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都市生活电子书 > 道田 >

第344部分

道田-第344部分

小说: 道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车的农户,这要是种得少养活自家都难,更不用说万一要是受点灾,那一家老小吃穿都成问题。而且种地的成本也不低,要是连年受灾的话,这真的连地都种不起了。

    收入不变,生产成本提高。一来二去的,如果全雇人的话,种水稻的纯收入比种玉米还要低,就算自己干的,多赚的那点儿还不够辛苦钱的。

    这样看,就像自家那里大坝下方那里,地势比较低洼,周边的控山水外加着大坝渗漏过去的水,都朝着那里流过去。所以,那里的地常年地温很低,严重影响作物生长。

    甚至要是下两天连天雨,那里看过去一片白茫茫的,别说苗都淹在水里,甚至小孩子都能在那里游泳了,这地还怎么种?

    所以,哪怕村里的年轻人成年了分不到地也没人惦记那一大片低洼地,宁可出去打工也不想着留下来土里刨食儿了。

    现在村里种地的,也是年纪大的居多,这些人又能再种几年地。如果真的干不动了,他们又靠什么过日子?

    所以,想要提高收入,村里这种传统种植模式也得转变才行。

    想想现在,徐毅觉得自己村里还是因地制宜地发展果树种植、养殖业之类的产业更合适。这些虽说也未必能赚什么大钱,不过这总比埋头种地要强得多。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这些日常生活的必需、非必需品的市场只会越来越大,所以只要产品好还是不愁卖的。

    虽然这些东西同样受到加入世贸的影响,但是跟粮食这样容易储运的商品不同,不管是水果还是禽畜产品不管运输还是保鲜成本都是居高不下,而且更可能受到海关的管制,综合起来大半水果的成本还是比本地生产昂贵得多。

    自己本土种植的品种,相对储运成本能低不少,也就有了一定的价格优势,相对的盈利空间也就比进口的水果更大,相对而言也更能经受得起市场的冲击。

    甚至如果品质过关,想竞争国际市场也不是不可能!

    自己村里那么多的山头都荒置着,实际上也是在浪费了大好的资源。虽然因为几十年前的人为因素,这些山头多少都有些水土流失的情况,有些还比较严重,不过想来只要肯投入,大半山头还是能改造出来,使它们具备种植果树的条件。

    当然这只是自己的想法,这事儿真的去做的话,还得看看村里人自己怎么想才行。

    不过想来这推行的难度就不会小了,毕竟早年间的事儿还历历在目,只怕村里人也难免谈树色变。

    而且就算自己这想法再可靠,真做起来也没那么简单,种果树也不只是买几棵树苗栽上去,等着结果子卖钱就完事儿了。

    可以说制约村里果树种植的因素还有别的方面:比如说投入的成本,比如说日常的管理,再比如说经营风险等等。综合起来看的话,这些制约因素里面影响最大的,还是一个销路的问题。

    早些年那时候还是刚刚改革开放,水果种植和养殖业应该说是供不应求,只要能运出去,大半还是能卖个好价钱。

    自己村里应该说赶上了好时代,不过漏屋偏遭连夜雨,种种因素叠加起来,这才导致最后的悲剧。好好的农业推广变成了虎头蛇尾的政治秀,给村里留下了一个烂摊子。

    徐毅也有些挠头,这玩意儿自己不熟悉,也没个头绪,究竟怎样来解决这销路问题倒是个难点。

    要是解决不好这销路问题就不管不顾地上马,这结局估计又得重演年前的故事的翻版,自己就等着村里人戳脊梁骨吧。

    真的指望自己这个小店来解决销路问题,那也就是玩笑中的玩笑。自己都不知道开业以后怎么样呢,更何况就算生意再好又能消化掉多少水果,这也是个未知数——不过肯定少于村里的产出就是了。

    自己能想到的也就是眼下加入世贸,可以说国内的水果销售也必然出现全球采购的趋势。可以说现在你只要有钱,基本上各种水果常年都能买到,可以说水果季节性供给的特性已经不复存在了。

    不止如此,现在就连卖水果的商家也都在搞连锁经营,实行集团化采购。毫无疑问,这也使得他们在市场上占有了越来越大的份额,不管是为了打击竞争还是提高效益,他们总会去掌握比以往多得多的进货渠道,不止把目光放在国内的产区上。更有甚者,自己也看到新闻说他们也跟超市一样,自己承包或者购买大片土地建造水果基地来给自己提供产品。

    这样,无疑更是降低成本,挤占市场份额的利器。而且本土种植的产品必然也存在季节性、集中上市、甚至产量和果品质量偏低等问题。所以显而易见地必然出现,甚至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也不断地加重着供给侧的失衡。

    比如说水果,其实可以预见这也跟农产品一样,也会逐渐沦为大鳄们挥舞资本大棒攻城略地的所在。

    就农产品而言,现在没有了统购统销,农产品的价格就受到了市场的冲击。而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虽然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体现了按劳分配,却也使得农业从业人员化整为零。

    碎片化的农业模式虽然转型灵活,却也基本上丧失了做大做强的能力。这不只是资本弱势的因素,同样也有无法掌握渠道的原因。势单力孤的农民甚至无法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只能任由市场摆布,最终落得个种什么什么卖不掉,养什么什么不值钱的悲惨结果。

    而商家,掌握了渠道,无疑也掌握了越来越高的市场定价权。所以哪怕树上的水果全烂在了树上,超市里的水果仍然叫你避之不及——生怕碰坏了赔不起钱。

    “拿啥啥便宜,买啥啥不贵”那是街头两元店的广告,现实则是“卖啥啥便宜,买啥啥都贵”的时代。如果再碰上真正稀缺或者被炒作出来的高端产品,哪怕就是个白菜土豆都能贵得让你怀疑人生。

    资本为王的经济准则更使得农民彻底地被淘汰出局,充其量只能成为“公司+农户”这种噱头之下,产业链里出卖廉价劳动力的一环。

    所以,真的想让村里人改变种植模式,并且真能赚到钱,过上好日子。自己首先还得想办法解决产供销这条线路上最关键的销售问题,这样才能打破价格垄断,真的让村民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

0462 植保() 
除了渠道问题,真的发展果树种植最大的问题显然就是技术问题了――大规模的人工林,尤其是果林,病虫害的发病率一定会显著增高,相应的技术支持显然也变得异常重要了。

    解决市场是解决销路,技术支持则是给村民提供稳产、增产的保障,可以说二者缺一不可。

    想到这个,徐毅也有些挠头,这看起来不起眼儿的事儿还真是个不大不小的难题,别说村里到现在没哪家还在经营那些果树。

    说来就算有人在种,这毕竟也有私心,未必肯教还未必有人肯信,这倒是没什么奇怪的。

    而原本能够指望的还有农技部门,不过说起来乡里的农技站现在也是人去楼空,就连门口的牌子都掉光了油漆,要是不熟悉的人,肯定不知道这里原本是干什么的。

    说起来别说农技站,就连农业局也因为这些年县里的经济不大景气,所以办公经费不足。财政拨款能维持着编内的职工工资就不错了,至于各个农技推广站的工作人员原本就没编制,哪儿还能拿得到多少钱。欠薪这事儿只要开个头儿,后面就习惯成自然了,没几次人心就散了。有人带头辞职,后面的就有样学样,没用多久县里的农技站就全面瘫痪了。

    跟这个相似的,还有什么农机站、良种站之类的部门同样如此。

    脑子活络又有门路的,就自己开店单干,倒也能赚得满飘满钵。那些没什么门路的,就只能想办法另谋出路了。

    可以说,随着市场化的进程,国家对基层农业的扶持力度也降低到冰点,农民要想学习知识,往往只能靠着自己摸索,这也是现今农业发展相比经济的突飞猛进明显滞后的主要因素之一。

    至于县里坐办公室的那些老爷们,徐毅也不抱什么希望,这些人专业都不对口――相比服务农民而言,他们的专业技能是服务上级。

    徐毅小的时候还有农技站的人下到村里,多少也能解决些实际问题,可是这几年就根本没人来了。

    村里人也只留着那些卖籽种化肥、农药农资的联系电话。

    种地如果发生虫害或者病害,他们也只能去问那些卖农药的、卖化肥的。

    可想而知他们会怎样答复――肯定推销自己利润更高的产品,至于卖出去的东西有效没效,是不是最合适的,没准儿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

    徐毅看到这情况想说,话到嘴边却也只好咽下去――自己也不懂这玩意儿,说了也没啥用处。就算真的听了自己的话,难道让他们干挺着么?

    再想想隔壁大学,哪怕身为985高校一员,总体上他们的学生去向还是不错的。不过这几年徐毅也没少听说过,身为他们学校重点学科之一的植物保护专业也跟生物一样烂大街。

    说来,自己报考那时候,自己的高中老师还信誓旦旦地说什么“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专业多高大上,就业前景多好多好

    徐毅不知道多少人信了,反正自己没上大学没了解真相之前是深信不疑的。

    可是,现在每逢报考时节,看到各种报考推荐秘籍,徐毅真的觉得有些绝望了――什么十大专业之类的,不管是医药还是生物还都往往榜上有名。

    想来,编写这玩意儿的人,估计是当年深受其害,所以怀着“不能只让我自己吃亏”的原则来编造的这份榜单吧?

    生物的话自己学校本科阶段没设置相应的专业,不过研究生的话每年还有那么小猫三两只。不过得益于现阶段大力推广中医药,自己学校又是冠名着中医药大学。这些人毕业了倒还能进药厂搞研发之类的,再不济的也能去一些相关的实验室。

    至于医药专业,说来国内西药发展起步晚,仿药盛行。学药学的,能找个医院进药房工作就很不错了。要是运气差进不了医院的药房,那也基本上不用想着去药厂做研发,能去药厂做个化验的工作也算稳定,结果也是非常不错了。

    去药店做药师?

    小点的药店都是专门找人挂个证书就算,哪儿来的闲钱招聘专职的药师?

    就连中医院都有几个医生考了药师证放在网上挂出来卖,一年也能卖个万把块钱

    每年毕业的药师数量庞大,真的能到药厂去做的,基本上也只能去做那种用不到太多专业知识的销售工作――说来,这些人读这么多年大学,难道就是为的耍嘴皮子做人际沟通,专业知识又对你的业绩能有什么帮助?你能不能看懂说明书,拿着资料讲得天花乱坠有多少用处,最终还不是得看药厂能开出多少回扣?

    相比医学院校相对过得滋润的医学生物工程而言来说,农大的生物专业更坑,生物和植保这俩专业的难兄难弟们到了毕业估计早哭得没力气再抱头痛哭了。

    这俩专业,不考研基本上没人要。真考研,那往往也只会咬牙考本专业以外的专业,要是一意孤行的在火坑里还接着往深处钻,就算研究生毕业了想要就业,找工作的艰辛仍然会让你分分钟感叹怀才不遇。

    生物如此,学植保的也好不到哪儿去。

    胖子就有一个在读农林大植保专业的一个朋友,听他说过:不管是哪里开大型的农业展览,就相当于给全国各地农大的植保专业开校友会――只要去参展,基本上多少总能看到一些应届、往届的校友。

    可以说植保这专业的学生毕业了,要么转行要么公考,剩下的男生大半都跑去卖农药了。至于女生,就算想卖农药都没人愿意要,所以毕业后真正从事跟本专业相关的真算得上凤毛麟角。

    所以这就出现了很无奈的现象:想招人的地方求贤若渴而不得,学相关专业的毕业了找不到工作。

    啥,你说让这些人下基层就行了,你自己肯不肯去做?

    总不能指望那些学子,一个月拿那么千八百块钱的工资还满腔热情地燃烧青春吧。甚至有时候就这一两千块钱还得被扣,被压个一年半载的,你让人家怎么活!

    所以,分配的不合理,国家资金投入力度不足的现状,这也注定这专业同样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

    这样想着,徐毅也有了点想法――渠道的事情其实还是可以慢慢解决。

    果树栽培虽然不至于说“十年树木”这么夸张,尤其现在基本上都是栽种的嫁接苗,基本上养护到位,一两年就能见到效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