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之我是大明星 >

第621部分

重生之我是大明星-第621部分

小说: 重生之我是大明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韩剧风靡中国,同样的韩国综艺也为韩流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宋铮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上辈子有的时候无聊了去网吧,经常就能看到有人对着显示器不停的傻笑,那些傻笑的无一例外看的都是通过网络传播过来的韩国综艺节目。

    就是宋铮的己任女友也都是韩国综艺节目的死忠粉,通过网络下载的韩国综艺节目对她们的吸引力,甚至都远远超过了逛街。

    身边的人都被吸引着,宋铮自然也少不了关注一下,没看过的时候,他还觉得那些喜欢韩国综艺节目的全都是脑残,真正看过之后,他也不得不佩服韩国人的娱乐精神。

    韩国综艺节目也渐渐的从最开始的,通过网络传播,一步步的杀进了国内各大电视台,随着《unngan》的中国版《奔跑吧兄弟》在浙江卫视开跑,创意源自《伟大的婆家》的《明星到我家》和《囍从天降》分别在江苏卫视和天津卫视打擂,再加上芒果卫视的《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贵州卫视的《完美邂逅》等等,韩国综艺节目在不经意间“润物细无声”般的影响着国内综艺节目的发展趋势。

    那么,韩国综艺节目究竟有何魔力,能备受国内电视台和观众的青睐呢?

    说起韩国综艺节目,不可避免的会提起一个词还是韩流,在上世纪90年代,以《蓝色生死恋》、《冬季恋歌》等为代表的韩国电视剧、电影及a、李贞贤、hot等为先锋的韩乐向国内席卷而来,形成了所谓“韩流现象”。

    对于面积狭小、缺乏历史文化的韩国而言,“韩流现象”恰恰是一次绝佳的发展契机,韩国政府也通过不同程度的政策倾斜,使得“韩流”现象更多更广泛地进军中国文化商品市场。

    事实上,韩国电影、电视剧、唱片等文化和娱乐服务领域的出口额也的确连年递增,成为韩国文化产业的助推动力,而韩国综艺节目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说起韩国综艺节目,广为国内观众所知的正是被誉为“韩国的流行制造机”、综艺节目中的“大长今”的《情书》。

    当时《情书》的诞生完全是为了神话组合回归宣传所量身定做的,六位本身已经具有高知名度的偶像艺人,在节目中极尽表演之才能,奉献了充满了看点与笑点的节目,也为《情书》日后成为韩国的王牌娱乐节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情书》又有赖于第一批观众的口口相传,依托于互联网在国内传播开来,并对国内综艺节目的制作产生了启蒙影响。

    韩国综艺节目自《情书》以后,逐步形成了以真人秀模式为主导的制作模式,后来在韩国大获成功,并被引进国内的《爸爸去哪儿》等无一不是如此。

    既然是真人秀节目,丰富的人物个性、流线的叙事结构、有趣的竞争模式,成为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想要节目呈现出精彩的故事性和内容性,编剧的作用就不容忽视。

    在某种程度上而言,韩国综艺节目借鉴了美剧的“编剧中心制”,由数人乃至十数人组成的编剧团队负责设计整个真人秀节目的台本,大到节目流程、框架设计,小到游戏规则,台词噱头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演和计算,精细程度丝毫不亚于拍电视剧乃至电影。

    相较于国内综艺节目大部分的制作费都用花在大牌艺人的出场费上,韩国综艺节目的制作费相当大的比例则是用于编剧的酬劳。

    上节目的艺人们反而还没有这些编剧的报酬优渥,从这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编剧在于整个韩国综艺节目生产体系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作为综艺节目内容的执行者,艺人们在录影过程中能够严格执行编剧的设定,就成为节目好看与否的关键。

    几乎绝大多数观众提到钟爱韩国综艺节目的原因都会有“大腕明星多,节目中放的开”这样一条。

    无论是像a这样贵为亚洲舞王,还是像金秀贤、李敏镐这样的当红炸子鸡,只要走进了录影棚,面对摄像机镜头,就一定会完全放下偶像包袱,配合节目的录制。

    加上韩国娱乐市场小,韩国三大广播公司kbs、bc和sbs几乎垄断了国内电视圈,竞争压力大、更新换代非常迅速,艺人在上此类综艺节目时,如果端着架子不努力表现,很有可能下次就被新晋后辈给替代了。

    相较之下,后来《奔跑吧兄弟》第一期播出以后,在网络上收到的反响差声一片,网友最为诟病的便是以anglebaby为代表的几位艺人,在节目中的表现放不开,明显还带着的偶像包袱。

    这样的情况直到第二期张兰心和谢依林两位“女汉子”的加入,尤其是“hold住姐”不计形象的表现后有所改观。

    虽然后来国内一档季播综艺节目动辄上千万的制作成本已经是司空见惯,但在《情书》播出期间,一集一百万人民币的制作费用是相当惊人的,同时期国内一般的综艺节目制作费用则大约为四五万元,稍微大型综艺节目为三四十万元。

    加之多数韩国艺人为了曝光量,上综艺节目基本不计酬劳,故制作费用大部分则是实实在在花费在“制作”上。

    往往是一档节目需要同时动用二十多台摄像机录制一两天时间,耗费150到200个节目带,然后后期制作在浩如烟海的素材带里,捕捉让观众觉得轻松和愉悦的细节,配上字幕、画面、音效等不同的元素加以填充和诠释,将节目中的幽默气息散发得淋漓尽致,用字幕、画外音等加快观众对节目内容的理解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正是韩国综艺节目不容忽视的成功要素之一。

    国内自然也是有样学样,像芒果卫视引进的《爸爸去哪儿》,就采用了与韩国制作方一样的配备,全场45个机位,其中活动机位20个,算上导演、摄像、后勤保障,现场的工作人员共有100余人。

    拍摄两天积累1000小时的素材带,然后由一支10余人的观片小分队,对这些素材先行梳理,发现并汇总有趣的情节,给到编剧组最后剪辑成一期90分钟的节目,而这种程度的制作水平,韩国综艺节目则是要领先国内五年左右的时间。

    同一时期对于内地综艺节目影响巨大的还有欧美系的真人秀节目,诸如《美国偶像》、《英国达人秀》、《thevoice》等,国内均有版本引进。

    此类真人秀节目最大的特点便是流水线生产,版权方会提供长达数百页之多的宝典指导,大到节目规则、导师风格定位,小到转场vc、主持人走位都有严格的规定,甚至连节目丢包袱、渲染煽情的时间节点都有固定设计。

    所以欧美系的真人秀节目,常常有似曾相识的即视感,观众在两三季之后,就会产生审美疲劳,收视率明显下滑。

    相较之下,“把创意做到极致”是韩国综艺节目的最大杀手锏,早期韩国综艺节目创意和形态不外乎娱乐竞技,座谈、访谈、游戏和选秀歌唱,但发展到后来的节目创意,则已突破传统束缚,从立意到主题,从动议到细节,全面进入创意时代。

    譬如bc电视台制作推出的明星假想结婚节目《我们结婚了》,以艺人的“结婚假想”为卖点,邀请明星扮演夫妻,呈现新婚夫妇的各种状况。节目想他人之未想,定位别出心裁、特殊新奇,一经播出便获得极高收视率。

    又如《花样爷爷》和《爸爸,我们去哪儿》,则是分别涵盖了社会老龄化和家庭教育这样的社会议题。这样的选题使节目更能引起共鸣,增加了场外受众的参与,也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韩国综艺节目相较于欧美节目在中国更受欢迎的一大要素,正是两国文化的接近性。

    诸多业内人士也表示,中韩两国在理念上也有一脉相承的地方,地缘上的亲近感,文化结构的相通性,也是韩国综艺能在中国如此接地气的原因之一。

    加之韩国综艺节目对于授权的尺度较为宽松,节目引进方对于重新制作拥有较大的自由度,这也意味着制作方能够根据国情文化,对于节目做出更契合本国观众口味的调整,这一点,也正是韩国综艺节目相较于欧美综艺节目较大的优势。

    于是“韩流”大盛,也就是自然而然的现象了!

    电视上,最热门的娱乐节目是韩国引进版权的,视频网站上,最火的电视剧是没有同步字幕都有人看的韩剧,演出市场上,最供不应求的是几大欧巴。

    观众被抢跑了,钱也被抢跑了,于是中国娱乐界高呼:韩流来了。

    其实找找深层原因,这股风到底是怎么闹起来的?

    中国的影视市场特别大,但为何就变成让别人来抢钱,抢粉丝的地步了,而最大的原因就是懒!懒得原创!跟风这事儿,全文化圈都一个德行。

    屏幕上,一水儿夸张的抗日戏,出版界,一水儿的盗墓挖坟,以及“x朝那些事儿”,相声界,全厚着脸皮扒网络段子,想靠这些统领市场?

    门儿都没有啊!

    但从业者却靠这个赚个盆满钵满是绰绰有余的。

    都这水准了,抄袭的、雷人的、跟风的剧集还能获得高收视率,一线明星们依旧挣大钱,着什么急啊。

    另外一个奇葩现象,就是团队运作,这事也神了,圈子里大小是个人都能整出个团队来,固定导演、固定编剧、固定的工作人员,再加上相对固定的演员。

    干什么都还没说呢,先谈团队运作,外人一律滚蛋,那架势摆得跟自己来自“星星”一样。

    团队有团队的好处,风格统一,也好使唤。但问题是,团队不是水龙头,拧开就有。什么都玩团队,就是小规模垄断,就是近亲繁殖了。所以,好多剧集题材不同,主人公都一个性格,笑话都一个品位,春晚的小品就是这么玩完的。

    其实,说一千道一万,还是市场没饱和。

    “韩流”肆虐,美剧、英剧也大兵压境,但急的都不是圈里人。

    为啥啊?

    没见少赚钱啊,那急什么?

    当然,板子也不能全打在业内人士身上,深刻的不公平竞争也是真的,本来各行各业都是各种限制外来产品,影视圈限制的却是自己:什么不许有鬼,不许讥讽时政,不许谍战破案,不许同性恋和早恋,不许小三儿幸福,甚至不许抽烟,有人还t的咋咋呼呼的呼吁不许打打杀杀,那还让电影从业者玩儿个屁啊。

    迷恋各种不许,享受权力快感,能有好的创作吗?

    谁搞创作的时候,桌面上先摆出一百个不许来,那不得愁死?

    还创作什么啊?

    抄吧,跟风吧,成本小,风险也小。

    海外的栏目、剧集都没这限制啊,随便玩儿也就玩儿出彩儿了。

    为这事吐槽的人多了,这不光是体制的事儿,还有文化传统,看看清朝是怎么禁《红楼梦》、《水浒传》的?

    总有人怕大家不学好,就是没想自己是哪块料。

    “韩流”以及其他什么流,就这么闹腾起来了,其实也没什么可怕的,闹腾得还不够,一定要闹到圈里人挣钱困难了,有点寒冬腊月,百业凋零的味道了,才会发生变化,这就好比一个人赖床,非得被尿憋急了才会起身。

    宋铮现在做的事,其实说起来和后来的那些同行也没什么不同,都是抄袭,只不过不同的是,他是提前在人家原版还没有诞生的时候,就提前把那些该抄的都抄出来。

    综艺节目的创意,宋铮的脑袋里装着不少,可是却不能提前拿出来,至于原因,很简单,没有一个优秀的制作团队,就算是,他能提供再好的点子,也没有个卵用。

    看看国内最早引进韩国综艺节目的东南卫视就知道,当年东南卫视的金牌节目《开心一百》改版,模仿的就是韩国综艺节目《情书》,结果就是因为制作水平低下,嘉宾表演做作,放不开,没多长时间就夭折了。

    宋铮可不希望自己提供的好点子,因为制作团队水平不够,给白白的糟蹋了,这也是为什么他要派人去韩国学习的原因。

    辛青这些人去韩国的目的就是要学习韩国人制作综艺节目的手法,最重要的是,将韩国人的极致到疯狂的娱乐精神给引进来。

    宋铮一边想着,一边听辛青在那里说着从韩国归来之后,对综艺节目的见解,听上去还挺像那么回事儿的。

    “尚姐!去我办公室里,左手边第二个抽屉里,有一个文件袋,你给我拿过来!”

    等辛青说的差不多了,宋铮终于开口了。

    尚捷闻言,也不知道宋铮是在故弄什么玄虚,不过既然说了,她照办就是了,没多大一会儿,尚捷就拿着一个文件袋回来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