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春秋小领主 >

第76部分

春秋小领主-第76部分

小说: 春秋小领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任务,,
    嘿嘿,我想以郑军的胆量,只要我军出战,他们一定会领军撤退哦,对了,父亲担心你们的兵力不够,让我给你们带来两千弓手。”
    令狐领点点头,他沉思片刻,下令:“以五彻为一矩(一个攻击方队),全军依次展开
    齐策小心的建议:“不如以双彻行作为一个攻击横排。争取更宽大的攻击正面。然后,以五彻行为一个攻击纵深,等阵型出击的时候,魏家甲士举盾排列阵前,韩家弓手个于次后,而赵氏武士作为攻击主力。”
    求票,恳请读者投票支持打手;咱不挑拣,月票、推荐票,任啥都行!(未完待续)
第六十七章 又拣了一个软柿子
    十七章叉技了一个软柿子别人的意见令狐领可能不会听,但齐策的意见令狐领要认真对待。
    自从赵武担任武宫守卫(晋国军官学校校长)之后,为了让自己不至于出丑,赵武着手将晋国现有的军事策略编辑成册,结合现代部分军事思维,制作了一本军官培的标准教材从这以后,赵武上讲台不至于张着嘴不知该说什么话了。
    这本教材从军队的组织架构谈起,详细谈论了军队的指挥、练、编成、作战协同、指挥等等方面”但赵武不知道,晋国以前的军事条令是“习惯法”大家口口相传,从来没有录制成文字,成为标准规范。如今这标准规范有了,于是晋国一下子过渡到军事“成文法。时代,,
    正如蔡伦总结造纸经验后,别人将发明纸的荣誉归结他一样。这本总结教材编录成功后,赵武俨然成了晋国第一兵法家但赵武却推辞了这份荣誉,他以负责整理这本教材的齐策之名命名这本教材,称其为《(军)策十六篇》。
    由此,享有编录兵册名声的齐策,一跃成了春秋时代最耀眼的兵法来
    这样人的意见,令狐领能不重视吗?他认真考虑了一下齐策的建议,若有所悟的反问一句:“赵氏步兵会用弩弓配合吗?”
    令狐领这句话,表明他已经明白了齐策的打算。齐策欣喜的点点头:“当然,我赵氏步兵将射击五轮。”
    赵武听不明白这两人的对话,他伸了个懒腰:“凡事由于下操心,日子真是舒服,,你们聊。谈好了告诉我。”
    齐策与令狐领继续交谈几句。确定了攻击顺序,魏领转脸看着赵武,吩咐:“我老了,再去争什么荣誉已经无所谓了,这次就由武子出面,我居中指挥吧。”
    赵武也不推迟,他站起身来,回答:“那就由我出面,你们准备好了喊我一嗓子。”
    令狐领又细心的叫过英触,询问:“郑国来了多少辆兵车?”
    英触明答:“约三百来”
    令狐领又问:“外面的道路情况如何?”
    英触回答:“土地冻的很坚硬,正利于赵氏的战车驰骋
    令狐领点头,转而吩咐赵武:“你动卓吧,我这就调派兵力
    赵武点点头,他一指英触:“你来驾车。”
    齐策站起身:“我当为车右。”
    武士昆回答:“右行走我的。”
    林虎舔着脸,胆怯的问:“我能担任左行吗?”
    卫敏拍着胸脯说:“我不做左行,也当得起左行的车右。”
    赵武一挥手,尽量让自己王八之气充足:“同去同去
    稍后,晋军新军开始缓缓出营。
    头排行走的是魏氏的甲士。魏氏以甲士称雄于列国,百年积累下来,他们挑选的甲士无论力量如何,个个都身材高大而魁梧。这些甲士一手举着一人高的大盾牌,一享用剑敲击着盾牌,随着鼓点慢慢前进,在原野上,仿佛一面盾墙向前推进。
    紧跟这些甲士后面的是韩氏的弓手,每名沸氏弓手身边都有两名以上的、身穿柳条甲的赵氏私兵伺候,他们手里提着一个炉火正旺的小炭炉,迈着小碎步尾随着韩氏私兵。
    韩氏私兵之后是赵氏的战车触刚才说“现在的大地适合赵氏的战车驰骋”是因为赵武经过两次冬季作战后,对他的战车进行了改革。现在的赵氏战车走轻便路线,缩减了车身的宽度,加大了车身的长度,另外,车身四周插满了盾牌和武器,车轴上装着长杆坚硬的三轮刺,驾车的战马身上也披了金属的铠甲,马额头上的一根长长的尖刺,使战马活像一匹独角兽。
    因为赵氏战车附加装备多,所以战车之间间距很大。而齐策先前建议用双彻行为一个攻击横排,这意味着晋军新军出战的正面是以两“卒。作为一个攻击方阵。这种布置加大了赵兵的攻击正面的宽度,但也使赵兵的攻击纵深不够。
    齐策排列出这种攻击阵型,是为了吓唬郑国的君主,他用宽大的正面告诉郑国人:我们的兵力很雄厚,后面后援不断,所以我们不担心攻击纵深不够我们是来跟你们拼命的,郑国人,你有胆不要逃,我们打个过瘾。
    晋军新军随着鼓点推进。在整个队伍前方,孤零零的行进着三辆战车:中间的战车上坐着赵武,他的右手是天下第二的潘党(右行),左手是猛士林虎与神箭手卫敏的搭配。
    等他们推进到离郑军不远的地方,郑国君主郑成公迟疑不定的询问身边的执政子罕:“对面的三辆战车上来的是什么人,怎么他们人人脸上都罩着青铜面甲,那面甲狰狞可怕,倒让人心中犯嘀咕
    子罕躬身回答:“君上,来的一定是赵武。我听说赵武年幼,长相文秀俊美,他担心上阵交锋被对手看不起,所以锻造了一个青铜面甲,每当上阵的时候就戴在脸上,防止对手看轻自己。
    我还听说赵氏盛行一种军中游戏,是用棍棒击打飞舞的石球,因为怕石球打伤脸部,所以游戏时,上场人员人人都喜欢在脸上戴上面甲,赵氏因此而盛行佩戴面甲。
    我还听说,自赵武戴上面甲后,其家族武士也有样学样,纷纷给自己铸造狰狞可怕的面甲,战时戴在脸上以混淆别人的视听,借此掩护自己的家主。我还约略听说,那个喜欢戴狼头面甲的是林胡人,就叫林虎,只是赵武右手的那位脸上戴巫鬼面具的人,不知道是何方神圣,他身材好魁梧啊
    子罕向郑君交代的功夫,赵武已在阵前停住了马车。郑成公看了看左右,招呼执政子罕:“我们也迎上去吧
    因为赵武带了侍从出阵,所以郑国国君出阵的时候也带足了护卫。双方战车前呼后拥在阵前接触,赵武停车躬身,向敌方国君施礼:“晋国外臣赵武问候郑君,我国国君命令赵武出击,以掩护全军撤退,赵武虽然年幼,却不“一国君的重托,等会儿交起年来,赵武定要冒犯了。请小引小在此处先致歉意。”
    按赵武的脾气,他见到郑国国君,应该先递上一块宝玉,而后从身边取出一壶美酒,再诚恳的请求郑国国君允许他获得俘虏郑国国君的权力,但这种狂妄的行为被齐策阻止了,齐策在他右手不停的小声提醒:“风度,注意风度。”
    郑国国君没有回答,执政子罕代替国君回答了晋国八正卿之一赵武的问候:“你我二人同样命运(同病也)。”
    子罕的意思是说:赵武奉命出击,以掩护晋国全军撤退,而郑国国君也同样奉命出击。以掩护楚军撤退,所以,战场上这对敌手是“同病相怜”的命运。既然大家都同病相怜了,那么,,嘿嘿,我的意思,你的明白?
    赵武却听不懂,他躬身请求:“请让我们开始吧。
    子罕苦笑了一下:“非得开始吗?”
    赵武笑了:“郑国还能经得起几次这样的讨伐?”
    说罢,赵武回车,子罕愣了。
    郑成公看出乎罕的犹豫,他态度坚决:“楚王为了寡君损失了一只眼睛,寡君绝不能背弃楚王。既然晋国人要战斗,那就战斗吧。”
    子罕原先对赵武说的话,是提醒对方:你我同病相怜,不妨走个过场。我们彼此站在弓箭射程之外,吼上几嗓子,而后相对列阵,坚持到日落,再各自撤退。也算是圆满的完成了彼此的任务,何必要闹得脸红脖子粗,兵刃相见呢?
    子罕这个建议被赵武断然拒绝,因为他已经很清楚的明白,晋国称霸的决心很坚定,郑国不屈服,那么这场战争还将继续下去。长痛不如短痛,与其让战争拖延到他这位小领主承受不起,还不如早早结束这场灾难。
    郑君回车了,子罕一步三回头往自己军阵中行进。看到子罕的动作,在赵武战车上的齐策悄声提醒:“主上,对面的郑国执政战斗意识不强,他频频四处张望,是在担心我们的援军。这次我们只要把声势做足,郑国人一定逃个爽快。”
    赵武撇了撇嘴,斜着眼睛看了看齐策:“你好歹也算是个著名的兵法家,遇到这样一支软柿子,不好好捏一捏,岂不辜负了兵法家的名声。”
    齐策好奇的打量了一下赵武,无所谓的说:“我一向以为主上爱惜士兵的生命,所以才出这种嘘声侗吓的计策,既然主上要打,那就打吧。”
    对面的郑成公回到自己的军营,他心神不安的登上巢车,观察对面晋国的动态,看到晋国士兵在原地跳跃不停,他转身询问子罕:“晋国士兵为什么站不住,他们原地跳个不停,莫非犯了什么病?”
    这个问题子罕也回答不出来,但如果郑国国君去询问赵武,或者任何一个赵氏私兵,没准这些赵氏私兵会老实的回答:“在热身赛前嘛,怎能不来个热身,运动一下胳膊腿。”
    过了一会儿,郑成公自言自语:“卑国的战车来回奔驰,又是怎么回事,啊,他们都跳下了战车。”
    子罕回答:“这是晋国军队在进行战前祈祷,他们要进攻了。”
    郑成公指着对面的军队,皱着眉头说:“奇怪,怎么晋国的彻头主将不在每彻的正中,反而位于彻行的最边上?”
    与此同时,晋国军队当中也有人发出相同的询问。在晋军中军,巢车上的齐国正卿崔抒、鲁国的仲孙蔑询问韩厥:“元帅,我认得两彻彻头的主将,那两个人不是跟随武子出阵的么?怎么他两人的战车都在彻行的最边上武子这是摆的什么阵型?”
    韩厥也不明白赵武想干什么,但他稳健的笑了笑,高深莫测的说:“诸位且看下去。”
    牛角号吹响了,声音沉闷,活像现在的超重低音喇叭,这声扣人心扉的闷响拖着长长的尾音,当尾音最后一个音符飘散在空气中后,紧接着又是两声短促的牛角号。最后一声牛角号刚刚结束,位于头排的魏氏甲士呐喊一声,半举起一人高的弧形盾,向前踏出一步,大地在此剪仿佛倾斜了一下,风云变色。
    鼓声响起,缓慢而有规律,每一声鼓响,都伴随着晋军的一声大喝,每次鼓响的间隙中,魏兵都举起盾牌向前推进一步。
    春秋时的盾牌因为要抵御战车的冲击,所以造的既高大又厚实,这种盾牌在现代称之为“塔盾”这种盾牌之大,即使向来高大魁梧的魏兵也只能一步一停的举着盾牌前进。
    然而,素来“好整以暇”的晋军如此缓慢的推进,却没有给人以懈怠懒散的感觉,相反,那种缓慢的推进如泰山压顶一般,带着不可阻挡的凝重;这种迟缓仿佛钝刀子割肉一样,长时间的折磨着郑军的神经,令他们不能呼吸,心脏狂跳。
    傲慢的晋国人带着大国士兵特有的骄傲,用猫戏老鼠的心情一步步缓慢逼近着郑国军儿…
    春秋时的战争进入到晋楚争霸的时候,战争的手段似乎陷入了平静。自从“曹创论战”之后,“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成了各国军队的共识,于是各国开始研究后发制人的战术。目前,这种战术似乎很成功,从而导致战争进程变得无限漫长郑国人这次也打算照搬。
    春秋时都是用战车交战,宽大米重的战车对道路状况要求很高,于是各国研究出先用屯车阻碍敌方战车突击,迫使敌方攻击部队不得不在箭雨下挑开屯车组成的堡垒,打开供战车驰骋的缝隙一这有点类似近代的堑壕战发明后,使得冲锋成为一场绞肉机之战。
    因为这种有效地防守反击战术发明,此后,各国诸侯作战时,谁先发动进攻,就不得不承受由此带来的重大损失。
    在此当中,各国也研究出种种突击办法,比如那陵之战中,魏骑凭借个人的勇猛冲击对方的防线;比如三邵的新军操练出一种波浪式的花样进攻方式,等等。
    但种释进攻方法,在屯车组成的阵线前,却像八广髅遇了堑壕一样,显得收效极微晋军士兵依旧走的不慌不忙,在头彻严密的塔盾盾墙之后,是两千韩氏弓兵组成的队伍,他们背着长弓,不停的将手放到身边的小炭炉上烘烤着,并灵活的活动着手指。在这些弓兵的身后,一左一右的尾随着两名身穿柳条甲的仆兵,左边的仆兵抱着装满箭的箭壶,右边的仆兵用长杆挑着炭火通红的小炭炉。
    “嗖”的一声。郑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