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乱世龙腾 >

第58部分

乱世龙腾-第58部分

小说: 乱世龙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廷臣,把那些俘虏的我朝将士重新武装起来,告诉将士们,休息两天,三天后,起程回朝,马匹全部带走,钱粮军械能带的就带,不能带的就全给烧了,一粒米也不给皇太极留下,我要让他三年都不能南下。另外派人流言,多尔衮与他嫂子,皇太极的庄妃有暧mei,福临就是他们两的孽种。”李无庸冷冷的说道。

“是。”王廷臣乐呵呵的退了出去。

督师蓟辽 第一零四回 多尔衮上呈战报 皇太极吐血驾崩

白居易在一首诗中写道:“周公恐惧流言日”。这首诗的本意是在告诫人们要看清楚一个人必须长时间观察,不要被假象所迷惑。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指的就是这位大圣人,可是流言之害,连他都不能不恐惧,人言之可畏,可见一斑。春秋时,孔子的学生曾参就遭遇过这种不白之冤,邻国有一人和他同名而杀了人,于是在不明就理的情况下,有人就径直去告诉曾参的母亲说她儿子杀了人。这位母亲倒也坦然,说:“我儿子不会杀人。”可一而再,再而三的被人这样告知,贤惠的母亲也不得不相信了,于是跳墙而去。

虽然有人也说“流言止于智者”。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却还有另一句话,那就是“不知庐山真面目,只原身在此山中。”无论是谁,只要自己或者自己的利益与流言的内容相关,他就已经被陷在局中了,就象曾参的母亲一样。

而流言在军事官场等等方面,都是那些沉浮于宦海的家伙对付政敌的一个法宝,当然,那要看你是不是很好的使用这个法宝了,弄不好,目的没有达到,还会把自己陷进去的可能。

此时的后金的大本营盛京已经是满城风雨了,数日来,城内的每个角落都在流传着一个话语,那就是睿亲王多尔衮与皇太极最宠爱的妃子壮妃之间有暧mei,九阿哥福临就是他们所生的,并且有的人还把他遍成了一个故事,相传多尔衮与大玉儿相恋尚在皇太极之前,而皇太极见大玉儿美貌,强行娶了过去。而多尔衮与大玉儿在婚后还是旧情难忘,继续来往,终于在大玉儿回娘家的时候,两人做了苟且之事,也就在那个时候,就怀有福临的。谣言越传越神,渐渐的后金的上层也是知道了,仅仅蛮过了尚在生病中的皇太极而已。

睿亲王府的密室里,多铎皱着眉头走来走去:“大哥,如今外面言语越来越厉害了,那些奴才每次见到弟弟时,我看他们的眼神都不一样,兄长,你与八嫂到底有没有什么关系,那福临到底是…。”

“十五弟,你说多了。”多尔衮哪里敢承认他与大玉儿之间的关系。“这肯定是明朝的那些人弄的离间之计,要离间我们君臣,好让皇兄杀了我,这个时候陛下病重,我再一死,我大清就再也没有与明朝对抗了。”多尔衮不愧是一代枭雄,居然把事情的始末猜的八九不离十。

多铎闻言点了点头,自从松山一战结束后,多尔衮在后金的威望不断上升,已经仅次于皇太极了,说敌人流言离间也是说的过去。“那依兄长看来,是何人出的如此计谋?”多铎作为多尔衮的心腹,当然不会怀疑自己的同父同母的兄长了。

“在大明朝的将领中,本王最看重三个人,一个人就是扼守辽东十余年,在宁远城下炸死父汗的袁崇焕了,第二个就是已经投降我们的洪承畴了,这最后一个就是如今尚无踪迹的李无庸了,袁崇焕以死,洪承畴虽然是个降将,也有一定的智谋,但是如此下三滥的计策,他是不会用的,至于吴三桂他们奸诈还没有到这种程度,剩下的就是不知所踪的李无庸了,此人奸诈无比,计谋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或正或奇,端的很难对付,我想这个流言离间必出自此人之手。”

“此计虽然很普通,可是这种事情却又让人容易相信,这两天整个盛京的大街小巷都在传了,虽说不知道皇兄知道不知道,但豪格那个杂碎肯定是知道了,这个嗜人的狼,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冲出来咬兄长一口呢?”多铎担心的说道。

“哎!”多尔衮首次沉重的叹了口气。

密室外突然洪承畴的声音:“睿王爷,急报,急报,锦州被李无庸攻破,祖大寿与吴三凤被李无庸斩首,首级被挂在北门上。”一连串的消息把这位大清的睿亲王震的跌倒在地。锦州城的重要性多尔衮当然知道了, 可以说是后金南下的后方基地,粮草、兵马器械都储藏在锦州城,如今居然被李无庸攻破,可以想象里面的一切必然荡然无存,后金数年的部署也算随之东流,下一次南下恐怕是两三年以后的事情了。

好半响才在多铎的搀扶下,站了起来,两兄弟互望了一眼,从彼此的眼睛看出的是惊骇,没想到李无庸有如此能耐,在后金的腹地还能如此嚣张,简直是狠狠的扇了后金诸大臣一个耳光。

当打开密室的时候,入眼的是洪承畴那苍白的脸庞,无神的眼睛里尽是惧怕的神色,他当然不是在意锦州城的攻破,他所想到的是李无庸对投降了后金人的态度,祖大寿、吴三凤不但是降将,但他们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山海关守将吴三桂的亲人,没想到如此身份,就是因为投降了后金,被李无庸拉了出来,毫不犹豫的号令城门,一向多智的洪承畴不由的暗自盘算着自己降清是否正确。李无庸给予的信号很明确,敢投降后金者杀无赦。

“陛下知道吗?”多尔衮并没有计较洪承畴再想什么。

“没有,陛下病重,臣没有敢去禀报。”洪承畴回过神来,回答道。想那皇太极虽然说还没有到病入膏肓的境地,但是突然的送上这份战报,谁也不能保证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多铎看了一眼战报,眼珠微微一转动,冷冷的说道:“如此大的事情,怎么瞒着陛下,去召集各王公贝勒,崇政殿议事。”

洪承畴微微一思索,心里一惊,额上的冷汗顿时流了下来,沉浮宦海数十年,他怎么会不知道多铎打的是什么主意呢?

“王爷?”洪承畴又朝多尔衮望了一眼。

“去吧!这种大事情想瞒也瞒不了的。”多尔衮说完就闭起了眼睛。他也是没有办法,有朝一日,皇太极身体大好,一旦听到外面的传言,那死的就是多尔衮了。

“是。”洪承畴顿了顿。

《华夏史。后金天聪汗传》:崇祯十五年,炎黄五年八月十二日,汗闻上陷锦州,焚军资无数,斩降将祖大寿、吴三凤,吐血身亡,年仅五十岁。

。。。。。。。。。。。。。。。。。。。。。。。。。。。。。。。。。。。。。。。。。

推荐好友千涯:《骗艳窃香之太监传奇》,书号84760

督师蓟辽 第一零五回 清宁宫诸王公争位 吴三桂兵阻山海关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报应的话,那对于皇太极来说,眼前的这种情况就是报应了。清宁宫内,剑拔弩张,而一代英主皇太极却躺在龙榻上,乌青的嘴角尚有一丝血迹,而原本孔武有力的手臂,此时也无力的搭在榻弦上,再看看跪在地上的痛哭的几个嫔妃。一代英主就这样被李无庸的一场战争而气死了。

而更让人担心的是,一生雄才大略的皇太极却犯下了一生当中最大的错误,死前没有立下遗昭,偌大的江山居然没有指明谁来继承,这不由的不说是一大败笔。

而更为奇怪的是,仿佛冥冥中自有天意。此时的情景居然一十七年前同出一辙,十七年前,同样是这里,只不过躺在龙榻上的人不同而已,那个时候是努尔哈赤,地上的却是皇太极、代善、多尔衮、阿敏、莽古尔泰等大臣,那个时候的他们,也同如今一样,丝毫没有失去父亲的悲伤的意,他们所讨论的也是汗位,最终皇太极取得了胜利,努尔哈赤的棺梓也得以安入寝陵。

只不过今天床上换了一个人罢了,从老子换成了儿子,皇太极躺在上面,下面的仍然是六十多岁的代善以及他的儿子,豪格、多尔衮、多铎、郑亲王济尔哈朗、英郡王阿济格、颖郡王阿达礼以及其他的王公贝勒,再到后面就是索尼、螯拜、苏克沙哈、范文程、洪承畴等诸大臣了。

根据努尔哈赤有遗诏,规定皇位的继承要满洲贵族来讨论。有七个人的意见举足轻重:四个亲王,就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还有三位郡王,就是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颖郡王阿达礼。当时,最有希望夺得大位的是肃亲王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

豪格的有利条件主要是:第一,为皇太极长子,三十四岁(比多尔衮年长两岁),正值壮年;第二,人才出众,容貌不凡,有弓马才;第三,久经战阵,屡获军功;第四,皇太极生前亲掌的正黄、镶黄和正蓝三旗大臣拥护豪格继位,尤其是两黄旗贝勒大臣更是誓死效忠。

多尔衮的有利条件主要是:第一,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时年三十岁;第二,受到父亲的钟爱。而更重要的是努尔哈赤曾留下遗言:九王子(多尔衮)当立而年幼,由代善摄位。而代善鉴于当时情势,转而拥立皇太极;第三,多尔衮兄弟为正白旗和镶白旗的旗主贝勒,这两个旗支持多尔衮;第四,有二位胞兄弟阿济格和多铎的支持,在上述七王中,多尔衮兄弟占了三个席位;第五,多尔衮多次统军出征,倡谋出奇,攻城必克,野战必胜,屡立大功。

八旗甲胄从实力对比看,豪格有正黄、镶黄和正蓝三旗的支持,多尔衮有正白、镶白两旗的支持。那么,其余三旗代善父子掌管的正红和镶红两旗、济尔哈朗掌管的镶蓝旗的意见就至关重要。

大家正在吹胡子瞪眼睛,谁也不做出头鸟,大殿内顿时静悄悄的一片,偌大的一个大殿此时却显的沉闷不已。多尔衮眼珠望了望左右,心里不由的打了鼓,论势力自己好象有点势单力孤,更何况那个该死的流言对我也十分的不利,于是连忙对多铎使了个眼色。多铎见状,连忙出声道:“如此下去,大家都在争夺,不如立我。我的名字在太祖遗诏!”

多尔衮佯怒道:“:“肃亲王(豪格)的名字也在遗诏里,也不只是你一个人。”

多铎又说:“不立我,论长当立礼亲王(代善)!”

礼亲王代善眼珠一转,连忙出声道:“本王老矣,不堪国事?肃亲王乃帝之长子,当承大统”。

豪格问言眼睛禁不住露出喜色,心里暗道:“觉得有两黄、正蓝和两红旗的支持,大局可定。”当下摇了摇手道:“小侄福少德薄,非所堪当!”

多铎闻言失声笑道:“本来就不准备立你的,既然你承认自己不行,那就更好。”

豪格一听,脸皮气的发红,他本来是假意谦让,想让众人“坚请不已”,然后顺势登上皇帝宝座,如今却被豪格抓了把柄,如何不生气,当下口不择言的说道:“父皇是因为得到锦州失守的消息才病重驾崩的,一切都是李无庸弄的鬼,我们谁杀了李无庸就立谁为王。”

话语一出,大殿内顿时议论纷纷,代善、多尔衮等王公大臣互望了一眼,也不由的点了点头,显然是同意了这个提议了,想来也是,无论这个时候谁来即位,首先要办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替皇太极报仇,就象皇太极当初即位一样,首先干的一件事情就是使用离间计杀了袁崇焕,这个时候也是同样的道理,谁杀了李无庸,谁能为皇太极报了大仇,谁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登上皇帝宝座。

只是李无庸真的是那样的好杀吗?在人群中看了半响的洪承畴摇了摇头。虽然与李无庸相交日短,但也还是比较李无庸的,依照李无庸的狡诈,会让你们抓到吗?

宁远城,李无庸站在高高的城墙上,眺望着北方,突然听到罗振川那兴奋的声音喊道:“主公,探马来报,皇太极十天前驾崩了。听说是吐血身亡的。”

哪里李无庸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兴,只是淡淡的问道:“我们的将士们都准备好了吗?粮草可都烧了,战马可都带齐了?”

“都准备好了。”罗振川连忙收起了笑脸。“两万多人,每人都有吗,每人都带了十天的干粮,跑到山海关没有问题。”

“那还楞着干什么?等着别人来杀你啊!快走,后金人要杀过来了。”李无庸狠狠的敲了下罗振川的脑袋,笑骂道。

硝烟渐去,还没有半日的路程,多尔衮与豪格带领的数万大军就来到了宁远城下,而迎接他们的是敞开的城门,城头上也没有任何旗帜,显然是敌人早就跑走了,好不容易抓个人问问,才知道对方上午就走了。豪格狠狠的抽了一鞭子。

“追。”叔侄两互相望了一眼。

没过多长时间,雄伟的山海关就矗立在众人眼里,望着关上那火红色的大明旗帜,饶是李无庸心情坚毅,也不由的吐了口气。

“本将军乃蓟辽副督师李无庸,今日回朝,是哪位将军守官,还不打开城门。”李无庸大声喊道。

关上的将士一听居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