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末帝业 >

第9部分

汉末帝业-第9部分

小说: 汉末帝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能跑废掉。

    寒冬已过,春寒料峭,随时需要提防更北的鲜卑南下劫掠,到时候马匹将是最好的作战伙伴,此时跑废了马,彼时何以拒敌?

    骑兵三宝,马蹄铁对马匹的保护作用实在太明显了,有了马蹄铁对马蹄的保护,骑兵的续航能力何止提升一倍。

    高桥马鞍,双边马鞍,对骑兵的战力提升有多恐怖,王翊很清楚,但是编练选锋义从之时,他没有丝毫找百工之匠打造出来的想法。

    此时时机未到,造出来只给百来位义从使用,流传出去,受益更多反而是北方异族,有此三宝,其可武装出数万真正的铁骑精锐,若是攻来,怕是抵挡不住。

    回过神来,轻踢马腹,缓慢向前,望向远处天地交接处,坚定地道:“高顺,有朝一日,这无垠的草原将会臣服在我脚下,生活在其中的胡虏将会任由吾等奴役,再不会让胡人在我们土地上安逸放牧,他们的骏马要献给我们,他们的美人要给我们享用,怀我们的种。河套,阴山南北,乃至更北的土地,全都会是我们的养马场,吾等再不会缺少马源,将会有千万匹的骏马任由我们挑选!再不会因为体恤马力,而不敢放肆尽情地奔驰!”

    高顺也有些出神,注视着前方王翊挺拔的背影,似乎为其豪情所感染,嘴里呢喃道:“会有那么一天吗?”

    王翊没有回答,虽有滔天野心,还得一步一步来,有些事急不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策马转身,振臂一挥,对随侍众人道:“走,回去!”

    说罢,一行人轻舞马鞭,游慢而归。

    夕阳西下,安阳城东二十余里的一片湖泊边,一个小寨搭建在侧。此地为安阳县长划给蔡邕、王翊的暂居之地,经过一个冬季的建设,已发展成一个小型寨落。

    穹庐四布,毡帐林立,寨门两侧的哨塔之上,有两位身背长弓的义从正站岗放哨,监控四方。

    寨内炊烟袅袅,妇人忙碌奔走,准备食物,些许幼童在寨角玩闹,浓厚的霞光照射下,似乎披上了一层绚丽的外衣,一切显得安详而美好。

    寨子中央的空地上,杨凤带着四十多个北地大汉,持枪操练着,嘿哈之声,不绝如缕。

    寨门大开,王翊一行人马不停蹄地的驰入,个个干净利落地跃下马来。有马奴接过王翊手中马鞭,领着马前往马厩,余下的义从也俱前往。

    自寨子立起来后,王翊不断招募流民放牧狩猎,几个月下来,已有上百人投奔。王翊将随行携带的金银珠宝全部拿来与县长交换府库中的粮食布匹,至于府库空虚的问题,那就与王翊无关了。

    王翊寨内一众人对王翊行礼,王翊挥手让其解散,大跨步朝宅中央的大帐走去。

    似是听到外面的吵闹声,只见小蔡琰从帐口小跑出来,小脸一片红润,身穿着王翊为其狩猎的狐裘,看到王翊,提着衣角便向王翊奔来。

    王翊含笑上前将小丫头抱起来,脸整个贴在她的胸前蹭,逗得她咯咯直笑,闻着幼女身上的清香,王翊感到一阵安宁。

    几个月的北疆生活磨砺,在以往的娇柔之外,让小蔡琰眉宇之间多了一丝英气。

    爱怜地抚摸着小蔡琰的嫩脸,如同爱抚小猫般,小丫头也是一脸享受的模样,还用力朝王翊手掌蹭了蹭。

    “老师在帐中吧?”王翊问道。

    “父亲在帐中校书。”说罢蔡琰离开王翊怀中往地上一跃,小手拉大手,往里面走去。

    蔡邕此前校书东观,修撰《东观汉记》,又有编纂“熹平石经”的过往,前面正遭流放,此时在安阳县安稳下来,开始沉浸在未竟著书治学之事中。

    闲时也有对王翊教授考校之举,蔡邕算是汉末比较开明的大儒了,非一般的腐儒,是认真做学问的长者。

    时间一长,王翊终究学到一些东西,真正的大家总是值得人敬仰的,不管心底如何想法,王翊表现得永远是那副谦虚谨慎好学的样子,让蔡邕十分满意。

    此时蔡邕正埋头修书,见王翊二人进帐,放下笔,抬手招呼王翊上前:“翊儿回来了,此行何如?”

    王翊对蔡邕上前拜见:“禀老师,寒冬已过,气温已渐回升,外边一望无垠皆是满满的新意。弟子见到有鲜卑人游弋在外,只是担心,寒冬之后缺衣少食的鲜卑等胡虏将要南下劫掠了,到时只怕不好应对。”

    “自有我大汉边塞精锐将士保境安民,又有使匈奴中郎将张修大人与并州在后支撑,定不至于让鲜卑胡族太过猖狂。”蔡邕正声道。

    王翊酝酿了下情感,又对蔡邕一礼:“若是拒守城池,鲜卑骑军若想攻破,必定让其损失惨重。只是怕城池之外的百姓们要受难了,况且自前年汉军出塞大败而归后,北境的兵力骤减,许多城池县邑已难以维持守备了。”

    王翊倒不是真为塞北百姓而担忧,只是怕鲜卑南下抢掠,殃及池鱼,连累了自身。但有数十选锋义从和新招收的北地勇士护卫,保全自身突围而去,王翊还是有这个自信的,因此也不是特别焦急。

    而蔡邕则重重地叹了声:“前年吾就谏言陛下,大军不可轻出,如今兵败丧师,导致朝廷威望大跌,北境不稳。鲜卑异族日侵愈急,受苦的还是我大汉子民啊!”

    王翊对蔡邕所言并无多大触动,在大汉内部平民百姓都快活不下去了,更何况这与胡族接壤杂居之地,日子更是艰难。如今天下尚未大乱,百姓日子还算安稳,待到整个大汉战火纷飞的时候,能活命都算奢侈了。

    心里虽是如此想,王翊嘴里却安慰道:“老师也不必太过担心,这也只是翊的猜测,当不得真。况且,若是真有鲜卑贼子到来,吾当协助军民抵抗,护卫一方百姓。”

    蔡邕长呼一口气,欣慰地对王翊道:“翊儿有此心,能保一境之民甚好,若是事有不济,便带着琰儿回太原去,不用管吾,留待有用之身报效大汉。”

    见蔡邕如此说法,旁边的蔡琰目露莹光,几乎要哭出来了,王翊连忙蹲下拥其入怀,抚拍其背。

    尔后对蔡邕掷地有声地道:“老师不必如此悲观,翊必定保得恩师与琰儿周全!”

    蔡邕也觉自己失态,正身而立:“吾也不做这小女儿之态,但愿无事!”

    几日后,寒夜,用过膳食,王翊研究了会儿《汉律》,正待安歇。这时,高顺的身影突然出现在帐外:“公子,事有不妙。”

    高顺年纪不大,但一向沉稳,但此时从他的言语中王翊听出了一股躁意。

    王翊心知必然发生了什么急事,不敢耽搁,迅速穿好衣衫,让高顺进帐问话。

第十七章 主事安阳() 
王翊走出屏风,跪坐在帐中书案后边,摆摆手阻止欲行揖礼的高顺,问道:“高顺,发生何事,竟让你深夜唤我。”

    高顺深吸了一口气,对王翊道:“禀公子,从北边来了一群散兵流民,小人从其口中得知,鲜卑人已经开始入侵汉境了。”

    王翊心里一紧,不出意料,鲜卑人果然来了,“只是来得有点早呀!”王翊暗道。

    手指敲了敲桌案,沉声对高顺道:“继续说。”

    高顺又继续道:“听其所言,十余日前,鲜卑王子和连率领中部鲜卑两万多人入侵,代郡、雁门、定襄受其侵扰,东边的云中郡深受荼毒。和连残暴,一路烧杀抢掠,毁家灭门,另有上千鲜卑骑兵攻入五原,郡守王智弃守九原城,亡命去了。此时东边诸县,五原、宜梁、成宜皆已沦陷,只怕其兵锋这两日就要降临西安阳县

    了。”

    王翊没想到形势已经如此危急,更没想到,偌大的五原郡,竟被区区千余鲜卑骑兵攻破,简直可笑!

    王翊心底也不免有些慌乱,强行按捺下不安,冷静下来对高顺道:“汝尽快唤醒寨中众人,收拾粮食物资,我们连夜撤入县城中去。”

    一阵忙乱噪声打破了夜里的寂静,听闻鲜卑人要来了,都不敢怠慢,打包行囊,套马驾车,搬运粮食,收拾兵器,花了近两个时辰,方才打理好一切,陆续撤离寨子。

    昔日人声鼎沸的寨落顿时冷寂下来,孤零零地矗立在寒风中,显得格外的凄凉。

    王翊似有所感,指着空荡荡的寨子对高顺道:“高顺,你说鲜卑人来了,会不会据此安营?”

    高顺略一思索,答到:“现成的寨落,省却搭建之苦,怕是会吧。”

    王翊盯着寨门看了一会儿,吩咐杨凤带人将四周的栅栏都松一松,并在周围草皮下铺满枯木干草,撒上牲畜油脂。

    “但愿此暗手有用吧!”王翊轻叹一声,带领众人往西边撤去。

    待到县城门前,晨曦业已初露。此时的西安阳城,也是一片慌乱,城门口挤满成百的难民。

    王翊示意杨凤上前喊话:“蔡邕蔡大家与我家公子要进城,快开城门。”

    城头主事之人为安阳县丞,认得蔡邕与王翊,面色一阵犹豫,指了指城门口的难民答到:“放蔡大家与王公子进城自然无事,只是这些难民。。。。。。”

    “那就一并放进去”,王翊上前厉声喝道:“这些都是我大汉百姓,要进城避难,难道我大汉官吏还要将之拒之门外,任由胡虏屠杀吗?”

    县丞还自犹豫,旁边的县尉突然道:“公子说的对,开城!”随即吩咐守卒打开城门,县丞放下了正欲端起的手,下城楼迎蔡邕与王翊一众人。

    城门口的难民见城门大开,仿似看到了生的希望,纷纷对王翊抱以感激的目光,而后涌入城池。

    王翊一脸淡然地看着求生的百姓,老弱妇孺不是被杀便是被俘,能亡命到此的基本都是青壮男子,北地汉子多剽悍,收之可为守城臂助,再不济也可拿来做炮灰,消耗鲜卑人的士气力量。

    这,才是王翊真实想法,虽然很残酷!

    县衙内,蔡邕正做上首,问道:“县长呢?”

    县尉满脸不屑道:“县长大人听闻欲来,早已收拾细软,带着家人仓皇逃离了。”

    蔡邕听后,大为气愤:“身为一县之长,临敌不尽守土安民之责,不顾治下黎庶的死活,只顾惜自家性命,当真是枉为人子。”

    王翊淡淡一笑,逃了也好,更方便他整合县内资源,以抗胡骑。带着一丝莫名的笑意,问那县尉:“汝等为何不一并逃离,留在这危险之地,不怕丧生?”

    那县尉似感到被侮辱了一般,抬头硬声道:“何惧一死,吾等生来便是五原人,也知尽忠职守,早已下定决心,与安阳城共存亡。”

    这大汉还是有不少硬骨头的,王翊击节赞叹一声,然后堂下县丞与县尉道:“如今县长逃逸,城中无统率之人,怕是要劳烦二位主事拒敌了。”王翊

    二个人对视了一眼,逡巡片刻,由县丞出头答到:“吾二人德行浅薄,平素在百姓中也未多加威望建筑,只怕难以胜任。莫不如蔡大家与王公子主事,以您们的声望家世,定能群起响应,带领全城官民,抵抗外敌。”

    王翊清楚,这二位只是客套,或已失去信心,只是将希望放在蔡邕、王翊身上,有个主心骨,至于声望家世什么的,听听则已。

    蔡邕摆摆手:“吾于兵事不通,连纸上谈兵都算不上,还是交给翊儿吧。”

    王翊要的就是这个结果,此时起身,一脸正气道:“我王氏世受国恩,当次危难之际,身为王氏嫡子,正该义不容辞,竭尽全力,保我大汉子民,望二位鼎力相助!”

    说完对两人一礼,二人连道不敢,却也松了一口气,有顶事儿的扛过压力,还是名门望族王氏嫡出,他们也轻松不少,只需尽职便是。

    随后众人开始按照王翊的计划忙碌起来。县丞负责召集县中为数不多的豪强氏族捐粮捐人并清点府库中的粮食兵器,蔡邕带人将城池周围的民户物资全部迁移进城安抚,充实守卫的力量的同时坚壁清野。

    而王翊则与县尉召集县中青壮,加以简单训练,以备御敌,并派人前往东方侦探鲜卑人动向。

    天色渐渐黯淡下来,忙了一天的众人聚在县衙,席地而坐,也顾不得什么风度礼仪了,几个人开始汇总忙碌一天的结果。

    “城内的几家豪强俱都贡献粮食部曲,支持公子拒敌,兵器全部分发下去了无法做到人手一把,最严重的恐怕是粮食问题了,府库空虚,百姓余粮加上公子带入城中与豪强献出的,恐怕也支撑不了多久啊。”县丞首先说道。

    王翊看向县尉:“如今可用之人有多少?”

    县尉答到:“今日已动员城内百姓与流民精壮之人,还有豪强部曲、守卒衙役和外来溃兵,再加上公子手下的精锐之士,足有五百余人。”

    王翊点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