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我做许仙的日子 >

第239部分

我做许仙的日子-第239部分

小说: 我做许仙的日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如他魏国公,可以上朝,同样也可以不上,但是今天他为什么上朝?还不是听说许仙回来了。
许仙是什么人,他自然是知道的。当他看到许仙的样子,自然就更加肯定了。“王爷,想我苦修数载一无所获,还请王爷指点我修真之术。”
当年老朱不是不想学,而是其身份之下,有点儿拉不下脸,当他准备拉下脸之后,许仙又不在了。
所以有这么一出,这大明上上下下多有习练真之术的。这魏国公也是其中之—。
“哦?你修真?你修的是什么?”许仙好奇问道。
魏国公听了,立即高兴道:“依人为创编之功法套路,依式而动。古之八段锦,今之流行推广的各家功法套路是也。”
“打来我看。”
“是。”这样的要求,魏国公是求之不得的,自然不会拒绝。立即—招—式打了起来。打完立即问道:“我学的可对?请王爷指点。”
许仙笑了,说:“许多人修真,东究西参,今朝学此套路,明rì炼彼功法,以博学多家为炫耀,诚为可笑也。套路如套,有为所造,如不跳出,时光空耗。似这种修法,就如同读书,这家小学转到那家小学,如不猛醒,升学恐难望也。”
他自然是想笑的。不管什么人,如果学猫儿的动作,都是好笑的。许仙不知道这是不是他家那只笨猫传下的法门,只不过猫儿打拳,虎口向下,那是猫天生那个长就那个样子。可是人若也那个样子打拳,就有点儿好笑了。
想到这儿,许仙才发觉是真的好久没有见猫了,也不知道她过的好不好?
魏国公仔细品味许仙的话,哪怕许仙都说过了,他还是要问。“我听说有神动而修者,又言灵动而修者,此法静极生动,识神静寂,元xìng调动,而形体自动,其动受元神所指挥,不以主观意志为动念,千姿百态,顺应自然,乍看杂乱,实则有规。其功效较之有为编排之法优胜一筹。道法自然。此法颇合自然之旨趣,但此法宜先攒簇五行,和合四象,调和体内之yīn阳,避免所出之神yīn气过重,易被魔控而入歧途。如能真知其理其法,此乃一上乘法门。动而修真者,实乃炼形化jīng,使谷化jīng,祛病除疾,疏经通络,补漏健形之,属于炼丹法中的起手‘清地平基’法也。”
显然,这好容易抓住许仙一把,他是绝对要把自己知道的全都问过,不然岂不是浪费了自家的机缘?
“神动而修者,此乃‘清地平基’之捷法。人生处世,深受七情六yù之困扰,八邪病痛之侵蚀,脏腑受损,经络阻滞。男子十六岁一过,半yīn半阳之态被打破,上耗其xìng,下耗其命,元神、元气、元jīng被天地万物所夺,此乃常情。然修真者把握yīn阳,形神兼修、xìng命双修。修形必增寿,‘返老还童有妙方,重寿则需只病通脉’。以动完成此步则速,以静完成此步则缓……”这是关键,不得不问。增寿长生,不问才是傻子。
………………………………………………………………………
真是郁闷!人家休假,我生病。几乎年年如此,搞得哪儿也去不了。1号吃感冒药,至今未好。看来还是得去上医院挨宰了。以前一片五分钱的安乃近就好,现在没有几百元,医院都不放人。唉!

第365章、修真者的选择

“这个也是你在修炼的?”许仙问。
修真不过一动—静而已。静而修者,起始即静坐收心放心,炼己采药炼用,如得真诀,其成功一样有望。但费时较久而已,以静修入道香,xìng光易得,命火难求,特别是年龄稍长和身患陈疾者。
动静兼修,此法较前叙之单一修法更完善,更合道之法则。动静兼修之法,掌握了神形兼修,xìng命双修之总旨。由静而动,再由动而静,即得整修和兼修之真趣,外动内静,内动外静,动和静只是相对而言,此乃自然法则。例如灵动前的入静,形静而神动,继而形动则神静,特别是识神知而不守。灵动完毕后上坐存想,则是外静而内动。动静兼修,较之纯以动而修者或纯以静而修者为佳,其功效明显,其费时较短。智者修真,应选动静双修之法。人无后天之强健体质,焉有先天之jīng气?没有金刚之体魄,如何修炼证仙之婴儿?此理易明也。
虽然徐耀祖没有动静兼修,但是他所说的也是极上乘的法门。去病气通经络,有为套路功法极难面面俱到、主次分明、先后有序,俗云:“有为般般假,无为处处真。”所以,动修仍以神动而修者为上佳之选。神动顺应自然之法则,其理深奥,其动真实,其调准确,其序井然,其效迅速。而且其动中有静,先天元神和后天识神同步协调而炼,起始已握xìng命双修之门匙。诸同道可自行体悟。已有自发动经历者,体会余之教当有所收获,如再得吾之八脉神修金丹诀。则更能顺水行舟,早登明心见xìng之阶梯。
讲的便是动之上乘。这样的上乘的法门,别的不好说,修炼有成,得一“仙”字,绝非难事。这当然引起许仙的兴趣。大明朝了,怎么还会有这样上乘的法门?
徐耀祖说:“这非我修习的。乃是听说来的。”说起来很是可惜,他是偶然从—官员口中听到的。
那个官儿说了好多,他也是听的如痴如醉。但是就因为听的太入迷了。等清醒过来,有心找人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人了。
看着他一副可惜的样子,许仙笑了。这时候。“王爷。十余载未见。音容依旧。”
来人一身官袍,面目瘦削,有点儿后世高考生的味道。不是齐泰,还能是何人。
“你有什么事吗?”许仙问他。
他说:“下官设家宴,yù请王爷赴宴……”
“齐大人,没有看到本国公正与王爷说话吗?”徐耀祖很不高兴。如果是朱元璋的洪武朝,他是不会这么得罪文官的,但是建文朝。他早看不过去了。
这些文官是什么都管,什么又都管不好。别的不说。单单这削藩领军者,派的都是什么人是。
是,太祖皇帝是杀了不少人。但是太祖后期也已经悔悟了,不是还留下了郭英、耿炳文,一帮人。
那郭英与兄郭兴从太祖起兵,甚见亲信,令值宿帐中,呼为郭四。跟随太祖克滁、和、采石、太平,战鄱阳湖,征武昌,克淮安、安丰,皆有功,遂进指挥佥事。从大将军徐达定中原,又从常遇chūn定山西,取关中,克定西,晋河南都指挥使。1380年(洪武13年),升前军都督府佥事,又以从傅友德征云南有功,1384年(洪武17年)封武定侯。身历大小百余战,伤痕遍体,未尝以疾辞。又因宁妃是他的同胞姐妹,因而备受太祖恩宠,诸功臣莫敢望。
耿炳文管军总管耿君用之子,官至大将军,以功封长兴侯。耿炳文屡败张士诚军,跟随大将徐达、常遇chūn等攻下汴梁、攻占大同,攻克晋冀、征讨陕西,打败李思齐、张思道。
这些人都是—生难尝败绩的忠臣良将,可是朝庭却不信任人家,偏听偏信,派一些从未打过仗的年轻人领军。
别人不说,他徐耀祖便觉得这是弄险。更过份的是他们削藩就削藩,可是全用的是黄子澄、齐泰弄险的手段。
朱允文即皇帝位后,建文帝依赖齐泰、黄子澄等人,将削藩付诸实际行动。建文帝削藩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周王朱橚。建文帝密令李景隆以北上备边的名义兵临开封,趁周王毫无准备之际突然将其抓捕,送至京师。建文帝将周王谪遣到“烟瘴之地”的云南蒙化,后又把他召回京师禁锢起来。为什么首先选择周王呢?周王朱橚,朱元璋的第五子,洪武十一年(1378)封周王,十四年(1381)就藩开封。这次削周王名义上是因为周王次子告发他“异谋”,其实还有另外一层原因。藩王中以燕王朱棣实力最强、野心最大,建文帝一直以燕王朱棣为最大的对手,这次削藩的周王是燕王的同母弟,二人皆为妃所生(在此问题上有异议),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建文帝先废周王,有去燕王手足的用意。随后,建文帝又先后废湘王、齐王、代王、岷王等四王,目标直指燕王朱棣。
在削藩问题上,朝臣本来有着不同的意见。以前军都督府左断事高巍和户部侍郎卓敬为代表的一些大臣主张采用汉代“推恩”的办法曲线削藩。他们建议建文帝把藩王的权力分封给藩王所有子孙而不仅仅是嫡长子一人,而且要异地分封,这样藩王的权力就会逐渐削弱,不会再威胁到朝廷。卓敬更是建议建文帝立即将燕王迁封到南昌,既维护了亲情,又削弱了他的力量。建文帝认为很好,却没有去实行。以齐泰、黄子澄为首的大臣坚决主张削藩,但在具体削藩策略上有所不同。黄子澄认为燕王实力强大,应该先削弱小的周、齐、代诸王。去燕王的羽翼,待时机成熟再削燕王。齐泰则主张擒贼先擒王,只要先铲除燕王。其他诸王自然无力反抗了。可惜的是,建文帝听取了书生黄子澄的意见。建文帝并未意识到他的行动实际上已经打草惊蛇……
不,说打草惊蛇已经简单了。五个藩王圈到京中,还弄死一个。虽说已经令其儿子受了王位,但是朱棣又不是傻子。这摆明要对付他,他会不反抗?
虽说你是嫡子长孙,但是你已经摆出了—幅赶尽杀绝的架式。就是没有赶尽杀绝,也是要收回自己叔叔的土地与财势,他们会任你宰割?
徐耀祖不这么想。不要看朱允文祭出了朝庭的威严。但是不要忘了他们这些随朱元璋打天下的人马可并不是什么世家子,正统什么的……在他们这帮草根革命者看来,也就是那么回事?与他们当年乡下,长子长房强抢分给其他房的土地。没有多大的区别。
对他们这帮勋贵来说。实在是喜欢不上建文朝的文官。说公一点儿,就是先皇刚过世,你们这帮小人便鼓惑皇帝杀人家的儿子,削人家的藩位。
大明的王爷真就是这么罪大恶极吗?
绝对不是。也不看看人老朱把自己儿子封的是什么地方?不是东北,便是西北这样的国防边疆。
而且这是大明初期,不是后世的辽东辽北。就是běi jīng那地方,这时候也是乡下。
蒙元统治虽不过百年,但是他们对北人的杀戮。绝对不是闹着玩的。蒙元退走,这北方留下的汉人口有—百万吗?如果有。人老朱也不必移民了。
就这么个地方。要人口没人口,要钱粮没钱粮,你朱允文至于吗?你们这群文官们又至于吗?这大明根本与汉时不同。
不说别的,如果不是朱棣迁都北平,这后世的běi jīng也就是个地方小土城子了。
今天的běi jīng拥有上千万人口,无数的高楼大厦,是我们国家的首都,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源自于朱棣的一个决定。
北平为元朝之故都,亦是元末群雄争斗的主要战场,因此在经过战乱之后,人口势必减少,所以必须透过大量移民以实之,其移徙人口除来自塞北沙漠和山后之外,还有山西。洪武三年(西元1370),郑州知州苏琦召流民垦荒之计为太祖所接受,於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移民措施就此展开。移入地区为北平、北平以南、河南的北部,和山东的西部。
洪武时代的北平,其辖境相当於今之河北省的大部分,以及běi jīng市和天津市。北平的山后地区则是指今河北宣化至辽宁辽阳之地。
北平府即元代的大都路,也是元大都之所在地。洪武二年(1939),由於战乱因素,整个北平府城乡几乎成为旷野,据史料记载:北平地区各府的移民来源中,北平府的山后移民约30。3万人,永平府的山后移民约为3万人;河间府的移民来源则包括山后移民10万人、山西移民5万人、山东移民3万人;保定府的移民来源包括山后移民4万人、山西移民3万人;广平府及大名府的山西移民约26。5万人。
在洪武时期,北平地区所有外来的民籍移民中,以来自山后的移民最多,主要分布在北平的北部诸府。次则为来自山西的移民,主要分布在南部的广平和大名两府。山东移民仅在河间府有所分布。归纳言之,山后移民迁入北平府以南的约为14万,迁往河间府地为10万左右,迁往保定府约为4万人,其他的移mín zhǔ要应来自山西。
也就是说整个北平府的移民人口约为58。2万人,记住这是一个府的,不是单单北平的。当时北平市的人口,十万都没有。所以才会有后来的永乐元年(1403)三月,蒙古军队进攻辽东,大肆抢掠了一通,当地的都指挥沈永是个无能之辈,即无法抵御,又不及时向领导汇报,朱棣听说此事,大为恼火,立刻杀掉了沈永,并召集大臣。
这便是人口的力量,没有人口,什么都是假的。而老朱给自己孙子留下的又是什么呢?
明初是在元末天下大乱的烂摊子上进行生产恢复的,到朱元璋洪武末年。人口已经达到6千万,这已经达到封建社会前期最高峰值(分别出现在西汉和唐朝),可唐朝在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