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漫漫大唐路 >

第94部分

漫漫大唐路-第94部分

小说: 漫漫大唐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后来到了富贵带领的新军军营,营帐的安置很是齐整,士兵的精神头也很好,这个王富贵果然不负所托,把新军带的有模有样的。又问了问新军今日的行军情况,得到的回答却是一切良好。

    “回禀殿下,这点路对俺们来说不算啥,这一个多月的操练,哪天的训练量也比今天要多,行军对俺们来说反而算是休息。”富贵在一旁说道。

    李二笑了笑,这个王富贵和程咬金简直是如出一辙,吹牛皮不带脸红的,不过听他的语气,新军的确是斗志高昂,王小麦的那一套法子很管用。说了几句勉励的话,又特地叮嘱了一遍,天气炎热,小心兵士中暑。

    “中暑?”富贵摇了摇头,“俺们营没有一个人中暑的。”**:

第二十六章 卫生防疫条例() 
富贵随手取出了一本册子递到李二手上,这是王小麦临走前交给他的“卫生防疫条例”,里面解释了很多疫疾产生的原因,并给出了解决办法,防治中暑就在其中。

    李二毫不客气的把册子揣进怀里,又喝了一杯淡盐水,不一会儿就感觉口中的饥渴感缓解了不少,抹了一把嘴,带着他的亲兵大摇大摆的出了营帐。走了没多久,就来到王小麦所在的营内。

    “殿下。”宇文化及看到李二进来,急忙起身行礼。

    王小麦也只好不情愿的朝李二拱了拱手,这人什么毛病,总是喜欢不敲门就往人家家里闯,不过好像整座军营都是他说了算,就不与他计较了。

    李二毫不客气的一坐在属于王小麦的床上,宇文化及很狗腿的拿了一块湿布巾递给他。李二接过布巾,却被触手的温度吓了一跳:“怎么会这么凉?”

    旁边的亲卫看到秦王的异状顿时一惊,手都按到了刀上,以为这布巾有什么对秦王不利的东西,听清楚李二的话之后才放松下来。这番举动搞得旁边的两人一阵心惊胆战,不就是一块凉毛巾,至于这么大反应。

    宇文士及急忙开口解释,李二听完看了一眼王小麦,这人倒是会享受,出门竟然还带着硝石,简直比自己这个秦王生活的还要奢侈。宇文士及献宝一样的把王小麦送给他的帽子向李二展示了一遍:“王总管的这顶帽子最适合夏日出行……”毫不吝惜的当着李二的面就夸赞起王小麦的奇思构想来。

    王小麦在旁边听得脸红,这宇文士及也太夸张了,说的好像这就不是一顶帽子,简直比空调的制冷效果都好了。不过人家在领导面前夸自己也是一片好心,也不能说什么,只好在一旁尴尬的赔着笑。

    说的李二都有些心动了,当即脱下了他的铜盔,接过宇文化及手里的圆帽扣在了头上,活动了一下头,几乎感觉不到重量,确实是轻快了许多。

    看着李二没有脱下来的意思,王小麦就知道这顶算是肉包子打狗了,这家伙还是个亲王,却这么喜欢占小便宜,有句话咋说来着,越又有钱的人越抠门,这李二就是其中的翘楚了。

    李二取出从富贵拿来的那本册子:“王总管对医术也有涉猎?”

    “不不不……”王小麦赶紧摇头,“在下对医理一窍不通。”

    “那此书是何人撰写?”

    “是在下写的,不过在下对医术的确是没有涉猎。”王小麦说道。

    “那这册子中的王总管是从何得知?”

    “殿下可记得国子监中的那台显微镜?”

    李二点了点头,那台显微镜他亲自看过,想不到佛家所说的“一沙一世界”竟然真的确有其事,那些椭圆的小虫子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当时陪同的孔颖达就对他简单的介绍过,不过孔颖达了解的也不多,只是说许多疫病就是因为这些小虫子引起的,至于里面的道理就不清楚了。王小麦就是这显微镜的制造者,想必他对此是研究颇深。

    王小麦摇摇头:“在下对这些细菌的也只是知道一些皮毛知识而已,大王那种烈酒就是因为酒曲中地小虫子分解粮食而来,我把这种小虫子叫酵母菌。酵母菌只是千千万万细菌之中的一种,微观世界还有庞大的瀚海等着人们去揭开。细菌之中不乏有像酵母菌这样能为人类带来好处的细菌,也有许多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又把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细菌列举了一遍,听得李二惊叹连连。

    宇文化及在旁边听得面色一片惨白,他最好洁净,想到自己全身上下都爬满了这种小虫子,就觉得浑身发痒,一阵头晕恶心,冲出账外扶着栏杆就干呕了起来。

    李二笑了笑:“你说的很对,这些小虫子亘古存在,显微镜只是将其揭示出来而已,这么说册子中不让士兵喝生水就是这么个道理?”

    “高温能有效杀死对人体有害的细菌,这是最简便的办法,新军的锅碗瓢盆用过之后必须要经过沸水蒸煮一刻钟,就是防止士兵之见相互传染疾病。当年曹孟德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北方士兵不服水土生病者很多,导致军营中疾病横行,战斗力大打折扣。若是他明白防止疾病的道理,也许赤壁之战就是另一番结果了。”王小麦说道。

    李二点了点头,自古以来军中如何防疫就是一项大问题,为帅者必须要考虑到这些。军中的检校病官往往只能做事后的补救,收效甚微,这个册子上却提出了“预防为主”的理念,从病原上防治疫病的发生,的确是高明。

    “孙思邈道长如今正在努力革新医理,这是一件造福千秋万代的好事,殿下不妨施以援手。”王小麦建议道。

    “孙道长的医书本王在洛阳书楼也看过了,里面的医理虽然闻所未闻,但是看完却觉得所言甚为有理,这件事本王自然责无旁贷。”

    宇文士及呕了半天,吐出了几口酸水,总算觉得好了不少,脸色蜡黄的走入账内向李二赔罪。

    李二知道宇文化及有些洁癖,没有责怪他,又转头看向王小麦:“这册子上的本王会向全军推行,记下你一份功劳。”

    “在下不敢贪功,”王小麦推辞道,“这些都是一些临时想出来的东西,大王如果想改善我军的医疗,还应该请孙道长那样医术高明的专业大夫才行。军中的医学是一个系统的大问题,疫病的防治只是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说受伤之后兵士的治疗,如何有效预防伤口感染……就是外邪入侵伤口,这些是细菌在伤口上繁殖所致。据我所知,我军虽然极为重视这些,但是所用的法子却很落后。兵士们感染后的死亡率高达八成,如果能有效的防治感染,死亡的会下降很多。”

    “能下降多少?”李二迫不及待的追问道。**:

第二十七章 帽子下的从众心理() 
李二这人就是一副这样的脾气,眼睛里从来不揉沙子,自己随口说的一句话,他却非要问出个结果来,只好对他详细的解释,这是根据医疗卫生条件决定的,医疗条件越好自然是感染概率越低,如果你有本事把伤口上的细菌都灭掉,那就不会再有人受感染而死了。

    旁边的宇文士及闻言神色一动:“那岂不是说,只要不是直接被杀死,那就有方法救活?”

    “理论上是这样的,但是……”王小麦随即摇了摇头,“根本就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对细菌的认识的还远远不够,也不可能把的细菌都杀死。即使存在这样的药物,那对人体的伤害想必也是非常巨大的,得不偿失。”即便是后世那个有抗生素的年代,仍然有人死于伤口感染,后世滥用抗生素甚至导致出现了许多耐药性极强的细菌,成人类的新麻烦,所以说没有什么东西是万能的。

    “本王会全力孙道长的研究。”李二终于表达了对这件事的态度。

    王小麦却还不满意:“一个人的精力始终有限,孙道长年纪又大了,何时才能达到预期?不如建一所医学监,多培养一些医学人才,把药王的医术发扬光大,这件事想必道长是及其愿意看到的。”想要革新医理不是一个人能办到的,老道士又穷,有生之年能取得多大成果?最怕的就是老道士一旦百年归天,这套与传统医学完全不同的医理就会被世人舍弃,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李二很爽快的答应了兴建一所医学院的建议,这和赞助李淳风做研究是一个道理,算是一种长期的投资了,李二心里的帐算得很明白。

    “那我就替道长先谢过殿下了。”

    “新军之事朝中非议颇多,”李二突然转移开了话题,“王总管并非军中之人,避免一些麻烦,因此才把你调离军营,希望王总管不要介怀。”

    王小麦笑了笑:“大王言重了,为殿下尽忠是在下的本分所在,又有何介怀之处?”

    宇文士及闻言却心中暗暗惊讶,秦王上次向人解释一件事因为尉迟敬德无辜被众人囚禁,看来王小麦已经渐渐被秦王视为心腹了。

    李二闻言开怀一笑,这个王小麦看来是已经彻底觉悟了,话中丝毫没有提及朝廷,而是说为自己尽忠,果然是识时务者为俊杰。摸了摸头顶的帽子:“这帽子不错,的确适合夏日行军佩戴,本王欲为全军配备,此帽既然是王总管所制,这件事就交于你负责如何?”

    宇文化及有些羡慕的看着王小麦,区区一顶帽子自然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就算是为十万大军每人全部弄一顶也没有多少利润,但是秦王这番开口无疑是允许王小麦涉足军需了,可以想象,这顶帽子做完之后,一定会有更多的军需生意找上他,这可是一个油水很足的生意。

    李二作为军方最大的大佬,在军中说一不二,随便从手里拿出几个订单自然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事。唐军现在以府兵为主,府兵的装备都是自备的,一眼看去唐军就像是一支杂牌部队。身上的装备五花八门,有条件的就穿铁甲、皮甲,没条件的就穿木甲甚至布甲。

    府兵制度的建立源自北魏,北魏是鲜卑人的政权,这种制度就是源自于游牧民族的部落文化,战时为兵,闲时放牧,有着鲜明的少数民族风格。唐军除了府兵之外,朝廷招募的军队就需要统一定制装备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府兵肯定会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也就是说唐军中募兵的规模会越来越大,那么军需的生意也会越来越多。

    王小麦倒是没想到李二会这么大方,看来这就是变相的对自己补偿了,这小子还算是识趣。

    宋老三听到生意上门,笑得合不拢嘴,他很快就明白了这门生意未来的前景,秦王好大的手笔,没想到王小麦竟然在行军途中还能接到这么一笔买卖。朝廷的生意谁不想做,很简单的道理,就算利润再高的生意,也怕收不回账款,但是这朝廷的生意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哪怕利润薄一点也行,稳赚不赔的买卖。

    老宋拍着胸脯保证一定在回到长安之前完成:“不就是十万顶帽子,小意思。”洛阳城正在恢复战火带来的创伤,很多人家还生活在温饱边缘,消化这十万顶军帽绰绰有余。

    “谁告诉你是十万顶了?是三十万顶。”王小麦提醒道。

    “三十万!”宋老三险些把喝进嘴的水喷出来。

    “总共不到十万大军,哪来的三十万顶帽子?”

    “十万供应给大军,剩下的二十万带到长安发卖。”

    宋老三摇了摇头:“长安城的百姓怎么会喜欢如此奇怪的帽子,怕是销路难以打开。”

    “知道啥叫从众心理吗?这十万大军班师回朝,别说人人都戴着奇怪的帽子,就算每人头上都插着一根草,这么多人的影响下,也会让人觉得这是一件潮流。”后世的确是流行过一段时间头上戴花草,人人争相效仿,火遍了全国,更不要说这件帽子的实用性了。

    长久以来,宋老三已经对王小麦养成了一种盲目的信任,既然王小麦坚持,哪怕他认为再不合理的事,也会顺从王小麦的意见。连十贯一斤的酒都见过了,长安城人人戴一顶奇怪的帽子也就不算是奇怪了。

    帽子的事还多亏了宇文士及在李二面前的一番夸赞,王小麦懂得不能吃独食的道理,邀请他加入自己这次的帽子生意。宇文士及听完王小麦对从众心理的解释眼睛一亮,如此说来,这就是一笔数千贯利润的大生意了,这个王小麦果然是面面俱到,如此大的便宜竟然眉头都不皱的就分给了自己一半,真是天降横财啊。

    王小麦选择把帽子生意与宇文士及分享不止是感谢他,自己在长安的这些朋友就没有个有生意头脑的,不是军中的粗汉就是魏征那样视金钱如粪土的老愤青,宇文士及这老小子出身名门,手底下门路多,有他相助自然是事半功倍。请

第二十八章 灞水河畔() 
大军入了潼关又向西走了十来日,终于在灞水河畔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