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之朕即国家 >

第39部分

重生之朕即国家-第39部分

小说: 重生之朕即国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嘉善被朱由校一连串反问问得哑口无言,从未进学的天子在短短月余就能思虑得如此周全,让他暗叹不已,于是问道,“不知圣意如何?”

    朱由校已经被这些老臣考教惯了,也见怪不怪,觉得与其拐弯抹角不如直抒胸臆,于是指了指已经被王承恩摆放好的锦凳示意其坐下后才说道,“朕以为,应将辽东老弱之兵全数裁撤,仅留能战之士。”

    黄嘉善也有此意,只是他考虑得更远,“那裁撤之兵做何安置,遣送回原籍吗?援辽官兵若在边关尚有粮饷,若回原籍,一下失去衣食来源,臣恐其滋事生变。”

    朱由校虽为皇帝,但每餐都听从建议缩减为四菜一汤了,这几万人劳力怎么能浪费呢,于是笑笑说道,“这些老弱官兵虽不能战,却也并非一无是处,熊廷弼在奏疏中不是让其充任守城、采草及火兵之役吗?朕欲在大沽新建港口,可让老弱官兵去从事营建之事。”

    黄嘉善吃惊得起身,惊呼道,“皇上要练水师开海?”

    朱由校对黄嘉善的脑筋转弯之快另眼相看,细想也就释然了,毕竟是历经宦海多年,人生阅历丰富自不再话下,便盯着他问道,“不可?”

    “非也。”黄嘉善是山东即墨人,岂能不知海运利润之丰厚,更知道时下之弊,“可是冒然开海必然招至江南官员的反对。”

    “恩,这个朕知道,所以才以官兵营建港口。至于何时解海禁,朕有分寸的。”朱由校见黄嘉善一脸深思的表情,强调道,“爱卿可要替朕严守秘密啊。”

    “皇上,这么大的事恐怕臣先守也守不住啊。朝臣皆饱学之人,焉能不察觉?”

    朱由校知道是不可能永久瞒下去的,“有道理,所以大沽将列为禁区,直至开海,军民许进不许出哎,能瞒一时是一时吧。”又见黄嘉善点头以为是,便接着问道,“那爱卿可有主事人选?”

    黄嘉善思考良久诺诺不敢言,最后见天子鼓励的眼神,才如实说道,“臣确有一人,不过此人是东林党。他早年任临漳县令时修筑长堤四十余里,为官精敏强毅”

    “爱卿是说永平道按察使袁应泰吧?”

    “皇上知道此人?”

    朱由校点点头,“此前内阁推其为辽东巡抚,朕一直压着,觉得其人能则能矣,却非知兵之人。”

    朱由校本就将辽东往军事管制道路上引,若建奴攻城,巡抚必定要参与指挥的,所以要以知兵善战之人充任。

    “陛下,辽东是不可,但营建港口和修建河堤有异曲同工之处,虽用兵丁却非为战,袁应泰还曾任工部主事,必可当此重任。”

    朱由校又下地踱步权衡利弊得失,历史上袁应泰失沈阳后自缢殉国,品行确实甩衍圣公几百条大街,用还是不用呢?若用,其是东林,而东林多反对工商税;若不用,谁能像他既有经验又有才能呢

    “朕先见见他再议不迟。”朱由校还是没有下定决心,又接着道,“爱卿去和孙师傅商议一下,给熊廷弼下令,让其从速将辽东老弱遣回关内,无须平增伤亡。就让老将陈策统领,明年元宵节前务必在大沽集结待命。”

    “那这些官兵的粮饷”

    “照常例拨付。”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52章 奉遗诏早行冠婚() 
朱由校穿越来后渐渐习惯这种日子,每天早起锻炼身体,即使缝三六九日早朝也从未间断。接着,在早膳后御文华殿讲读,然后到内教场观摩孙传庭等人操演,回宫后处理当日政务,单调而充实。此刻,他对外臣不奉诏而在内右门外跪请求见还是头一遭。

    “陛下,先皇遗诏,陛下须折吉日早行冠婚。”

    礼部尚书孙如游所说的冠婚即冠礼和婚礼,本来按制度男子应当二十举行冠礼然后才结婚的,可是如今朱由校贵为天子,父母俱亡,理应早日成婚担任起朝廷重任。

    朱由校知道自己的婚姻将形式重于内容,也不可能晚婚,就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纠缠,就对跪在地上双手高举奏疏的孙如游说道,“平身吧,奏疏按例交会极门即可,此事礼部就按先皇遗诏择吉举行便是。”

    孙如游已逾古稀之年,在王承恩的搀扶下颤巍巍的起身,点缀老年斑的长脸上的络腮长胡已经斑白。

    朱由校见他此刻正身穿形制如宋元的公服,头戴黑色朝天幞头,两翅展角长一尺二寸,尾端上翘;身上是红色纻丝圆领右衽袍,便问道,“爱卿为何身穿朔望才穿的公服在此非要见朕不可?”

    孙如游见天子明知故问,心里苦笑不已,“臣此来是乞陛下收回中旨。按制朝臣入阁须先经廷推,再经内阁拟旨方可,且陛下将臣辞恩疏俱留中,所以”

    朱由校坚持让以东阁大学士其入阁预机务,一是投桃报李,其二也是平衡内阁,好让自己可以居中而乾纲独断。

    此前,光庙登极后,想以朱由校体质清弱为由稍缓册立日期,孙如游坚持要按神庙遗旨从事。

    当下内阁有三人即少师兼太子太师、武英殿大学士、方从哲;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韩爌、刘一燝。其中只有方从哲是老臣,后两者皆为新入阁。

    方从哲就是因为其性柔,加上其浙党势微,又历来恪守内阁辅臣本分,以顺帝意为办事宗旨,所以朱由校坚持将之留任。让孙如游入阁,就是改变而自韩刘入阁以来,内阁常不能达成一致意见至票拟效率下降的现状。

    朱由校知道自下中旨命孙如游入阁以来,朝野就争论不休,认为他资历不够,更有甚者想让神庙时的旧辅,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叶向高出山。除了私下议论,河南道御史安伸、湖广道御史贾继春、山东道御史田珍等更是上书称‘大骇听闻,辅弼非传奉之官,台鼎非夤缘之地,乞收回成命’,吏科给事中薛凤祥也同样反对。

    “朕在给吏部的中旨里早已名言,近期皇祖考妣、皇考升遐,丧礼相继,接着又是先帝及朕之登极大典、皇考谥号,诸事繁多,爱卿皆悉心筹画。朕轸念爱卿劳绩,特兹简任,无须在意朝野蜚短流长,放心任事即可。”

    “陛下”

    朱由校制止孙如游想要继续的话,对王承恩说道,“传谕科道诸官,此为朕亲裁,不得疑旨。”

    科道本为言官,不以言治罪的祖制让当下言论十分自由,即使六品小官也敢当廷叱责一品大员。这即使在后世也难以想象,朱由校虽然对宽松的言论有戒心,但也不能因此治罪,所以就只字不提。

    孙如游见天子态度坚决,也就只好躬身从命。他既为朝廷命官,便自然想要更进一步,入阁位极人臣本就是寒窗苦读的终极梦想。

    孙如游领命后继续之前的话题说道,“陛下,礼部议明年正二月行冠礼,四月大婚。”

    (按:农历,明年闰二月,所以正二月即为第一个二月。)

    “这么早?”朱由校虽然知道避免不了,可他生于万历三十三年,按实岁,下月二十一才满15,即便按时俗虚岁也才16。

    “不早了,神庙大婚是也才十五岁。”孙如游见天子似有所思,接着道,“皇上慎择淑媛,必须专官博访,乞敕司礼监查照前例,选委公正勤干内臣,分投在京在外,多方简选十三至十六岁窈窕端丽之淑女。其在外堪中者,有司应付廪,给令其父母于明年正月前亲送赴京。”

    自太祖自开国便给后世定下选妃基调,‘凡天子及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拂受’。即天子和亲王后宫只选平民之女,敬献的义女不接受。这一基调在明朝得到严格执行,在防止外戚干政和改善朱家基因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朱由校正准备回应,便听东边慈庆宫方向便来一阵鸣锣,接着是急切的呼喊,“走水啦,哕鸾宫走水啦。”

    朱由校看向王承恩,见他也望着自己,便点点头。王承恩和朱由校相处月余,已经形成默契,不待天子吩咐便赶紧带着三五个人跑向景运门。

    哕鸾宫在仁寿殿北,后世养性殿所在,本为贵妃养老之所。此刻正火光冲天,烟雾弥漫。

    王承恩赶到时正乱成一团,宫人中使往来穿梭,或掩面而逃,或手端各种器皿来回盛水施救。

    “无慌乱,都人全退到慈庆宫外,内官近侍就近寻找器皿,到仁寿宫门前铜缸及内金水河汲水施救。”

    王承恩虽在朱由校面前贴心伺候像奴仆,但在宫内除司礼监一干监官之外,那是高高在上的人物,无人敢忤逆不遵。众人听完吩咐,见是身穿大红御赐蟒服的天子宠臣,便似有了主心骨,皆各行其事。

    朱由校并没有逞英雄上前指挥,而是和孙如游赶到建极殿旧址的平台上举目眺望。

    平台即后世保和殿后的云太门左右,本为召见阁臣之所,后来崇祯的平台问策即于此地。

    “陛下,今天二十四,正是内市和日子,怕是明日哕鸾宫灾便传遍京师。”

    朱由校见孙如游不问原由、不提伤亡,只顾影响,便觉其有些冷血。后一细想便释然了,紫禁城历来火灾不断,禁宫早形成一套完整的救灾机制,只有有司跟进,其作为朝中重臣,历经宦海,眼光自然高远,能见常人不能见。

    “待朕查明原由,会给京师军民一个交代的。”朱由校寻思魏进忠所办报纸也该派上用场了,便对孙如游说道,“爱卿出宫吧,选妃之事,朕会让司礼监慎派精干内臣前往,记得入阁尽心办差,勿让朕失望。”

    孙如游见火势已经得到控制,并未蔓延至临近宮宇,便告退而去,不提。

    事后,经王承恩回禀,哕鸾宫灾原为一宫女为御寒,不小心打翻炭炉所致,预估损失在五万白银上下,不过好在并无人葬身火海。

    朱由校在养心殿召见司礼监众官,对十余人说道,“宫内常发生火灾吗?”

    “禁宫火灾时有发生,三大殿灾时便由自归极门而始,另在三大殿灾头年乾清坤宁二宫也发生过雷击至殿毁之事,且皇后之宝被焚,至今未补。福王就藩时,中宫例有与王妃戒谕一道,须用宝钤识,垂之久远。神庙轸念匮乏,命中书谢稷模篆,御用监以梨木雕刻代用之。”

    说话是司礼监年级最轻的刘若愚,他仅四十有余,自朱由校简拔之后便一直没有露脸机会,常惶恐,便埋头钻研典籍,最内宫掌故渐渐熟络,才有此言。

    司礼监刘克敬见提及珍宝,便上前接着话茬说道,“奴臣窃闻在河南现一玉玺,谣传为先秦,传国玉玺,篆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朱由校知道在靖难之役后传国玉玺早已不知下落,并不报希望,将灾后吩咐司礼监卢受妥善处置之后,说道,“礼部以皇考遗诏为托乞朕慎选淑媛,此事就交由司礼监详查处置吧。”

    卢受知道这是大事,和王安、李实等人早就交换过意见,便上前说道,“此事奴臣等早议过,曾定王之元在京畿,刘克敬、杨舜臣往南京、淮凤、徐州、河南,李实往北直、山东,并以刘克敬总理选婚事。今李实率四卫营增援辽东,其责由谁代之,还请陛下示下。”

    明朝之所以称选妃而不是选秀便是告诉众人,选中即为国母,是有名分的,这就避免滥竽充数、应者寥寥的现象。卢受所讲述的几个地方基本为现下美女集中地,其中南京就包括苏杭等地。

    朱由校见过后宫佳丽,皆上佳,可见这时的审美也也不到哪里。即便后世广为传唱的秦淮八艳,其中的柳如是也才刚刚出生,董小宛的父母估计都还没相遇吧。而且其出身也根本不够资格选妃的。

    朱由校丝毫不为自己内心的小龌龊看到羞耻,正正神色,按耐住心思,指着刚说话的刘若愚说道,“就你吧。另外,朕希望诸位切莫借选妃为祸地方,更不可强人所难,否则即使朕不治罪,言官口水也能将诸位淹死。”

    好色的隆庆帝身边有叫张进朝的太监就曾假称欲往湖广选妃,外界信以为真,怕误了女儿终身、送进宫后天人相隔,便竞相贿赂,短短半月便获白银十余万两。

    历朝都认为‘人真事假’办事先想到的是走关系、塞红包等,对于他们下去是否受贿,朱由校并不提及,选谁为皇后最终还得由他决定,到时再仔细敲打,让其吐出来便是。

    司礼监一干内臣见天子面色狡黠,不明所以,下跪参差不齐的回复道,“奴臣,遵旨。”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53章 今京报创刊首发() 
东长安街二条胡同,几百匠人正忙得如火如荼,十多口熬糯米的大锅里白浪翻滚、手推独轮运砖工往来穿梭

    在巷口东的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