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首辅 >

第136部分

大明首辅-第136部分

小说: 大明首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锦站在嘉靖身边,把嘉靖帝的这一声惊呼全听在了耳里。但他只是微微抬了抬眼皮,伴君如伴虎,嘴巴还是管紧些好。
    “唔……”嘉靖帝轻轻个把手上的折子放下,直直的看着黄锦。
    “万岁爷。”黄锦知道,皇上有这样一副样子的时候,一定是有话要说。
    “拿去给内阁,让他们看看。”嘉靖指指了身边的折子。
    “哎。”黄锦丝毫不敢怠慢,立刻弯腰走上前去拣起折子来。
    “若只论军事,只怕眼下却还是谭纶略占上一些。”没等黄锦走出门去,嘉靖帝又在背后默默的说了一句。
    黄锦脚下一个踉跄,几乎被门槛绊了个跟头。
    内阁值房。
    看着黄锦迈进了门来,几位内阁大臣一起起身相迎。
    “皇上要老身把这个交给阁老您。”黄锦进了门,也不坐下,直接把手上拿着的奏折,递给了徐阶。
    “可是关着江南的事儿?”徐阶一边接过奏折,一边问道。
    “不但关着江南,还关着萧子谦。”黄锦微微笑道。
    萧子谦?高拱心里顿时一阵得意,带着几分挑衅的看了袁炜。袁炜却只低着头,一言不发。
    “这……”徐阶把折子拿在手上。未及看完,便是惊呼一声。
    “皇上圣意如何?”郭朴呆在一边,只见徐阶微粥眉头,顿时有些耐不住性子。
    徐阶把奏折放到手边的案桌上。另外几个人,互相对视一眼,目光都落在了案桌上。
    “这上面并无皇上的旨意,只是萧墨轩上的一份奏疏而已。”徐阶定了定神,缓缓说道。
    “没有皇上地圣意?”高拱显得有些失望。
    “嗯。”徐阶点了点头,“萧墨轩请开南洋海贸。”
    “开南洋海贸?”小小的内阁值房里,顿时引起了一阵骚动。
    自从洪武二十三年。大明朝颁布“禁藩交通令”以来,一百六十年里都没有大改过。
    尤其近年来倭寇横行,海患时重,东南和广东沿海,甚至已是“寸板不许下海。”
    “皇上可有说过些什么?”徐阶的嘴边,略微抽*动了几下,向着黄锦投去求助的目光。
    “皇上说‘若只论军事,只怕眼下却还是谭纶略占上一些。’”黄锦连忙说道。
    “皇上的意思是让谭纶接任直浙总督?”徐阶的眉头又抽了一下。
    “呵呵,皇上那句话,不已经说的很明白了吗?”袁炜刚才被高拱抢了一头。这时又兴高采烈起来,“直浙总督就是个军职。皇上说谭纶军事更强些,便是让谭纶接任的意思了。”
    “约莫是如此。”黄锦也跟着点了点头。
    “那……皇上又让黄公公把萧墨轩的折子送了过来,又是何意?”高拱似乎有些不服气,“南洋海贸,若说起来,也是事关东南,眼下我大明海贸,止有泉州一港而已,如果萧墨轩不去东南,又如何行使通贸南洋?”
    “嗯。”徐阶又点了点头。附和着高拱,“皇上既然让我们看这折子,说明皇上也未免没有这样的心思。”
    “我大明国内地特产,若运到南洋。起码可以比国内多卖上三四成的价,带回来的货物更是价值不菲。这些年来,国库积年入不敷出。当年三宝太监携宝船下西洋。每次都所获颇丰。成祖爷五征关外,又修建北京的紫禁城,三宝太监西洋之行,也是功不可没。若依着萧墨轩所奏,先以官府的名义通贸南洋,也未必是件坏事儿。”
    “眼下我大明虽是行了海禁,可南洋和西洋商人前来却未受禁。与其让银子全被他们挣去,不如拿一些来补了国库的亏空。若果真有利可图,日后即使再派官船通贸西洋也无不可。”
    朝廷里的亏空,眼见着越来越大,作为内阁首辅的徐阶也是整日伤透了脑筋。只要有新的法子可以用,徐阶也都想试上一试。眼下见了萧墨轩的折子,简直无异于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
    “正是。”高拱地脾气本来就倔,这个时候,却是有些卯上了。
    “呵呵。”徐阶正头疼着,一直坐着没有说话的
    ,却是突然笑了起来。
    “萧墨轩和谭纶两人,据说也有几分交情,为何就不能放到了一起。”
    “李阁老说笑了,这总督一职,只有一个,又怎容得下两人。”袁炜有些不爽地回道。
    “难道除了总督一职,江南那地方上,就没有其他的缺?”李春芳被袁炜顶了一句,倒也丝毫不生气。
    “缺是有,可还有哪个缺能容得下他们两个?”徐阶也有些可惜的摇着头。
    “我大明朝的封疆大吏怕是不止有总督和巡抚这几个职吧。”李春芳也不明说,只是淡淡笑着。
    —
    “难道……”徐阶也是猛然醒悟过来,“李阁老说的,难道是经略?”
    徐阶所说的经略,就是指经略安抚使一职。巡抚主重的是一地民事,总督主重的是一地军事。而经略安抚使,则是军事民事一把抓。虽然和总督,巡抚一样,都是二品的大员,可职位却在总督和巡抚之上。直浙经略,甚至就连两淮盐运,也能插上一手。经略安抚使,才是真正的封疆呐。
    李春芳微微笑着,又闭住了口。
    “不错,萧墨轩经略江南,谭纶升任直浙总督,妙,哈哈,实在是妙。”高拱一边笑着,一边向着李春芳投去感激地目光。
    毕竟是一个战壕里出来的,关键时候,还是能靠得住。
    “后天便是子谦大婚的日子,眼下这事儿也还得奏报皇上圣裁,也正好等过了这两天再细较。”徐阶想了想说道。
    大明嘉靖四十年,八月初六。
    刚刚办完了一场婚庆的萧府,又是一片张灯结彩。其实在萧府家人地心里,今个这一场,却要比上一场要重要的多。
    宁家在京城里还没有宅子,所以苏儿出阁的地方,只好临时定到了惠丰行地后院里。而依依那边还好安排些,以前住的那个小院,正好又用了起来。
    萧墨轩今个依旧起了个大早,实际上是夜里根本没有睡好。都说大姑娘上花轿,头一遭。萧大少爷做新郎,岂又不是头一遭。
    眼下时辰还没到,萧墨轩依旧穿了件平日里的旧装。独自坐在房里喝着浓茶提着神。
    那些早到的客人们,都由萧天驭陪着,坐在了花厅里。
    新的任命还没有传下来,但是萧墨轩私底下也早就已经知道了。
    时不时的抬头看看窗户外面,看着忙忙碌碌的人群,想起今个是自己大喜的日子,才有了几分精神。
    经略江南,听起来倒是不错。自个当时请调来户部,就是想着户部管着天下钱粮。
    自个去了户部,可以更好的推广番薯这些东西。只要有了粮食,其他的也都好说了。
    可这段时间以来,也才渐渐的明白过来,自己想简单了。
    虽然大明朝对于货币这东西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在平日的往来里,都是以白银为主要结算方式。用句现代的话来说,就是银本位。
    但在实际上,由于大明朝一百多年来,在北方都处于一种敌对的状态,南方又施行了上百年的海禁。白银这东西,提炼更是着实不易。所以大明国内流通的白银,已是远远不足。
    再用句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已经处在一种货币紧缺的情况当中。
    货币紧缺,即使在地面上种出更多的粮食来,只怕充其量也只能是多养活一些人口。
    没有足够的白银在市场上去流通,粮食和物资增加了,白银的价格也会跟着涨。那些多出来的粮食和物资,还有劳动力,兴许就白白浪费了也未可知。
    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内部,依靠简单的以物易物来弥补,明显不是办法。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增加国内的金银量。
    而要想增加国的金银,最简单的办法,无非是增加贸易。用其他国家的金银,来托起大明朝国内的市场。如果有可能,甚至不惜使用武力。
    自己上的那份奏折,原本只是想试探下皇上和朝廷的态度,没想到却引来这么大的反应。
    其实也难怪,国库年年亏空,只要有点脑子的人,都会再坐不住。
    让自己去做总督,兴许没有兴趣。至于那个经略嘛……嘿嘿。
    一个小小的葡萄牙,荷兰,都能雄霸海洋。直浙两省,作为大明朝最富庶的地方,人力物力几乎可以匹敌整个欧洲,又如何不可  

第七章 天降星宿

    少爷,高阁老来了。”萧墨轩正一个人傻坐着,萧来,在萧墨轩耳边说道。
    高师傅,他怎么不在前厅那坐着,却跑我房里来了。萧墨轩听见萧四的禀报,立刻站起身来,向着门口望去。
    “哈哈,子谦恭喜了。”房门边,高拱只身一人,不带任何随从,独然走了进来。
    “高师傅。”萧墨轩上前一作揖。
    “还没换喜服呢?”高拱上下打量了下萧墨轩,呵呵笑道。
    “离吉时还有段时候。”萧墨轩把高拱引到房内,又让萧四奉上茶来。
    “有些事儿,可是知道了?”高拱并不急着用茶,而是不紧不慢的对萧墨轩问道。
    “高师傅说的,可是江南的事儿?”萧墨轩立刻便明白了高拱的意思。
    “不错。”高拱笑着点了点头,“经略江南,虽是比不得在京城里舒坦,可若是做好了,今日封疆,来日便就是入阁了。”
    “还得靠着高师傅栽培。”萧墨轩在高拱面前,倒也不甚掩饰。
    “呵呵,我高拱向来不会看走眼。”萧墨轩的态度,显然让高拱十分满意,“子谦你是我的学生,我不栽培你,且又该去栽培谁?”
    “今个是你大喜的日子,本来不该和你耗时间说这些。可兴许这几日便会有圣旨下来,如果来的快,兴许我也找不到机会和你私下说些话。”没等萧墨轩开口,高拱又紧跟着说道,“这回去江南,可都计较好了?”
    “东南有谭大人,戚将军等人。新任的应天巡抚又是张师傅,学生去了以后,只需和几位大人互相商量着便是好了。”萧墨轩说的不错,大明朝以后几十年的中坚,可都集中到东南一块去了。有这么一帮子人在,东南治理不好就是笑话了。
    “你那南洋海贸的事儿,还得多计较计较。”高拱先是点了点头,又紧跟着叮嘱。
    “学生这几日也正想着这事儿。”萧墨轩拱手回道。
    “南洋海贸,是你向皇上提地。”高拱回头望了下四周,见没有闲人才继续说道。“你须知,只要给国库添了银子,十万也是添,百万也是添。”
    十万?百万?萧墨轩心里动一下,心知高拱这话定是没有说完。
    “只要是添了银子,能补些亏空,便就是功。”高拱的声音,已经没有刚才高昂,“这到底添多少,你可得自己拿捏着点。”
    “这……?”萧墨轩也算得是玲珑的人了。可高拱这一席话,愣是没听明白。
    “为师信得子谦你的能力。”高拱说着说着。又隐隐的扯到了和萧墨轩的师徒关系上面去,“可子谦你须得知道,有些事儿……嘿嘿,有时候还是得再留着一手。”
    “高师傅……”萧墨轩有些不解的看着高拱。
    “唉……子谦你虽然聪明,可毕竟年轻。”高拱微微摇了下脑袋,继续说道。
    “我大明朝廷里面,虽然是皇上在顶上,可皇上的目光,除了玄修之外,大半便是盯着国库里边。”
    “经略一职。位高权重,稍有不慎,甚至会损伤国之根本。这回从皇上到内阁,却应得如此爽快。难道你竟是不明白?”高拱的手指,对着萧墨轩轻点着。
    “学生……明白。”萧墨轩迟疑着点了点头。他自个便是户部侍郎,高拱所说的。他又如何会不明白。
    朝廷里面连年亏空,需要银子去填,若是填不了,便要出事儿。
    “明白就好。”高拱也是缓缓点了点头,“故而你此去江南,哪怕你多解十万两白银进京,便也是功。日后若有什么事儿,也怪不到你地身上。若是能多出来,自然也是好事儿。”
    “可那样,只怕头功未必是你萧子谦的。”高拱说完,神秘的一笑。
    “高师傅的意思是……”萧墨轩心头一震,“内阁里头……”
    “朝廷亏空,谁都得担些担子,也不能全落到子谦你的头上不是?”高拱听见萧墨轩的话,却是有些欣慰的笑了一声,“不管是谁,也不能过得太舒坦。”
    高拱……萧墨轩的手指尖,微微的颤抖起来。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可说这寓言的人,却常常忘了在黄雀地身后还有一把弹弓。
    一直都以为,历史上的高拱只不过是倚靠了隆庆帝地信任才爬到了首辅的位置上。这段时间以来,就连自己和爹爹都以为,高拱虽有才干,却是性子太急,若
    计,怕是远不及徐阶。
    可眼下看来,似乎自己和爹爹全都错了。高拱的眼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