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霸王孙策 >

第65部分

三国之霸王孙策-第65部分

小说: 三国之霸王孙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郭嘉想了想,发现似乎影响并不甚大,孙权不过是个13岁的稚子罢了,孙暠也不过是侍卫司一个军司马而已。

    “回禀主公,属下派内卫监视孙权与孙暠二人,确实发现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吴越缓缓开口。

    孙策点了点头,“说下去!”

    “孙权如今招收了两个门客,叫做妫览和戴员。”吴越缓声说着,声音很平静,同样没有丝毫的感情。

    孙策却是一愣。

    卧槽,这不就是谋杀老三孙翊的那两个家伙嘛?

    难道说,真如自己猜测的那样。

    掩盖在重重迷雾中的历史真相就是,老三孙翊确实是被孙权给谋害的!

    “妫览和戴员的身份,属下已经查清楚了!”吴越不急不慢的说着。

    “妫览颇有勇力,戴员富有才学,两人都曾经被前吴郡太守盛宪举为孝廉。”吴越平淡的说着。

    “原来是盛宪的人!”孙策缓缓颔首。

    吴越继续说道:“盛宪被严白虎谋害之后,两人惊惧之下遁入山中。主公平定江东之后,两人才从山中出来,不久前刚刚被孙权所招揽!”

    孙策皱了皱眉头,开口问道:“从他们下山到被孙权招揽,这一段时间,妫览和戴员在哪里?做过什么?见过什么人?”

    吴越不假思索的答道:“二人在被孙权招揽之前曾经去见过大末县长盛匡!”

    “盛匡!”孙策轻呼一声,沉默了下来。

    难道说,盛匡发现了什么?

    对于盛匡,孙策还是有些心虚的,毕竟盛匡之死与他脱不了干系。

    不过,孙策有相当大的自信,除了经手人没有人会知道这件事的前后过程。

    原本孙策认为盛匡有才,已经打算一两年之后重用,却没有想到,竟然发生了这种事情!

    “派内卫盯住盛匡!”孙策轻声吩咐道。

    吴越点点头,说道:“已经派人盯住了他,并无异常,而且盛匡似乎也与妫览和戴员再无联系!”

    “小心无错,没有联系最好,盛匡此人有才,我不希望见到他走到那一步!”孙策有些感慨的说到。

    “属下遵命!”吴越低头颔首说到。

    孙策想了想,又问道:“再说说孙暠吧!”

    “是!”吴越想了想,继续说道:“经过内卫调查,孙暠似乎确实有不臣之心!”

    “仔细说说!”孙策使劲捏了捏指节。

    没想到啊,孙暠这个家伙果然还是像历史中一样,狗改不了吃屎啊!

    “据内卫调查,整个江东,所有将领几乎都没有大肆招募私兵,基本上都符合主公的规定,即中郎将可有200私兵为卫士,校尉可有100私兵为卫士,军司马可有50私兵为卫士,军侯可有10护卫。”

    停顿了一下,吴越继续说道:“但是孙暠麾下的私兵已经大大超出了主公所规定的范围!”

    孙策轻笑一声,心想,这孙暠也就是这么点出息了,一点点私兵能翻出什么大浪?要知道他如今可是在江北都督府听用,而江北都督府都督周瑜肯定是不会背叛自己的!

    “我倒要看看他能召多少私兵?”孙策问道。

    吴越看了孙策一眼,才缓缓开口说道:“据内卫估计,孙暠招收的私兵不少于1000人!”

    孙策闻之一愣,随即大怒。

    “混账东西,他真的要造反嘛!”孙策狠狠的拍了一下桌子说道。

    孙策虽然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例如后勤制度,新兵制度等来限制将领手中的私兵,但是他知道无法完全杜绝。

    所以,孙策后来又推出了护卫制度,将私兵一事摆在了明面上。

    既然摆在了明面上,许多将领便有所收敛,大多数将领的护卫都不满编。

    比如孙策就知道,黄盖、程普、朱治和韩当四人手中的护卫都在100人左右。

    这样才是臣子的典范嘛!

    即使徐盛和周瑜这两位中郎将出征在外,也仅仅只有150人的护卫!

    这样才是能让主公放心的好臣子嘛!

    可是如孙暠这样,不过区区一个军司马,竟然敢招收1000人的私兵,这就是在公然挑衅孙策的权威了!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74、多行不义必自毙() 
孙策皱着眉头,手指在面前的案几上轻轻的敲着。

    郭嘉在一旁没有说话,心中却翻起了滔天巨浪。

    原以为自己已经见识了孙策对江东掌控力的郭嘉,再一次深深折服于主公的手腕。

    三司衙门和内卫司一明一暗,使孙策可以几乎知晓江东内部的所有动静。

    后勤制度、新兵制度和护卫制度,几乎完全杜绝了武将自立的可能性,将武将个人拥有的私兵数量降低到一个能够接受的程度,在郭嘉看来更是神来之笔。

    对于孙权和孙暠之事,郭嘉不置可否,毕竟孙策有自己的考量。

    不过,起码防患于未然是好的!

    或许可以说孙策凉薄,或许可以说孙策阴险,但是不可否认,这是一个优秀的主公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况且,孙策对郭嘉可并不凉薄,那是相当的厚待!

    而且,能够让郭嘉参与到这些事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孙策对郭嘉的信任。

    “阿越,你告诉我,孙暠哪里来的钱粮去养这么多私兵?”孙策狠声问道。

    吴越看了孙策一眼,说道:“据内卫所知,孙暠可能是得到了某个势力的支持!”

    “某个势力是什么意思?”孙策皱了皱眉。

    “内卫尚未查清楚,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与江东某一豪族有关,应该与外部势力并无关联!”吴越缓缓说道。

    “并无关联?”孙策摇了摇头,说道:“不要太早下结论,一个小小的豪族是不敢做这种事的,若是没有外部势力的参与才怪!”

    “就像是如果没有曹操的支持,安氏也不敢铤而走险!”孙策笑着看了郭嘉一眼。

    郭嘉尴尬的笑了笑。

    “阿越,告诉我,三叔知不知道这件事?”孙策终于问出了他最想知道的事情。

    吴越想了想,开口说道:“据内卫推测,孙太守应该不知道这件事。而且孙太守并不是特别喜欢孙暠这个嫡子,更喜欢孙瑜多一些!”

    孙策点了点头,叹口气说道:“希望三叔将来不要恨我!”

    沉默了半晌,孙策突然看向郭嘉问道:“奉孝,你说我该怎么办?孙权是我的亲弟弟,孙暠是我的堂弟,三叔的嫡子。”

    “主公可知多行不义必自毙?”郭嘉缓缓说道。

    孙策想了想,说道:“可是出自《左传?隐公元年》?”

    郭嘉点点头,说道:“正是郑庄公与共叔段旧事!”

    原来,郭嘉所讲的是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

    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叫做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共叔段。武姜不喜庄公,喜爱共叔段,想立其为太子并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没有答应。

    郑庄公即为后,武姜请求制地作为叔段封邑。郑庄公说:“那里不行,因为制邑地势险要,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军事要地。”

    武姜改而威逼郑庄公把京封给叔段。京乃郑国大邑,城垣高大,人口众多,且物产丰富,郑庄公心里不肯,却也只好答应。

    大夫祭仲进谏道:“京邑比都城还要大,不可作为庶弟的封邑。”郑庄公说:“这是母亲姜氏的要求,我不能不听啊!”

    叔段到京邑后,号称“京城太叔”。仗着母亲姜氏的支持,从不把尊君治民放在心上。

    叔段在京城的反常举动引起了人们议论,大夫祭仲又对庄公说:“凡属都邑,城垣的周围超过三百丈,就是国家的祸害。所以先王之制规定,封邑大的不超过国都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城不合法度,您怎么能容忍呢?”郑庄公很无奈的说:“姜氏欲之,焉辟害?”意思是姜氏要这样,我哪里能避开这个灾祸呢?祭仲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给叔段安置个地方,不要让他再发展蔓延。一经蔓延就难于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难除,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郑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先等等看吧。”

    不久叔段竟命令西部和北部边境同时听命于自己。接着又把京邑附近两座小城也收入他的管辖范围。

    大夫公子吕对庄公说:“一个国家不能听命于两个国君,大王究竟打算怎么办?您如果要把君位让给太叔,下臣就去侍奉他;如果不让,那就请除掉他,不要让老百姓生二心。”郑庄公则不温不火地说:“用不着除他,没有正义就不能得民心,迟早他会自取其祸。”

    叔段在京城治理城池,囤积粮草,训练甲兵,加紧扩展自己的势力,与母亲武姜合谋,准备里应外合,袭郑篡权。郑庄公知道了他们叛乱的日期,他派公子吕统帅二百辆战车讨伐京城。京城的人反对叔段,叔段逃到鄢。郑庄公又进军鄢地,继续讨伐。叔段逃到共国,一场叛乱平息。

    “奉孝所意是,任孙权与孙暠二人发展?”孙策想了想说道。

    “主公可比郑庄公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与共叔段相比,孙权和孙暠可就差了不止一筹!”郭嘉缓缓说道。

    孙策闻言一笑,开口问道:“仔细说来!”

    “郑庄公的地位来自于他父亲的授予,而将军今天的地位都是将军一人靠武力打下的。所以说,主公比郑庄公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共叔段有一个疼爱他的母亲武姜,而据我所知,吴夫人最看重的只有主公您这个长子!至于孙暠,不过是跳梁小丑罢了!”

    孙策点了点头,算是认可了郭嘉的话。

    只是郭嘉的话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孙策自己绝不能出现意外。

    也许历史中的孙策就是如郭嘉一般所想,只是未料到自己会突然身死罢了!

    沉默了一会儿,孙策开口道:“奉孝所言大善!”

    然后,孙策又看向吴越,问道:“阿越有什么想法?”

    只见吴越看了郭嘉一眼,缓缓说道:“禀主公,属下与郭军师想法有所不同!”

    “哦?说说看!”

    “属下以为,应该快刀斩乱麻,防患于未然,尽早处理的好!”吴越开口答道。

    孙策皱了皱眉,他知道吴越的想法是最安全的。

    可是,他还有其他的考量。

    前几天刚刚将安氏灭门,才安抚了吴郡四姓。现在如果处理孙权和孙暠,那么自己必然又要安抚孙氏宗亲。

    况且,一个处理不慎,就会导致江东动荡,这不是孙策想看到的。

    在孙策的计划中,从现在一直到明年出兵之前,都是江东修生养息的时期,他不希望有什么差错出现。

    当然,放长线钓大鱼也是孙策的想法,他想要看看,整个江东这盆水里,到底还隐藏着些什么他不知道的事!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75、孙策大婚() 
孙策最终还是决定像郭嘉说的那样,任其发展,严密监视!

    “严密监视与此案相关的所有人物!”这是孙策离开内卫司衙门之前对吴越说的最后一句话!

    时间过的飞快,转眼间已经到了七月份。

    这一日,孙策收到了护山越都督府的战报。

    山越战事大捷,孙策大喜!

    当然,除了对这场大捷感到高兴之外,孙策对于手下臣子们的贴心也是倍感满意。

    原以为自己隐藏的挺好,没有想到自己好色的本质还是被发现了。

    不过,这样也好。

    你看,细心的徐盛诸人不就把山越第一美人锦纱给献了上来。

    很快,孙策便下达了自己的命令。

    首先,于魏瑶,韩行,王军三人故地分别建立“南平”“福州”“吴兴”三县。

    其次,撤销护山越都督府编制,改都督府为临海郡,辖南平、福州、吴兴、东冶四县。

    第三,调任原护山越都督府都督,虎步中郎将徐盛率本部五千士卒返回吴县,另有任用。以原护山越都督府都督秦松为临海郡太守,兼任东冶县长。

    第四,升任侍卫司校尉贺齐为彰武校尉兼临海都尉,暂任南平县长。升任侍卫司校尉贾华为彪武校尉,暂任吴兴县长。升任侍卫司校尉徐琨为勇武校尉,暂任福州县长。

    命令很快便传递到了临海郡,徐盛一得到命令,便告别了临海郡的诸位同僚,率本部5000士卒返回吴县。与徐盛一同而行的还有装在囚车里的魏瑶和坐在一辆舒适的马车里的锦纱。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九月九日,宜嫁娶。

    这一日,正是孙策成婚的日子。紧赶慢赶的徐盛总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