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首辅 >

第43部分

大明首辅-第43部分

小说: 大明首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下的宁苏儿,虽然身着男装,但是仍掩不住那份俏丽。身上散发出若隐若现的香气,让萧墨轩不禁有几分沉醉。
    “不让我看你,你又看我做甚?”宁苏儿尽力的躲避着萧墨轩的目光,那两道目光里,似乎有几分火热,让自己有点窒息,于是干脆侧过脸去,不去看萧墨轩的眼睛。
    “少爷,谭大人求见。”萧四在外面的传报声打破了这一幕尴尬的场面,想是宁义适才也叮嘱过他,所以他并没有进门来。宁苏儿顿时也松了口气。  

第十八章 海不扬波

    杭州官驿,会客厅。
    西湖龙井的茶香让谭纶的情绪略微平静了些,他仔细的回想着张居正那封信上的内容。自从嘉靖三十七年,自己领军大破倭寇,得蒙圣上召见并委以浙江按察副使以后,已经有数年没去过京城了。只听别人说的一些事,毕竟不能详细。
    马上要见的这个萧墨轩,不但是裕王爷的亲信,还是刑部萧尚书的公子,更是好友张居正的得意弟子。一层层耀眼的光环下面,却不知是怎样的一位角色。
    “萧大人。”谭纶见萧墨轩转进厅来,整了整身上的大红官袍,拱手相迎,心里却暗暗诧异。虽然早就知道萧墨轩年纪不大,可看眼前这位少年,竟似二十岁都还不到,又生得白净,看上去就是无害。这么一个小子,可能搅得动东南的这锅浊粥?谭纶不禁倒吸一口冷气。
    “哎,谭大人客气了。”萧墨轩右手轻摆,请谭纶坐下,“在下是张大人的学生,谭大人是张大人的故交,论起来谭大人该叫我一声世侄。”
    萧墨轩轻描淡写似的一句话,立刻把自己和谭纶的关系拉近了几分。
    “呵呵,既然萧世侄不见外,在下也就不谦了。”谭纶略一颌首,心里顿时对萧墨轩生了几分好感。
    “看张大人的信上说,萧世侄是受了裕王爷的托来浙江的?”谭纶轻轻移开茶杯上的杯盖,吹开浮在水面上的碎沫。
    “在下此次是陪着罗大人奉旨赈灾,既然是奉旨,自然是受了皇上的托。”萧墨轩微微一笑,目光里并无半点异动。
    好个深藏不露的小子,谭纶心里又是一番赞叹,
    “萧世侄可想过,这浙江的灾,兴许不仅仅是天灾。”谭纶低下头,喝一口清茶,“兴许还有人祸。”
    “既然是赈灾,自然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萧墨轩脸上挂着淡淡的笑意,“只是不知谭大人所说的人祸,到底是指怎么回事。”
    “萧世侄可知这浙江的灾民断粮已有两日?”谭纶觉得萧墨轩有些过于平静了。
    “适才略有耳闻。”萧墨轩似乎仍是不温不火的样子。
    “还有一事萧世侄定然不知,五月二十日那天,曾经从江西来过一批粮船,载了两万石粮食,说是江西先前向浙江借的。”谭纶站起身来,继续说道,“浙江这地方,七山二水一分田,百姓又多,年年是靠产了丝绸、茶叶和外省去换粮,又怎会有余粮去借给江西。”
    “谭大人的意思是,浙江帐册上的存粮和实际官仓里的数字不符?”萧墨轩脑海里的思路,也渐渐清晰起来。
    “不错,而且相差甚多。”谭纶点了点头,“依在下想,这约莫就是严嵩急着举荐罗龙文来这里的原因。”
    “那差的那许多粮食去了哪?”萧墨轩抬起头,看了谭纶一眼。
    “在下虽然虽然兼着浙江的按察副使,但这钱粮的事,一向归总督,巡抚和布政使衙门管着,所以在下并不清楚。”谭纶迎上萧墨轩的目光,“这事儿,想是萧世侄比我更想知道吧,裕王爷派萧世侄来这里,想要知道的,也就是这些事儿吧。”
    “依在下看,萧世侄来的倒是有些早了。”谭纶不等萧墨轩开口,又微微叹息一声。
    “来早了?”萧墨轩有些疑惑,就这样浙江都断了两日的粮了,若是再来得迟,怕真的要出了人命。
    “这浙江的官员都是严嵩的人,严嵩这么急着派罗龙文下来,想是这事里也脱不了干系。”谭纶略凑得萧墨轩近些,“若真出了人命,朝廷追查下来,也少不得牵连上他们,不死也得伤了元气。”
    “谭大人,只怕裕王爷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萧墨轩心里惊了一下,“若真有什么事儿,慢慢查便是。”
    “萧世侄有所不知。”谭纶摇了摇头,“严党枝大根深,别说你想在浙江查出些什么来就不简单。即使查了出来,兴许也只能砍几只替罪羊,却动不了其根本。只有死了人,才能把事儿捅到天上去。”
    百姓,又是百姓。萧墨轩心里泛起一阵悲哀,张了张嘴,却一句话也没说出来。
    “萧世侄,我这次来,还有件事便是奉了胡部堂之命,请去行辕一叙。”谭纶见萧墨轩不再说话,也停住了口。
    “既然是胡部堂相邀,那便立刻动身便是。”萧墨轩虽然不知道胡宗宪要见自己是为了什么事儿,但想来大抵也和浙江的这场水灾有些干系,于是立刻站起身来。
    因先前约了鄢盛衍共进晚膳,萧墨轩叫了一个公差去知会一声,自个带了萧四,随着谭纶出得门,直向总督行辕而去。
    杭州,浙直总督行辕。
    “萧大人赈灾东南,替皇上分忧,本该由在下去见,奈何倭寇作乱,却是分不开身,竟要钦差过来见我。”胡宗宪站在堂前,对着萧墨轩拱手笑道,心里也是微微一惊,没想到这位钦差这么年轻。
    “胡部堂为国尽劳,在下早有耳闻,钦佩尚且不及。”萧墨轩一边回着礼,一边跟着胡宗宪向大堂里面走去。
    “剿灭汪直,徐海两名倭酋之后,这海面上算是清净了些。”胡宗宪伸手请萧墨轩坐下,让杂役奉上茶来,“不过剩下的倭寇却也化整为零,反而更难追剿了。”
    胡宗宪长叹一口气,继续说道:“近来又有吴平等匪首在海上盘踞,聚集散匪,大有继汪直、徐海而立之势。”
    “吴平?”萧墨轩略有些惊诧的问道,“这倭寇大多是由从倭国流出来的浪人所组,为何这些匪首的名字倒似我汉人?”
    “哈哈,萧大人有所不知。”胡宗宪哈哈一笑,“倭寇虽然多是倭国浪人,但他们毕竟是异藩蛮夷,又不熟悉沿海地形,所以他们领事的却大多是我大明犯事的奸凶,逃去了海上,便也成了海寇。”
    “原来如此。”萧墨轩点了点头。
    “萧大人可有兴趣听老夫谈谈这倭寇之乱?”胡宗宪眼里射出两点精光,随手拿起一份案卷来。
    “这……”萧墨轩不明白胡宗宪为什么不和自己谈赈灾的事情,却一直往倭寇的事情上面扯。
    “听听也是无妨。”胡宗宪微微一笑,翻开刚才拿在手里的卷宗,不等萧墨轩再开口,先念了起来。
    “嘉靖三十九年四月二十三日,倭寇六千余人流劫温州,杀百姓两千七百余人,毁屋六百间。
    嘉靖三十九年五月初一始,倭寇出动战船数百艘,转掠江北,复流窜嘉兴,杀百姓四千四百余人,毁屋千间。
    嘉靖三十九年六月初四,新倭自浙江温州、台州二府窜入,皆登岸焚掠而去。六月十九日,新倭攻陷金华县,擒知县叶宗文,劫库狱,杀百姓二千余人,焚毁官民廨舍四百余间…………
    嘉靖三十九年间,沿海倭寇共在浙江犯事二十余起,杀害军民近两万,毁坏屋舍六千余间,被劫粮食、财物无数。”胡宗宪也不去看萧墨轩,自个照着案卷上缓缓读来。
    海不扬波。萧墨轩的双眼直直的盯着胡宗宪背后高悬着的匾牌,也不禁握紧了手里的拳头。  

第十九章 疑心渐起

    “都说天下钱粮,半出东南。”胡宗宪略显清瘦的脸上浮现出一层异色,转过脸来对着坐在一边的谭纶说道;“谭大人自嘉靖二十七年始,便是台州的知府,浙江的事情应该比我更清楚。”
    “不错。”谭纶欠了欠身,接过话来,“只说台州那地方上,有民六十七万,耕田三十万零四千亩,每年所产的稻谷,再缴了三分的赋税,最后摊到每人的头上,每天也只有十一两,还得每日劳作不息。若是遇见水灾,倭患,就连这十一两也没。”(注:所有斤两,全部按照古制核算,采取十六进制,一斤为十六两。)
    十一两,每年的口粮也只有二百五十斤,即使按照京城的粮价核算,也只折合现银十钱左右。这便是浙江一个普通百姓一年的消耗。萧墨轩的心里像被针扎了一样的疼。
    “在下只是一个区区的赈灾副使,胡大人和在下说这些,想是也无用。”萧墨轩的声音低缓而沉重。
    “近年来,浙江年年倭寇横行却赋税不减,难道萧大人就不想知道地方上是如何应付的?”胡宗宪手里拿着案卷,却不急着丢下。
    “胡部堂的意思是?”萧墨轩略抬了下头,却又觉得有的事儿,自己还是先不要点破的好。
    “萧大人身为赈灾副使,有的事儿,不会不知道吧。”胡宗宪微微一笑,把案卷放回文书架上。
    走出浙直总督行辕,萧墨轩心里颇有些忐忑。
    胡宗宪把所有的事情全揽到了他自己身上,却让萧墨轩感觉愈加的为难起来。
    裕王爷他们派自己来浙江的目的,自己当然是知道的,可是当真相这么轻易暴露在自己面前的时候,自己反而犹豫了起来。
    私调仓粮,自然是错。可是若是不这么做,最后的担子却又要百姓们来挑,最后苦的还是百姓。错,是错,可是却错的理直气壮,错的更有良知。有的时候,对和错的界限,是这么的模糊。
    “少爷,现在可回官驿?”萧四小声的问道。
    “不,去巡抚衙门。”萧墨轩定了定神,决定把这事情弄的更明白些,若真的是像胡宗宪所说的那样,自己也好有个准备。
    杭州,巡抚衙门。
    “罗大人,我看那胡宗宪八成是想反水,在背后给阁老和我们来个釜底抽薪。那个萧墨轩已经被他请到行辕里头去了。”浙江布政使何茂才愤愤的把茶杯砸在了红木案桌上。
    “何大人,切莫焦虑。眼下事情不明,胡宗宪他请萧墨轩过去,也未必就是想对我们不利。”罗龙文皱了下眉头,抬手止住何茂才。
    “我们一个巡抚,一个布政使,都被他丢在一边。”何茂才却并不想停住口,“只剩一个谭纶在那边,谁都知道那谭纶和裕王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何大人说的有道理,若是胡宗宪反手一击,只怕我和何大人都脱不了干系,就连阁老那都会受到牵连。”郑必昌也不无忧虑的说道。
    “我和胡宗宪交往也有数年,若论起来,我还欠他一份人情,当年若不是他举荐,我也不能在阁老身边。”罗龙文沉思了半晌,开口说道,“仔细想起来,他也并非是个见风使舵的小人。”
    “哎呀,罗大人。”何茂才狠狠捶了几下大腿,“当年那是因为严阁老势大,现在朝野皆知,裕王便是储君。严阁老又受徐阶制肘,裕王却日益势长。眼见着阁老又年事渐高。难保着有人不在想着要改换门庭了。”
    “不错。”郑必昌也跟着说道;“我大明朝数十年来,赈灾从来只有一个赈灾使,为何这次多出一个副使来。只要是明眼人一看便知是裕王爷派来盯着的,就是想找点事情好去寻严阁老的麻烦。他胡宗宪刚回了杭州,也不和我们商量便悄悄和姓萧的见面,又怎能不叫人生疑。”
    “那……只等那萧墨轩从胡宗宪那回去以后,你们便去官驿走一趟,再去见见那萧墨轩。”罗龙文对郑、何二人说道。
    “去见萧墨轩,和他说什么?”郑必昌愣了一下。
    “不是让你们去说什么,是让你们去听他说什么。”罗龙文摇了摇头。
    “也好,若胡宗宪真反了水,我们横竖躲不过去,大不了是个死。”何茂才点头应允。
    “钦差使,萧大人到。”三人还在商量着要去萧墨轩那探口风,却猛然听见衙门口一声通报。
    “说曹操,曹操就到,倒也省得我们再跑一趟了。”郑必昌苦笑着摇了摇头,这么一个毛头小子,这几天愣是把自己折磨的不轻。
    “原来各位大人都在,倒也省得在下再跑了。”萧墨轩见郑必昌和何茂才都在,上前笑道。
    “萧大人近日辛苦了,怎么不在官驿多休憩一会,若有什么事儿,叫人来招呼一声便是。”郑必昌和何茂才起身相迎,罗龙文也站了下身,算是招呼过了。
    “呵呵,罗大人身上担负的责比在下更重,却也不辞劳苦,在下一个副使又怎好偷闲。”萧墨轩这话其实只是随口说的,可在三人听来,里面却似另有一番玄机。
    “郑大人,何大人,有的事情适才胡部堂已经向在下透露过几分。”萧墨轩坐下以后,向郑、何二人拱了拱手。
    郑必昌和何茂才闻言顿时一惊,不禁有些面面相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