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都市生活电子书 > 福谋 >

第382部分

福谋-第382部分

小说: 福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且在他看来,只要打下淮水,便等同迈过水道局限。

    他又有建州为依凭,进可往南北,退可回原地。

    徐大将叩了家主印信的纸交于管事,命其立刻摘抄多份,分发与各城郡,务必以最快速度将甲胄回收上来。

    管事不敢耽搁,急急去办。

    没出两日,公文便落到个郡守里长手里。

    看完之后,这些手握权力的家伙皆苦了脸。

    这些日子,铁器骤然紧缺起来。

    眼见铁器价格一日日的飞涨,他们岂能不动心?

    奈何他们手里没有东西可卖。

    于是,他们不约而同的把主意打到了那些堆积在仓库里,落了厚厚积灰的破铜烂铁上。

    本以为这事神不知鬼不觉。

    谁想到,从来都是行事大气的主子竟然小气起来。

    立在空荡荡的库房门口,这些从来都是威风八面的家伙们皆背脊发凉。

    徐府里,徐大已经安排好工匠,只等甲胄运到便立刻开工。

    只是,一连几天,各地皆安静无声。

    徐大哪里能等得?

    在一连发了几封信过去催促无果,田都尉又来信再催之后,徐大终于忍不住暴怒。

    他着令管家带着公文过去,若当地官员拒不执行,便可就地处决,之后再报。

    管事们每人带着一柄锋利佩刀及明令,领着一队装备重甲的兵士前方各地。

    五天后,甲胄陆续送了过来。

    徐大忙命人送去工匠处,命其以最快速度赶制。

    同时装着满满粮草的船队徐徐开往淮水。

    而此时的淮水河畔。

    田都尉正带着兵巡视大营。

    接到徐大送来的消息,他顿时大喜。

    与他一道寻营的副将见他如此,也跟着笑了。

    “莫不是大郎君已经把粮草和兵刃送来了?”

    “差不多,”田都尉笑道:“先送粮,兵刃正在加紧打造,说是尽快送来。”

    “那就好,”副将松了口气。

    “兄弟们这些天成果不错,我昨天看了,几乎每人都可开百石大弓。”

    “待到箭矢送来,定要那厮好看。”

    说到这儿,田都尉笑意微收。

    他遥望远处隐隐可见的梁家大营,眼底闪烁冷冷的锋芒。

    “还得再练,”他道:“那边的弓不是人力能及,咱们只能尽量远离。”

    副将口称是,带巡完营,便去校场盯着。

    而此时,远处的大营里。

    周小六和崔三郎钻去重重包围的帐篷里。

    两兄弟正埋头刨着木条。

    见两人过来,他们只瞄了眼,便不理了。

    周小六也不在意,还巴巴凑到跟前。

    “两位,你们说得新弄的床弩,几时能好?”

    “快了,”老大刨下长长一道木屑,言简意赅。

    崔三郎侧头,看立在营帐角落的各式木条。

    “可有什么要我们做的?”

    老大看了眼两人,摇头。

    这两人就是妥妥的门外汉,这会儿又是争分夺秒的时候。

    让他们帮,那才是越帮越忙。

    崔三郎没有错过他眼底的嫌弃。

    他摸摸鼻子,道:“我让人做了些顺口的,你们别忘了按时吃。”

    他识趣的出去外面。

    周小六瞥他背影一眼,还绕着两兄弟。

    “那个,咱们这儿粮食可不多了,再拖下去,咱们就得饿肚子里。”

    “能给个准话,几时能发动不?”

    两兄弟停下手,老大摇头。

    “现在所制的,不过是雏形,需得反复调试,才能用于实战。”

    周小六顿时苦了脸。

    老大也知他难处,解释道:“这床弩照比早前那个力道大上许多,撑托弓弩弹射之后的力道不知比早前大出多少。”

    “我兄弟也是摸着石头过河,需得一次次调试,才能将准头做好。”

    “我知道,我知道,”周小六赶忙点头,道:“是我太着急了。早前我说的,你们别心里去。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凡事以你们自己为重点,其他的有我想法子呢。”

    他退出帐篷,发愁的揉脑袋。

    一旁,崔三郎淡声道:“这时候江陵已经收粮了,不然我写信回去,让那边帮着筹措些?”

第七百三十六章 背后() 
周小六纠结的半晌,摇头。

    “算了,南边那边就靠他们支撑,这边能不麻烦,还是别麻烦了。”

    他道:“我跟汴州几个世家关系都不错,不然跟他们借借吧。”

    崔三挑眉。

    大军每日所用粮草可不是小数目。

    能张口去借,且不问能不能借到,那关系也是定然不错的。

    周小六晃着脑袋回去大帐,琢磨着怎么跟那些精明的家伙们张口。

    却不知,就在距离自己几百里的地方,柳福儿正往江陵去信,让梁康准备送往淮水和南地的粮草。

    前次送粮,还是她即将前往北地。

    一晃已过了几个月。

    那些粮食怕早已见底。

    梁康接到柳福儿来信,便去阜头。

    汪四郎正在那里指挥装船。

    见他过来,便道:“怎么了?”

    梁康扬了扬信,道:“阿娘问几时能给淮水送粮。”

    汪四郎转头看另一处粮仓,几丈外的阜头,船队正在靠岸

    “差不多明早吧,”汪四郎计算了下时间道。

    “再快点,”梁康道:“听阿娘的意思,她可能要过去。”

    “城主要去?”

    汪四郎微惊。

    梁康点头,一脸忧心。

    “也不知这些粮能不能及时赶到。“

    “会的,”汪四郎音调柔和,满是安抚之意。

    阜头便,船队正在鼓帆。

    汪四郎拉着梁康往后站了站,道:“城主行事,一贯行一步想三步,能这时来信,定是已经有盘算。”

    梁康闷闷的点了下头,折身去府衙。

    远处有兵士急急奔来。

    见到梁康,他单膝跪地,从怀里摸出信。

    “大郎君,八百里急信。”

    “哪儿的?”

    瞄见上面不起眼的一处暗点,汪四郎忙问。

    梁康扯开蜡封,看了眼,脸微微变色。

    “是岭南。”

    汪四郎瞳孔微缩,看向梁康。

    梁康将信倒出来。

    没看完,泪珠直接落下。

    “怎么了?”

    汪四郎唬得不轻。

    在他记忆里,似乎从梁康开蒙开始,就不曾这样哭了。

    他赶紧把信拿过来。

    “竟然昏迷不醒了?”

    声音入耳,他才恍然竟已说出口。

    梁康嘴唇紧紧抿着,泪珠如断了线的珠子。

    “你别急,”汪四郎也有些慌。

    “彝族长不是也在那边吗?有他在,定会没事的。”

    阜头,送完船队的兵士转头。

    梁康在他们看到之前,抹干泪花。

    “回府衙。”

    汪四郎叫了一管事,叮咛他务必看着另一边的船队今晚出发,便赶忙去追梁康。

    两人前后脚的回到府衙。

    梁康第一时间给柳福儿回信。

    父亲处于生死关头,他认为,这事有必要让阿娘知晓。

    他将信封好,命人发出去之后,眼神有一瞬的游离。

    但就只是一瞬。

    接着便叫来人,命其立刻悄悄的寻求能够诊治各式疑难杂症的郎中。

    接着他又叫来书吏,让他将发往南北两地粮草和甲胄数目尽快统计妥当,他需要过目之后,再做打算。

    汪三郎一直立在边上。

    看着他将一桩桩一件件料理得很是稳妥,心里一阵阵的酸。

    梁康并没有留意,他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

    那就是,他不能乱。

    阿娘不在,他与江陵,与整个后方来说,就是一根定海神针。

    若他倒了,这里也就完了。

    同样的,在外的阿娘和阿耶,也完了。

    梁康在心里别着一股劲,咬着牙,硬撑着。

    靠近淮水的楼船上。

    柳福儿收到梁康传信,叫来刘辉,将匆匆写就的书信交与他。

    道:“我临时有事需要南下,你带着大家前往淮水寻周都尉。”

    “我已在信上写明,他看完之后,便会安排。”

    交代完,柳福儿便命船转到南下。

    刘辉带着人急急转去另一艘船上,遥望楼船行远。

    其后,有兵士上前,道:“都尉,她这就走了,咱们呢?”

    刘辉瞟他一眼,“放心,人家走前已经安排好了。”

    他顿了顿,道:“怎么?还怕没有仗打?”

    他语调微挑,满是轻嘲。

    兵士讪讪退后,在不敢吭气。

    刘辉再次望向远处。

    此时,楼船已进入弥漫着的雾气当中。

    刘辉轻叹了声,转头回舱。

    柳福儿则在交代舵手,快些再快些。

    梁康在信上写得很是含糊。

    只说梁二受伤昏迷,具体因何昏迷,可有延医等,皆不曾提及。

    柳福儿心急如焚,望着窗外缓缓倒退的河堤,恨不能插上翅膀,飞去岭南。

    另一边,徐大郎一脸喜色的转去后院。

    丫鬟远远看到,忙进去回禀。

    宁氏正捻着的念珠微微一顿,柳眉轻蹙了下,才缓缓睁开眼。

    丫鬟赶忙上前,扶她从蒲团上起身。

    宁氏侧头,瞄了眼才少到一般的线香,徐步来到厅堂。

    徐大正背对着她,听到珠帘响动,他转过头。

    白净儒雅的脸上满是喜色。

    “怎么了?这是,”宁氏搭着丫鬟的手坐定,淡声问。

    “阿娘,”徐大拱手见礼,道:“可以了。”

    他道:“唐氏所求已成。”

    “你把梁二灭了?”

    宁氏眉头高高挑起。

    “不是我,”徐大笑意淡了浅浅一层。

    “我接到消息,梁二在岭南染了虫疫,听说是要不不成了。”

    宁氏眨巴几下眼,听着这个十分稀奇的病症。

    “那是什么东西?”

    徐大摇头。

    “岭南湿潮闷热,又多瘴气,本就多滋生虫子。”

    “想起其中一种难解之症吧。”

    宁氏点头,抬眼见徐大殷殷望来,一副想说却又不敢说的忐忑状,心里顿时一阵舒坦。

    “那是我会尽快去办,你抓紧弄好自家那点事就是。”

    “多谢阿娘,”徐大笑意转浓,长揖到底。

    宁氏微抬下颌,轻嗯了声。

    姿态之高,全然好似上位者对下属一把。

    徐大用力抿了下嘴,好在他还在作揖,有手臂这样,旁人并未发现。

    他极快的调整好表情,堆着笑容起身。

    “那我就静等阿娘佳音了。”

    宁氏微微点头,侧眸看边上的小佛堂。

    往生经还差两遍,得在香燃尽之前诵念完才好。

    徐大瞄见,立刻识趣的告退出去。

    立在廊下,他听到宁氏隐约吩咐丫鬟扶她去小佛堂,他微抬下颌,望着碧洗天空,轻轻吐了口气。

第七百三十七章 消息() 
往岭南,江陵乃是河道的必经之地。

    在过了唐州之后,柳福儿算着路程给梁康写信,让他在自己将到之时候在北城门。

    于是,在她过卡之时,梁康一路疾行的进了她舱室。

    看着胸脯起起伏伏,面色微白的儿子,本是心情急躁的柳福儿露出一点笑容。

    她拉过梁康,端量他好似长大许多的模样。

    “这半年很累吧?”

    梁康摇头。

    田地和公事他都是做惯了的。

    书吏们也都被姨丈调教出来,只要不是难解决的,都依照惯例处置就好。

    且他还有汪四郎帮忙,真说起来,还真没怎么操劳。

    柳福儿扶着他有些汗意的鬓角,道:“听到阿耶病了,吓坏了吧?”

    梁康眼圈顿时一红。

    早前一直压着的情绪,随着柳福儿这一问,忽的涌了上来。

    柳福儿环抱着他,轻抚他背脊,道:“别怕,你阿耶是个坚强的。”

    “不论经过什么,他都会扛下来。”

    梁康抿着嘴,微微点头。

    柳福儿笑着将他拉开一些,道:“便是他抗不下来,也还有我。”

    她道:“我这就过去那边,想法子帮他。”

    “只是,那里离这儿太远,你一个人”

    梁康看着她,道:“我不是一个人。”

    “我还有四郎、先生、舅父,还有好多好多的人。”

    柳福儿勾起一点笑意,“是阿娘说错了。”

    她道:“既然如此,那么阿娘能把这里和北面的事都交给你吗?”

    “你是说淮水那里?”

    梁康认真看着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