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之朕即国家 >

第19部分

重生之朕即国家-第19部分

小说: 重生之朕即国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叶响已经冷静下来,当下的办法无非两种,要么让熊廷弼官兵与之决战,要么置之不理,但他还想先听听他们的意见,“那现在该怎么办?你们议一下。”

    兵部黄嘉善还是和方从哲一样的态度,“皇上,现在只是锦衣卫的战报,只言片语,让在场各位并不了解前方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不是等熊廷弼、贺世贤的塘报到了再议啊。”

    叶响心忖道,等你们吵完架,还不是一样的结果,便微微一笑,“塘报到了又如何?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辽东之事,朕的看法是,攻守结合,朕准备让腾骧四卫和神机十营到辽东,另外让把所有库存的火药、火器都带上。”

    英国公受神庙所托,提督京营,一直负责京师安危,“皇上,此举万万不可啊,四卫和神机营走了皇宫和京师的安慰怎么办?不如让兵部从各地卫所中调兵出关吧。”

    “是啊,皇上,辽东远在千里之外,并不算肘腋之患,倒是京师乃天子所居,安危更为重要。”

    叶响对英国公的话不以为然,但还是耐心解释,“此言差矣,腾骧四卫本就是骑兵,朕就给建奴来个对对胡;另外神机营为火器营,战力有多少先不论,火器可是一大利器,一直留在京师并无多大用处,倒不如拉倒辽东校验一番。何况现在京师附近还有其他亲军和京营其他官兵总计20万呢,无碍的。”

    其实众人未必不了解这些道理,之所以没有主动提出,首先是担心皇帝以为自己要造反,其次是担心那些娇生惯养的兵痞是否能够一战。

    叶响想得比较简单,反正平时这些兵自己也要掏银子来养着,与其让他们混吃等死,不如扔到战场上去锤炼一番。

    叶响从后世知道,部队战斗力是打仗打出来的,不是训练出来的,只有经历过战火洗礼的军人才有资格称为军人。

    刑科魏应嘉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见大家都只知应变,不知追责,便补充道,“沈阳距十三寨不过20里,贺世贤为何不出城救援,即使兵力悬殊,也应向在辽阳的熊廷弼求援。现在倒好,十多天过去了,隐瞒不上报,京师没有一点消息,臣请皇上派缇骑将贺世贤缉拿回京问罪。”

    叶响皱皱眉,有些不满,“问罪之类的话就先不要提了,等辽东的塘报到了,了解这些天到底发生了什么再说吧。”

    久经官场的魏应嘉自然懂得察言观色,见叶响这位皇帝有不愉之色,便和六科诸位同僚交换一个眼色后,不再开口。

    叶响又想起王安此前奏报说兵部已经从内承运库领了银子,便问道,“兵部把那160万发下去没有?还在等什么?抓紧时间,务必要在月底前发放到每一个官兵手中,不能让边关将士流血又流泪啊。嗯,司礼监也派人跟进一下,这些银子可是皇考体恤将士从内帑挤出来的,一定要杜绝克扣、冒领、挪用等乱七八糟的现象,如有发现,朕一定军法从事,从严治罪。”

    黄嘉善仿佛松了一口气,这么大笔钱各部都盯得紧,多次找自己勾兑,想用此来填补以前的亏空,他夹在中间答应不是,不答应也不是。现在好了,新君也盯上了,自己不用里外不是人了,便答道,“臣遵旨,臣回去就派人启运至各镇。”

    叶响想起建奴进攻沈阳除了争抢地盘之外,很多的可能是他们今年又欠收了,应该是为过动作物质储备,便对杨涟说道,“嗯,眼看冬天就要来了,不知道边关将士御寒的衣物够不够,扬爱卿,兵科还是派人代朕去各镇走一走,这不算妇人之仁吧?哈哈。”

    “皇上体恤将士乃我大明百姓之福,岂能算妇人之仁呢?只是,皇上是要派钦差吗?”

    叶响一愣,自己现在是皇帝了,临时派出去公干的可不就是钦差了么,按耐住心里的欢喜,说道,“嗯,对,就是钦差。”

    杨涟处理泰昌遗留政务忙得焦头烂额,又加上新君登基,关于军事方面的事都要兵科校对后下发。而新君虚岁才十六,自己得帮忙把关,况且他也确实不想离开京师,以免大权旁落。

    杨涟想到一人,权衡一番后,便说道,“既然是钦差,臣觉得应该派老成持重的人,不一定非要从兵科,臣向皇上举荐一人,就是管理练兵的詹事府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徐光启。”

    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25章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东林党严格上来说并不算党派,他们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施政纲领,顶多算为私利相互倾轧的圈子而已。他们借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之名,行包庇地主、为富商巨贾争利之实。

    徐光启,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学识渊博,被视为全才,是比较务实的人。虽出生江南却与东林没有多少瓜葛,一直秉持中立的态度。他一生不但著述颇丰,还忧国忧民,所上奏疏也大多是影响深远的实务,如练兵、农业、历法、外交等等等。

    叶响在后世也没有听到说徐光启有陷于党争,仅有的影响是两本书农政全书、几何原本。此时听杨涟推荐,不管他的初衷是不是拉拢,还是觉得徐光启是值得信任的。

    叶响边踱步边思考,虽不知道为什么徐光启为什么没有把兵练出来,但对他有其他安排,最后站定,盯着杨涟说道,“既然管理练军,那派去巡视也不无不可,那就他吧。王承恩,你去召他明日来见。”

    “皇上,要把王恭厂的库存全部运往辽东吗?那京营春秋操演怎么办?”

    说话的是工部尚书王佐,他是万历11年进士,这个名字在明朝屡屡出现,仅中进士的王佐就有十一位,他负责的工部就是专门负责制造火药的,但火药的保管、原材料等事确是由太监在管理。

    制造火药的原材料硫磺、硝等原料存放在大内的广积库,在西安门内之北;制造机构在崇文门内之东的盔甲厂;保管机构在宣武门内的王恭厂。

    盔甲厂的日产量大约在每天2吨左右,而王恭厂日常储备火药为1000吨之上,另外兵仗局下还有设立火药局,专门制作三大节(每年元旦、冬至、万寿节即皇帝诞辰为三大节)的烟花炮仗。

    叶响不知道此时的火药威力和京营操演为何物,但还是坚持己见,“先送去吧,操演所需火药再加紧造就是了,毕竟保住辽东国土和辽东百姓更为重要,你说呢?”

    “臣遵旨。另外这火铳、大炮之物也一样都带去,再另行制造吗?”

    “是啊,有什么问题?”

    王佐看到方从哲制止的眼神,咬咬牙,不予理会,“皇上,火铳倒是没有问题,倒是大炮。以前我们自己所铸造大炮远没有泰西所带来的红夷大炮射程远,也没有它那么长的使用寿命,炸膛和哑火的现象时有发生。工匠所仿制的也因工艺问题,达不到红夷大炮的同等威力。”

    叶响也有注意到方从哲的举止,不点破,他知道所谓的泰西就是西方,红夷主要指红头发的荷兰人,这都是此前王安给他解释朱由检那个鼻烟盒所知道的,当时因局势紧张,没来得及细问,“啊,经过你这一说,朕倒是想起他们带来的鼻烟盒恩,那就请那些老外帮着造啊,总不会这也需要有人教吧。”

    方从哲再也忍不住了,也知道皇帝口中‘老外’就是指红夷,上前解释道,“殿下有所不知,现在泰西人因为和白莲教妖人有染,且妖言惑众,时有窥视之举,被神庙驱逐到澳门岛了,并下旨不让其北上。”

    叶响仿佛看到了自己满脸黑线的表情,还是耐着性子问其原由。

    方从哲说的就是发生在万历四十五年前后的南京教案。当时南京礼部侍郎沈氵隺'què'在三参远夷疏中说西方传教士散播天主教议,劝人崇奉天主,不祀祖宗,是教人不孝,有背名教;私习历法,有乖律例私习天文之禁;聚男女于一室,抹圣油,洒圣水,易败坏风俗,淆乱纲纪。

    当时与传教士接触并已入教的徐光启上辨学章疏,竭力为传教士辩护,他还有个天主教名字叫保禄。但无济于事,第三次上书时,南京诸位大臣如如晏文辉、余懋孳'zi'、徐如珂等,都应声附和。这搞得万历很头疼,为息事宁人,万历便把传教士都赶出内陆到澳门了。

    基督教源自于犹太教,是耶稣带人出来新成立的教派,后来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后来因罗马太大,分为了东西两个帝国,基督教也顺应潮流分成天主教和东正教。天主教中有个叫马丁路德金的人因对圣经的理解不同,又带出一部分人成立新教。

    来明朝传播的利玛窦等人便是天主教的新教,他们就和推销商品一样,说你信教我送礼物,结果嘛,大家都知道,教义基本没多少人信,倒是送的鼻烟、大炮、镜子等玩意儿很受欢迎。

    叶响听完方从哲的话,觉得无语,穿越而来的他自然知道汉文化的强大包容性使得天主教根本在大陆没有成势,他们的节日最后也沦为小年轻们约会、告白、开房的借口而已。而且天主教教义并不与君主制相冲突,即便不利,也是可以改的,我们美其名曰本土化,他更担心的是澳门的主权。

    叶响一询问才知道,在明早期的时候葡萄牙人就在澳门岛进行贸易和建房居住了。在1583年,开始向朝廷每年付500两白银为地租,并成立澳门议事会进行自治,目前任是我大明国土,隶属广州府香山县。

    “现在辽东不安,应当师夷长技以制夷嘛。让他们懂得铸炮、制玻璃的来京,既然现在我们自己的工匠做不出来,就应该向人家学习。”叶响停顿一下,见方从哲面色扭捏,还是继续自己的思路说道,“澳门之地,包括南方其他港口,着各省督抚派兵驻守并严加管理,不可让外人在我大明的国土上指手画脚、更不许作威作福。有司也负责跟进一下,并纳入考核,如果失了一寸土地,朕诛他十族!都明白了吗?”

    众臣见叶响表情阴冷,不由感觉到脖子上的丝丝凉意,赶紧下跪称遵旨。不割地、不赔款可不是一句空话,叶响就是要把这种意识深深的烙在他们的心里,刻在骨头上。

    “诸位,这江山是祖上传下来的,也要不缺一丝一毫的继续传给后人,朕不希望让后人戳朕的脊梁骨。”叶响负手而立,“都平身吧,以后记住,疆土问题,没有商量余地,更不能把祖宗们用鲜血换回来的江山以任何名义交由外人打理,都明白了吗?”

    众人自然称是,起身后,看向叶响的目光多了一丝敬畏,心想这才是我大明天子该有的立场和姿态,只是觉得似乎有些不太协调。

    方从哲待叶响回到御座之后,继续说道,“皇上,先帝曾有旨让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史继偕、沈氵隺俱沈礼部尚书,入阁办事。现在旨意尚未发出,如果让泰西人来京传教,是否不当啊,请皇上三思。”

    叶响立刻明白他的顾虑,朱常洛要提拔进内阁的人之前的政见,被自己推翻,这无异于当众打脸。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叶响知道朱常洛刚驾崩,自己就改变其政令是有些不妥,会被视为不孝。可是如果按照原来的节奏,洋人还是进京了的,自己只是把时间提前而已。

    “首先不是让他们来传教的,而是以此为利诱,让他们尽心尽责的帮助咱们改进铸炮工艺。其次,既然旨意没发出,那就先按下不发了。凡事都有个轻重缓急,皇考哪里朕自会去请罪的,想必皇考在天之灵也会体谅做儿子的苦衷的。”

    叶响见他们表情各异,又想到后世乱糟糟的现象,继续说道,“补充一点,准许来京的传教士必须有一技之长,可以是擅长冶铁、也可以是见多识广的饱学之士,万不可让一些不学无术之人鱼目混珠。如果他们当中有人贡献巨大,朕会考虑给其永久居留权,并授予官职、宅邸,在大明安家。”

    礼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络腮胡刘一燝并非顽固不化的迂腐之人,他见天子心意已决,便帮忙出谋划策,建议道,“皇上,早年传教士有很多先进的学科,如算学、天文,是否可以让他们带些泰西著作,让四夷馆译成我朝语言?”

    四夷馆,设提督少卿一人(正四品)掌译书之事,属翰林院,但常以太常寺少卿为提督。自永乐五年,外国朝贡,特设蒙古、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缅甸八馆置译字生、通事、通译语言文字。正德中,增设八百馆,万历中,又增设暹罗馆。

    叶响只要稍微一点拨,总有人就会茅塞顿开,毕竟都是站在帝国权力塔尖上的人,学识自然不凡,他们缺少的只是眼界而已。而这点,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