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科幻恐怖电子书 > 人心不蛊 >

第102部分

人心不蛊-第102部分

小说: 人心不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曼苏满寺在澜沧江东岸,座西朝东。从东到西,依次布置了寺门、引廊和佛殿。在佛殿东北侧有傣式佛塔。另一侧为戒堂。佛塔原在殿南,被戒堂遮档,后拆迁于现址,与戒堂、佛殿及寺门一起,构成一个极生动美丽的不对称均衡构图。寺门三间。屋顶两坡,中高边低,手法简单而体形丰富。
    佛殿平面矩形,与汉族佛殿以长向为正面不同,是以山墙即短边为正面。大殿中部覆两坡屋顶,四周包围单坡顶,总体构成为好似歇山顶地两段式屋顶。沿各条屋脊有密密排列的许多火焰形和卷叶形黄色琉璃装饰;正脊中央是一座小塔;脊端有鸱吻和孔雀形饰。殿内供奉大佛,座西向东,据说佛陀成道时是面向东方地。在柱子和横梁有称为金水的彩画。红底金色。图案多为植物和亭、塔等小建筑。
    穿梭在曼苏满寺里,迎面走来的都是很多的小孩子,他们大的不过十五六岁。小地也只有七八岁,穿着红色、黄色的僧服。耳朵里带着MP。一脸的笑容。
    南真紫鹭瞪大了眼睛看着从自己身边走过去的一对小和尚,然后吃惊看着身边的舒双翼说:“天啊。这里的和尚还不是一般的时尚啊,我看见他们还打了耳洞,还带着手机,还听着音乐,天啊,这样的和尚我也想做了。”
    舒双翼无奈的摇摇头:“你还真是想什么是什么,由于西双版纳佛教地广泛传布,傣族地区佛寺十分普遍。送小孩子入寺为僧是天经地义的事,尤其是在西双版纳地区。这个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家里地男孩到了七八岁几乎都要入寺去过僧侣生活,他们在那里学经识字,一般在寺庙里呆上个一年到五年就还俗回家。”
    南真紫鹭很是担心的看着舒双翼,“那么他们回来还能不能娶媳妇生孩子啊?”
    舒双翼哈哈大笑起来:“当然是可以地了,要是,不能地话,那不是要亏死了吗?”说着他合上了嘴角:“其实,你也不想想看,要是孩子都送到寺庙里当了和尚,回去还不让娶媳妇,这里不早就没有人了吗?”
    南真紫鹭点点头,笑着自己实在是有点笨:“这里我还从来没有来过,好多事情,我是真的觉得有些难以理解呢。”
    眼看着前面就已经是佛殿了,两个人自觉地不在说话。
    站在了佛殿的外面,两个人见外面摆了一排的鞋子,然后也跟着脱了鞋子,走了进去。看着里面的摆设,实在是和内地的大乘佛教是不一样。
    而端端正正的跪在佛殿前面的是几个女子,而中间有两个女子尤为的引人注意。因为从他们的背影看过去,这个二个人从发型到身材和穿着的品味几乎是长得一样的。
    南真紫鹭和舒双翼相互递了一个眼色,然后微笑了出来。
    就是她们了。
    傣族和佛教小知识的普及:
    注解一:小普哨,小普哨是傣族话,意思就是年轻的小姑娘。注解二: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也叫做“小乘教”,略称“小乘”,梵文音译“希那衍那”。今学术界沿用之,已无贬义。亦称“二乘”,及“声闻乘”、“缘觉乘”。其主要经典是后来在各部派中形成的经、律、论三藏。
    小乘佛教在中国曾相当流行,中国最早流行的禅数学以及此后的'田比'昙学、成实学、俱舍学等,均属小乘类。中国的律学和唐代创始的律宗,皆以小乘律本为依据。现小乘佛教主要流行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亚及东南亚各国,他们自称”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称号。中国云南上座部佛教,也属于这个系统。
    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内部由于对释迦牟尼所说的教义有不同的理解和阐发,先后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按照其教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形成时期地先后,可归纳为大乘和小乘两大基本派别。
    “乘”是梵文yann地贬称。而“大乘”则为该派对自己的褒誉。如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各国,所传为小乘系统佛教,但至今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地称号。现行一般佛教史著作中沿用“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等称谓,则并不寓有褒贬之意。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信仰修证和教理义学两个方面来考察。
    首先,从信仰修证方面来说,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扩大了成佛地范围。
    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为“自了汉”。大乘佛教则自称佛法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他认为,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历劫修行,以“摩诃般若”,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强调要适应世间,开大方便门,以引渡众生。
    其次,从教理义学方面来说,小乘佛教总的倾向是“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而大乘佛教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即同时否定法我的实在性。
    在乘佛教对“无法无我”地理论分析,又可以分为两大派:一为初期大乘佛教,这就是所谓的“中道观”。
    二为中期大乘佛教等等。
    佛教约在西汉末、东汉初传入我国,至东汉末,才开始有佛经的大量翻译。当时有两位著名的译经者,安世高和支娄迦谶。安译出大量小乘经典。支则译出大量大乘经典,在社会上都有相当地影响。因此,在我国。大小乘佛教几乎是同时传入。然而,就佛教以后在我国发展的情况看。主要是大乘佛教的发展。小乘佛教虽也出现过一些学派和学者,但没有得到进一步地发展,小乘佛教的各种经典、教理和戒律等只是备参考而已。
    大乘佛教在我国可以说得到了创造性地发展。东晋时期大乘空宗般若学受到当时玄学的影响,在社会上十分流行,对般若“性空说”的解释。有“六家七宗”之多。东晋名僧僧肇,著《物不迁论》、《不真空论》等评述了各家理论的得失,对以龙树为代表的大乘中观学派地思想作了通俗、准确的阐发。这一学派发展到隋代,形成了以吉藏为代表的“三论宗”的思想。除此之外,陈隋之际形成地”天台宗”和唐代中期创立的“华严宗”,则已不能简单地用原来印度大乘某派的说法予以框范了。因为在他们地理论中。吸收了大乘各学派的说法,以至中国道教、儒家等思想因素。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地佛教宗派了。当然。如果就“天台宗”以《妙法莲华经》为所依经典说,可以说空宗色彩稍多些。“华严宗”以《华严经》为所依经典。则可说有宗色彩稍多些。至于在唐代中期形成地“禅宗”、“净土宗”等宗派,则更是为印度佛教所未有,而完全是由中国佛教徒所独创的大乘佛教宗派。他们具有通俗、简明地教理,广泛的融合和适应性,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大乘密教也在中唐时期传入我国,以后主要在西藏、内蒙古等地区得到发展,流传至今。
    注解三: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亦称“大乘教”,略称“大乘”,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因自称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之此岸到达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故名。又贬称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为“小乘”,或“二乘”。传出印度本土的大乘佛教主要指中国佛教中的汉、藏两大系统。
    佛教派别。公元南真紫鹭世纪左右形成于印度,而后传播至中亚、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印尼以至斯里兰卡。它是北传佛教的主流。大乘思想根源于某些早期部派,但有许多理论创造,如不仅讲人无我,而且讲法无我;强调菩萨理想胜过阿罗汉,宣称人皆具菩提心可以成佛。大乘伦理中倡导慈悲一切众生,力主以功德回向他人等等。
    大乘佛教特征:大乘同样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
    作为预备功夫的理论,思索了存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其对最高体验的追求和修持实践可回溯至印度的瑜伽传统。这种禅定止观的修持目的在于排除分别心,达到无所见,体会不可言说的绝对境界。被称作般若智慧的理性活动是受到鼓励的,但它最终仍然是为了导向对空性的认知。
    大乘理论中的涅盘不仅仅是寂灭不生或超越轮回流转,它是佛的境界,故又可以称法身、佛性、真如等,即我们所谓的绝对者或本然之体。涅盘是无所不知的存在,按佛教的说法。它不是某种世间地知识,而是明净的心识之体,它反映世间一切生灭而本无的诸相却不为其所染。这种状态也就是密教中修持者在本心中去寻求地空。通过观想。修习者可以有无量诸佛现前,因为空是一切缘生相有者之母。秘密咒术和陀罗尼一类的经典被合法地吸收到大乘中来。
    大乘佛教地基本教义:佛陀在大乘佛教中已经神化并形成泛指的多数,例如佛的品格同样可见于大日如来、阿佛、宝生佛、阿弥陀佛等等。有的佛被认为是某种新教义和仪式的揭示者。阿弥陀佛是净土信仰地中心,融合了印度和伊朗的宗教观念;焰光佛是乔答摩之前舒双翼香椿叔佛之首,反映了伊朗和中亚古国的神王观念。大乘发展伴随着《譬喻经》和《出曜经》等的流行,该类经典认为佛陀教说不是唯一的一种而应有不同层次。因为信众的根器与宿业本来就不一样。乔答摩也不再是历史上的释迦族圣人,而是出世间的佛了。
    菩萨是大乘佛教的理想,其基本前提是发菩提心,立誓愿要为众生利益不入涅盘,履行艰苦地十波罗蜜修行而历经十地。前六地仍属初发意的预备阶段,七地以上虽有缺陷,但已具佛性而不退转,第十地则至于来生成佛的候补阶次了。
    佛地三身学说是大乘学说的主要论题。三身为变化身、受用身、自性身。变化身指佛陀为度脱众生,随应显化之身;受用身指佛陀修行所得能享法乐并给十地菩萨示现功德之身;自性身即是作本体之法身。法身已见于较早地《法华经》。
    许多大乘经典都说佛有无量之多。但一致承认其本质为同一地法身。佛同无为法是同一的,从而与菩提与涅盘也就没有差别。大乘佛教最初地经典被认为是释迦牟尼佛或别的佛为天人讲述的。有资格听闻这些经典的是声闻及菩萨二众。经典本身的神秘性,同时也是晚出性质被说成是保留在雪山或龙宫。而等到机缘成熟时才向人们显示,为此。它的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
    大乘佛教的宗派与主张:大乘佛教派别包括中观派、瑜伽行派等。以及别的一些或以经典为宗依,或以修持主张为差别形成的宗派。如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三论宗、禅宗等,它们代表了大乘思想从印度向中国和日本传播的千余年间的演化结果。
    中观派的思想依据在般若经类中,其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为龙树及提婆等。依据他们的论著,以后形成了中国的三论宗。龙树的《中论》,在从缘起而显示相待性相对性,从不生不灭之八不而肯定空性与中道;从世俗与胜义二谛来看待缘起、空、假,从而得出中道正观。中观思想对于天台、华严、禅宗都有所影响。
    在印度,中观思想刺激了瑜伽行派的产生。无著、世亲等将《楞伽经》等的思想系统化。其学说可概括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它描述世界的虚幻性及本体真实性用三性三无性的理论;认为解脱过程无非转染成净,转识成智。主张通过修习瑜伽功夫而培养正智。瑜伽行派的特征是瑜伽观想和琐细的心理分析。
    在中国及日本这一学说通常称唯识宗或法相宗。真谛译出《摄大乘论》为瑜伽行哲学流通之始,玄奘师徒是中国以及日本法相宗的创立人。玄奘的学术渊源可回溯至那烂陀寺的护法一系。华严宗的思想根源在印度,但宗派成立是中国才有的。该宗成立的依据是《华严经》,该经主旨是说大日如来为世间万法本源,一微尘一刹那均同全体和永恒是同一的圆融的。由此引出华严宗的宇宙论及世界观——法界缘起,以及一整套关于顿悟的信解行证理论。
    华严宗在中国的思想前导是依于《十地经论》的地论学派。天台宗也是佛教在中国和日本发展的产物,但其思想可以追溯到印度经典《法华经》。该经由鸠摩罗什译出并由慧文慧思加以发挥,但该宗真正的创立者是在天台山传教的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