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汉帝国雄风录 >

第142部分

大汉帝国雄风录-第142部分

小说: 大汉帝国雄风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半年多不见,初为人父地天子显得格外的大气,千古一帝的气魄渐渐从他身上显现出来,言谈举止也再无往日地轻狂。
    事实上,在经历了这样一次大规模的危机之后,他已经变得老成起来。处理问题也更加的直接起来。
    一见面,李云首先就递上辽东地区地贺奏,恭喜天子喜得龙子,事实上,皇子降生这样一件事情。在这个时代是属于国家安全的范畴,甚至还可以将之引申到超越社稷大事的范围。所以此事并非私事,而属于堂堂正正的公事!
    刘彻显得很高兴,看样子,对于皇子的出世,他显得相当的得意,甚至有些把这件事上升到他这一生最大的骄傲的意思。
    君臣两人私谈一会,李云便直接切入主题,说出了自己一直准备和筹划中地事情,这件事情倘若真的顺利实施,那么帝国也就真正的开始崛起了。
    李云奏道:“臣有一折,请陛下过目!”
    刘彻微微一笑,不再惊讶,事实上他早清楚这一切,他也明白,随着枢密院的正式运行,将来帝国将逐渐步入系统化地军事指挥时代,在这个背景之下,或许李云不会为官太久。
    原因很简单,他明白,李云也明白,似辽东这样一个军事实力强大而密集的地区,在有了枢密院地调配以及成熟的指挥系统之后,以前依靠一个忠诚地将军来掌握强大军事力量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在这个背景之下,倘若李云还想继续呆在那个敏感的位置上,恐怕以他现在的性格,相当危险!
    既然如此,那么在离任之前,将基础工作和系统完成,这样继任者将不会因为不熟悉环境而迷茫,从而导致人去政息,这是李云的风格,临邛如此,辽东也将如此。
    因此刘彻并不是很意外,他接过中官递过来的奏折,打开一看,却大吃一惊,里面的内容完全不是所谓的辽东计划,而是一个他从未想过,但却真实可行,范围遍布整个帝国的高效军事政策,而且将是今后的基本军事国策。
    奏折当头四个大字,鲜红而耀眼:全民皆兵!
    这是李云一直以来所想要在合适的机会实施的计划,建立全民皆兵制,采用职业军人和民兵两种军事组织,将毛主席的人民战争理论进行修改后变为这时代的基本军事国策。
    这个机制一旦健全,那么什么外族入侵都将不再可怕,不管多强大外族进入这样一个实施了全民皆兵制度的国家,只会被汪洋的人民战争所淹没。
    而且,只要这个计划得以实施下去,那么在未来,帝国就可以采取类似前苏联的第二师长制度,即每一支正规军队,都拥有多个额外的副将编制,从最低层的伍长到最高的将军,他们将隶属于枢密院和大将军指挥,在平时以参谋身份出现,一旦发生战争,他们就可以迅速的从原部队分离出来,接管新的民兵预备部队,这样一来,帝国的军队将源源不断,令任何敌人恐惧,他们将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明明只有两个军编制的边军,一瞬间可以冒出双倍军力,而且战斗力,装备,精锐程度几乎不相上下。
    在这个制度之下,德国人吃尽了苦头,苏联军队越打越多,越打越勇,打到最后,原本的民兵预备役居然成了精锐!


第一第二节 全民皆兵(二)
    刘彻何等人物,自然知道这样一个计划的意义。
    自大汉开国以来,由于帝国奉行休养生息的基本国策,因此政府刻意遗忘掉了在战国时期,诸强争相奉行的总体战政策。
    所谓总体战,乃是脱胎于魏,在秦国走向辉煌的一种战争政策。
    也就是全民皆兵的战国版本,据史料记载,秦国人打仗,举国而伐之,譬如决定命运的长平战役,秦昭王便下达了全国总动员,当时秦国境内,所有符合条件青壮几乎都被送去前线,后勤以及后防任务全部交到了老弱之手。
    否则以当时秦国人口以及国力,根本不可能支撑一场远离国境,长达数年,且单单在正面战场就需要投入多达六十万士兵的战争。
    作为天子,刘彻不可能不知道秦人当时的政策以及具体执行过程。
    所以,他刚翻开奏折,脸上就露出了笑容,秦始皇的霸业是如何成就的,他怎么可能不知道,作为一个曾立志要超越秦始皇武功的天子,对于恢复秦代总体战政策,他自己是持支持态度。
    可问题是,这个政策早已荒废数十年,即使是帝国的统治者,也早已渐渐遗忘了这个国家曾经以这个政策为最基本军事政策。
    而且更致命的是,实施一个如此庞大的基础军事政策所需要的花费的人力物力是远远超出人们所可以想象的范围,再者,地方官员也未必会认真去执行,倘若朝廷拔下资金和物资,却被一些贪心的官员挪用,那岂不是变相的加剧了官员的腐败?
    不过刘彻慢慢看下去之后,也就释然了。
    很显然,李云借鉴了大量前苏联以及瑞典的经验。再参考了秦国的政策后,结合实际而想出的全新执行政策。
    很显然,帝国每年都有数万地士兵退役,他们或许是因为超过了法定服役期限,也或许是因为伤病而退役的。
    这些退役士兵在回到故乡后,他们还需要为生活奔波。军队发放的那点遣散费,根本不足以补偿他们失去的这几年黄金岁月。
    在秦时,那个帝国为了鼓励军人,培养好战分子,起码还有军功勋爵授田制度保障退役军人的基本生活。
    可是在这个军功勋爵授田制度已经变为一纸空文的年代,退役士兵,特别是伤病员地生活极为凄惨。
    这极大的打击了帝国民众的参军热情,也严重的摧毁了这个国家最底层民众对军人的感情。在很多地方,若形势再这样发展下去,很可能最终将导致宋代军人等于下等人的局面出现。并将最终导致这个民族踏上明清时期懦弱的道路。
    而事实上,在现代各国都无不在努力提高退役军人的待遇,为了表示自己对老兵地尊敬,美国人可以拍无数地电影激励自己的下一代,甚至为了找出几具几十年前遗落在异国地老兵尸骸,他们不惜动用外交关系。动用巨资将他们找出来,再用盛大的仪式。空运回国,将之安葬到故乡的土地上。
    当然在这个时代。这样做显然是不符合现实的,但是提高退役军人待遇以及社会地位已经不可再推了。
    而全民皆兵计划恰恰包含了对退役士兵的安排,其灵感来源于现代中国的退伍军人制度,既借这个计划地实施,将这些退役老兵组织起来,担任当地民兵训练营的教官,组织当地民众参加训练,向下一代灌输战争知识,并照顾起当地的军械库。
    另外,假如类似衙役,官差,信使等各地地方政府的基本职位也可以优先考虑录取退役士兵,而伤残者则更需要照顾,计划中,因军伤残地士兵,完全可以担任一些地方的水库照看人,一些仓库的看守者。
    这些职位在帝国一直都是由当地政府自行安排,虽然薪水比较少,但是对于那些失去劳动力的伤兵来说,却足够维持他的基本生活了。
    李云有理由相信,倘若这个计划得到真正的实施,那么整个帝国的尚武精神将得到一个全新的发展。
    退役士兵将不再会因为参军之时耗费的时间而导致今后生活艰苦,而伤残军人也将不再会因为离开军队而面临生存危机。
    当然,为了防止地方政府从中作梗,计划中这一切的资金调拨,以及人员安排,将统一由帝国少府联合枢密院,大将军府共同监督旅行,彻底绕开内阁以及地方政府,有效的阻止中饱私囊的事情发生。
    而在另外一个方面,李云提议在长安建立一座专门用来纪念为国战死士兵的国家陵墓以及纪念碑,这座将命名为凌烟阁的纪念性建筑,将成为帝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供奉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每年由丞相以及大将军联合祭祀,甚至有可能的话,天子也应该亲自参加进来,使所有的帝国子民都知道这样一个信息,英雄永远不会被人遗忘!
    当然,这个计划实在是太庞大了,它所需要花费的资金和物资将是难以想象的。
    所以李云提出了另外一种想法,那就是以商养战,将帝国的商业税收用到军事上面,而农业税收则不动分毫。
    很显然,这样一来,计划的可行性就大大提高了。
    按照少府和丞相的统计,今年帝国商业税收将比去年提高三成,达到占总税收四成多的水平,而且即使这样,依然没有造成商人们收入的减少。
    特别是临邛商会的收入,今年一年,他们通过从辽东贩卖牛羊,战马,出售大量奢侈品,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获得了百分之三百以上的暴利!
    而临邛卓家,张家,以及广川罗家,南阳杨家,这些最早参与进来的商人的身家都早超过了千万钱,根据少府最保守估计,整个临邛商会所有人的资产加起来,将超过帝国今年的赋税收入,达到骇然听闻地三百亿钱。
    这对于刘彻来说。意味着一个大大的金库,本来按照他的本性,倘若碰上战争,遇到经济危机,他可不会在乎什么道德,竞争,市场经济,直接将这些富翁抄家就是。
    这并不能怪他。事实上。在这个时代,商人在统治阶级的眼中永远是一个移动的金库。想拿就拿,想取就取,根本不需要理由。
    譬如历史上,刘彻便下令将全国所有的富豪抄家,并勒令他们迁至茂陵,稍有反抗。那就是满门抄斩,毕竟商人的地位在法律上连最低等的贱民都不如。与狗无异!
    而很显然,刘彻并不知道把池塘里的鱼抓光了是什么后果。反正在他这个高高在上的统治者看来,这一重要的是社稷,第二是农民,第三是军队至于商人,那是可有可无的人种。
    即使现在,刘彻看在李云的面子上,和商人们每年的庞大税收上没有和他们计较,可是倘若现在就遇到匈奴地战争,而且财政吃紧,那么他第一个想到的筹钱人自然是商人。
    当然刘彻应该算的上一个君子了,他一般会先礼后兵,先下令鼓励商人捐款,倘若被他看到商人们很不积极,那么就怪不得他了。
    在这一点上,刘彻显然比朱重八有风度,虽然两人同样将商人看做金库,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他留地余地大的多了。
    李云自然也清楚历史上刘彻被孔方兄逼急了以后干的那些事情,所以他一直都在积极的鼓励商人们按照帝国法律缴税,积极在地方上开展公益事业,从而缓解地方民众多商人的不满,树立起一个良好的形象。
    但是这些都还不够,即使商人们在刘彻统治时代没有遭到严重的迫害,但是随着他们的财富积聚的增多,很显然自然会有人将眼睛盯上他们。
    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将军队与商人捆绑起来,使统治者清楚地看到商人对于社会经济,国防的贡献,从而变相提高商人的地位,使人不敢冒着犯天下之大不讳,动摇国家根基的危险来对付商人。
    而要达到这个目的,仅仅依靠目前的商业税收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李云提议,明年起帝国增收五成的商业税,并对暴利性行业加征高附加税,一方面调节贫富差距,另一方面确立商人与政府之间的游戏规则,就如农民与政府一样,只要商人不破坏规则,那么帝国的统治者看着每年的大量商业税收,自然不会再去干一次性的事情。
    当然,这一切执行起来,相当的艰难,要将整个计划完全执行下去,恐怕需要付出大量的工作,但是这些并不需要李云烦恼,一切都有管理财政和税收的官员去操作,他所需要做的就是提出这样一个计划,并使之得到天子以及最高决策圈的认同。
    刘彻花了半个时辰,仔细看完整个奏折,微微一笑,将奏折放到一边,对李云道:“卿此策甚好,不过朕还需要再斟酌一二,这样,卿暂且先回府,朕明日再给答复!”
    李云自不敢多言,君臣二人谈完政务,自是聊到私事上面去了,谈起小皇子,刘彻显然就又回到那个少年时代,眉飞色舞的笑说着,还硬要拉李云去看看他的骄傲。
    显然,现在什么事情也比不上小皇子的成长重要,刘彻甚至计划好了,小皇子将来长大了,就让他拜李广为师学习武艺,拜李云,杨泛,司马谈等为师学习文化,看样子,刘彻似乎已经将这个皇子看成他的太子继任者了。
    李云自是拗不过他,被他硬拉着朝皇子寝宫走去。


第一第三节 南方问题
    小皇子刘倨眨巴着眼睛躺在他那十分舒适的摇篮里,好奇地看着自父亲领过来的这个陌生人,小手放在鼻子上,划了划。
    不知道是怕生,还是怎么一回事,总之这个帝国未来的希望忽然就嚎啕大哭起来。
    李云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