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霸王孙策 >

第35部分

三国之霸王孙策-第35部分

小说: 三国之霸王孙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韩当继续介绍道:“这位是凌操,字坤桃,是这凌家庄的庄主,武艺极为高强,不在当之下!”

    孙策听罢点了点头,看着凌操问道:“坤涛可愿为军中别部司马?暂且将此地的俘虏给操练起来。”

    凌操闻言大喜,连忙说道:“操拜见主公!”

    作为豪强,如今恰逢乱世,他自然想要有一番作为。

    对于孙策的大名,凌操早已有所耳闻,原本就想前往投奔,只是担心没有功绩而被轻视。而此次凌操父子助韩当破严白虎,有了投名状,自然好说。

    对于别部司马一职,也是孙策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如果将所有武将都一股脑收进侍卫司,那侍卫司也就和普通军队没有什么差别了。

    况且军队的战斗力也有高低优劣之分。

    一般来说俘虏转化来的军队战斗力较低,毕竟已经被俘虏过一次,第二次投降也就没有什么心理压力。

    而招募的良民壮丁在训练之后,往往能够有较好的纪律性,从而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孙策的侍卫司大部分便是招募的良民壮丁。

    山越部众则是更加优良的兵源。因此山越人也在侍卫司亲军中大量存在。

    凌操对于别部司马也十分满意,能够独领一部,虽然只有千人,不过也不错了。没看连韩当这种两朝元老也只是校尉嘛?

    韩当又指着凌统介绍道:“这位是凌统,凌司马的独子,如今刚刚十五岁,字公绩,武艺高强!”

    孙策笑着问凌操道:“不知道坤涛可愿让公绩从军?暂且入我侍卫司,做我亲卫军侯!”

    孙策见凌统十分英武,因而有此一问。

    凌操闻言大喜,笑着说道:“愿意愿意!”

    凌统听到父亲的话,也兴奋的向孙策拱手道:“统拜见主公!”

    (三更,求收藏,求支持!)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16、全据吴郡() 
孙策率军在凌家庄休整了一天,这一天正要出发,却一下子得到两个好消息。

    第一个消息便是黄盖已经率军攻下余姚县。

    第二个消息则是三叔孙静率家丁僮仆赶走了原来的县令,此时富春县也已经在孙氏掌控之下。

    孙策听到这两个消息大喜,如此一来便只剩下钱塘一县了。

    四月底,孙策大军兵进钱塘。

    昭武校尉黄盖,参军吕范领兵出余杭,与孙策中军汇合。

    孙静领长子孙暠,次子孙瑜率僮仆500往钱塘见孙策。

    当日,孙策命大军休整,次日攻打钱塘。

    钱塘乃是吴郡大县,青砖夯土城墙极为坚固,户数万余,人口3万多。

    钱塘地理位置重要,是连接吴会的要津重镇。出钱塘城往东南行数里,便是浙江边上西津渡口。之所以叫做西津渡口,是因为这渡口正好在浙江西岸。

    过了江,便是会稽郡要镇余暨县,乃是扼守会稽郡郡治山阴县的门户。

    第二日,孙策命大军围三缺一,留下南门。

    同时,孙策也未派兵抢夺西津渡口。

    严白虎早已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几次三番败于孙策之手,严白虎根本提不起勇气再和孙策交战。

    既然不敢打,那就只能逃。

    严白虎也算是看出来了,孙策这是要把自己往会稽郡逼!

    严白虎破口大骂孙策贪心不足,占了自己的吴郡,还想要占会稽郡!这不是得陇望蜀嘛?不对,应该叫得吴望会!

    不过,这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呢?严白虎心中反而有些暗喜,既然孙策要逼自己去会稽,那自己不妨就按照孙策的思路走。

    看来在自己进入会稽郡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起码性命无忧。

    至于会稽太守王朗,严白虎完全不担心此人可能会不接受自己。

    毕竟唇亡齿寒,明眼人都看的清楚。

    严白虎暗下决心,便借王朗之力为自己报仇!王朗名望所在,想必不会让自己的失望吧。

    王朗有没有让严白虎失望暂且看不出来,反正严白虎没有让孙策失望。

    严白虎又一次逃了,这一次,严白虎真的成为了丧家之犬。

    孙策听闻严白虎已逃出钱塘县城,嘴角挂起了一丝得意的微笑,如此吴郡已经全部被孙策占领!

    “主公,末将请命追击严白虎!”却是凌操站出来请命。

    孙策最近对凌操极为满意,不过是几天的时间,凌操已经将千余俘虏练得服服帖帖,如今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别部司马。当然,这一千来人的战斗力还有所欠缺。

    孙策看着凌操,笑着说道:“坤桃莫急,这仗还有的打!”

    凌操一愣,一时间有些想不通。

    作为主公,孙策当然不会告诉他,自己放严白虎入会稽郡,只是想要找一个借口攻打会稽罢了。毕竟这年头,大汉天子还在,干什么都得找借口不是?

    况且严白虎也只逃走了不足千人的溃兵,不足为虑。

    倒是城中留下的两千溃兵,十分光棍,直接全部投降。

    孙策也不多加考虑,直接任命孙暠和孙瑜两人为侍卫司军司马,将两千俘虏分开,一人一半。

    已经打了两个月的仗,士兵们也多有疲乏,各部各营也多有减员,孙策在考虑先行让士卒休整一个月,同时扩军整编,将严白虎的那些俘虏消化掉,或放还为民,或继续从军。

    至于会稽和严白虎那里,就先打一个月的口水仗吧!

    出使王朗的人选,孙策都已经决定好了,就让陆昭这小子去吧!

    考虑好之后,孙策任命周瑜为陪戎中郎将,督吴郡南部都尉事,简称吴南都督,并就地将陪戎营扩军为五千。有权节制侍卫司军司马孙辅,孙海,邓当、李襄所部,及别部司马凌操所部。

    孙策同时任命陆昭为吴南都督府长史,出使会稽郡,并要求会稽郡太守王朗捕捉严白虎,并将其交给吴郡,以明正典刑!

    对于这样的要求,孙策闭着眼睛也知道王朗不会答应,可是不答应又能怎样呢?

    孙策对陆昭的要求只有一个,尽量拖延一个月的时间。

    安排好吴南都督府事宜之后,孙策领虎步校尉徐盛,扬武校尉韩当,昭武校尉黄盖,侍卫司军司马孙暠,孙瑜所部返回吴县。从事祭酒张纮,功曹秦松,主簿恒阶,参军吕范,兵蓸朱恒随军而行。当然,孙策的三叔孙静也一同前往吴县。

    五月初,孙策领诸军至吴县。

    三日,孙策于吴县大宴群臣。

    四日,孙策命令割吴郡北部,丹徒,曲阿,毗陵,无锡,阳羡五县为毗陵郡,郡治毗陵县。

    以原讨逆将军府参军吕范迁为毗陵郡太守,以原毗陵县令王伟迁为毗陵郡郡丞。升任原昭武校尉黄盖为昭武中郎将,至毗陵郡后将昭武营扩军至五千,行毗陵郡都尉事,兼毗陵屯田事宜。

    同时,孙策还命令毗陵郡郡丞王伟招募江北流民,于长荡湖及滆湖附近分置长荡县与嗝县。

    孙策下命之后,又召集吕范,王伟,黄盖三人密议,明确毗陵诸事以吕范为主,黄盖和王伟为辅。

    割掉北部五个县之后,吴郡还剩下南部八个县,这八县乃是吴郡最为富庶的地区,人口密集,约莫有六十万余。而北部五县人口只有三十万余左右。

    五日,孙策再次下令。

    以其三叔孙静为吴郡太守,陆俊继续担任吴郡郡丞,原忠武校尉程普升任忠武中郎将,纳严白虎军俘虏3000,将忠武营扩军至5000,行吴郡都尉事,兼吴郡屯田事宜。

    以原扬武校尉韩当为扬武中郎将,将扬武营扩编至5000,其中一千五百骑兵,一千五百弩兵,两千枪兵。

    以原宣武校尉朱治为宣武中郎将,督江北事宜,称江北都督,将宣武营就地扩编为5000。

    以原江都县令陈端兼任江北都督府长史。

    六日,孙策再次下达命令。

    召驻守丹徒、曲阿二县的侍卫司军司马孙河领本部兵马回吴县休整,两县驻防事宜交接给黄盖的昭武营。

    召驻守阳羡的侍卫司军司马贾华领本部回吴县休整,阳羡县驻防事宜交接于黄盖的昭武营。

    召驻守乌程的侍卫司军司马宋谦领本部回吴县休整,乌程县驻防事宜交接于程普的忠武营。

    召驻守由拳、海盐二县的侍卫司军司马徐琨领本部兵马回吴县休整,两县驻防事宜交接给程普的忠武营。

    连续几日,一连串的任命还没有让众臣反应过来,孙策紧接着又再次下达命令。

    升任原虎步校尉徐盛为虎步中郎将,纳严白虎军俘虏3000,将虎步营扩军至五千。

    一系列的扩军之后,严白虎军的俘虏还有两万余将近三万。

    孙策下命将小部分俘虏放还为民,大部分则迁往毗陵郡,充实长荡县与嗝县。

    (第一更,求收藏!)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17、渔盐之利 一() 
待众人好不容易将孙策的所有命令消化吸收掉之后,孙策又决定巡视海盐县。

    海盐县,顾名思义,以盐闻名。

    海盐县于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置县。因“海滨广斥,盐田相望”而得名。

    盐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对于现在这一时代来说更是一种战略物资。

    西汉,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采用御史大夫张汤建议笼罗天下盐铁之利归官,在各地设置国家的盐铁机构,任命从前以经营盐铁致富的人为吏。将原由豪富占有的产盐滩灶收归国家,由官府直接组织盐业的生产、转输与销售,并不借手商贩。官自煮盐,官自卖盐,产运销三项完全官营。盐史学者称为“全部专卖制”。

    东汉,光武帝为巩固重新建立的汉家政权,实行减轻赋税政策。废除西汉以来推行的食盐专卖法,罢私煮之禁,任民制盐,自由贩运。而于产盐较多的郡县设置盐官,征收盐税。因其产制运销皆任民营,官征其税。盐史学者称之为“就场征税制”。

    五月十日,孙策领兵至海盐县。

    这一次孙策轻车简从,由侍卫司亲卫军侯凌统率500士卒护卫。随行的还有主簿恒阶,仓曹从事鲁肃,户曹从事顾雍。

    海盐县并不是大县,人口不多,约莫三万余,户数不足万户。

    此时海盐县长正带领手下的一众佐贰官前来迎接孙策。

    海盐县长姓崔名朋,字子友,徐州广陵郡人。

    崔朋长得其貌不扬,皮肤有些黑,身材也不高,用黑矮来形容倒还真恰如其分。

    人们都喜欢长得漂亮之人,这是人之常情。

    像崔朋这样因为黑矮而不得升迁倒还真的不少。

    无论哪个时代,人们都是极为注重仪表的。君不见,后世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西装革履。如今也是一样,若是貌丑,就会失去很多机会。

    不过,孙策二世为人,当然不会简单的以外表而论才学,若是只论外表,孙策早已内定的军师庞统是要还是不要?

    显然,孙策视察海盐县,对于海盐县长崔朋来说是一次机遇。

    当然,孙策可不会去关心一个小小的海盐县长的小心思。毕竟作为实打实的一方诸侯,他考虑的事情有很多。

    比如说现在,孙策在不断思索的一个问题就是“盐政”。

    当今乱世,光武帝当初的“盐政”已经不合时宜了,必须将盐的生产掌握在官府手中,这种战略资源怎么能让私人掌控?

    海盐县城不过是夯土城墙,只有城门处包上了青砖。

    这是一座小县城,战略位置并不重要。

    “属下拜见主公!”崔朋看到缓缓而来的孙策,拱手行礼道。

    孙策点点头,跳下马,说道:“你就是海盐县长崔朋?”

    “正是属下!”崔朋点头说道。

    孙策看着外表略丑的崔朋,沉吟了片刻说道:“我先不入城,直接带我们去盐滩看看吧。”

    崔朋一愣,随即面上露出了一闪而逝的喜色。

    机会来了,崔朋暗暗在心中说道。

    “谨遵主公之命!”崔朋答道。

    约莫过了一炷香的时间,崔朋不知从哪牵来了一头毛驴,自己骑在上面,显得颇有些滑稽。

    孙策饶有兴趣的看着崔朋,只见崔朋骑在毛驴上,拱手道:“主公,海盐县盐滩广布,基本上凡是海滩皆有煮盐处。”

    果然不出孙策所料,如今生产盐的方法还是最原始的煎煮法。

    所谓的煎煮法,即用盘为煎,用锅为煮,史称“煮海为盐”。用煎煮法制取海盐不但产量低,而且质量差。

    煎煮法的一个重要缺陷在于,需要足够的燃料。

    海水取之不竭,且易得。然而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