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都市生活电子书 > 道田 >

第326部分

道田-第326部分

小说: 道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跟自己采摘和炒制的结果相比较,反过去推想自己不足之处,一番琢磨之下倒也受益良多。

    打铁还得趁热,他也直接带着茶叶以及那些茶渣进了空间。在茶园里面按着二叶一心的标准采摘起来。

    毕竟外界已经到夏天了,自己真的再挑着一叶一心的茶芽采摘。那也显得有些奇怪了。

    茶树栽种这么长的时间,隔三岔五地打理之下,茶树上面发出的嫩芽也越来越多了。

    一圈采摘下来难免也有这采摘尺度掌握不好的时候,徐毅也不在乎——毕竟自己撒谎说这是野茶来着,更不是专门的采茶工采摘的,这要是真的规格太过整齐,那才显得有些太假了。

    小小的茶园转了一圈,徐毅的篮子里也装了小半篮子的茶叶。用手掂量一下,徐毅估计差不多能有五六斤重,想来按着五比一的产率差不多能炒出一斤左右的茶叶。

    照例先把前期的工作做完以后,徐毅仔细地清洗着锅子,这次他也准备改进一下炒制的工艺,干脆戴上手套来炒茶。

    不过炒锅炒茶总不如真正的炒茶锅方便,一次投料也只能炒制半两都不到。

    徐毅也不太在意,毕竟这不过就是增加自己炒制的次数,反倒有利于自己更好地改进技术。

    第一锅茶叶出锅以后,徐毅抓起茶叶对照着之前炒制的差异以及手边的龙井再来总结经验教训。

    至少这炒出来的的茶叶外观有了明显的改善,虽说离着那个龙井的品相还差得远呢,却也至少不那么难看了。

    当然这电磁炉火力总难完美控制,再加上茶芽也老嫩不一,所以火候方面欠缺不少。

    有些嫩芽炒得火候过了,有些老的却稍微差了点火候。

    反映在成品上自然是颜色有些斑驳,不那么一致。不过相比之前却也有了明显的改观,更没产生多少碎茶。

    再冲泡一点品尝,徐毅更加的满意了。这茶汤颜色嫩绿,口感更加的甘甜爽滑,唇齿留香。

    不过他也无从分辨这是炒茶技术完善导致的,还是因为遮蔽使得茶叶的成分增加的结果,总的来说这茶水的滋味竟然又有了不小的进步!

    看到这样的结果,徐毅愈加干劲儿十足地忙活起来。

    就算那些老师傅有人教,有人带;不过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再牛掰的老师傅也都是靠着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的勤学苦练才能牛掰得起来。

    自己这空间里面茶叶这么多,一年到头这都有茶叶可以炒制,花上更多的时间未必就不能炒出完美的茶叶!

    一锅一锅炒下来,徐毅不断地总结着经验教训,炒制的手法也不断地熟练着,而成品也愈发的漂亮起来。

    等到最后一锅倒出来,徐毅把它们倒进方便袋去称了一下,差不多有九两左右,产量相当不错了。

    从开始采摘的时候连炒制都没价值,一直到现在一次采摘的就能炒出一斤左右的茶叶,随着采摘次数增加,那些茶树生出的新芽也会越来越多。

    不过徐毅也不想再等着了,毕竟炒茶不过是小事儿,自己这更主要的目的是采摘叶片来制造茶粉。

    他也决定晚上回来就来采摘叶片,等着采完以后再把茶树适当修剪一下,揭去遮阳网让它们修养一段时间,想必能使产量再增加一些。

    徐毅掂量着手上的袋子,不由得也改变了主意,喝茶这事儿品的主要还是味道。既然自己这茶比龙井更胜一筹,那肯定还是拿着这个送人更好一些。

    这样的茶叶拿来送人档次够了,不过自己要用来装这茶叶才好呢?(未完待续……)

0442 包装() 
上次秦国栋从自己这里拿去的茶叶原本是自己炒了带出来喝的,所以也只是用塑料袋随便装了一下。一则是自己没合适的罐子,也图着取用方便。

    不过这次自己准备拿来送他的,包装总得讲究点儿才行。

    人靠衣装货靠包装,就像前两天看新闻,什么是青春,有大学生感叹“长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像我们这种人就只有大学了。”

    不管什么样的茶叶,只能在冲泡以后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卖相完全不能指望了。绿茶也就这样,这要是黑茶或者普洱,更是黑漆漆的一坨,看上去甚至有些丑陋了。

    自己喝的,好多人都会看下这茶叶的包装如何,更不要说买茶来送人了,怎么可能随随便便?

    茶叶的特性决定了分明如果是极好的茶,如果包装太差,那人家就未必真的以为这是什么好东西。

    如果本身只不过中上等的茶叶,你给配个极好的包装就会让人家会高看一眼,甚至回头还会对这个念念不忘,自己脑补出这茶冲泡起来如何如何。

    所以当月饼和白酒包装一番就能卖出天价,成就年节重磅礼物的同时。那些倡导“健康生活”的消费理念,外加着茶叶厂商等的推波助澜,无疑也使茶叶做到了与时俱进,同样化身成贩卖包装的一种商品。

    不管茶叶好坏,首先这包装一定得上档次才行!

    虽说秦国栋爱喝茶,这送的也是他喝过知道味道的,不过这装茶的器物太随便了也不太好。

    看看窗外街头已是车水马龙。徐毅带上钱包直接出门去了。

    紧走慢走。在附近几条街转了一圈。最终却也悻悻地空手而归。

    出去转了几家店,徐毅跟店主交流了以后,也印证了自己一直以来的猜想。

    从老家坐车到省城的火车经过的大半都是丘陵地带,一路上也有不少的茶园。不过平时去超市却很少能看到有本省的茶叶在卖。

    徐毅曾经想过,最终也只能这个归结成品质的问题。

    省内大部分地区的气候适合茶树生长,也有不少茶农,甚至有些区县还把茶产业当成重点产业来抓的。

    不过茶产业从古至今都不是发展的重点,就像那些种茶的区县也好多都是种植的油茶——专门收获茶果榨油的。

    这几年食品安全频频曝光。转基因油料也差不多被黑出翔来,所以茶油这种被包装成健康油脂的油料作物市场走势非常好,相比普通农业种植倒是好过许多。

    不过本省毕竟还是传统意义上的鱼米之乡,遍布的水网也使得农业种植更加倾向于水稻种植,旱田则以杂粮以及油菜、棉花这些经济作物为主,茶叶从来都不是太重要的支柱型产业。

    早些年,各地还有自己的茶厂,也出产一些地方茶种。

    不过商品流通的加速,外来品牌的冲击这使得地方品牌日益萎缩,外加着下岗大潮的冲击。这些以国营为主的茶厂关门倒闭转产也不奇怪了。

    近年来,省内大部分茶园多把茶叶外包给收购商。要么是用来生产低附加值的茶包或者是茶饮料,要么就是拿来制造茶粉或者用来提取茶多酚什么的,真正拿来制作成高档茶叶的就真的凤毛麟角了。

    这也愈加地使得本省的茶叶生产陷入低迷,彻底地沦为原料茶的

    更有黑心的茶商会根据不同的茶树品种,把不同的鲜叶买回去,然后冒充某地的某茶贴牌的现象存在。

    徐毅去的这几家店,也就一家店里面明码实价地说有省内出产的绿茶和茉莉在出售。

    别的店,表面是干脆连本省的茶叶都没有。

    反倒是各种档次价位的龙井、铁观音以及普洱之类的名优茶一应俱全——至于这些茶到底有没有本地茶叶加工成的,至少徐毅自己是没办法分辨得出的。

    当然,徐毅也不是奔着茶叶去的,他也只想找一款样式和价格都说得过去的茶叶罐而已。

    不过店里肯单独出售的茶叶罐还真没找到让他满意的,几家店都有茶叶罐在卖,不过也就只有有很普通的铝罐就是铁罐,更谈不上什么设计了。

    各种各样的茶叶包装真让徐毅大开眼界,不过他比较满意的也只有两款。

    一款是木质的方筒,上面浮雕拼贴着松鹤延年的图案;另一款陶制的,上面刻着行书的书法,据老板说是紫砂的,也不知道真假。

    不管他怎么商量,老板都咬定这两种茶叶罐都是随茶叶来的不单卖,想要罐子就得连着茶叶一起买。

    看着徐毅诚心想要要,价格方面都给出了一定的实惠。

    不过徐毅问了下价格,却也讪讪地笑笑,找了个借口走人了。

    连着包装在内,这两款茶叶的价格都上了四位数了。虽说看着包装上写的茶叶等级都是写着特级,老板也把这茶叶吹得天上少有地下难寻,错过这村没这店……徐毅却也怀疑这茶叶的真实水平,这能不能比得上自己空间出产的茶叶品质和口感。

    喝茶这事儿个人有个人的喜好,贸然地买了茶送过去,万一不合秦国栋的口味,那反倒不美了。

    真的花那么高的价格把茶叶留下来,只是为了茶叶罐?

    自己想想也觉得自己还喝不起这么贵的茶,这主意跟买椟还珠的逗逼一样智商感人。

    看来买茶叶罐的路子行不通了,只能再拿主意。

    仔细琢磨一番,徐毅也有了想法——买不到合适的,咱自己做一个总没问题吧。

    材料自己肯定是不缺的,当然本着材质硬度足够,而且不能有异味儿的原则。徐毅最终选定了用竹子来加工茶叶罐。

    徐毅走到那堆竹竿边上弯下腰来仔细地挑选一番。从里面抽出几根一一比对着起来。

    最后挑选了一根粗细合适。节距相应的竹竿扛到带锯边上,开动机器去掉下面节距过短的竹根,再截掉顶部的竹梢,只留下了中间的一段竹竿。

    再量好长短,分别截成长短合适,带着一侧的竹节以后,徐毅用卡尺反复测量了它们的直径和厚度以后,一一记录在纸上再计算一番。

    把它们分别夹在车床上。调整好刨去内外两侧的那层蜡皮,同时顺带着把它修整成圆桶状。

    原本这样加工好的材料还应该再蒸煮以便脱去竹材里面的糖分,避免用久以后出现虫蛀或者是开裂等情况。

    不过时间来不及了,而且想必秦国栋自己也有喜欢的茶叶罐,这个只是当成包装来用应该没什么问题。

    拿起一套,再用车床裁出罐体和盖子相接处的套口,这毛坯的加工也算完事儿了。

    毕竟工具趁手,材料也不错,所以加工这些东西对徐毅而言完全没有难度。

    加工好分别拿着两端试着合起来再打开,完全严丝合缝。

    徐毅心里也有了底气。照着这个加工下去。

    没几分钟的时间,一堆竹筒就就变成了工作台上面五个色如黄玉。高度和粗细差不多达到黄金比例,每个差不多能装二两茶叶的小竹罐。

    拿起一个在手上把玩了一会儿,徐毅点点头,觉得比较满意。

    显然这罐子光溜溜的肯定不太好看,徐毅也想着在上面刻点儿什么花纹或者图案才行。

    这个不是徐毅的专长了,他也自认没那么高的艺术修养,索性准备继续发扬一次拿来主义精神。

    出了空间,上网找来一套四君子的水墨画,把它们调整到合适的尺寸用纸直接打印出来。

    拿起一张图片小心地用水润湿,调整好位置把它贴在一个竹筒上,随后就拿着铅笔在纸上稍微用力临摹起来。

    检查一遍没有漏笔的地方,随后就把纸撕下来,再小心地沿着那些浅淡的划痕用笔轻轻地勾勒一遍。

    完工以后,徐毅跟原图比对一下,自觉倒也差不多有九分相似之处。

    再修改一下明显的瑕疵,徐毅就把车床上的钻头换成最细的一枚,打开电机用手托着竹筒用钻头当成刻刀,沿着之前勾勒出来的铅笔线小心地在竹筒上面刻画起来。

    再把制成的茶叶罐打磨光滑,松竹梅兰也显得愈发的鲜活了,一套四个并排摆在一起看上去倒也真的有模有样。

    早先制作巢础的时候,把蜂蜡给用光了,计算下外面的时间,肖璃也快回来了,现去熬制蜂蜡根本来不及,所以徐毅也只能放弃了上蜡的步骤,准备这样就算了。

    竹筒毕竟还会透气,所以徐毅在茶叶罐里面衬上食品袋,随后才把茶叶装了进去。

    剩下的一个没刻图案的茶叶罐,徐毅准备自己暂时用用也就懒得再去装饰,只把剩下来的一点茶叶装在里面就算完事儿了。

    至于胖子爸妈送的那盒子龙井,徐毅觉得除了炒制水平比自己的高明以外,味道跟空间里的茶叶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自己还是留着招待客人就好。

    不过这样几个罐子拿着也不好看,徐毅想了下就再去搬了一块栎木方,从上面截取下来一小段,加工成板子做成了两个小小的方形木盒。

    每个盒子大小刚好能够并排放平放进去两个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