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时刻准备着 >

第9部分

时刻准备着-第9部分

小说: 时刻准备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意味着我和谭梅见面的时间又会缩短很多。  那天上午,我向台里请了假,早早来到谭梅她们住的空军指挥学院招待所。说来也巧,上午10点10分正好是《东西南北中》重播的时间,我到了驻地先没找谭梅,径直来到了刘部长的房间。刘部长对我的突然出现深感惊讶,这么久没有见面,忽然出现在北京。寒暄之后,我打开电视机,不一会儿,片头闪过,我的影像出现在屏幕上。刘部长惊讶地睁大眼睛:“朱军,你?这是怎么回事?”  我没有说话,节目播出了20分钟。我一语双关,斗胆问刘部长:“您觉得行吗?”。  刘部长仔细地看看台标,CCTV…1,又回身看看我,将信将疑。我怕惹恼领导,于是寻章摘句拣好听地说,把自己来中央电视台实习的事情,谈了个大概轮廓,然后非常委婉地说出了我的耽心。  刘部长是个老军人,性格刚直,说话不拐弯,看看电视又看看我,似乎全明白了,然后坚定严肃地说了一句让我终身难忘的话:“朱军同志,你要好好在中央电视台实践,而且要把它当成兰州军区交给你的任务来完成。懂了吗?”  一语惊人!早知道刘部长开明通达,但这样地痛快淋漓是我万没想到的!“谢谢首长!”我便装,敬了一个军礼。  “别在我这里晃悠了,下午我们就走了,找谭梅亲热去吧!”刘部长善解人意他把我“轰”  了出去。  从刘部长那里走出来,如同吃下定心丸,气定神闲。只有当过兵的人才能理解我那时的心情。从入伍的那一刻,我就懂得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父亲是老兵,从小严格的家教绝对不允许我违抗组织。假如团里一纸命令让我回兰州,别说是中央电视台,就是上月球我也不敢。我是军人,我可以追逐梦想,但是我必须服从命令,我没的选择。刘部长命令我“好好在中央电视台实践”,就像小时候有一回生病,医生没给开苦药,竟然让我“连吃三根冰棍”  !我一听,什么病都好了。  眼下,刘部长又命令我“和谭梅亲热去”。哈!这就叫时来运转吧!匆匆见了见谭梅,很久没见,彼此都瘦了。房间里人来人往,两人只好客气地互相问候一番,紧接着就得出发去火车站。我拿着她们好几个女同志的行李,将她们一直送到车站。我俩都有一肚子话想说,想给她讲讲在北京遇到的人,听她说说家里的事,一切都没有时间,没有机会,只能在她和同车的女伴们嬉戏玩笑的瞬间,交换一下会意的眼神,默默地思念和鼓励。  拥挤的站台,熙熙攘攘的人群,我悄悄嘱咐一个熟悉的战友,车开了帮我照顾梅梅。一阵忙碌之后,安顿了下来,车还没有开,我们隔着厚厚的窗户对望。这三个月,我知道她和我一起承受着很多,而以后还要承受更多。尽管我今天得到了一个有分量的默许,未来对我仍旧是个谜

就当是兰州军区交给你的任务(3)
我望着车窗中熟悉的面庞,一时间强忍着哽咽,刚刚经历了重逢喜悦,马上又要面对离别之忧,而且还有一个只有我俩知道的心事,一直不敢提起。那天,1994年4月26日,正好是我30岁的生日,真正的“而立”,老天给我的生日礼物仿佛是一颗希望的种子,充满了悬念,似乎只有耐心地耕耘,假以时日的培植,才有收获的可能,可是谁又能知道它将会经历怎样的风雨?  我必须先走,不等车开,不等自己的眼泪流出来……  我扭头就走,没有人陪伴的生日,没有蛋糕和蜡烛,我在心底里默默许给了她和自己一个美好的未来……  后来,听朋友说,火车开动的刹那,谭梅号啕大哭。

走到一起来(1)
《东西南北中》在1994年经历了一段非常“火爆”的日子。由于那个时候,节目少,它别开生面地脱颖而出。当时没有详细收视率的统计,但是它的那首主题歌《走到一起来》早已家喻户晓。长期担任主持人,北京的观众竟然也偶尔会认出我,只是还记不住我的名字,我经常被人这么称呼:你不是那个什么军吗?或者见我面张口就唱:“走到一起来……”每当这时,我都特别高兴,观众记忆是对主持人最好的肯定,我太需要鼓励和肯定去不断浇灌我的信心。  我一边解决各种棘手的问题,一边认真钻研主持的各种技巧。兰州团里几次给我警告提示,甘肃电视台也不断催促我。但我决心已定,选择“不归路”,只有孤注一掷地向前行!除了软磨硬泡地和团里拖着,没有其他办法。如果选择退伍转业,中央电视台的门槛又何其容易进入?当时,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我努力,我让观众都认识我,都喜欢我,我相信中央电视台是公平的,中央电视台会接纳观众喜欢的主持人。我孜孜不倦地努力,争取让自己的每一期节目都精彩。  我跟着《东西南北中》剧组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我精神压力很大,不像现在的年轻人,可以放开手脚,毫无顾忌。我知道,我首先是男人,我要对得起自己的承诺,我得照应在家乡年事已高的父母;第二我是军人,我得服从命令,我甚至还有保家卫国的重任;第三我才是主持人,假如有一天前两个中任何一个出现问题,我都必须放弃第三条。我做梦都怕发生这样的事。  我一边故镇静,一边踅摸屋里有没有穿军装的人,拿眼瞟着桌上有没有“兰州军区”之类牛皮纸信封。心里那个忐忑不安呀,活像个逃兵!1994年9月24日,我跟随《东西南北中》到湖北石堰的中国“二汽”录制一期特别节目。头天我们乘火车到了石堰,刚下车,还没来得及舒展一下筋骨,当地来接我们的人就着急地说:“朱军,我们今天一大早接到了你们台里的电话,叫你马上回北京。一会就有一趟回北京的车,你不用出站,我们把票给你买好了。”  说着,递过来一张“石堰——北京”的车票。  节目怎么办?随行的导演也觉得纳闷。台里的指示是,这期节目暂时换人,朱军马上回来。  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对面停着的火车就是回去的火车,我跨过铁轨直接上了车,满腹疑虑和担心。当时没有手机,又无法打长途,再说我打给谁呢?从石堰到北京大约15个小时,这十多个小时,我几乎将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都想了个遍,再想怎么应对,接下来宽慰自己。那一夜,我心里是翻江倒海,别是兰州军区让我回去?!真怕来北京的这半年成了一枕黄粱,醒来时两手空空……  到北京站,下车,脸都没洗,飞奔回台,上21楼,见到孟欣。  “回来了,这么快,辛苦了,歇会儿。”孟欣倒是一脸的轻松。  “什么事情呀,孟导!”我一边故作镇静地问,一边踅摸屋子里有没有穿军装的人,拿眼瞟着桌上有没有“兰州军区”之类牛皮纸信封。心里那个忐忑不安呀,活像个逃兵!  “有急事!你到对面办公室找一下邹友开主任。”孟欣说啊!找邹友开主任干什么?我又是一惊。  到了邹主任办公室,他又让我找张晓海导演。  找张晓海做什么?在电视台我只听说过他,还从来没有和他打过任何交道。  张晓海是中央电视台的著名导演,当时还是名牌节目《综艺大观》的制片人。张晓海和赵安都是一脸络腮胡子,很多相声小品中说的“导演都是留大胡子”很大程度上都是拿张晓海和赵安作生活原型的。  张晓海不在。一个副导演接待了我。  原来,张晓海负责筹备建国45周年天安门广场群众联欢活动的现场直播。直播一共需要将近10位主持人,在不同的地点向观众介绍现场情况。于是张晓海在全台主持人中挑选。我是在前天夜里的会议上被选中,负责正阳门下礼炮礼花分队的报道。后来他们回忆说,当时记不住我叫什么名字,就说找那个“走到一起来的”小伙子吧!

走到一起来(2)
一颗悬着的心落了下来,又一颗心悬了起来,责任重大,我该怎么把握这个机会呢?因为我在中央电视台还没有正式名分,做事一直谨小慎微,不敢有丝毫张扬,常有的是一点点从不示人的自卑。  第二天,就是彩排。  头天晚上我美美睡了一觉,这几天都在火车上颠簸劳顿,心情高度紧张,一觉醒来却是新的一天。说来也怪,闲着的时候,我老胡思乱想,一旦化好妆,拿着话筒,面对镜头就只剩下兴奋。我知道这镜头不仅仅有观众的期待,更有一个属于我的未来。  我竭尽全力。  1994年9月30日,我在直播岗位上等待一天了。我的位置在正阳门下,我的口播内容一共几十个字。正阳门在天安门的南面,礼炮礼花分队点火之前这里很安静,我一天几乎都在角落里静静地等待。天擦黑的时候,天安门广场热闹起来,集体舞开始了,到处欢歌笑语。我像诵经似地不停地重复那几句词。要知道这是全国范围的直播,会有数亿人收看,一定不能出错!一旦出错不仅给中央电视台丢脸,自己的前程岂不也毁于一旦!快轮到我了,我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要到前面转悠转悠,感受一下气氛,他们叮嘱我回来的时间。我快步走到前区,当时听到一片鼎沸的人声,狂欢的人流潮起潮落。我活动了一下身体,围正阳门跑了一圈,气喘吁吁地回到了安静的直播现场。时间没到,工作人看我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还说:着什么急,早着呢!  我继续在原地做运动,高抬腿,上下跳,大家笑话我说:瞧,给朱军紧张的!  其实,倒真不是紧张,我只是觉得主持人气场要和前面的气氛能衔接上,礼花的前一个环节是集体舞,而正阳门相对比较安静,会给观众造成情绪上的中断,我就是想让直播接上这口气。  到我了,我稍带着喘息,激动地对着镜头,高八度地开始播音:“观众朋友们,我现在是在正阳门下,再过一会,灿烂的礼花将从这里点燃——站在我身边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礼炮部队,他们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向祖国母亲献上最真挚的祝福——  !”

这个小伙子是谁?
10月2日,我再次意外被通知马上到文艺部,找张晓海导演。  那时,国庆是没有长假的,一号照例是放一天假,二号正常上班。  后来听文艺部一个同事说,那天晚上,当我的直播信号通过层层传递,到达总导演张晓海手中切换按钮的时候,张晓海惊讶地问了一句:“这个小伙子是谁?”  这句话几乎是我的吉祥语。  张晓海找我,确定是好事。  10月7日,中国纺织系统有一个名叫《七彩欢歌》的行业内晚会,晚会的规模很大,而且是直播。地点就在中央电视台最大的1000平米的演播室。现在春节晚会的一号大厅那时还没有,当时那里只是一个圆形草坪。而1000平米的演播室是中央电视台重大节目的录制地点。我第一次进中央电视台参观的时候,曾经扒着门缝向里面张望,没有想到终于有一天自己能在这里主持节目。  我的搭档是中央电视台《艺苑风景线》的主持人陈鲁豫。鲁豫也是主持人中后起之秀,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在中央台一炮走红,清汤细面式的发型透着清纯和本色,至今未变,成了她标志性的造型。鲁豫比我小,却显得沉稳持重,天赋的伶牙利齿,也没有晚会主持人的珠光宝气,这样反倒让观众看着舒服。现在,她在凤凰卫视主持《鲁豫有约》,也是一档非常有影响的谈话节目。我们不常见面交流,但却是彼此的热心观众。  晚会直播即将开始,我和鲁豫穿戴整齐,站在舞台中央待命,因为是大型晚会的现场直播,和我前几天的十几秒不同,我们都有些紧张。  张晓海走到我们面前说:“记住了,别紧张,对了都是你们的,错了都是我的!希望你们掀开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新的一页!”  这句话,我终身难忘。张晓海破例启用新人主持重大的直播晚会,究竟有多大风险,我全然不知,但是他的魄力和勇气,却让我觉得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江老师忽地一下站起来,拍着胸脯说:“就凭你这个楞劲,我喜欢,这个忙我帮定了!”

凭你这个愣劲,我喜欢!(1)
我开始被中央电视台更多的导演注意,走在台里也常常碰见熟悉的人打招呼。慢慢地我觉得中央电视台冷冰冰的大门变得亲近了。然而,生活上依然的清苦和孤独,时时让我感到不踏实。  在兰州的谭梅,经常托人给我带来各种生活用品,北京什么都有,但北京什么都贵。少了我军队上的收入,只靠谭梅自己养家,已很窘困,还要在不多的收入中给我添置演出服装,这无疑是一笔沉重开销。演出服都很贵,而且只能穿一次,于是我买衣服的时候总买同一色系不同深浅的,这样排列组合着可以多穿几回。有一次谭梅的单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