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反转修真时代 >

第312部分

反转修真时代-第312部分

小说: 反转修真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武技要求人分别从,左右高低进退等不同角度,去使对手感到幽远难及,高深莫测,即便是有很大的力气,也无从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这就叫作摸得着,看得见,打不着,使对手难知我的动向,而我却能对其情况了如指掌。

    所谓“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而且这种武技,还要求立身要像天平那样中正不偏,肢体灵活要像车轮那样圆转自如,这就是把人体比作天平,有天平的准头在身,那么就能精确地去称人的分量了。

    对手用劲,自己就相应地把自己的劲偏沉于一端,不与对方的实力相顶相抗。

    而反之,如果自己也以重力相抵抗,这时劲路就发生重滞而停顿了。

    也就是说,偏沉为得巧,双重是拼力,得巧则劲路通畅,两力相随,大力打不着小力,拼力则劲路壅塞,两力相抵,大力必胜小力。

    偏沉相随,而不予受力,常乐渐渐有些明白,粘就是走,走就是粘,阴离不开阳,阳也离不开阴,阴阳两者能相反相成,相互辅助,这才算是懂得了其内在规律。

    走和粘是一对矛盾,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走向自己的反面,没有“走”就没有作为矛盾对立面的“粘”,由于这两者既是互寓的,又是随时可以转化的。

    就如同“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所以两者必须相济。

    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武技中的内容,虽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但常乐却不敢不详细辨析,否则的话,一旦在实际运用中出错,那就悔之晚矣了。

    在与敌人交手时,随人而动,粘则相随,走则引化,粘连相生,与人周旋,随机应变,伺机随势而定进退化发。

    而在化而不发的情况下,外形是被动的,但实质却是主动的。

    常乐紧皱着的眉头,稍稍松了些,这门以前没有见过的武技,虽然没有其它拳术之刚猛,但也是从刚猛中柔化而来,别具特点。

    其中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所谓的用意不用力,这用意不用力,不是不需要力,而是用意去促进,柔化,体会,感知,从而疏通了各部位肌能之间的衔接力和运转率,并具有灵动的劲。

    只不过要用心去体悟,在每个动作中,有出必有回,源头在丹田,才能从外力转化为内劲,只有以意化劲,才能为用意不用力,心意相通的境界。

    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上下相随,下肢以上身体开展方向而随动,为上动而下随。

    把上体作为一个整体开展的面,同时是内能释放的盘,下肢则是上体支撑的根。

    一般来讲都是下肢托着上体走,但是在高级舞姿的开展中,是以身带腰,及后脚步的前行,这便是所谓的身法。

    以重心到位,再把后脚前跨,或者以身前推,利用惯性促进后脚的前跨合,一般来说股胯位肌能量力的衔接率和前动力不够,而解决这一问题很简单,就是一个字拉。

    有力能随心所欲的发放力,能快速启动,能各方位变化,有稳实的知觉感都是对的。

    这门武技认为,内在的真气和外在的形之间的结合,内动力促进外形体的动态,有合必有开,才能体悟到真正的合。

    开合是在作用条件下,形成的自然动态,内能的动力中心在丹田,开合就是把打开的双手之量力都要收回归丹田,再于丹田动力推进肢体的打开。

    而当外出内能完全能回归丹田了,那么双手在外开回合中在任何方位,都能随意变化或再次向外击打。

    而人体之合有意合,气合,形合,丹田是内能聚集运转中心场所,聚集就是相合,合是生命的源泉。

    相合虽然简单,但问题是如何把外出中的力全部能收回,形体在相合中而起到力的作用推进肢体之间的自然开。

    在常乐看来,这门武技最重要的是提出了,丹田不但具有功能,还具有阶段的层次,其分别为守护建展。

    再一个就是刚柔结合,在其他武技中,对于刚柔都比较偏重,刚是整体,挺拔,柔是轻灵,顺畅,刚柔结合是轻灵圆活。

    为保证肢体动态的稳定和灵活,必须要逐步紧固自身,紧固则容易僵硬,同时又要活动和放松各部位。

    就在这一紧和一松之间的实施过程中,就形成了刚和柔。

    刚柔是经过硬软,紧松才形成的结合状态,这门武技在交手过程中,以破坏对手的重心和技击为目的。

    而这门武技的最高境界,是相求在与敌交手过程中,能起到渗透之作用,以作用而起到相互之间的构建,懂得构建才能达到真正的破坏。

    意气形是一个生命体必然的组织部分,最大量化是任何物质相互融合的条件。

    意在感触的信息中体悟和识别,意识把各事物之间的特性相串联结合,从而得出一个结论,认知大自然。

    而气是能源,力量,是动力功能,气在意的感触中而起到的能量力,气可在意的培育下聚集和成长。

    形是一个运动体的形态,最大量化是思维想像的最大,内能动力的最大,形体开展的最大。

    而最大量化根本在内能,表现在形体,关键在思想。

    而怎样的运动方式,决定了怎样的动力能量,怎样的指导思想,就能产生怎样的行为和动机。

    不同武技之间的区别,就是能量力的掌控。人体运动必须要有力,能均匀顺畅地掌控力和释放力,这才是最高的境界。

    常乐发觉到,这门前所末见的武技,可能会是改变自己战斗实力的关键。

    他此时早已经忘却其它,只沉浸在研究这门武技的情绪中。

第五百七六章 刚柔有度() 
在常乐看来,自己现在所习的这一门武技,刚柔有度,阴阳变换有法,以刚求柔,以刚用柔,以柔用刚,刚柔相济,始合太极,浑然一体。

    正所谓阳尽之后阴则自生,一阴一阳交替而用,周而复始。

    常乐依法施为,先动足少阳胆经,以足少阳胆经之真气,来推动足少阴肾经之真气,以形成少阳,少阴两经相互交换,相抱相容。

    这足少阳胆经在人身主人之胆腑,其性犹以活跃,善动而著称,更有强胆量,练精神,临敌而不惧,泰山崩于面前而心不动之能。

    而与足少阳胆经相互交融的,足少阴肾经则更为重要,足少阴肾经在人身体主肾脏,肾脏是人先天之祖气的所藏之地,后天生精之所。

    其有强筋骨,壮精神,聪耳明目,滋润五脏,是强身健体,修真成圣的重要的脏腑。

    肾脏的强弱将直接影响习武,修真的结果,因此,下手先修炼上述二经,就显得非常必要。

    另外,由于少阴、少阳两经的相互交换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肾水升腾,由此而使五脏得以滋润。

    一法之中,有先动阳而后动阴者,即抽坎中之真阳,添离中之真阴,真阳上升,真阴下降,阴阳交替,周而复始则丹功成。

    修真除了内修之外,还有外炼相辅,所谓外练,主要是易筋腾骨布气。

    易筋是指通过身体姿势的调整,使身体的筋脉得到充分的激活,使其强健有力,所谓筋长一寸,力长一分。

    要知道人身体中的能量供养途径主要有三种,其一为经脉中的真气供养,其二为血脉中的氧气供养,其三为筋脉中的能量供养。

    至于腾骨,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使身体的皮膜,骨膜得到充分的激活,使其逐步的产生形如空鼓的气囊,以这种特性的功能,来产生巨大的抵抗外界击打的能力。

    腾骨主要有两种表现,皮肉之间的腾起,是有效地抵御外界来侵的第一道屏障,而筋骨之间的腾起,即通常所说的腾膜,是抵御外界侵犯的后一道防线。

    易筋腾骨产生的气囊充分的发展到全身,即是所谓真气,即是通过各种练功方法的锻炼,所得到的真气,练功者通过特殊的方法把真气布于全身的筋骨,皮肉之间的气囊之中,使之产生巨大的保护身体的能力,这种叫做布气。

    而在修真武技中,内家功夫通常将劲分为后天劲和先天劲,后天劲即人的自身肌肉所产生力量,而先天劲是人身体自身所带来的潜在的能量。

    修真武技首先练的,就是通过一定的训练方法,使先天的内劲体现出来。

    用功法使后天之劲退去,先天内劲自生,便是由后天转先天。

    常乐现在所练的这门功法认为,由上身阳经之内劲开始,向下身进行内劲的转换,其间内气,血则随同意识的不断的变化,而行遍下身,使下肢经络完整,充实,达到沉稳中透着轻灵,刚建中含有柔软的境地。

    然后再由下反上换劲,由腰背间而向两臂进行劲力的转换,其间内气,血则随同意识的不断的变化,充实上肢,当经络完整、充实后,达到两臂沉重中透着鼓胀,刚建中含有轻灵的境地。

    最后由中向梢换劲,由中向梢进行劲力的转换。使之内气、内劲由丹田发向四梢,节节灌通,使内劲运化通达,达到经脉畅通无阻的境界,进而达到内,外三合一体,意念一动,周身皆一体,整如泰山的状态。

    这时候便成了所谓的六合一体整劲,即周身内外三合融为一体,所发出的整体如一的劲力。

    通过不断地运用意识的转换,使身体的横竖内外的各种劲力,有机的结为一体,在意识的引领下,由丹田到四肢,节节贯通,使之达到意识一动,则气达四梢,逐步地做到一发动,周身皆动。

    常乐先动足少阳,足少阳一动,则周身内气开始活跃。

    他在动足少阳经后再动足少阴,足少阴一动则补先天之元阳,强化五脏,练后天的五谷之精,化为真气补充五脏,行先天之真阳,补心中之真阴,达到坎离**,阴阳互换的丹道小周天的境地。

    在这之后,常乐引周身真气归于丹田,注重丹田的吐纳,开合,鼓荡,填充,让丹田这一气机发起之源,充分吸纳周身的元气使之更加饱满,坚实。

    而在整个的练功的过程中,常乐通过丹田不断的把元精转化为元气,然后再开通经络,使丹田的元气,通过经络的运化到体内的各个脏腑,充实于五脏,逐步的达到精旺,气满,神全,丹田的混元罡气饱满。

    到了这一步,常乐便可进行周天行气循经,运气行走经络,让丹田混元气按内功需要的不同,而行走不同的经络,以达到不同功夫的要求,这就是所谓的循经行气。

    常乐先以足少阳,足少阴两经作为循经行气的入手,继而行气于督任二脉,以达小周天的目的,此乃武技,丹功所必需达到的。

    而行气于大周天,布混元罡气于周身经络,达到法密如笼的境界,才是外炼的最终追求,练到此等境界,方才算是入了门。

    神为内之主帅,练神之清明,则意之灵便,意识是内功习练法中的君主,任何功夫的练法,均离不开意识的运用。

    因此,常乐在练这门武技时,要十分的注意意识的运用。

    他在练功的过程中,神光内收,专心的注意意识的运用,转换以及体内气血运行的变化。

    这反观内照,精神内守是练习修真武技应用的必备方法,也是武道合一的具体地表现。

    神到意到,气到力到是修真武技的基本要求,而内视练气的法则则是练内的共法。

    “内景隧道,唯反观者可以照察之”,神光内收可以开通经络隧道的特性,光华内收以后,随着神光的内收,习练者的心态也逐渐得趋于平稳,安详,则逐步地进入定的状态,达到内炼大成高妙的境界。

    识了这一层道理,常乐心中不由得大喜。

第五百七七章 虚实转换() 
在修真者之中,一种武技流传至今,流传至今,名家辈出,每个练习者都有自身一定的体认,各家体认不同,自然修炼方法等也不同。

    因为知晓这一节,所以常乐才对于这门,以前从来没有见到过的武技,表现得不是那么特别惊讶。

    最起码以常乐的眼光看来,这门武技虽然有些古怪,但是却也有其道理。

    一般而言,修炼分许多境界,由于层次不同,其具体的要求也有所区别,都是根据修练的层次而定。

    一般来说,内炼是在外形静止状态中,实现中和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培养人体内在潜能,蓄力于体内的过程。

    此外还可以提高人体抗击能力及攻击能力,增加反应灵敏度。

    在修炼中,采取意念假借,内视观想及精神放大等方法,来增强自身的实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