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时刻准备着 >

第3部分

时刻准备着-第3部分

小说: 时刻准备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街上的人不多,节日的气氛依稀存在。晃晃悠悠40分钟,到了中央电视台东门。我拎着不多的行李,风尘仆仆地来到东门传达室,傻傻地递上军人证和兰州军区战斗歌舞团的工作证,对值班阿姨说:“我去文艺部找人。”

观众联名建议写自传 朱军出书表达人生感悟
昨天下午,央视主持人朱军宣布自己将于9月中旬推出自传,并解释出书原因是曾经有几十名观众到《艺术人生》栏目组联名建议他出自传。  朱军说:“今年5月份的一天,单位领导打电话告诉我‘出事了’,说四五十人来《艺术人生》,想找我谈谈。我以为要揍我呢,结果得知是观众们自发组织并联名签字,强烈要求我出本自传庆祝自己的40岁生日。”朱军表示,很多观众写信要求他出书他都没理会,   因为他一直不想多说自己,希望观众对他的了解越少越好,这样观众看节目会很纯粹,能尽可能地多关注嘉宾。“但是,在开始时拒绝大家属于谦虚,之后还可称为内敛,到了现在、呼声这么高的时候如果再拒绝,那就是完全不够意思、不尊重大家了。”朱军表示,其实他一直有话可说,而且都是实话。“在北京生活已经10年了,有一些感悟能够跟大家分享。所以我很快就写出来了,都是心里最想表达的东西。”朱军称书名目前还未定,“即使定了名,正式出版前也是打死不能说。”(王铮)

出新书啥短都敢揭 朱军自曝曾经故意装嫩(图)
据华商报报道,央视名嘴出书不是稀罕事,如今朱军也未能免俗,搭上了名人出书这趟车。据说凡是上过《艺术人生》节目的明星就没有一个不被他给“煽”下了眼泪,他在新书中继续煽情,还自曝不少缺点,说自己平时太过注重形象,在刚进入央视和亚宁一起主持节目时还装过嫩。  据朱军介绍,他之所以出书是因为有四五十个观众的强烈要求,这些观众要求他在四十岁生日到来之际写本书纪念一下。他原先不想多说自己,可这么多观众的强烈要求让他觉得要是还不写的话就太不够意思了。  记者从长江文艺出版社了解到,为了防盗版,现在书名还不便透露。在朱军的新书中,写的主要是自己这么多年的发展历程,以及生活手记。在书中他介绍了自己在部队时,以及到北京这10年的发展情况,写了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子,还有一些在做《艺术人生》节目时,所了解到的名人,比如冯小刚在录制节目时突然昏倒,朱军就此写了一篇中年人应该关心自己的身体的手记。  除了讲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情况,朱军还给自己揭“短”,刚到北京他曾站在中央电视台门前4天,结果连大门也没能进去。他那时的“小心思”是自己在10年内能拥有一辆奥拓车。在刚刚跟亚宁一起主持节目的时候,因为亚宁比自己小,还装过嫩;因为自己是从小地方来的,怕被别人看扁,特别注意自己的形象和别人的看法等等。  据了解,朱军的新书将在9月初发行,朱军将在全国举行签名售书活动,兰州是第一站,西安是第二站。(刘哲)

写书没拿自己当名人 朱军自传谈“艺术人生”
  
  
  记录40年生活历程呈现《艺术人生》幕后故事  40岁的朱军仍有着健康男孩般的心态。记者徐万涛摄昨日,记者从长江文艺出版社获悉,央视《艺术人生》主持人朱军即将推出个人传记,畅忆“艺术人生”。据出版人金丽虹、黎波介绍,朱军的这本传记约26万字,同时发表照片100多张。本月26日这本书将与读者见面,国庆期间在全国全面上市。出版人表示,为防止盗版,目前书名暂不公布。自传:“我写书时没有当自己是名人”据悉,朱军传记目前已在各地媒体开始连载,并且引起不少读者的关注。书中朱军写了11年前,杨澜不经意间的一个提议,让当时还在兰州工作的他,有了“进军”中央电视台的愿望;进而,他从地下室开始“北漂”生活,从为央视剧组打饭开始,见到合作过的导演高立民,获得了走进央视的机会,最终走上《艺术人生》的主持台;昨日,朱军在新书媒体见面会上表示:“我写这本书时没有当自己是名人,非要给大家写什么特别轰动的事,我写的是自己对昨天的反思和情感涌动。”记者看到,全书没有描写惊心动魄的拼搏历程,而是展示了一个兰州军区的相声演员,如何从小事做起,固执甚至“愚讷”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央视主持人:“负面新闻有些可能是误会”谈到自己出书的原因,朱军表示,多年来,他一直觉得文字比影像更能实在地记录人的经历和感受,这本书是他送给自己的40岁礼物。另外,他说,一直有观众打电话、写信让他在节目里谈谈自己的经历,也算是给观众一个交代。据朱军透露,写作中最让他动情的是回忆父母的一段,他说:“回过头想小时候成长的点滴,父母在世时候给过我的爱,我是掉着眼泪写完的。”朱军这部传记呈现了他勤奋、朴实的形象,朱军表示,他没有刻意塑造自己的什么形象,这是真实的自己。有记者问,他如何看待近段时间央视主持人频频出现的负面新闻,朱军表示,央视对主持人的要求一向严格,有些问题可能是误会。《艺术人生》:“我37年人生的出口”《艺术人生》是朱军主持生涯重要的一笔,也是这部传记的重要内容之一。据介绍,传记中向观众呈现了许多期节目的幕后故事。朱军认为,《艺术人生》对他意味着真正的成功,他说:“37岁时主持《艺术人生》,我找到了自己37年人生的出口,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主持人,让大家认识了一个立体的朱军。”朱军表示,自己的美好愿望是到80岁的时候还能坐在《艺术人生》的主持席上,但他也坦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东西固定下来,“我一直在努力,但我也不知道能走多远。”(记者 术术)

新书终于出炉 朱军“时刻准备着”与读者见面
央视名嘴朱军的新书终于以《时刻准备着》为书名出炉了。10月6日,朱军将携新作在地坛书市、西单图书大厦分别与读者见面。  朱军坚持选用《时刻准备着》这样一个看上去很“正”又很“嘎”的名字,是因为他觉得长期以来,面对命运的种种变化,自己的状态始终是“时刻准备着”,而机遇都是在积极“准备”中光顾的。在书中朱军毫不掩饰地揭自己的短:猴年春节晚会面对数亿观众的“重大”口误;“飞跃黄河”直播时观众的尖锐批评;与《无间道》大侠过招时网友们铺天盖地的评判等等,同时也直率地谈了自己的想法。(李瑛)

在兰州“触电”,电到了我一根麻木的神经(1)
到中央电视台之前,我是兰州军区战斗歌舞团的相声演员,兼任团里的节目主持人。当时主持人在舞台上还有一个更贴切的称呼:报幕员。常年相声的基本功,绕口令,贯口的功夫,使我当个报幕员还是游刃有余。由于我是部队老兵,形象还算一身正气,嗓音尚属浑厚,是八十年代比较标准的部队文艺工作者形象,所以在“兰战”稳步发展。  当时在部队生活比较简单,有那种单纯的快乐。我和谭梅也建立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干柴细米,不漏的房屋,加上娇妻的陪伴,日子也还悠然自得。由于我和谭梅都在部队文工团工作,我们并没有感受到过多的生活压力,我有300元左右的工资,两个人加起来月收入有500多元。  那时我在兰州已小有名气,经常被邀请主持一些社会活动,所以常有些“外快”补贴。团里吃饭免费,给演员发饭票,吃不了可以换成钱。那时,还不懂理财,不像现在的小两口,供房供车,还银行贷款。我们那时侯不用,再加上部队文艺工作者处处受到大家尊敬,所以对自家的小富即安,十分知足。在我生活的城市,我拥有的一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忙的日子我就骑着我的摩托车,带着谭梅到兰州最美丽的滨河路上兜风。  其实,我是个野心不大的人,如果没有命运的垂青,机缘的巧合,我设想自己的今天应该就是住在兰州一幢比较普通的居民楼中,可能会有一个快上初中的孩子,没准正希冀着买辆家庭轿车或供着一套新的房子。其实想想,大多数人都这样过着恬静、淡然的日子,至今我也不认为这样的人生碌碌无为,只不过有些时候,人生是可以在一个不经意的决定中改变。  1989年的元旦,甘肃电视台筹备一台军民“双拥”晚会,节目除本台主持人外,还要从部队文艺团体中挑选一个主持人。说是主持人,不过是报幕员换个体面说法而已。当时的甘肃电视台文艺部主任纪天智亲自为晚会挑人。于是,凡在部队文艺团体里的“报幕员”都纷纷被叫来面试。  那时电视对于我来讲,与“电视机”基本上属于一个概念。至于电视节目制作的过程,我和为数众多的观众一样充满神秘和好奇。到了电视台,一切都觉得新鲜,也对那些忙碌的编辑记者从心底里羡慕和敬重。导演跟我聊了几句家常话,就让我回去了。当时觉得电视台办事效率真高,来了就直奔主题说事,说完就走人。那次对电视根本没来得及产生兴趣,权当是组织上交给的任务。唯一想到的是要真的上了电视,朋友们在家里就能看见我,多有意思!但是,出门后回家,很快就把这件事情忘了,继续以往的生活。  几天后,我因为感冒发烧,在家休息。迷迷糊糊中接到“兰战”领导的电话,通知我到电视台商量节目的事。浑身酸软的我只好带病前往,当时只有一个单纯的想法: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到了电视台,我仍在药力作用下昏昏沉沉,隐约听见领导让我当这台晚会的主持人,而且录制时间近在眼前。这无疑是军令如山,没有后路可退。  于是,我一口气打了八支柴胡,吃了一大把各种感冒退烧药,就踉踉跄跄去了录制晚会的礼堂。与导演交流了一阵之后,刹那间台上灯火通明,一股灯光热气扑面而来,对这些我并不陌生,只是觉得舞台上的灯光比平时亮许多。  不知道为什么,就在一瞬间,我忽然感到精神大振,病也好了,人也变得特别兴奋。下了台依然亢奋不已,直到晚会录制完毕,我一直兴致昂然,这是我从来没有过的感觉。  现在我常和朋友开玩笑说,要不是发烧烧糊涂了,还真干不了这行!那次以后我才知道,一个两小时的晚会,录制成电视得多出好几倍的时间。当时因为发烧迷糊,也忘记了紧张,录制地点又在一个我熟悉的剧场,和平时演出并无大异,只是多了很多摄像机,但是它们离我很远,基本上与我不发生关系。于是,这第一次触电的经历在我看来也没有什么传奇,只是带病坚持工作之类的表扬不绝于耳。唯一留下的就是那种久久不能平静的兴奋。

在兰州“触电”,电到了我一根麻木的神经(2)
那次在甘肃台“双拥”晚会之后,我新奇地发现,当我走在大街上,竟然有不认识的人指着我说:这不是电视里的那个人吗?我惊愕地看着说话的人,人家说说就走了,我却琢磨很久,甚至有了瞬间的得意,那种感觉和立功受奖不一样,是一种从小到大都没有感受过的兴奋。直到今天,我都觉得那种感觉无法细致描述。现在想想,其实人都需要被鼓励,被承认,电视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的这种特殊感受。  回到家,我端详着家里的电视机,方方的一个大黑匣子,居然可以给人带来如此激动!我这才对电视节目主持人有了清晰的概念和瞬间的梦想。  记得毛阿敏在《艺术人生》节目中回忆,她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唱完了乔羽老师那首《思念》之后,在回上海的飞机上大家指着她说,你不就是昨天晚上唱歌的毛阿敏吗?讲起这段时她非常兴奋,“我好荣幸,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注意过我。”那一刻让她有了梦想,梦想真厉害,它可以改变人的一生。  我站在街角那一瞬间也开始有了梦想,有了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在那个相对简单一些的年代中,我还不会想到今后可能的那些名利,但是被人注意、被人知道,是所有成长中的年轻人的向往。我忽然有了这种兴奋,并且有了之后就很难泯灭。
原地不动,5年。你就没有太大发展了!
杨澜说:“朱军,你主持得挺好,你应该走出去试试,要是原地不动的话,五年,也就是五年,你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发展了。”  1993年6月21日,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天。  当时甘肃省电视台正在筹备庆祝党的生日晚会,这是省台重大事情,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我在当地也算“脸熟”主持人,因此选定由我来担任晚会主持。而这次晚会,对我来说有着非同一般意义的是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