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霸王孙策 >

第157部分

三国之霸王孙策-第157部分

小说: 三国之霸王孙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肯定是少不了被家里痛揍一顿的,太丢人了!

    对于陆议这样的士族子弟来说,射术,也是从小的必修科目之一。陆议的水平还算可以,十箭七中,算是中上水平。

    至于庞和,他是荆州庞氏的偏房庶枝,虽然也练过射术,不过自然不如陆议这般精熟,堪堪达到了十箭四中的水平。

    向朗和赵累的射术倒是不错,要比庞和强一些,十箭五中。

    当射术考核结束之后,书院考试就告一段落了。

    除了那些早就心灰意冷受打击的士子,收拾行李,匆匆返乡外,不少的士子依旧在秣陵城内外盘桓着,等待出榜。

    榜上会有此次考试的前二百名出现。

    不过秣陵书院可不会一下子招200人进去书院进学,正所谓物以稀为贵,每年二百的人数实在是太多了。

    这二百名士子,还要由孙策携诸多文武进行面试。

    面试后的前五十名,才有资格进入秣陵书院读书。

    8月10日,秣陵郡太守府外的牌壁上,终于贴出了人们期待已久的红榜。

    所谓红榜,顾名思义,就是写在红纸上的榜单。

    秣陵郡太守府外,早已经聚集了一大票儿的士子,人潮人海,异常拥挤。

    牌壁上,贴着巨幅的榜单,红纸黑字,清晰无比。

    榜单是按照这三天考试的成绩先后排名,整整有200个名字。

    无数的士子挤在榜单下,寻找自己的名字。有的人寻着了,激动的泪流满面。有的人寻着了,却只是微微一笑,仿佛一切尽在预料之中。还有的人没有寻着,一脸的失落表情。更有人因为没有寻着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

    所谓人生百态,不过如此。

    陆议并没有去榜单下寻找自己的名字,虽然只有15岁,不过他的心性却十分成熟,就仿佛是久经世事的成人一样。或许,这是因为他幼年失怙吧!

    陆议已经从叔父陆俊那里得到了消息,这一次他排在了榜单第八。这个成绩算是不错了,毕竟不论成人之后的陆议有多么逆天,如今的他才刚刚15岁而已。

    马日磾的弟子胡综排在了榜单第二十一,也算不错,他与陆议同岁。

    诸多武将衙内的排名都比较靠后,诸如程咨、黄柄、韩综等人,大多在五十名之后,百名之内。

    只有朱然一人,算是个例外。朱然的数试和武试均为满分,只有文试稍差,却也与其他人不遑多让,结果,朱然的名次竟然比陆议还要高,排到了第三名。

    向朗和赵累也进入了榜单,向朗挤进了前五十名,而赵累则要靠后很多,到了一百多名。

    庞和倒也没有给荆州庞氏丢脸,排名四十八。

    刘云的弟弟刘基,则恰好排名第五十。

    至于其他的名额,则大多被孙策治下各郡的士族豪强所瓜分,其中姓周的便有三人,吴郡四姓中更是有多达十数人挤进了榜单。

    当然,孙策还要考虑到孙氏宗亲的利益。

    因而,光是进入榜单的孙姓便多达八人,除了孙翊这个孙策的嫡亲弟弟外,其余多是各种远房亲戚。除了孙氏,如吴氏、徐氏均有子弟进入榜单。

    而让孙策颇有些哭笑不得的吕蒙,则是榜单的最后一名。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

147、面试() 
吴侯府,孙策坐在桌前,看着桌上的名单,微微皱着眉头。

    说起来,孙策对于这一份名单,并不算满意。

    实际上,该进入名单的人,基本上都进入了。如果在泄露考试范围的情况下,也没有进入前二百名,那孙策也不需要再考虑了。

    问题是,孙策对于排名不算满意。

    排名第一、第二的两人,一个是出身鄱阳郡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士族,一个是出身九江郡内的豪强家庭。

    说起来,这两人都是在历史上未曾留下痕迹的人物。

    不过,时间过去了太久。

    一时之间,孙策也不能判断的分明,这两人的水平究竟怎样。

    孙策自认为,他的考核方式还是比较科学的。

    文试不仅考到了儒家,还考到了法家,这与孙策的政治理念有关。儒家能够成为华夏的主流思想传承千年,自然有着他存在的理由。而事实上,中国的历代封建王朝都是外儒内法的典型。甚至在乱世中,法家思想往往要比儒家更为吃香。

    如曹操、诸葛亮所推崇的都是法家!

    至于数试,孙策则是考虑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不论是物理还是化学的发展,都离不开数学。孙策不会妄想在这样的年代里搞自然科学,条件显然并不成熟。但是,既然穿越而来,那么他就应该留下些什么。数学的发展并不会必然导致自然科学的发展,但是数学的发展,必然会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而发达的自然科学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生产力!

    当然,除了这个高大上的想法之外,孙策同样认为,一个合格的官员,必须对于数字有着足够的敏感性。而且,孙策事实上的要求并不高,不过是小学数学的水平而已。

    而武试的重要性,在乱世的今天,更是不言而喻。孙策并不希望用阉割的儒家思想来阉割国人的尚武。

    尚武是一种精神,只要有这种精神,那么这个民族就永远不会被征服。

    孙策的考核可能并不会找出某方面的天才,但选出的人才必然是全面发展的人才。

    当然,如今榜单上的名次,并不是最后的名次。

    最后的名次,要在面试之后才会出来。

    前五十名将会入秣陵书院进学,并在三年后考试合格之后,进行授官。

    至于剩下的一百五十名士子,将会有两个选择,一是被分配入郡县或吴侯幕府中充实为吏员,二是继续学习,等待下一次的机会。

    8月15日,面试开始了。

    面试被安排在了秣陵书院里。秣陵书院的正厅,被作为了孙策的面试厅。榜单上的200名士子,将会按照顺序依次进入面试厅接受面试。

    面试所要考核的内容有很多。

    其一乃是士子的仪表,包括容貌,礼仪,穿着,气质等等。这一项在进入面试厅之时,会由典学从事张允进行打分,总分为10分。

    其二乃是士子的出身,这一项实际上是一个隐含项。孙策可不会傻得告诉所有士子,我会根据你们的出身来进行评判。事实上孙策对外的宣传,一直是“不论出身,唯才是举”。从目前来看,这二百名榜单上的士子,至少有十数名寒门出身。其余小士族和豪强出身,更是多达数十人。这样的结果,人们也无话可说。

    其三乃是士子的策论,也就是说孙策会作为主考官询问一到两个问题。问题从理政到军事,再到作诗,可谓是无所不包。

    大多数人的策论,孙策认为不过尔尔罢了。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中正平和,挑不出大错来,却不免畏手畏脚,缺乏魄力和勇气。若是在平安盛世之中,倒也许会有一番作为。可是在乱世之中,未免会有些不合时宜。

    不过,也不是说,这200人中没有出彩之人。

    如陆议、朱然、胡综、刘基、向朗五人,就让孙策极为满意。

    除了这五人之外,庞和、赵累、吕蒙在孙策看来,也都尚可。

    其余之人,诸如黄柄、程咨、韩综均不及其父,不过是中人之姿。而吴郡四姓的子弟里也没有几个能入孙策的法眼。剩余孙策治下各大士族的子弟也无甚出彩。还有二代衙内门,孙氏宗亲子弟们也大多是表现平平。

    当孙策面试完之后,不由得暗暗叹了一口气。

    终究还是那些青史留名的人,更加有料一些。

    士子们纷纷走出秣陵书院时,天已经黑了,回秣陵城自然是来不及了,也没有人想要回秣陵城。

    面试的结果两天之内就会出来,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刻,没有人愿意离开。

    所以秣陵书院外的小镇上,旅店和酒舍倒是赚了个盆盈满钵。更有不少士子来不及住进旅店里,倒是借住在了镇子里的百姓家中。

    孙策坐在面试厅中,厅中依旧是灯火辉煌。

    只见孙策霍然起身,叹了一口气,抓起身前的笔,在纸上龙飞凤舞的写下了十个名字。

    这十个名字用飘逸的行书写成,赫然是面试后的前十名。

    孙策将笔扔在一边,开口说道:“这是此次考试的前十名,剩下的四十个名额,麻烦诸位连夜拟好!”

    说罢,孙策已经大步朝厅外走去。

    孙策自然也不会回秣陵城里,他直接去了张允早就安排好的小院歇息。

    当孙策走后,一众文武,一拥而上,纷纷向前,想要赶紧看看这十个人的名字。

    最后,还是长史张昭拦下了众人。

    只见他拿起孙策桌上的那张纸,开口说道:“诸位莫急,还是让老夫给大家念念好了!”

    “张公快念吧!”众人闻言纷纷起哄道。

    张昭也不恼,笑了笑,念了起来:“陆议、向朗、胡综、刘基、庞和、朱然、吕蒙、赵累、孙翊、程咨。”

    张昭话音甫一落下,议曹陆俊、禁军镇守司裨将军朱治,和禁军镇守司偏将军程普便哈哈大笑起来。

    这三人,当然有资格笑。

    陆议是为第一,朱然是为第六,程咨是为第十,这名次可谓是远远超过了堂中其余诸人的子弟。

    孙策对这十人的排名其实相当有趣。

    前三名,陆议、向朗和胡综。分别代表的是江东士族,荆州士族和江北士族。

    第四名,刘基代表的是当初刘繇麾下的降臣,当然他也是孙策的小舅子。

    第五名,庞和自然代表的是荆州庞氏。这也是一种暗示,事实上庞和并比不上朱然,之所以让他排在第五,也是对荆州庞氏的一种拉拢。

    六七十名,朱然和吕蒙都是历史上明确记载过的名将,也是孙策麾下的武将二代。

    第八名,赵累则是代表寒门士子。

    第九名,孙翊自不必说,他是孙策的亲弟弟,代表的乃是孙氏宗亲。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

148、书院开学() 
书院的考试结束了,一众文武,连夜将剩下的四十个名额拟好。

    8月17日,秣陵书院外的砖墙上,贴出了黄榜。

    所谓黄榜,自然是写在黄纸上的榜单。黄纸黑字,五十个名字挨着顺序往后排,齐齐写在纸上。

    这五十个名字出来之后,一时之间,人们倒也无话可说。

    毕竟前十名里孙策已经是照顾到了各个方面。后四十名里,按照孙策的意思,有21人出身江东士族,7人出身淮南士族,2人出身荆州士族,12人出自孙氏宗亲,8人出自各地寒门。

    仅仅从这榜单上来看,倒也应得上孙策在外宣传的“不论门第,唯才是举”。

    不过,这也仅仅是在外人看来而已。

    有心之人,仔细瞧瞧,便也能看的分明,比如说吕蒙这个红榜最后一名,竟然成了黄榜第七。

    问题肯定是有的。于是乎,有心人再一查,原来吕蒙是孙策麾下禁军侍卫司军司马邓当的妻弟。

    可是,再仔细一想,一个军司马的妻弟,孙策似乎不需要为之如此吧!

    因此,一些轻微的质疑也就暂且销声匿迹了。

    吕蒙之所以能从红榜倒数第一,变成黄榜第七,当然是孙策爱惜人才的缘故。要知道,这位可是继周瑜和鲁肃之后,东吴的第三位大都督。历史上正是吕蒙白衣渡江,让关羽一败涂地。

    吕蒙如今19岁,正是可以好好培养的年纪。更何况,历史上有着“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和“吴下阿蒙”典故的吕蒙,本就勤奋好学。如今好好培养一番,想来以后定然不会辜负孙策的期望。

    书院考试最终尘埃落定,9月份,秣陵书院会正式开学。

    三年之后,这五十名学子只要通过了结业考试,便会立时授官。

    至于下一次的考试,原本孙策打算每年一次考试,可是在张昭等人的劝谏下,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改为三年一试。

    而原因有二。

    一来,孙策目前治下虽然紧缺官吏,却并不需要每年都补充50人,三年一补,倒是恰到好处。

    二来,物以稀为贵。若是每年一试,士子们也许便不会如从前那般重视了。相反三年一试,士子们会更加珍惜这样的机会。毕竟若是一旦错过了这一年的机会,下一次就得等到三年后了。

    书院考试结束后,孙策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就目前来看,以书院考试作为推行科举的试验,还算比较成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