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诗刊 2006年第21期 >

第3部分

诗刊 2006年第21期-第3部分

小说: 诗刊 2006年第21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7 
  鸟声的本质是独特性。 
  杜鹃泣血,叫得尖锐凄伤;画眉唯美,叫得婉转清脆;大雁惜远,叫得空阔悠长;山鹰好搏,叫得裂铁折钢…… 
  我的诗歌也能发出叫声,但它绝对不与其他诗人雷同。否则,千人一腔,不如不叫。 
  我的叫声,当留下闪电的细末和青铜的灰烬。 
   
  8 
  我非常想把帕斯捷尔纳克诗歌中紧张、激动、快速的语言节奏比成一种鸟叫。这种节奏,如同怒涛、洪流、爆发的火山和奔跑的公牛,一字作胆,字字皆胆,撼天动地,把霹雳的冷汗都惊了出来。 
  同时,它又暗含着一种深深沉淀的底蕴。 
  这是什么样的鸟呢?这是什么样的鸟的心脏呢?“飘浮着,聚成一团团——眼看着停了下来,却又在运动”。这是什么样的鸟的叫声能够比拟的呢? 
  我双眼一亮,注意到了词句意义和音响的相互关系。 
   
  9 
  诗歌中的鸟声,可以让诗行激烈地抖动,轻微地震荡。诗歌中的鸟声,可以啼宽词语的天空,文字的缝隙。 
  在鸟叫的沿途,我拾到的不仅仅是诗歌的金子、美玉、琥珀和玛瑙。 
   
  10 
  在诗歌中,能够听到千年前的鸟声,能够想象万年后的鸟声。它们环环相扣,首尾呼应,如沙漠活水,如空谷仙乐,同春天一脉相承,让天性葆住永恒。 
  我一刻也离不开鸟声,哪怕我已静谧得浑身没有字痕。 
  鸟为什么在诗歌中叫?这个问题,我只有沉思。只有每天写几句话,小心翼翼地试着回答。      
沉思的诗情
谢 冕 
  王顺彬有很美好的诗情。在他的诗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意境:鸟飞着,桃花流着泪;灯亮着,楼群展开着它的丰富。他的诗中洒满了阳光和鸟鸣。他用诗来表达他对大地、天空和家乡的热爱,他在内心默默地为这一切感恩:“重庆曾以小小的一角,盛下过我巨大的悲痛”(《感恩》)。他居住在这城市里,这城市是如此让人动心,它以它的博大和慈爱盛下了,接纳了,而且溶解了那隐秘的大悲哀。大地无言,天无言,只有诗人知道这悲痛是如何啃啮着他的内心。他为此感恩。他在写这首短诗时感情表达得很节制。 
  王顺彬的抒情是多向的,大多数的情况下表现都很简括,他不太放任情感的奔泻。却能在节制之中表现丰富,也不时出现惊人之笔。燕子的呢喃与奔忙,我们都知道它们衔泥是为了筑巢,诗人却在这里翻出了新意:想象中它们不是为筑巢,“而是去修补另外的天空”。读这诗句时,有一种当初读到顾城《星月的由来》那样的惊喜。诗要动人,要不断地排除那些平淡的形容,总要有这样出人意外的奇想,不时地刺激着人们的审美想象。王顺彬的这首统共只有四行的短诗《燕子》做到了。 
  这组诗中最精彩的一笔,应该是《想象中的墓志铭》。它以六行的短制,写了梦一般的意境:桃花是模模糊糊地开,阳光是不明不白地亮。而心却是格外地清醒:“假若我是一只蚂蚁/我愿死在大象的脚下”。墓志铭是纪念死亡的,当死亡还遥远时,他想到一种值得骄傲而且辉煌的最后的归宿,于是有了这样的对于墓志铭的“想象”:不是卑鄙,而是绚烂,绚烂地以自身的渺小心甘情愿地被伟大所“毁灭”。这些想象,证实他并不注重华丽,而是追求质朴,以惊人的新奇而赢得灿烂的诗意。 
  王顺彬的诗是沉思的。他不属于激情型的诗人。如果想在他的诗中寻找奔腾的气势,可能难以如愿。他长于思考,且力求融哲理于冥想之中。所以,读他的诗,心情要平和,速度要缓慢,从他的那些隐藏的意念中,体验思忖之后的愉悦。由于他行文的某些习惯,他会设置一些特别的词语结构藏匿他的真意,我们要有一定的耐心,克服我们欣赏的不适应,在他布置的弯曲而隐蔽的词语迷宫中,寻觅那从繁密的枝叶缝隙间筛漏下来的明亮。 
  《写给水厂的女工们》,此诗立意甚佳,行文却有些缠绕。因为他不避日常的琐碎入诗,把一些生活的“原样”嵌入诗中①,如刷牙、煮粥、淘洗菜叶、中午进餐、下午开会、晚上回家,意在言明这些均与水有关。面对这样的叙述,得有一种排除焦躁的宽容。而庆幸的是,我们的耐心“跟随”毕竟有了回报。我们终于在诗人不避世常的繁冗中,“发现”了“临窗诵读”“水如月光”的诗意,终于“发现”主持会议的女书记的嗓音里的“水的清香和宁静”。我们因寻觅而拥有,因拥有而满足。但是,容我们反问,为何要让我们进行如此艰难的“跋涉”? 
  读诗的人总是这样,总有一种倾心于这种漂浮的诗意的痴迷。我们有自己的寻求。我们总是顽强地寻求那些隐藏在词语背后的幻觉和想象,寻求那些似乎与生活有些“距离”的“虚幻”。从这个角度看,这位诗人笔下的“喘息的桃花”,“累得很翠的柳条”,就有着十分迷人的风景。《下半夜》颇有早期朦胧诗的余韵,令人想起北岛和芒克的那些意象诗。“整个人都在下沉 故乡般的寒冷”,跳荡、凝练而丰盈。 
  王顺彬的诗,水平有参差,不甚齐整。有的诗,因为前述那种“不避俗句”的倾向,涌入一些诸如“我听得躺不住了”、“突然/明白了”之类的浅露的描写,而显得缺乏意韵。但在另一些诗中,却展现作者惊人的华彩。最动人的是《最初的黎明》—— 
   
  鸡鸣喷出最高的一朵火焰 
   
  写的是鸡鸣之声,那声音却表现为一种物象:火焰。声音在他的想象中更是气势非凡,是一种喷发!这种对于黎明之初的鸡鸣的感受是非常独特的。他写出了有异于所有人的鸡鸣的感受:一朵最高、最红、也最热烈的黎明之花在开放!在同一首诗中,他写小虫“在泥土里猛烈翻身”,从而使“草根一阵惊叫”,都是神来之笔。结句更为让人倾倒:“把所有的亮加在一起/就等于黎明”。 
  是的,从对水厂女工的歌唱,到为马路天使和磨镰刀的人的赞美,诗人的心是和用劳动的汗水创造生活的那些美丽的心灵联系在一起的。在物质引诱日盛的今天,当许多诗人都把诗的触角收回到一己的内心的时候,他有一种可贵的坚守。王顺彬对于普通人的工作和命运的关注是非常动人的。这样一些在乡村的夜晚磨镰刀的人,扫马路的人,还有在水厂劳动的女工们,都是一些值得尊敬的人。 
  一颗沉思的诗心在歌唱。歌唱劳动,更歌唱生命,“蜜蜂匆忙”也好,“一只蚂蚁没有葬礼”也好,都是对生命价值的沉思。都是向生命致敬的诗篇。我们感谢诗歌,我们也感谢诗人的辛劳。 
  2006年8月21日,于京郊昌平 
   
  ①有些诗人有这类的主张,如“生活流”,如“口语化”,如“平民意识”等等,都在强调诗与庸常生活状态的“亲和”。这些主张的功过评价,须加辨析。 
诗五首(组诗)
绿 原 
  一个老人的冬夜 
   
  听凭它缓缓流淌过去 
  像一瓶浓稠的墨汁 
  倾倒在 
  一摞写满了字的原稿上 
   
  ——既淹没了 
  他的几乎全部记忆 
  又为他留出 
  萤窗一角亮着 
  ——亮出了一朵 
  五颜六色的 
  形象思维之回光 
   
  于是 
  心安理得地模仿 
  黄永玉的猫头鹰睁开 
  一只眼睛又把 
  另一只闭上,反正醒着 
  和睡着一个样 
  且默数再也听不见的 
  儿时午夜江汉关钟楼上 
  浸透了露水的 
  叮当 
   
  一株马缨花 
   
  一株马缨花像我一样 
  “犯了错误”似的一声不吭 
  被隔离在窗外的角落; 
  一天心血来潮贸然伸出 
  一根手指晃动在玻璃窗上 
  仿佛有什么话要对我说; 
  按规矩我只能相应不理, 
  可它仍不放手,手指长着 
  嫩叶,生机盎然,越伸 
  越长,像要伸过来握手的 
  一只长毛的胳膊…… 
   
  我真高兴,我真感谢—— 
  我想不到的是—— 
  嫩叶丛中竟有 
  黄绿色花萼昼开夜合 
  并热情地把希望用 
  一束粉红色花丝系着 
  简直会穿透玻璃递给我…… 
   
  (可知马缨花又名 
  合欢花,难道是预兆 
  自由女神在召唤,我将 
  交上合家欢的好运么?) 
   
  它又回来了 
   
  (丙戌狗年女儿给我带回一只狗——) 
  一只玩具狗 
  大小和真的一般 
  毛皮又柔软又温暖 
  高兴起来几乎还 
   “汪汪汪” 
   叫上三两遍—— 
  竟让我忽然记起它 
  不也和我一道 
  在咸宁五七干校 
  咱俩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形影不离好几年—— 
  直到人都走光了,干校解散 
  我最后一名作为押运员 
  爬上装满行李的大卡车 
  它在车旁急得直打转 
   满心想跟着我一齐 
   上车去武汉—— 
  可车忽然开动了 
  它却给扔在了后面 
  觉得不对头,便跟在车后跑 
   车跑得快,它也跑得快 
   车跑得欢,它也跑得欢—— 
  可惜渐渐跟不上了,它落后了 
  很远了,模糊了,看不见了…… 
  想不到,怎么回事,分别了几十年 
  今天,它又回来了,回到了家里—— 
  终于在它的本命年 
  又跑了回来 
   像当年一样 
   跟我摽一起? 
   
  感恩之歌 
   
  早起扶着自己 
  困倦的躯壳向 
  永恒而又新鲜的 
  东升的朝阳 
  五体投地,感戴它 
  仁慈而慷慨地布施 
  那高贵而万应的 
  金色光液,致使 
  倔强的灵魂从 
   梦魇的重压之下 
   霍然而起 
   
  信步走到 
  野外的池沼边 
  环顾,俯身,闭目,敞开 
  干渴而沙哑的口咽 
  痛快掬饮一大捧 
  从悬崖倾泻而下的 
  清洌的甘泉,从而通过 
  一滴滴渗透与循环,致使 
  贫血的身心在 
   一阵阵寒噤之中 
   陡然充沛而温暖 
   
  睁开朦胧的双眼 
  在短浅的视野之内 
  看见一株夹竹桃 
  在微风中掀动 
  她粉红的花袄,一面 
  抗拒野蜂的骚扰,一面 
  若有所待地向天空抖搂 
  充满黄色粉粒的花药—— 
  不胜景慕到几乎与之 
   合而为一而怡然 
   自得于自己的俊俏 
   
  回头仰望 
  一株参天大树 
  展开枝叶茂密的怀抱 
  庇护着无数弱小的雀鸟 
  对比着它的沉稳和静谧 
  是它们放肆而自信的喧噪 
  于是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合十皈依进而参禅悟道 
  不自觉向它低下头来 
   在万缘俱寂之际深深 
   感到自己渺小 
   
  比照大自然之 
  无限的蕴藏与 
  无私的允诺,骇然发觉 
  机体的活力日见衰弱 
  对生命的繁丽与久远 
  缺乏起码的执著,反而 
  为一层美名为“淡泊”的 
  冷漠所包裹:面对自己 
  逐渐无机化,实在 
   不胜惭愧甚至 
   不胜惶惑 
   
  和 谐 
   
  阳光为小青草洗桑拿 
  星星和流萤哝哝对话 
  森林共同庆祝万牲节 
  动物园里废除了铁栅 
  大自然的本色是和谐 
   
  独生子女为父母亲祝福 
  警察先敬礼再执行任务 
  青年人不知什么叫失业 
  一个个把时间当作宝库 
  人类社会的主页是和谐 
   
  作者简介:绿原(1922—),著名诗人,资深翻译家。1940年开始新诗创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前副总编,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他翻译的《浮士德》曾获鲁迅文学奖“彩虹”翻译奖,1998年获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金环奖。 
高原教育诗(组诗)
张志怀 
  面对几十双眼睛 
   
  当老师需要勇气,要勇敢地面对几十双眼睛 
  这是一种考验,与天真纯洁的孩子交心、畅谈 
  你得拿出十二分的诚实和坦率,当然还有学识 
   和耐性 
  所以在我们的传统里,天地君亲师是至高无 
   上的 
  无论谁也不能质疑他们的权威,现在不同了 
  师生之间既有师道尊严又有朋友般的关爱和 
   情感 
  这是我的老师告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