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春秋小领主 >

第338部分

春秋小领主-第338部分

小说: 春秋小领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做对了,可惜做的还不够。”
        赵武知道叔向为什么感慨,旁边跟随的张超与祈午彼此看了一眼,抢着问:“常务为什么这么说?”
        张耀与祈午现在不得不表现。这两个人随赵武南下作战,如今军功是挣够了,眼看晋国将空出一个卿位来,这新提拔的正卿只能从他们两人当中选取,所以他们二人必须在赵武面前表现自己的杰出,此刻,这两人抢着提问,是在表现各自的求知欲。
        叔向扫了一眼这二人,回答:“韩氏现在的状况,说明了一个简单真理:国家想要强盛,光是务农是不行的,是万万不行的。
        想必你们二人也曾去过赵氏的领地,,算了,赵氏的领地我们就不要拿来类比了,因为差距太大,简直没有可比性,且让我们拿魏氏的领地来相比了吧。
        比较起来,魏氏的农田不多,山的开发不完善,追随赵氏的脚步并不急切,所以商业的开发也不如赵氏那样穷尽,但魏氏以不多的农田。却发展出远甚韩氏的繁荣景象。你们二位知道为什么吗?”张耀与祈午各自沉思,祈午首先疑问:“魏氏比弗氏还强吗?我却看不出其中的差异。论起来,魏氏现在拥有的武威城,还是元帅亲手修建的,而通向武威城的国家大道是战备公路那是由国家出钱出力修建的,魏氏坐享其成而已。
        韩氏的领地虽然道路还是土路。但我看其繁荣似乎比魏氏要强很多。比如农夫脸上的表情,那些人个个都是满足而自信的笑容,魏氏的路人,脸上表情却是统一的凶厉,,常务怎么说魏氏要比韩氏兴旺呢?”
        张耀也马上追问:“我听说韩氏靠近虎牢,借助与王室做买卖,以及向虎牢输送货物,很赚了一些钱财,国中各家族都说韩氏富裕,仅次于赵氏,,怎么常务说韩氏不如魏氏?”
        叔向叹息:“你们刚才也发现了,农夫脸上全是满足与自信的笑容。问题就出在这里农人喜欢小富即安,韩氏田地肥沃,农夫仅仅依靠耕作就能衣食无忧,偶尔做点小生意,换来点闲钱,就是小康生活,以至于农夫脸上全是满足的笑容,这就是关键所在。
        看看吧,春耕刚刚结束,所有的壮劳力全部闲了下来,韩氏农夫闲下来卖的什么货,不过是剩余的农资产品,但如果二位现在在魏氏,你们会看到魏氏的商人,卖的都是什么货物?”
        张耀与祈午闭目回忆,而后不约而同的回答:“魏氏尚武,最畅销的商品是各种武器与铠甲”常务的意思是说,韩氏商人卖的货物,价值不如魏氏的高,所以韩氏比不上魏氏。但,怎能用货物的价值来衡量这一切呢?”
        赵武插嘴:“他的意思是说。韩氏商人卖的货物,技术含量不如魏氏
        叔向欣喜的点头:“技术含量对,我想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赵武继续解释:“虽然魏氏的道路比韩氏齐整,要归结于横穿境内的国家大道,但除了道路之外,诸位还可以看看韩氏的村落。魏氏这几年,半由魏氏家族出力,半由武士自己出钱,已经把居住的房屋翻新了。领地内土木建筑基本见不到了,农舍多数是巨大的石块,修建成堡垒状况一仅从居住条件上来看。韩氏不如魂氏。”
        祈午点头:“这一点我承认,但魏氏紧靠前线,领地里多有山粱,石块容易采集,所以魏氏的人有改良住宅的需要。之前秦军两次入侵。烧毁的全是土木房屋,为了安全起见,他们当然要修建堡垒型石屋的需求。
        而韩氏从来没有受过外敌骚扰。加上他们地处大平原,采集石块不方便,修建石屋的需求并不迫切。再加上,他们现在的屋子都是祖先留下的,翻新一下也能居住,仅仅从这一点说韩氏不如魏氏,恐怕过于牵强了
        叔向马上追问:“不管怎么说。修建一座坚固的石屋,也是需要钱财与人力的,韩氏的钱没有用在修建祖屋上。他们的钱用在哪里?你瞧。路边也有卖铠甲的商人。但他们的铠甲多数是皮甲,要比魏氏的铠甲轻薄。你瞧那位卖剑的,他卖的剑也要比魏氏薄而短,,剑如此、铠甲如此、住房如此、道路如此,贩售的商品如此,韩氏百姓的钱在哪里?”
        张攫犹豫的回答:“魏氏有力量整修房屋,修建道路,那是因为他们经过不断的战争,掠夺了大量的俘虏。而他们的兵器铸造技术,也是因为掠夺了别国的工匠,才获得普及与提高的。”
        叔向拍手:“这就是原因!两位大夫计算一下,这些年来,韩氏出战的频率多,还是魏氏出战的频率高?韩氏因为先元帅与现在副帅的庇护。他们躲过了大多数对外战事。当然。他们也因此丧失了对外掠夺的机会。
        两位想一想,我晋国凭借管仲理论,修川日方略之后。我们是怎么强盛起来的?国虽好战必月”心战必危!我们是从(晋)文公打垮楚国。开始走向强盛的。人常说农夫是最好的士兵,韩氏空有数目广大的士兵。却因为身处于肥沃之地,农夫生活安定,而不愿对外开拓,以至于丧失了发展的机会。
        现在如此,将来呢?魏氏雄心勃勃;智氏身在南方,眼中盯着整个楚国;而范氏贪婪成性,从不肯放过半点发展的机会;中行氏性格坚韧。好战如狂,除了韩氏之外。其他的家族都尝够了对外扩张的好处,再发展几年,韩氏还有出头之日吗?”
        叔向用预言家的姿态说了这话,他预言的大部分情况都在以后的岁月里一一应验了,比如他说韩氏粮产量高,农夫因而容易满足,缺乏奋斗的**这几乎是战国时代韩国处境的描述。
        在整个战国时代,三晋的土地上,先是魏氏咄咄逼人,而后是赵氏奋力抗击秦国”而韩氏,在战国的历史中,只屡屡记载着每当魏国与赵国缺粮时,不约而同地向韩氏借粮的记录。
        韩氏粮食足,在战国是有名的,但韩氏士兵怯懦,在战国时代也是知名的。原因在于韩氏粮足,百姓容易满足,扩张**不强烈。反过来。因为他们粮足,想要诱惑他们放弃安逸而稳定的生活,走向战场搏杀。所要付出的代价也要足够大这也就是韩起之后,历代韩氏宗主懦弱的原因。
        春秋早期。农兵是战场主力;但等到了战国。农夫成了配角,职业武士成了战争主力,也许,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农夫的容易满足性。
        不过,叔向预言韩氏将衰落。但他忘了人世间还有一种奇怪的东西。叫做“运气”
        韩氏士兵的怯懦在战国时代是著名的。但韩氏的狗屎运却让列国君主想起来,就恨不得以头撞破墙。
        在晋国诸家族中,韩氏是最软弱的,但正因为他们的软弱,韩氏跟各大家族关系都好真实的历史中,智氏想攻击赵氏,首先想起来跟韩氏商量;而赵氏想抗击智氏。在智氏包围晋阳城三年的情况下,也首先想起与韩氏沟通…
        人缘好,没办小法。
        老狐狸韩厥留下的生存技巧就是谁也不得罪,韩氏秉承这种理念传家。到了战国时代,魏、赵两国虽然彼此看对方不顺眼,但列国中谁要攻击了弗氏,来救援的一定是魏赵,在两位铁杆盟友的庇护下,韩国懦”这种运气,想起来。令人嫉妒的发狂。
        这一点,在场的除了赵武隐约知道,无人了解,,但赵武绝不会说出去。
        叔向谈兴上来,坐在战车上。用对待后生晚辈的态度,指点着道路两旁的基础建设,一一评点着韩氏的得失,指出韩氏应该怎样发展,两个后生晚辈听的心醉神迷,祈午听的不过瘾,还随身掏出小本子,郑重其事的记录下来:家族发展第一要务。不能光偏重农业,还要学会对外扩被”
        一行人边走边聊,五日后抵达韩城,弗起早已经等的急不可耐了。见到赵武,马上说:“我等待去挖坑,已经等很久了,你怎么才来”嗯,楚国已经被你打服了吗?完全被你打服了?”
        赵武点点头,安慰对方说:“阿起哥,楚国真的没力量再战了。在连续两次大战中,楚国的青年不是战死就是被我俘虏,他们连健壮的妇女都派遣上阵了”当然,这些健壮的妇女也被我俘虏了。
        如今,楚国就是想打,他也找不出可以战斗的士兵了。”
        韩起长长出了一口气,掉动着一身肥肉,用小萝卜粗的手指拍拍胸口。满意的说:“那我就出征了一先驱可以出发了”对了,这次你准备挖多大的坑?”
        韩起问的是盟誓的情况。
        盟誓,就是一个坑。当双方草签协约后,盟誓双方首先做的是画一个四方形的区域,在四方区域外围设置四尊神像,这四尊神像称之为“方明”象征着四方神灵。
        然后,双方从方明的脚下开始挖坑,挖的坑要足够深,以便掩埋盟誓所需要的,记录誓词的玉版、玉璧、牺牲、盟书;坑的北壁还要再掏一盒,用来搁置玉币。
        这些工作干完之后,双方开始填坑。然后在坑上修筑高台,等到盟誓的时候,双方还要在高台上宰杀牲畜,祭告苍天。
        盟誓的仪式当中,挖坑埋誓词,是请大地做为誓词的监督人,这一动作叫做“后土”;而修建高台祭告苍天,是为了让誓词抵达天庭,让上天来监督双方遵守誓约一所以,誓词的起首惯例是四个字:“皇天后土
        在上古时代,“后”是帝王的称号。如大禹的儿子启自称为“夏后氏”还有传说中射日的“后鼻”等等。所以,“皇天后土”这句祷词。就是把天地当作至尊无上的“皇”与“后”用来尊敬。(未完待续)
        更新最  快
第二百七十一章我有了新的战争目标
        第二百七十一章我有了新的战争目标说到“后”赵武瞥向了韩起身边立的一个人。韩起爱结交朋友一此人一副秦人的服饰打扮。身材高硕而修长,一举一动充满了贵族气质”此人现在叫做“秦后子”。
        秦后子是来晋国之后,新改的名字,他原来被晋人称之为“公子碱”但因为他是出逃的,所以失去了公子的称呼,改称为秦后子,“后”在这里依旧是“君主”的意思。这个名字其实带有讽刺意味,《左传》说他在秦国“如二君于景秦景公时代,他与秦景公并列。仿佛秦国存在两位君主。
        公子缄在秦国被称为“伯车。”这个称呼不是他的名字,是个绰号。意思是“秦国第二战车”。这个绰号跟“秦后子”的含义相同,都说他的身家等同于秦国国君。
        公子缄还有一个名字,叫“子针”这是他最后返回秦国之后,秦国人时他的叫法。
        赵武见到秦后子,表情很惊讶:“后,你怎么出现在这里?难道你打算追随副帅,南下造桥?”
        秦后子拱拱手,谦恭的回答:“我来韩地,是冉算修造蒲津桥,这些时日以来,蒲津桥已经大致修好。”
        叔向在一旁赶紧补充:“秦后子一个月建成蒲津桥,寡君因此将裴地(今山西省闻喜县一带)封给了秦后子。”
        秦后子被封于裴,由此他成为天下裴姓的始祖一一这倒跟真实的历史相同。
        “一个月建成蒲津桥,太令人震惊封,君上这次做的干脆”赵武连声感叹。
        韩起拍了拍肚子,插话说:“蒲津桥刚好位于韩城之南,我大军从此地出发,正好跨过蒲津桥进入王野(周王室的田野)”嘿嘿,从今往后,我稀氏才是通向南方的交通要道。小武,你家的商队从我韩氏过。过路费我给你打折。”
        当今天下,还胆敢称赵武为“小武”的,只有韩起一人。
        赵武转过身去,吩咐叔向:“你去考察一下蒲津桥,如果这座大桥确尖牢固。那么就按预定方案。在黄河沿岸修建十座,要彻底贯通黄河南北。”
        秦后子拱手,礼貌的问:“预定方案?我可以了解一下什么是预定方案吗?”
        叔向解释:“按我们执政府新出的工程承包方案,像造桥、修路这样的大型工程,本着谁出力。谁投资。谁收费的原则,修建人有权设卡收曹
        当然,大道通行权在于国家,所以,凡是军队调动同行,修桥人一概不得向军人收缴费用;而普通百姓,只要身上不携带货物,或者随身物品不超出规定数量与体积,那他就是平常走亲戚会朋友,也可以免费通行。唯独商队不在其内,凡过往商队都必须向桥梁道路所有人交纳通行费,以便补偿修建人修建费用、以及维护费用。”
        秦后子来晋国的时候,携带的财物超过一千车,这么多的财物。也不知道他怎么一路招摇带入了晋国”当然,如此多的财物能顺利带入晋国那也是他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