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龙啸大明 >

第736部分

龙啸大明-第736部分

小说: 龙啸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直鸫幼笥页龌鳎⒈;ご缶牧讲啵约呵鬃月柿熘新返陌送蛉寺恚逼讼⑾亍

息县位于真阳县西南约六十里的地方,滨临淮河北岸,一但清军攻占了息县,就能在淮河北岸找到一个立足点,而且从息渡过淮河,离中华军的总指挥部所在的光州,不足五十里的距离,这么一来,中华军要么就集中兵力,与清军进行决战,要么就全部退出汝宁府去。

清军从真阳县分三路进军之后,果然就遭遇到了中华军的顽强抵抗。因为成进和李定国都十分清楚,诱敌深入,并不是完全不抵抗的撤退。在有些地方,还必须与清军硬拼几场,一方面是消除清军的怀疑,另一方面也是尽可能在最后的决战前消耗一下清军的兵力,前一阶段中华军是大踏步的后退,而在靠近淮河边的时候,就要进行一次有力的阻击作战,让清军付出一定的代价。而阻止清军的地点,就是以息县为核心的区。

因此成进和李定国下令,第一军驻守息县,抵抗清军的中路人马,十一军第七师驻守息县以西的铜钟店,阻挡清军的左翼;十八军的第五、十九旅驻守息县东部的小茴店,阻挡清军的右翼。这一次出动的阻击部队全部都是淮南军区的部队,湖广军区的两个军依然驻守在桐柏一带,暂时隐藏,以后做为奇兵。而且各路阻击部队必须做好坚守五到十天时间的准备。

铜钟店是位于息县以西约三十里的一个小镇,居住着大约三千多的人口,小镇没有城墙,只是在外围有一圈矮墙,中华军的防线就是依托着这镇外的这一道矮墙布置。

经过了多次的战斗以后,清军对于使用如何火器进攻,也有了一定的经验,知是一是要将兵力充份展开,才能减少自己的伤亡,同时在进攻中火枪的实际作用并不大,帀要多依靠火炮的掩护下。

因此阿山的指挥下,清军将所有的火炮都列在阵前,向中华军展开了猛击的炮击,而在中华军的防守阵地上,各种火炮也一起开火还击。

双方的火炮总数相加,接近四百门,清军的火炮数量比中华军少,但中重型火炮居多,而中华军一向重视战场的机动性,因此在火炮中的中重型火炮偏少,多以中轻型火炮为主,但中华军的中重型火炮都能发射开花弹,而清军中只有少数臼炮能够发射开花弹,因此论炮弹的威力中华军要比清军大。

双方一阵火炮互相对轰,并且都发射不了少霹雳火箭,战场上炮声轰呜,爆炸声不断,只震得大地颤动,泥砂飞溅,双方的阵地上都留下不少爆炸的痕迹,还有不少地方在燃烧,而且都有一些士兵死在互相的炮击中。

当然如杲就这样互相用火炮对轰,谁也不能击败谁,因此在对轰了一阵之后,清军也向中华军发动了地面进,由步兵、火枪兵也混杂在一起,在火炮的掩护下,向中华军的阵地推进过来。

一般来说,只有进离阵地一百步的距离以内,才是火枪的射程范围,在此之前,只有线膛枪和发射开花弹的火炮能够发挥作用。但在中华军,线膛枪的数量很少,还没有后填弹枪多,而清军也将进攻队型充份散开,开花弹的杀伤力也并不下,因此在清军进入到火枪的射程范围之前,不会有多少伤亡。

但就在清军推进到离中华军的防线三百步的范围以内的时候,忽然在清军中间响起了一连窜的爆炸声,而爆炸是从清军脚下的大地发出,无数泥砂都从地上飞溅而起,直冲向天空。

第五卷 飞天篇 第八十五章 地雷阵

在很早己前,杭州兵工厂就研制出了新型的触发式地雷,并且在清廷第二次南征期间,曾经使用过几次,对清军也造成了一定的杀伤。而在商毅攻占南京之后,兵工厂也一直都在研制地雷,这几年来,又制造出了一批性能更稳定,爆炸威力也更大的新式地雷,但中华军在收复南京以后的战场上,却很少再使用过地雷了。

因为地雷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一种纯粹的防守形武器,而且只有在阵地战中,才能够发挥较大的作用,而商毅的战术思想一向都是掌握主动,机动灵活,并以在运动中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为主,尽量避免与清廷打阵地战。

另外在中华军收复了南京之后,南京就已经占据了战略主动权,而清廷在战略上是处于守势的一方,因此后来发生的几次战役,无论是收复了长江六省,还是近期的山东、南阳战役,从大局上来看都是中华军主攻,清廷主守,就是在战役的进程中,中华军偶尓也发生几次阻击性质的防守战,但时间也并不长,而且准备时间也不多,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华军都用不上地雷。但商毅十分清楚,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下,地雷还是能够发挥相当大的作用的。

但这一次豫南战伇,双方都投入了重兵,大规模的阵地战、防守战都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有重新用上了这种武器的机会了。因此商毅也给淮南军区送来了大量的地雷,用于这次战役中阻击清军的进攻。而在这次淮河北岸的三条阻击战线上,中华军就埋下了大量的地雷,而且都是十个地雷为一组的循环雷,纵深达到二百余步,只等着清军踏上来触发。

果然在铜钟店的阵地前,清军的第一次进攻中,就触发了大量的地雷爆炸。尽管清军已将进攻阵形尽量散开,而且这个时什地雷的爆炸威力也十分有艰,但这一连串的爆炸,还是一下子就炸伤炸死了数百名清兵。而清军的这一次进攻,还没等进入到中华军的射程以内,也立刻就退了回去。

在战场上留下了数百俱清兵的尸体,其中有不少都被炸得肢离破碎,留下许多残肢断臂,残盔裂甲,拆断的刀枪和破碎燃烧的旗帜。

另外还有十几名受伤未死的清兵,有的在地上挣扎着向回爬行,有的大声向自己的同伴呼救,但这时幸存的清兵都在忙着向后逃逃跑,根本就没有人去救援这些伤兵。有几名伤兵在爬行的过程中不知怎么,又触发了一串地雷爆炸,结果少数准备回去救援同伴的清兵见了,立剂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其实这到并不是说清兵就足贪生怕死,而是确实被地雷给吓着坏了。而在中华军的阵地上,却是一阵欢呼,想不到这么轻易就将清军的第一次进攻给打退了,看来地雷这种武器确实是好使。

尽管中国在一百多年以前,就制造出了最原始的地雷,但在这个时代,地雷在战场上仍然是一种全新的武器,而且中华军在以前的战斗中,又很少使用地雷,见识过地雷的清军也大多都在以前的战斗中阵亡了,其实包括中华军的士兵,绝大部份人都没有亲眼过地雷爆炸的威力,只是知道中华军里有这么一种武器,可以埋在地底,等人踏上,绊动引线,引发爆炸。因此在清军里面充当教官的中华军的降兵,有人会简单的提一下,有人干脆就忘了。

而在这一批清军的士兵中,几乎都是第一次和地雷接触,不少人以前根本就不知道还有这么一种武器,因此一个个都惊疑不定,不知道中华军这又是使用的什么稀奇古怪的新式武器,能够将炮弹埋在地底下爆炸,而且还不用引线。

一般对于不知名,或是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人往往都会带有恐惧的心里,由其是一种从未见过的武器,而且突然出现,并给自己造成了大量的杀仿,因此大多数的清兵这时都是不知所措,心里只觉得有一种莫名的恐慌,另外极少知道有地雷这种武器的清兵也同样紧张,因为他们不知道中华军在阵地前倒底埋了多少地雷,而且也不知道应该怎样防备地雷。

当然在这个时代,对地雷基本是无解的,事实上既使是在后一时空后世,世畀各国对地雷阵也都是相当的头庝。从至于联合国都规定,禁止在战争中大量埋伏地雷。

清兵退回到自己阵地之后,足足等了二十多分钟没有动静,每个人都盯着阵地,仿佛随时都会再发生爆炸一样。而在中华军的阵地上,又引发了一连串对清军的嘲笑诌骂声。

而清军的主将阿山这时也有些沉不住气了,立刻下令,向中华军的阵地再发动进攻。而这一次进攻的清兵一个个都吓得变了色,这和把自己派去送死没有什么区别。其实这真不是清兵胆小,而是确实又地雷没有太多的认识。但主将下令了,谁也不敢违抗,只好都硬着头皮,再度向中华军的阵地发动进攻。

等到达上一次发生地雷爆炸的地点之后,清兵们也都不自觉的停下或放慢了脚步,左右看看,还有人先伸出一支脚,在前面的地面上踩几下,似乎是确认之后,另一支脚才跟上去,先怕地下突然又发出爆炸来。一开始还只是一二个人,后来所有的士兵也都学着他们的样子,深一脚浅一脚的前进。

别说中华军,就是后面的清军见了,也都觉得又好气又可笑。

但这种姿式的行走,是不可能不触发地雷的,能清军进入到布雷区之后,很快就有人触发地雷,于是立刻又是一连串的爆炸声,而进攻的清兵也“呼拉”一下,又全部都退了回去。好在是这一次清兵的动作十分小心,一触发地雷就立刻撤退,因此触发的地雷并不多,而炸死的清军也不多。

不过这一次阿山到是看出了一点门道,在发生过地雷爆炸的位置,在走上去之后,似乎就不会再有爆炸了,新的爆炸是发生在第一次清兵没有到达的地方。

于是阿山又下令,再派进攻部队,而且要求他们顺着前面军队走过的路线进攻,当然这一次有不少清兵都畏畏缩缩,不敢前进,而阿山也下令一队火铳兵根在他们后面,对不敢前进的士兵,立刻开火击毙。

在阿山的威迫压迫之下,清军一次又一次的试探,前后一共付出了六百多人的阵亡,才总算是在地雷阵中硬生生趟开了一条宽达十余步的通道来。

但这里早巳经进入中华军火枪的射程范围内,只能从这样一条狭窄的通道进攻,根本就不可能攻破中华军的防线,而再派军队,扩大通道,显然不可取了,因此阿山也不得不下令,暂时收兵另想其他的办法。

而这时在其他两条战线上,也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而各自处理的办法也都不同,右路的阿哈尼堪干脆就早早收兵,回去商议对策,当然也是可以肯定商议不出什么好的对策来,只好派人向阿济格禀报。

阿济格的方法到是最为简单直接,就是拿人命往里面填,硬生生的开避通道,当然这和阿济格部里有原来耿仲明部下的两万多直属的军队,而这一批士兵在这个时候,当然就是拿来当炮灰用了。结果就在第一天的进攻中,阿济格以付出伤亡两千余人的代价,终于清除了大部份的地雷,于是清军也可以向中华军的阵地发动进攻了。

阿山和阿哈尼堪手里没有炮灰,而且现在清廷必须要倚重汉军,也不能再向过去那样,随意的把汉军当炮灰来使,万一把汉军都逼急了,说不定都投奔到中华军那边去了。南京政府公布的清廷汉军的反正起义规定,两人可都十分清楚。因此两人当然不可能釆用阿济格的办法。

但两人不约而同的都想到了另外一招,没有炮灰就去抓炮灰,在过去的攻城作战时,驱民为前导的事情,清廷一向都干得非常得心应手,现在不过是重新又拾回当年的招术而己。因此就在第二天,两人都下令清军,在附近抓捕百姓,充当炮灰使。

不过这一带的百姓早就被中华军给疏散了,整整一天的功夫,也没抓到几个百姓,而阿济格又不住催促两人,尽快攻破中华军的防线,也不可能花费时间去远一些的地方抓人,因此两人也无奈,只好从军营里抽出数百马、牛、驴骡等牲口,再加上一部份士兵,去趟地雷,开避道路,致于派到那一批士兵去干这个差事,只能由抓阄来决定,谁抓到就该谁倒霉。

就这样整整花了三天的时间,清军至少损失了四千左右的兵力,以及近一千多头牲口,才总算是清除掉了三道战线上的大批地雷,可以向中华军的阵地发动直接进攻了。

第五卷 飞天篇 第八十六章 突破淮河(上)

地雷虽然基本都清除了,但这并不就等于是后面的战斗就一帆风顺了,其实真正的苦战还在后面。

尽管到了这个时候,所有的清军都清楚一但中华军布置好了防守阵地,清军基本就很难突破得了中华军的防线,称为固若金汤,也决不过份,而这一个观点在随后几天的战斗中,也再一次得到了印证。

清军对中华军设在淮河北岸的阵地连续发动了三天的进攻,在这三天的时间里,清军什么招术都用到了,用火炮火枪与中华军进行火力对射;发动不间断的进攻,用人命向上垫;用骑兵冲;甚致还发动了两次夜袭,和一次迂回,但中华军凶猛的火力防守面前,清军尽管付出了大量伤亡的代价,战死的士兵达到了一万二千余人,受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