡再非总兵力了,而是精锐军队的代名词,铁浮屠重骑。
    在客观上来说,重骑兵的必须是身高马大,体力惊人的大汉才可,而且其装备精良,训练最为严格,单个骑兵拿出去,那放到其他营中,那可是台柱子,王牌精锐。
    在这种情况下,在有着爱面子的大汉军队中,谁也不会甘心自己的重骑兵数量比同级的将领少。
    而现在枢密院却想在重骑兵的的资源中分出一部分,来组建新式轻骑兵,这不是成心给这群家伙找麻烦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