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文娱新贵 >

第577部分

文娱新贵-第577部分

小说: 文娱新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着日子距离周夏新电影上映越来越近,张钊给约了全国前五十的院线经理,周夏在和他们开了个闭门会议后,双方达成条件,院线经理们答应了夏华影视提出的方案。

    对于周夏电影的排片超过40%的部分,不再提出其他票房返点要求,同时首日排片提高到56%。

第1020章:另一个谈判计划() 
跟院线经理们的会面之前,主要还是给院线方一个台阶下,由周夏跟他们谈谈,叙叙旧随便聊聊,多少也能化解一些夏华影视此次强势的操作。

    这个情况本来就是个市场行为,当年张韦平能凭借老谋子强势的要求院线方提高票房分账比例,如今夏华做的这个事情其实不算什么。

    毕竟排片怎么返点是相互的。

    只不过夏华影视现在不想给返点还想依旧保持高排片而已,这才有了谈判的前提。

    否则的话,夏华影视不找院线方谈判,那院线方就会根据电影的表现来排片,或者根据自身的安排,比如其他一些电影给的返点优惠高,那就给其他片子排片高,这对夏华影视来说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失。

    现在双方争论的关键就是谁得到的应该更多。

    影院的建设投入、回本时间是基本能够计算和预期的。

    先期的建设投资,加上后续的租金、水电费、员工薪酬这些都是由市场上的人力、物力等成本价格决定的,风险相对较低。

    而影视公司制作电影的风险那可就要高得多了。

    去年全国故事影片产量662;在院线上映的只有265部,其中68部电影票房过亿,其余的绝大多数都是赔本,这其中那些在影院上映的近400部影片,即便可以通过一些其他渠道获得收入,那也是十分有限的,很难实现回本。

    这还只是说的全国故事影片产品,没有算上其他近两百部其他类型和用途的电影。

    所以从整个产业链承担风险的角度来看,影视公司制作方承担的风险大得多,应该提升分账比例。

    毕竟国内的院线方分账相对北美,还有全球平均水准的40%,确实要高不少。

    但这个问题也不是绝对的,毕竟国情不同。

    虽说现在国内有形成的分账管理,发行方拿43%~45%,剩下的55%左右归院线方。

    55%的比例看似很多,但实际这其中有5%元要上交给国家作为电影基金,3。3%用来缴税,另外有7%由管理的院线获得,最终剩下的39。7%才会落到真正放映电影的影院手里。

    因此国内影院实际上分账并不太高,跟全球影院平均分账比例40%是接近的。

    所以想当年张韦平那样野蛮操作,硬逼着院线提高分账比例,那势必形成院线方一起对抗夏华。

    这个夏华影视倒是不担心,但问题这样夏华影视也会承受一定的损伤,并不是最佳的方案。

    这次夏华影视跟院线方的交涉主要是想将电影的强力表现转化成院线对电影无偿更高排片,从而变相的获得了更高的票房收入。

    院线方当然是不太愿意这么做的,以前高排片是要靠返点激励他们才能获得,现在什么都没用给高排片,凭什么?

    但他们也不敢跟夏华影视谈崩。

    张韦平只有一个老谋子都能迫使全国院线让步,夏华影视可不是有一个周夏。

    试想双方谈崩的话,一些院线旗下的影院不能放映夏华的电影,那将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浙江直接影响影院的收入,影院经理们肯定会闹翻天。

    如果是院线自身的影院还好,如果是加盟的影院,那可能导致这些影院脱离这家院线,加入其它的院线。

    毕竟国内现在新兴的院线管理大小要五六十家,跟哪一家合作,这方面影院完全是主动的一方。

    而没有夏华影视的电影放映,那才是致命的。

    夏华影视从去年开始,接下来每年上映的电影近20部,票房比例占到了全国的一半以上。

    特别是周夏和夏华影视几位大导演的影片几乎是包赚不赔的,影院就指望这些电影赚钱了,没了拷贝,不能放映,影院的一些老用户甚至会选择去别家影院,这个影响对影院来说是十分坏的,他们可不会跟院线公司一起扛。

    因此夏华影视最终成功地达成了跟国内院线的谈判,为周夏的新电影,还有夏华影视其他大导演以后电影放映排片获得了优越的条件。

    院线方将会按照谈判的合同,根据电影的表现,无偿提升对电影的排片。

    对于这个谈判结果,周夏还是十分满意的。

    但是没想到结束之后,张钊便来跟他报告,打算等到《炎黄后裔》放映结束,等到他们跟院线谈判的事情被外界知晓后,就打算推动另外一项跟院线的谈判计划,那个才是他的真正目的。

    听完张钊的报告后,周夏十分心动,却又有些吃不准。

    一旦夏华影视跟院线的谈判被国内其他影视公司知道,那肯定有资本和实力的也会去跟院线谈判,要求获得同样的待遇。

    相信院线最终还是会退让的。

    毕竟这个让步还是取决于电影是否热卖了,如果电影狗屁不是,连目前的排片都满足不了,再增加排片也是没多大用。

    等到这个事情基本形成潜规则后,张钊就会启动另一个谈判计划,将好莱坞的灵活分账方式引进到国内,特别是夏华影视跟院线的分账形式上。

    许多人只知道米国影院分成比例比国内低,但是这个情况也不是一刀切的。

    诚然,电影产业的风险绝大多数压在制片方头上,分成比例向制片方倾斜是应当的。

    但目前国内一线城市影院的房租居高不下,大约占票房的20%,2002年时才5%,加上约占票房10%的人员工资,也就是说,影院获得的39。7%票房中,大约还有30%要被抽走,只剩下不足10%的才是他们的收入。

    这还不算要用来支付设备、维修和水电费用等到,那到最后能剩下的利润就更加低了。

    当然这是影院的说法,其实许多影院通过售卖饮料、爆米花、冰淇淋、周边等,也会获得一定的收入。

    但是相比而言,米国影院的房租只占票房的5%,还不用交5%的电影基金,单是这两项,就让米国影院的利润高出国内约20个百分点。

    国内的影院分账比例看似高,其实当然没有别人赚钱了。

    所以不管从那种情况下来说,即便夏华影视很强势,但通过压榨影院的分账比例都是不可取的。

    因此好莱坞另外一种动态调整分账比例的形式,就是最好的选择。

第1021章:有利行业发展() 
好莱坞另外一种动态调整分账比例的形式,并不复杂,其实很简单,主要是投资巨大,制作大片的好莱坞制作方,在长期的跟院线博弈中,双方渐渐形成的互利共赢的方式。

    举个例子,如果是某部投资巨大的好莱坞大片,因为投资太高风险太大。

    当然大片吸引力也会更高,观众观影的需求也会更旺盛,因此票房一半也更高。

    在双方进行试片放映,经过调查分析之后,最终达成放映协议。

    第一周,电影票房,制片方拿70%,其它的院线等拿30%;第二周,制片方60%,其它40%;第三周,制片方40%其它60%……

    如此,就会保证制片方的早早回本,降低投资风险,就会有更多大投资大制作的电影出现。

    而院线方放映时间越长,电影院提成比例越高,也会更加长久去放映电影,从而获得更多的票房分账。

    这样一来,双方的风险分摊,就保证了双方的利益。

    简而言之,影片投资是大投资、大风险,良性的电影产业应该优先让制片方收回投资,然后才能投入再生产,制作出更优秀的影片。

    而伴随影片放映周期延长,影院能够获得更多的分成,这样也可以进一步刺激影院安排更多的场次放映,这种灵活的方式,才能最大程度满足双方的利益,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这种灵活分账比例光是看理论,表面上是十分科学合理的。

    但是操作起来却有许多的细节需要注意,不然就可能让院线方占了大便宜。

    首先,院线初期排片的比例会给多少,给的少的话,初期几周分账比例高,总的票房收获也不会太多。

    其次,国内大多数电影放映没有长期一说,基本就是前两个礼拜的事情,就连好莱坞大片进入国内,也基本如此。

    只有少数的现象级大片才会突破这个惯例,当然,现在包括周夏的一些电影。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院线方很难接受这种分账比例,在电影前期上映最热,票房最好卖的阶段,让出高达七成的票房收入,后期就算长期放映的份的比例高,但也无法在整体上平衡收入例、。

    在米国,有的大制作,票房被看好的电影,跟影院谈判的之后,最常见的初始分成比例甚至高达90%比10%,如果第二周电影有较大的票房滑落,分成比例就继续下降70%比30%,不然还会保持三周左右,后续才会调低,但最终也会停在60%比40%左右。

    这也是米国影院偏爱大制作的原因,放映时间长,所能获得的利益也多,而且对制片方而言也是有益的,能够制作更多大片进入院线放映。

    但这个情况在国内是不可想象的。

    很少有投资超过一亿美刀的大制作、票房超过20亿电影,院线方很难接受这样的分账比例。

    但这个事情却必须去做,国内以后肯定会制作更多大制作的电影,科幻、奇幻、仙侠等等,没有高额经费投入,那就会是粗制滥造,很难满足国内观众被好莱坞影片洗礼后的需求,更不用说去国际市场上闯一闯了。

    毕竟周夏的电影,还有夏华影视其他几个大导演的电影,丝毫不比米国大片在国内票房成绩差。

    再加上有瞄眼院线,夏华影视还是拥有强行干这件事情的能力。

    如果其他院线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条件,那就在瞄眼院线,还有其他愿意接受条件的院线放映。

    相信许多本来就每年营收差的影院,还是会跟着瞄眼院线一起接受这种分账比例的。

    而且这个事情要是真的闹大了,那可能就会引起上面总局的关注。

    说不定能从整个行业层面上,影响到上面的决策,让总局从上而下的来推动这个事情,那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也会起到推动作用。

    当然考虑到国内国内票房分账其中有5%的电影基金,还有3。3%的营业税,这些都是院线方代缴的,地租也比米国高,初始分账可以低一些,不说制片方和院线是90%比10的分账,70%比30%还是合理的。

    如果票房出现大幅度滑落,下个礼拜这个比例也是可以调低,让双方尽量能达到互利共赢,这样才是最有利于整个行业发展的。

    周夏看完张钊的整个报告,其中对各种情况的应对,先前的拿不准和担心也渐渐消失了。

    这样的话降低了大制作的投资风险,才会有更多的投资方愿意投资大制作。

    目前国内也就夏华影视,周夏的电影,敢投资超过一亿美刀,其他公司很难做这个决定。

    有的公司投鼠忌器,受迫于回本压力,最终只能削减预算,让本来的大制作电影虎头蛇尾,许多地方都是不能达标,最终就沦为了烂片。

    没有办法之下,许多影视公司都是对准了演员开炮,说是演员片酬太高,导致影视剧制作费用被大量使用,其他方面不足,才形成了这样的情况。

    演员的身价是市场决定的。

    如果身价太高,为什么要去用他?

    如果没人用的话,他开再高的身价有什么用?

    简而言之就是整个行业里演员是最没有话语权的,最好欺负而已,当然矛头对准了你。

    周夏倒不是想为演员开脱,

    演员片酬太高这个问题,是市场就能解决的事情,每每有媒体和导演等大批特批,反而不敢去触及那些深层次的利益问题,这才是真的让人感到可笑的。

    就拿夏华影视的许多导演的影视剧来说,演员都愿意将片酬来出演,这个问题又怎么解释?

    谁的需要更大,那自然谈判能力就低,演员跟好导演合作,可以获得更高的关注、提升演技、获得好评,甚至得奖,有这些好处就弥补了自降片酬的部分。

    而一些公司和导演拿着一个烂项目,却妄图做个爆款,便去开天价请一些流量担当,最终落得失败后,处于报复和吸引关注,开脱自身,投资方便让导演去公开指责演员片酬高、抠图、不敬业等等。

    这难道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活该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